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血理论是中医推拿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推拿是中医外治法中通经络调气血的主要方法.本文通过对经络气血与推拿的关系、气血失常致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气血为病的四个阶段和推拿调理气血的原则方法进行整理,使调治气血这一中医推拿核心理论构架更加清晰,有利于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
《内经》对气血精神的概念、功能以及气血精神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和治疗等内容进行了精辟概括,从而奠定了气血精神辨证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有关气血精神病证的论述,充实和发展了气血精神辨证的内涵;近年来身心病证的增多,为气血精神辨证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3.
姚魁武教授认为,高血压性头胀的病机主要与气血失调有关,以气血郁滞、肝郁血虚为主,和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头痛等病机有所不同。姚魁武重视气血功能的调理以及气血与病症的关联性,认为通调气血法是该病症的重要治则,调节气血的失衡,使气血调和从而缓解病症,临证常用四逆散等柴胡剂以及越鞠丸、黄芪赤风汤等经方。  相似文献   

4.
“气血共调平衡理论”是平乐正骨理论的核心.气血的平衡既是健康的标志,也是伤科疾病康复的关键环节 气血平衡则泰,气血失衡则疾.气血失衡是分析研究伤科诸疾病机的基础.调理气血、恢复气血之平衡为伤科之治疗大法.本文从气血的动态平衡关系、气血平衡与脏腑经络活动的关系、气血平衡是健康的基本条件、气血失衡是发病的主要病机、气血共调平衡论对伤科辨证论治的指导、平乐正骨气血共调平衡论的临床应用举隅几个方面对平乐正骨气血共调平衡论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5.
壮医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涵养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二者通过三道两路系统而循环流注全身,涵养机体组织,推动人体生理功能协调运行。气血宜动、宜衡,又相互资生,相依为用,气血平衡调畅,则人体健康;气血失衡,则产生疾病。气血理论是壮医核心理论,也是壮医重要的病机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文章阐述了壮医气血的概念、内涵及其关系,气血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病机特点,壮医气血理论的内容及其应用,提出平衡气血治则治法,初步建立壮医的理法方药体系。  相似文献   

6.
闵仲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气血不调贯穿黄褐斑疾病的始终,是黄褐斑的根本病因.围绕气血进行辨证,分为气血郁结证和气血不足证.临证以调和气血为主,将疏肝、行气、活血、健脾、祛湿、益气、补血、填精等结合.补泄兼顾,标本同治,从而阴阳平衡,斑除色消.  相似文献   

7.
通过补益气血治疗气血两虚证的治法其名称于文献中出现有补益气血、补气养血、补养气血、益气养血、气血双补等。通过对古今文献的考证以及相关名称的辨析,可知补益气血始见于《圣济总录》,其后的历代重要著作以及现行国家标准均以补益气血为正名。认为以补益气血为正名符合规范名词定名的约定俗成、协调一致及科学性原则;同时本词与气血双补属于同一治法,而与补气生血属于不同治法,与表达方药功效的补益气血则属于同名异义两种不同的名词。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认为,气血失和,百病丛生,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其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现基于气血理论探讨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辨治思路,认为肺系疾病的发病与气血关系密切,系因机体气血功能异常,加之外邪侵袭,导致“肺气虚弱,肺虚络瘀,肺热瘀阻,热壅血瘀”,总结出主要病机是“气血亏虚为本,痰热瘀阻为标”,治疗上应以“调和阴阳、理顺气血”为主要原则,临床上辨证应用“补肺理气、养血活血、化痰逐瘀、清肺热、利肺气、止咳平喘、凉血”之法,为临床从气血角度论治肺系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气血理论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就是气血由弱转强、继之由盛转衰的过程。气血的变化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说:"气血充盈,百病不生。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著名医家朱丹溪在《血证论》中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血失和是百病丛生的根源,中医养生一贯重视人体气血的动态平衡,强调养生就要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传统中医学家发明了运动、理疗、调节饮食、药物养治等诸多调和人体气血的养生之法,帮助人体气血和谐,"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池雷 《江苏中医药》2014,46(7):10-11
月经病辨证中,女子全身气血可分为"主体气血"和"胞宫气血"两部分,"胞宫气血"由"主体气血"转化而成,天癸促使"主体气血"向"胞宫气血"转化。"胞宫气血"异常变化是月经病发生的主要病机。治疗月经病,应注重"胞宫"之微观辨证。  相似文献   

11.
气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用于阐述人体气血相关的生理特点,以及气血运行失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气血功能与心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心脏功能正常,可使血液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各脏腑组织;气血运行正常,心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气血理论在心系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分别从气血理论在心悸、胸痹、心衰病、眩晕、郁证中...  相似文献   

12.
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积累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即以补为本,以通为用,使气血调和运行通畅。国医大师薛伯寿教授学承蒲老,尊崇经典,临证重视人体气血功能的调理,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治疗心血管疾病强调从多角度调理气血为主。双和散、血府逐瘀汤、黄芪赤风汤等都是体现气血同调法的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常用方剂。本文从气血同调法契合和合思想、气血同调治疗机理、常用方剂解析等方面对气血同调法做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13.
颜德馨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病研究,认为冠心病多为气血失衡所致,主张采用气血辨证,从调畅气血出发,用“衡法”治疗冠心病,在临床上针对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患者,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冠心病经验总结如下.1 气血辨证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且主要通过脏腑组织机能活动来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不论何种疾病,均首先干扰气血的正常功能,导致气血紊乱,进而引起阴阳失调,经脉瘀阻不通,气血循行失常,疾病随之而起.  相似文献   

14.
试论肝其华在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部肌肤赖气血以养 ,气血充盛、和调是保证面部红润光泽的基础。肝之疏泄对气血的调节作用 ,为面部肌肤得养提供了生理基础 ,同时 ,面部也是肝功能的一面镜子。当肝主疏泄气血和调时 ,面部红润光泽。反之 ,肝失疏泄气血不和则郁而形成诸毒。肝郁诸毒可致人面垢面焦或疮斑迭生。因此 ,调肝理气可以养颜  相似文献   

15.
继"气血新论"在《现代中医临床》发表后,气血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学界关注,但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还没有完全阐释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指标是衡量观察目标时常用的方法,是现代医学界对健康与疾病状况的观察角度.中医学此前没有明确的指标概念.本文认为气血是中医核心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的主要观察指标和主要抓手,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阐释:分析气血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中医核心理论的关系;阐释气血在望闻问切四诊中的地位;梳理气血状态在辨证中的体现,并从临床角度剖析调和气血为中医临床的主要抓手.气血分散在各个器官、各个部位,由多种小指标构成,医者借助不同感官收集出来,形成指标群.中医学现代化发展不能仅满足于对机体气血状态的描述,还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气血进行精准量化,以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和临床.  相似文献   

16.
调气理血法用于治疗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冠心病的治疗,有很多学者主张从血瘀论证,主张从活血化瘀治本;也有人认为心阴心阳是本而寒痰痹阻是标也相应的产生了芳香温通的治疗之法。 调理气血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气血耳”说明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活动。王清任《医林改错》“治病之要决,在明白气血……所伤者无非气血……前人对气血理论非常重视指出了人体疾病的产生和病理改变无不涉及气血……”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的范畴,主要病变在心和血脉,一般认为与气血紊乱和关系失调尤为密切。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血在生  相似文献   

17.
不寐病因病机为外感邪气、脾胃不和、气血阴阳失衡、情志失常。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任何原因引起气血阴阳失衡均可导致不寐。年老者和围绝经期妇女失眠多为气血阴阳失调,宜以补益气血、调和阴阳;青壮年者多因饮食不节、痰热内扰、情志不遂,宜调和脾胃,疏肝解郁。  相似文献   

18.
不寐病因病机为外感邪气、脾胃不和、气血阴阳失衡、情志失常。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任何原因引起气血阴阳失衡均可导致不寐。年老者和围绝经期妇女失眠多为气血阴阳失调,宜以补益气血、调和阴阳;青壮年者多因饮食不节、痰热内扰、情志不遂,宜调和脾胃,疏肝解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从气血不和论治经期延长的心得。方法:根据月经与气血的关系,予中药口服调和气血以达到调经的目的。结果:沿气血不和的辨证思路拟方,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引起经期延长的病因很多,从气血不和入手论治往往收到较好、较稳定持久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从风病医血探讨气血病变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例风病医案推论气血病变的本质是瘀,而气血失调的缘由在于气滞气郁或气虚所致的气不通。指出气血之道贵乎通,认为调理气血有主次之分,应将调气放在首位,气血以通为用、以通为补,通是治疗气血病变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