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短翅豆芫菁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短翅豆芫菁 Epiauta aptera Kaszab系芫菁科豆芫菁属昆虫 ,为民间常用中草药。具有破血逐瘀 ,消症散结 ,壮阳利尿 ,攻毒等功效。主治症瘕、恶疮、闭经、疥癣等。近年来国内外医药专家多用芫菁素和以芫菁素为原料合成的一系列药物治疗肝癌、肺癌、乳腺癌以及直肠癌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总有效率在 45 %~ 65 %。由于芫菁资源日趋枯竭 ,用药量不断增大 ,市场供求矛盾突出 ,为了开发利用新的药源 ,1 987~1 997年作者先后对四川、云南、广西等地的芫菁资源做了实地考察 ,并对其中分布广、贮量大的种类的生物学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现将有关…  相似文献   

2.
十四点斑芫菁MglabrisguatuordecimpunctataPall.属鞘翅目、芜育科。成虫期为植食性,但在幼虫期以小翅曲背蝗Pararcypteramicropteramicroptera(F.-W.)蜂卵为食,是蝗虫卵期的重要天敌。作者于1989~1990年在塔城沙孜地区草原对该虫生物学及其对小翅曲背煌卵期的控制作用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形态特征卵:长椭圆形,长2.1~2.4mm,宽0.6~0.9mm,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变为黄白色。幼虫:复变态共四龄。第一龄为衣鱼式的三爪蛐,深褐色,触角、足和尾发达。其头部较大,自胸部向腹端部逐渐变狭。第二龄为螃槽式,第三…  相似文献   

3.
中国斑芫菁后翅形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玉霞  任国栋 《昆虫学报》2007,50(4):429-434
选取中国斑芫菁属11个代表种,对比分析了它们的后翅形态特征; 以苹斑芫菁Mylabris calida Pallas, 1782为模式,探讨了斑芫菁属后翅的翅脉名称,并对其性状进行了描述。研究结果将斑芫菁属翅脉归纳为3种类型:1)南方型:东洋种,翅深褐色,各脉粗大,骨化程度高,皱褶多而明显;2)高原型:青藏高原特有种,翅乳白色,半透明,仅前缘和MP1+2形成明显的大翅室,余脉淡而不显,骨化程度低;3)北方型:为以上两种类型的中间过渡,古北种,翅褐色,各脉清晰,中度骨化。根据研究结果,初步探讨了斑芫菁属翅脉的形态进化。  相似文献   

4.
李娜  周晓榕  庞保平 《生态学杂志》2014,25(7):2099-2104
采用热电偶法,在室内测定了宽翅曲背蝗卵的过冷却能力及抗寒性.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量对滞育前卵的含水量有显著影响, 而对卵过冷却点(SCP)的影响不显著,卵含水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上升.不同发育时期卵的SCP、含水量和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卵的发育,其含水量从产卵当天的51.5%下降至120 d的46.8%,脂肪含量从10.5%(鲜质量)/19.0%(干质量)上升到14.5%(鲜质量)/28.9%(干质量),而SCP从-23.5 ℃下降至-30.0 ℃;卵SCP与其含水量及脂肪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深度滞育卵的SCP显著低于滞育前和滞育初期卵的SCP.不同低温强度和处理时间对滞育卵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滞育卵暴露12 h的致死温度为-27.3 ℃,在-25 ℃低温处理的致死时间为22.73 d.滞育卵的SCP与致死温度相近,说明宽翅曲背蝗卵为不耐结冰类型,且SCP是衡量其抗寒性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卵翅蝗属一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记述采自云南西部蝗虫1新种,即大尾片卵翅蝗Caryanda maqcrofurcula,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化系及西南林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卵翅蝗属二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在湖北省采到的蝗虫二新种,巴东卵翅蝗和湖北卵翅蝗,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7.
武陵山地区卵翅蝗属二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记述采自湖南湘西武陵山地区卵翅蝗属Caryanda二新种,武陵山卵翅蝗Caryanda wulingshana sp.nov.和三齿卵翅蝗Caryanda triodont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8.
9.
寄生物和寄主的发育关联研究已有很多报道,而人们对捕食者与猎物的同步发育关系却知之甚少。本文研究了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及其猎物棉蝗Chondracris rosea rosea在18℃、22℃、25%、28℃、31℃和34℃恒温下的发育特性及发育同步性。大斑芫菁幼虫(除5龄外)发育起点温度均低于10℃,而棉蝗每个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都高于10℃。大斑芫菁5龄幼虫的有效积温为440.53日度,低于棉蝗卵的462.96日度,并且大斑芫菁1~4龄幼虫的有效积温均少于1—4龄蝗蝻。大斑芫菁成虫出现、卵孵化和幼虫滞育解除日期与棉蝗产卵和卵孵化日期,显示大斑芫菁的发育和棉蝗的发育具有季节同步性,而且大斑芫菁的滞育同步化了大斑芫菁和棉蝗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记述在浙江省开化县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采到的卵翅蝗属1新种:浙江卵翅蝗Caryanda zhe jiang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和杭州师范学院生物系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1.
记述采自云南省普洱地区卵翅蝗属1新种,即圆板卵翅蝗Caryanda cyclata sp.nov.,新种近似于方板卵翅蝗Caryanda quadrata Bi et Xia,1984,主要区别为:1)雄性肛上板盾形,后缘圆弧形;2)雌性下生殖板后缘具3齿;3)雌性前翅超过第1腹节背板后缘;4)雄性尾片及肛上板两侧缘非黑色;5)雄性尾须黑色;6)前翅黑色;7)后足股节端半部橙红色;8)后足胫节青兰色.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记述采自滇西南地区德宏的卵翅蝗属Caryanda 1新种:德宏卵翅蝗Caryanda dehongensis, sp. nov., 模式标本保存于大理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系。 德宏卵翅蝗Caryanda dehongensis,新种(图1~4) 本新种近似于方板卵翅蝗Caryanda quadrata Bi et Xia 和大尾片卵翅蝗C. macrofurcula Mao et Ou,但以以下特征区别于后二种:1)体较大,♂19.5~20.0 mm,♀22.5~25.5 mm;2)前胸背板沟前区长为沟后区长的2.4(♂)或2.8(♀)倍;3)雄性次末节背板后缘具三角形小尾片;4)雄性肛上板长盾形,后缘中央三角形突出;5)雌性下生殖板后缘接近平直。 正模:♂,云南德宏(24.7°N,98.2°E),2002-Ⅷ-20,李燕珍采;副模:2♂♂4♀♀,云南德宏(24.7°N,98.2°E),2002-Ⅹ-01,李燕珍、徐吉山、杨国辉采。  相似文献   

13.
记述采自云南省的卵翅蝗属Caryanda 2新种:抱须卵翅蝗Caryanda amplexicerca sp.nov.和犁须卵翅蝗Caryanda cultricerc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南林学院.抱须卵翅蝗,新种Caryanda amplexicerca sp.nov.(图1~4,9~12)新种近似方板卵翅蝗Caryanda quadrata Bi et Xia,1984.区别是:1)前翅明显超过第1腹节背板后缘;2)后足股节橙红色,胫节蓝绿色;3)雄性尾须片状,侧扁,顶端明显向内向下弯曲,呈抱握状;4)雌性下生殖板后缘中央圆弧形突出.词源:新种命名根据雄性具有抱握状的尾须.正模(♂),云南省个旧卡房(23°22'N,103°09'E),2100m,2006-09-03,柳青采集;副模20(♂)(♂),18♀♀,同正模.犁须卵翅蝗,新种Caryanda cultricerca sp.nov.(图5~8,13~16)新种近似三齿卵翅蝗Caryanda triodonta Fu et Zheng,1994.区别是:1)前翅长雄性2.5~3.6 mm,雌性3.0~3.8 mm;2)雄性尾须犁状;3)雌性下生殖板后缘具三突,中突钝角形,两侧突顶圆,翘起.词源:新种命名根据雄性具有犁状的尾须.正模(♂),云南省临沧永德(23°53'N,100°05'E),2060m,2006-08-17,柳青采集;副模17(♂)(♂),8♀♀,同正模.  相似文献   

14.
芫菁体内斑蟊素的合成、 转移和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殷幼平  靳贵晓 《昆虫学报》2010,53(11):1305-1313
斑蟊素是芫菁科昆虫合成的一种防御物质, 已经被证实对多种癌症和其他疾病有着特殊的疗效。芫菁体内存在不同结合态的斑蟊素或斑蟊素衍生物, 包括斑蟊素酸镁、斑蟊素酸钙、羟基斑蟊素、甲基斑蟊胺和脱甲斑蟊素等。不同芫菁种类、不同发育阶段其斑蝥素合成量有显著的差异, 并且有着典型的性二型现象, 性成熟的雄成虫斑蝥素含量最高可达10%。关于斑蝥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斑蝥素在虫体内的分布, 尽管有一些研究, 但仍然没有定论。本文从斑蟊素在芫菁体内的含量、分布、生物合成、代谢及生物学功能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概括, 以期为充分发掘芫菁科昆虫资源、指导芫菁的人工养殖、合理的利用资源以及人工合成斑蟊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记述采自贵州省小翅蝗属1新种,黑条小翅蝗Alulacris nigristriatis sp.nov..新种近似于石林小翅蝗Alulacris shilinensis(Cheng,1977),主要区别为:1)雄性尾须近端部明显收缩变细;2)雄性腹部末节背板具细条状小尾片;3)前翅超过(♂)或到达(♀)第2腹节背板后缘;4)具黑色眼后带;5)前翅中部具宽黑色纵条纹;6)后足胫节黑褐色.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不同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大斑芫菁生长发育的联合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游  雷朝亮 《生态学报》2002,22(11):1859-1865
在室内人工饲养大斑芜蓄,研究了不同温度、土壤台水量对大斑芜蓄生长发育及其卵的孵化串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大斑芜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温度、土壤台水量的要求有所不同,1—6龄幼虫发育速率最快时的温度和土壤台水量依次为:32.6℃、6%;35.6℃、6%;36.3℃、6%;38.0℃、6%;35.6℃、6%;38.0℃、7.1%,蛹发育速率最快时的温度、土壤台水量为37.1℃、6%。卵孵化率最高时的温度、土壤台水量为34.0℃、12%,卵发育速率最快时的温度、土壤台水量为33.2℃、7%,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明确高温胁迫下对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sexmaculate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捕食作用的影响。【方法】在35℃高温处理不同时长(3、6、9 h)的胁迫下,探究六斑月瓢虫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力和虫态特征的变化规律,同时评估了其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的捕食功能与寻找效应。【结果】与25℃饲喂相比,高温胁迫下六斑月瓢虫的幼期历期和雌雄虫寿命随着胁迫时长的增加而缩短,且高温胁迫不同程度降低了六斑月瓢虫的产卵量、卵孵化率和幼期存活率,而对六斑月瓢虫4龄幼虫、成虫的体长和虫重无影响。通过研究捕食作用,与常温25℃相比,35℃高温胁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六斑月瓢虫对蚜虫的捕食效能,其中在高温胁迫9 h后,其捕食能力(a'/Th)和寻找效应(S)均高于3 h和6 h的。【结论】高温对六斑月瓢虫的生物学特性产生负面的影响,而对其捕食活动具有正面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六斑月瓢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全球气候变暖下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奠定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