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冷冻后注射曲安缩松治疗瘢痕疙瘩2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近三年来采用冷冻后注射曲安缩松治疗瘢痕疙瘩 2 5例 ,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共治疗 2 5例 ,75块瘢痕。其中男1 2例 ,女 1 3例 ;年龄 1 8~ 64岁 ,平均年龄为 41岁 ;病程最长 9年 ,最短 3月 ;皮损小于 1厘米 5 5块 ,大于 1厘米小于 5厘米 1 9块 ,1 2厘米 1块。部位 :颌面颈部 9例、胸部 1 0例、臂部 1例、背部 3例、腹部 2例。病因 :2 4例为炎症感染 ,1例为手术后。瘢痕的形状为长条形、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1 .2 治疗方法 用棉签蘸液氮 ,冷冻皮损约 1 0秒 ,使之呈苍白 ,自然复温后 ,再行…  相似文献   

2.
瘢痕表皮回植加曲安缩松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孔平 《中国美容医学》2002,11(5):431-432
目的:探讨一种不必产生新供区且更有效地综合综合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途径。方法:将整块切除的瘢痕疙瘩削薄仅保留表皮层,然后将其回植于创面并即刻给予基底及周边曲安缩松注射。伤口愈合后再重复注射2-4次。共治疗22例。结果:19例(86.4%)愈合良好,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2例(9.1%)因并发感染中止注射曲安松导致瘢痕疙瘩复发。1例(4.5%)因月经紊乱拒绝继续使用曲安缩松而致部分复发。结论:该方法简单、经济、疗程短,不产生新供皮区,避免了单一手术切除带来的高复发率及长期单纯类固醇激素注射所产生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耳部瘢痕疙瘩手术后联合放射治疗及局部注射激素类抗瘢痕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手术切除直接缝合或转移皮瓣修复术,术后1周内行放射治疗,每日1次,连续照射3次,每次剂量5Gy,总剂量15Gy。对有复发倾向者行局部注射激素类抗瘢痕药物,以曲安奈德40mg加2%利多卡因稀释一倍后瘢痕内注射,每周1次,视瘢痕消退情况逐渐撤药。结果本组10例患者,术后随访1.5~5.0年,治愈6例(6096),显效4例(4096),有效率10096。结论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及局部注射激素类抗瘢痕药物是治疗耳部瘢痕疙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瘢痕疙瘩的治疗,目前尚缺少特别有效的方法,若将其单纯地手术切除,复发率很高,而且病损有较术前扩大的趋势。1996年1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手术切除并注射曲安奈德综合治疗瘢痕疙瘩5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4例,其中男16例,女38例,共76块瘢痕疙瘩,平均每例1.4块,最多达5块。年龄7~53岁,平均为29.38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22.3个月。病发原因:手术切口和烧烫伤创面愈合后,外伤、创面感染、蚊虫叮咬、搔抓等。发病部位以胸部、胸骨前为最多,其次为面颈部和耳垂等处。病损大小:1.0cm×0.8cm…  相似文献   

5.
瘢痕内切除后即时放疗治疗瘢痕疙瘩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瘢痕内切除后即时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2月~2007年6月对我科收治的18例瘢痕疙瘩患者行瘢痕内切除术,术后24h内辅以6MeV高能电子束(13射线)放射治疗,连续照射每天一次连续照射4~6次,照射总剂量15~20Gy。术后平均随访36月。结果:优良10例(55.6%),显效5例(27.8%),无效3例(16.7%),总有效率83.3%。3例伤口延迟愈合(16.7%),术后出现色素沉着3例(16.7%),毛细血管轻度扩张2例(11.1%),随访期内未发生如皮肤恶性肿瘤等并发症。结论:瘢痕内切除后即时放射治疗,术后复发率低,是治疗瘢痕疙瘩较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瘢痕疙瘩的治疗一直是整形外科的一大难题。单纯手术切除缝合后复发率甚高〔1〕,综合治疗虽可提高治愈率,但也有费时、费钱、损伤重、痛苦大等缺点。采用手术切除全厚皮移植术,愈后适当加压包扎仍不失为可行的方法。我科对22例45块热烧伤、化学烧伤、电烧伤及外伤后瘢痕疙瘩患者进行治疗,收到满意效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2例,男14例,女8例;病程13个月~8年;年龄15岁~52岁,平均28岁;瘢痕疙瘩数目45块,面积3cm2~84cm2。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在局部麻醉下施术,应用络合碘消毒,沿瘢痕与正常皮肤交界处的正常皮肤上作切口,对瘢痕基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耳廓瘢痕疙瘩形成原因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48例(50耳)耳廓瘢痕疙瘩行手术切除,局部皮瓣转移.术中应用改良菱形皮瓣27耳,皮下蒂"风筝"皮瓣23耳.手术切口缝合后,即刻向切口周围组织用稀释的曲安奈德注射液(2-4mg)少量浸润注射,伤口7天拆线.结果:2例耳轮处应用"风筝"皮瓣的尖端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良好:5例手术后3个月时瘢痕疙瘩有复发趋势,应局部注射稀释曲安奈德后好转.手术后术耳均能保持耳廓原有自然轮廓及解剖形态,不影响耳廓美观.结论:该手术术中切除耳廓瘢痕疙瘩,行局部皮瓣转移术,术中修补局部瘢痕疙瘩切除后所造成的皮肤缺损,术后保持耳廓自然解剖形态,不影响耳廓美观;手术过程简单,容易掌握,是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瘢痕疙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瘢痕疙瘩 (keloi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纤维组织增生性疾病 ,是以皮损后真皮异常纤维增生反应为特征的病理性组织。其形成机制尚未明了。目前虽仍没有能达到完全满意的治疗方法 ,但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现综述如下。一、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瘢痕疙瘩的主要方法 ,应掌握在瘢痕趋于稳定及老化后为宜。目前因单纯手术切除治疗其复发率较高 ,已鲜有采用者。现在多应用手术切除联合类固醇药物注射、加压治疗、硅凝胶片敷贴、术后放疗等进行综合治疗[1 4] 。二、持续加压疗法持续加压疗法是治疗瘢痕疙瘩应用较久的方法 ,成功的关键在于“早”、“…  相似文献   

9.
三联疗法治疗瘢痕疙瘩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手术、放疗结合瘢痕敌外贴的“三联疗法”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178例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24h内开始浅层X线放疗,照射剂量每次2Gy,隔日1次,共计10次,创面愈合后1周,再使用瘢痕敌外贴4个月,平均随访1.5年,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78例瘢痕疙瘩患者,均完成治疗和随访,其中治愈130例,显效38例,进步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38%。结论:手术、放疗结合瘢痕敌外贴的“三联疗法”是治疗瘢痕疙瘩的一种疗效可靠、副作用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耳部瘢痕疙瘩不同发展时期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7年耳部瘢痕疙瘩患者53例,根据不同的临床分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进行12~48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53例(59侧)耳部瘢痕疙瘩经过18个月规律治疗后,耳部形态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未见复发。根据Darzi的瘢痕疙瘩疗效原则,治疗有效率为100%。5例患者药物治疗3次(6周)后出现月经失调,均为月经周期延长,治疗停止1~2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耳部瘢痕疙瘩发展的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对于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后12个月以上的维持治疗和后续跟踪随访应作为治疗的重要环节,手术及药物注射对瘢痕疙瘩的治疗效果确切可靠,临床应用方便,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11.
Several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scar keloid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is article, use of a 1-mm-thick silastic sheet placed over the scar keloid for 8–12 hours daily is reported. This procedure produced better results than the so-called pressure method.  相似文献   

12.
瘢痕内切除瘢痕瓣回植联合药物注射治疗瘢痕疙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手术切除联合药物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瘢痕部分切除瘢痕瓣回植联合药物扩大注射一个疗程。结果:57块瘢痕疙瘩治愈47块,显效8块。结论:瘢痕内切除瘢痕瓣回植结合药物扩大注射治疗瘢痕疙瘩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耳部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方法:手术切除耳部瘢痕疙瘩后减张缝合+伤口胶固定十硅酮凝胶,部分病例配合注射曲安奈德。结果:共治疗38例,失访6例,32例随访12个月,其中治愈27例(84.3%),未界定3例(9.3%),复发2例占随访病例6.2%。结论:耳部瘢痕疙瘩切除术后减张缝合+伤口胶固定+硅酮凝胶保水是综合治疗耳部瘢痕疙瘩防止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基因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瘢痕疙瘩(Keloid,K)与增生性瘢痕(Hyperpladtic Scar,HS)是病理性瘢痕(hbnormal Scar,AS)的两种表现形式,其产生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K和HS所涉及的基因出发,探讨其基因表达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切除耳部瘢痕疙瘩的手术方法和及时放疗联合应用的疗效。方法:对134例耳部瘢痕疙瘩病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特别对较大的瘢痕疙瘩采用了瘢痕疙瘩核心切除,保留部分瘢痕皮肤形成组织瓣的方法修复缺损,术后及时放疗5天,采用4~6Mev电子线照射,每次3~4Gy,总剂量15~20Gy。结果:96.27%的效果满意,3.73%部分残留及复发。结论:切除瘢痕疙瘩核心,用部分保留瘢痕皮肤形成组织瓣的修复方法,术后外观满意,及时放疗可以预防或减少复发,方法简便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CTGF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杨贤金  张一鸣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6):668-669,i0002
目的:了解细胞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 sue growth factor,CTGF)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它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对11例增生性瘢痕、10例瘢痕疙瘩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CTGF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的表达,以了解它们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结果:正常皮肤中CTGF的表达为阴性;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CTGF的表达与正常皮肤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TGF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较增生性瘢痕为高,但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TGF在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姚泉  马少林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2):1294-1299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与5-氟尿嘧啶联合应用在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Wiley数据库、CNKI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以"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瘢痕疙瘩"为关键词,检索各自数据库自建库至2013年4月期间所有有关曲安奈德单独应用与5-氟尿嘧啶联合应用治疗瘢痕疙瘩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曲安奈德与5-氟尿嘧啶联合应用517例,对照组曲安奈德单独应用508例,一共包括1025例瘢痕疙瘩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试验组低于对照组。结论:本实验结果证明曲安奈德与5-氟尿嘧啶联合应用治疗瘢痕疙瘩不仅疗效更显著而且能减少复发及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术中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术后放疗联合治疗耳廓瘢痕疙瘩的效果。方法:将病例分为三组:第一组:12例,24个瘢痕疙瘩(手术+曲安奈德注射+放疗),手术切除瘢痕疙瘩,术中注射醋酸曲安奈德,注射剂量依切缘大小而异,每次注射量不大于40mg,术后每周1次,连续4~8次,术后24h内行局部浅层放疗3天;第二组:11例,22个瘢痕疙瘩(手术+放疗),手术切除瘢痕疙瘩,术后24h内行放疗3天;第三组:17例,23个瘢痕疙瘩(手术+曲安奈德注射),手术切除瘢痕疙瘩,术中即刻注射曲安奈德,术后每周1次,连续4~8次。结果: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有效率分别为95.83%、77.27%、52.17%。第一组与第二组、第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术切除,术中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联合术后放疗治疗耳廓瘢痕疙瘩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比较三种综合疗法对瘢痕疙瘩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方法:对2006年5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1例瘢痕疙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满足纳入标准的89名病例按照治疗方法分成A组(接受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组)、B组(接受手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组)和C组(接受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放射治疗组),对比分析各组在疗效、不良反应与患者满意度的差异,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87%、81.25%和61.54%,A组疗效优于C组(χ2=8.035,P=0.018),B组疗效优于C组(χ2=8.290,P=0.016),但A、B两组的疗效之间不存在差异(χ2=0.162,P=0.992)。三个组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均由单独治疗方法引起的,未发现各疗法之间存在交互不良反应。三组患者满意度均不低于75%,且各组之间的满意度不存在差异(χ2=7.416,P=0.115)。结论:三种综合疗法在治疗瘢痕疙瘩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其中手术联合放射治疗法和手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法的总有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Ⅳ型胶原在相对静息期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的表达与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Ⅳ型胶原在瘢痕中的分布及表达。结果:在所有的病理性瘢痕标本中均有Ⅳ型胶原的表达,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强于而且多于瘢痕疙瘩中的表达。表达区域在瘢痕表皮的基底膜层、血管和皮肤附件的周围。与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几乎一致。结论:提示我们Ⅳ型胶原与相对静息期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转归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