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目前对于双膝严重骨性关节炎行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的围手术期康复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目的:比较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术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两组医生对59例(118膝)患者双膝骨性关节炎同台同时全膝表面置换,与同期80例单膝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均进行康复教育及预备康复,置换后康复方法标准一致。结果与结论: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组置换前通过压腿平均减小屈曲畸形角度11.2°(5°~22°)。置换后3~6周,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5级,较置换前平均增加0.8级;平均ROM≥95°(110±15)°;无痛行走500m以上;独自无痛上下10级楼梯,无肿胀;出院时HSS评分较置换前增加。置换后3个月没有发现松动表现及不良反应,其康复疗效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在围手术期对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医生行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通过系统而量化的康复,有利于减少置换中截骨量和置换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相比康复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对于双膝严重骨性关节炎行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的围手术期康复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目的:比较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术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两组医生对59例(118膝)患者双膝骨性关节炎同台同时全膝表面置换,与同期80例单膝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均进行康复教育及预备康复,置换后康复方法标准一致。结果与结论: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组置换前通过压腿平均减小屈曲畸形角度11.2°(5°~22°)。置换后3~6周,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5级,较置换前平均增加0.8级;平均ROM≥95°(110±15)°;无痛行走500m以上;独自无痛上下10级楼梯,无肿胀;出院时HSS评分较置换前增加。置换后3个月没有发现松动表现及不良反应,其康复疗效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在围手术期对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医生行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通过系统而量化的康复,有利于减少置换中截骨量和置换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相比康复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通过施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18例病例总结,认为完善的术前准备,护理人员的正确配备,各个环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立体,有效的脉冲冲洗,术后患者可常规不用抗生素,结果表明无1例发生感染,取得了满意的近期效果。并介绍了现代骨水泥技术的配合要点,确保假体置换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关节置换后放置引流已经作为一种常规应用于髋、膝关节置换后,然而,引流管作为外界与关节相通的潜在通道,可能成为细菌等病原体入侵关节腔的门户。 目的:评价引流管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意义及安全性。 方法:对80例需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按照住院号的单双号随机分为引流组(38例)与非引流组(42例),根据公式计算并对关节置换后失血量、需输血人数及输血量、置换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出院后继续随访2年,其中非引流组2例失访,78例患者纳入结果分析。关节置换后总失血量、需输血人数、输血量,引流组多于非引流组;置换后第3天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引流组要大于非引流组;置换后血红蛋白变化值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K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人工膝关节置换后放置引流将增加后的失血及输血,但在置换后早期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方面可能存在积极的意义,远期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置换后并发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是近20年来逐渐开展、普及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一种术式,对严重的膝关节病尤其是骨性关节炎有良好的疗效[1]。我院自1998年3月~2008年12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390例,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张鹏  刘军  段圆慧  龙刚 《中国临床康复》2013,(17):3065-3072
背景: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植入假体系统、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药物等均可能对患者肾功能产生影响. 目的:动态观察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相关处理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纳入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42例,检测患者置换前后血清肌酐、胱抑素C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比较置换前后患者肾功能. 结果与结论:42例患者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均成功,在置换后1个月内未发生少尿、无尿、大量蛋白尿、肾衰竭等严重的肾脏并发症.围手术期血清肌酐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胱抑素C水平在置换后1周内无明显变化,而在置换后1个月,较置换前下降;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在置换后1 d上升,自置换后3 d开始呈下降趋势,置换后7 d、1个月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较置换前降低.结果说明,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对患者肾功能仅产生了轻度的一过性损伤,并且置换后1个月患者肾功能平均水平得到改善.对初次行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积极恰当的临床处理,不致对肾功能产生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7.
背景:高龄患者多伴有重要器官的功能减退和合并症,关注围手术期治疗是膝关节表面置换成功的关键.目的:70岁以上患者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的常见并发症特点分析.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2002-01/12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例资料.对象:行膝关节表面置换109例168膝,男29例,女80例;单膝置换50例,年龄70~85岁,平均(74.2±15.1)岁;双膝置换59例,年龄70~85岁,平均(73.4±13.2)岁.92例(84.4%)体形肥胖,88例合并内科疾病.方法:手术由同一组人员完成.全部病例髌骨置换,使用假体均为Scorpio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采用膝前正中切口和内侧髌旁入路,术中切除前后交叉韧带,清理后关节囊骨赘生物及游离体.假体安装完成后测试髌股关节轨迹,直至达到指压试验要求.假体均采用抗生素真空搅拌骨水泥固定,屈曲位缝合切口.主要观察指标:①置换后早期并发症.②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①置换过程中及置换后24 h以内发生高血压8例,低血压7例,心律失常6例,在相关科室治疗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肺栓塞1例,伤口深部感染1例,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感染5例,速避宁导致的血小板急速下降并发症1例,一过性认知精神障碍1例,术后膝关节脱位1例.②HSS膝关节评分由置换前的26.1分提高到出院时的82.0分,功能评分由置换前的32.1分提高到出院时的89.1分.③经过平均12.4个月的随访,失访18例,回访率83.5%.回访的91例置换后膝关节疼痛消失或减轻、无假体松动和继发感染者,HSS膝关节评分由出院时82.0分增高至85.4分,功能评分由出院时的89.1分增高至92.3分.结论:熟练操作技巧,积极治疗合并症可有效预防置换后围手术期感染、脱位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国内外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康复有较多的研究,但往往局限于一种康复方法。目的:分析系统康复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5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置换前给予康复指导,置换后由康复治疗师给予康复锻炼,同时行CPM锻炼和冷敷,对照组给予传统CPM锻炼。结果与结论:干预组置换后24h~6d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2d~6周时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2,6周时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局部切口并发症发生。说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系统康复可加快康复进程,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且不会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背景:国内外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康复有较多的研究,但往往局限于一种康复方法。目的:分析系统康复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5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置换前给予康复指导,置换后由康复治疗师给予康复锻炼,同时行CPM锻炼和冷敷,对照组给予传统CPM锻炼。结果与结论:干预组置换后24h~6d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2d~6周时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2,6周时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局部切口并发症发生。说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系统康复可加快康复进程,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且不会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将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R)的骨性关节炎(OA)患者患侧、健侧膝关节肌力及同年龄组健康者膝关节肌力的测试研究,找出三者的关系,为围手术期膝关节功能康复提出指导意见。方法:以18例准备进行单侧TKR的患者为观察组进行健侧、患侧膝关节等速向心肌力测试,以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PT/BW)、单次最大做功和屈/伸肌肌力比值(H/Q)为观察指标,并以1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相同测试。结果:在低速(60°/S)和高速(180°/S)测试中,观察组患侧膝关节伸肌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单次最大做功均较健侧显著下降(P〈0.05),患侧膝关节屈肌各观察指标中除单次最大做功在高速测试中较健侧显著下降(P〈0.05)外,其余指标均与健侧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侧膝关节除H/Q比值在低速测试时没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观察指标均较对照组膝关节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患者健、患侧膝关节肌肉功能均比健康人差,患侧膝关节肌肉功能的下降以伸肌最为显著,提示TKR患者围手术期功能训练患侧应以伸肌训练为主,同时兼顾健侧肢体屈伸肌训练。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体位和引流方法对减少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B组和C组各10例。A组术后患肢踝后垫枕,膝关节伸直位,留置负压引流袋引流;B组术后患肢踝后垫枕,膝关节伸直位,留置非负压引流袋引流;C组术后患肢抬高30°、屈膝45°,留置非负压引流袋引流。比较3组术后24h切口引流量、术前和术后总蛋白及血红蛋白差值、总输血量。结果 A、B、C 3组术后24h切口引流量分别为(970.00±79.54)ml、(719.00±83.91)ml和(419.00±38.74)ml,经比较,F=15.36,P<0.05;C组患者术后总蛋白和血红蛋白减少较小、总输血量较少,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膝放置于屈曲抬高体位和应用非负压引流,能有效减少术后失血量。  相似文献   

13.
王柱  扈盛  夏渊  代菁  冯常武 《中国康复》2022,37(8):493-498
目的:探讨徒手淋巴引流(MLD)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疼痛、肿胀和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Scopus、CNKI、万方数据、VIP、CBM等数据库,筛选出建库至2021年12月发表的关于MLD对TKA术后的随机对照实验(RCT)。由 2 位评审员对纳入研究进行风险质量评估,使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RCT,共396名患者。结果显示,MLD在改善疼痛[WMD=-0.36,95%CI:-0.58~-0.13,P=0.002]和大腿周径[WMD=-1.25,95%CI:-1.99~-0.50,P=0.001]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改善膝关节周径 [WMD=-0.24, 95%CI:-1.30~ 0.83, P=0.66]、小腿周径[WMD=-0.22, 95%CI: -0.86 ~ 0.42, P=0.51]和膝关节被动屈曲关节活动度(PROM)[WMD=1.96, 95%CI:-1.31~ 5.24, P=0.24]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LD在降低TKA术后的疼痛和大腿肿胀上较常规治疗更有优势,在膝关节肿胀、小腿肿胀以及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方面则可能存在辅助治疗作用,但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RCT来验证。  相似文献   

14.
15.
背景:纤维蛋白黏合剂作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止血疗效和安全性的分析一直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纤维蛋白黏合剂对对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1975年至2012年10月 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 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并手动检索相关骨科杂志.中文检索词: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纤维蛋白黏合剂、组织胶水.采用 Jadad 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 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引流量,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输血率,患者平均住院日,置换后膝关节的活动度,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总计310例患者,其中纤维蛋白黏合剂应用组患者为168例,对照组患者为142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膝关节置换后,纤维蛋白黏合剂可明显减少纤维蛋白黏合剂组的置换后引流量(MD=-386.88,95%CI:-583.66--190.10,P <0.01);纤维蛋白黏合剂能够明显降低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输血的概率(RR=0.53,95%CI:0.42-0.83,P <0.01).纤维蛋白黏合剂可减少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患者的住院时间(MD=-3.56,95%CI:-4.97--2.16, P <0.01),同时改善实验组患者膝关节置换后的膝关节活动程度(MD=16.48,95%CI:5.94-27.02,P <0.01).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纤维蛋白黏合剂应用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18,95%CI:0.18-7.84,P=0.86).结果证实,纤维蛋白黏合剂可以明显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的引流量及输血率,止血疗效较好,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纤维蛋白黏合剂能够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早期被动运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引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 ,术后早期持续被动运动 (CPM )的应用对膝关节内引流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观察和比较手术当天下午应用CPM前、中、后各 1h膝关节的引流量及术后第 1d上、下午进行CPM前、中、后各 1h膝关节的引流量 ,并进行同一时段CPM前、中、后的两两比较。结果 术后当天CPM前、中、后 1h的膝关节引流量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第 1d上午CPM前、中、后 1h的膝关节引流量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第 1d下午CPM前、中、后 1h的膝关节引流量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早期应用CPM并不会使膝关节引流量增加 ,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应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膝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行TKA治疗的膝关节病患者,根据术中使用假体不同分为旋转平台组(22例)和固定平台组(28例),比较2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vement,ROM)、并发症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至末次随访时,2组KSS评分、ROM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2组KSS评分、ROM、并发症及影像学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旋转平台型和固定平台型假体行TKA治疗膝关节病临床疗效确切,早期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伤口引流量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的76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假体安装完毕、闭合伤口后,置入负压引流管,通过引流管向关节腔内注入含0.5mg肾上腺素的冰生理盐水50mL,并夹闭引流管直至术后4h开放引流。对照组常规缝合后,置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结果]两组病人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24h血红蛋白下降值及输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方式,能有效减少术后伤口引流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放引流和放置引流对患肢周径、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功能和伤口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因晚期膝关节病变而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50例,男12例,女38例,年龄33~76岁,平均64.2岁.根据置换后是否放置引流将患者分为不放引流组和放置引流组,每组25例,均常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并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和置换后1周的患肢周径(膝上10 cm/膝下 10 cm)、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活动度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置换前、置换后1周不放引流组患者膝上10 cm和膝下10 cm患肢周径、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活动度与放置引流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不放引流组和放置引流组的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良好愈合,无脂肪液化、伤口感染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管较不放引流并无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20.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与骨质疏松、骨缺损、假体、患者脆弱以及高并发症发生率等因素有关,其防治较困难。 目的:综合近几年的文献以探讨全膝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分型、治疗、康复及预防。 方法:应用计算机分别检索 PubMed 和Spinger Link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分别设定为199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和1980年至2011年,检索词设定为“periprosthetic fracture, knee”,检索语言设定为英语,共检索到626篇文章。 结果与结论: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40篇文章。结果表明,随着全膝置换在临床中的广泛开展,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正在逐年增高,因其预后较差,所以要重视其预防,这一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内在的难以控制的因素和固定技术等外在因素。Rorabeck 分型是全膝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最常用的分型方法,但其在临床应用中并不理想;Kim分型将会更有效的指导临床。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逆行髓内钉以及翻修等,合适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骨折的类型、局部骨质量、患者的健康状况等,目前尚缺乏完美的原则来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置换后早期功能锻炼将有益于预防固定过久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及关节功能的丢失。因此,全膝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在牢固固定的同时,应该尽量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