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临床上椎动脉发育不良(VAH)是常见的先天性变异。目前在国际上VAH仍没有明确的定义。大部分研究表明VAH是后循环梗死的促发因素,有2项研究显示VAH是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VAH引起后循环梗死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为血流量重新分配、基底动脉迂曲扩张、后循环总灌注量减少、栓塞脱落等。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发育不良(VAH)可改变后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促进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及血栓形成,导致后循环脑组织灌注减低及梗死,且与后循环脑血管变异、椎动脉夹层及心脏疾病等因素潜在关联,为后循环梗死(PCI)的危险因素。本文围绕影像学研究VAH与PCI关联性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场磁共振机在椎动脉MR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X线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椎动脉MRA检查。结果 正常8例,管腔变细2例,狭窄1例,扭曲2例,未见闭塞病例。结论 低场磁共振机能够较清楚显示椎动脉形态,对椎动脉病变能提供直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52例临床诊断TIA患者,并在首次发作24 h内行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头颅磁共振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MRA、3D-ASL(PLD=1.5s)及IVIM。评估不同方法对TIA患者低灌注的检出率,进行χ^2检验,将患侧低灌注区域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纯扩散系数(purediffusioncoefficient,D)、假扩散系数(pseudo-diffusioncoefficient,D^*)及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f)与对侧正常脑组织进行配对t检验,rD^*值及rf值分别与rCBF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ASL与f值比较,二者对低灌注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A、3D-ASL及f值三者联合检出率与MRA联合ASL相比无显著差异(P=0.426)。D值未发现阳性结果。患侧CBF、f值明显低于对侧正常脑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患侧D值、D^*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值与rCBF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464,P=0.001),rD^*值与rCBF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IVIM f值与ASL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均可以无创评估脑组织灌注的真实情况,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联合应用更是有利于早期诊断TIA,为临床提供精准的影像依据,早期救治,减少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Essen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禅城医院收治的35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头颅CT血管造影、Essen评分,分析头颅CT血管造影、Essen单项和联合评分结果及对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评估价值,并绘制ROC曲线图。结果:头颅CT血管造影低风险评分18例,高风险17例,Essen低风险评分17例,高风险18例,无极高风险病例,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Essen低风险评分22例,高风险13例,高风险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风险患者(P <0.05);头颅CT血管造影、Essen评分、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Essen评分对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均具有预测评估价值。结论: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Essen评分对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具有一定的预测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颅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两者联合应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101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均接受头颅CTA与MRA检查,观察患者入院时的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并记录患者缺血发作后卒中发生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到曲线下面积(AUC),检验各影像学方法单独与联合应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的价值。结果经诊断,101例患者在住院治疗1周内发生缺血发作后卒中的患者15例;经CTA、MRA结果显示,住院7 d内发生卒中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率均高于未发生卒中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CTA、MRA单独与两者联合检查检出的狭窄患者卒中发生率高于未检出狭窄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ROC曲线结果显示,CTA、MRA单独检查与两者联合检查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的AUC分别为0. 875、0. 897、0. 900,且联合检查的AUC值较单独检查的预测价值高。结论入院时头颅CTA与MRA检查短暂性脑出血患者动脉狭窄情况可用于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预测,而联合检查的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 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第三大病因(位居肿瘤、心脏病之后),近1/4的缺血性卒中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后循环卒中的病死率为20%~30%,显著高于颈内动脉系统,致残率甚高。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约占20%。  相似文献   

8.
青年人椎动脉发育不良与眩晕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青年人反复发作短暂性眩晕与椎动脉解剖变异之间的关系。方法:治疗组为反复发作眩晕两次以上的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结果:治疗组MRA异常率72.9%,TCD异常率77.1%;对照组MRA异常率11.5%,TCD异常率19.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MRA检查与TCD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人反复发作眩晕与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有关,MRA与TCD检查均可作为诊断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通常无任何症状,但后期可出现与脑血管供血不足相关的症状.先天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本文报道了1例因车祸外伤意外发现的左侧先天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介入科、神经外科及影像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10.
杨英峰  杨文婷 《中国综合临床》2012,28(11):1168-1172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三种影像学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进行风险评估.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578例TIA患者,采用ABCD2评分法、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度进行分组评估,随访2、7、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578例TIA患者2、7、30 d内发生脑梗死者分别为37例(6.40%)、47例(8.13%)、61例(10.55%);单用ABCD2评分法对TIA后发生脑梗死危险分层研究发现,高危组(35例)2、7、30 d内发生脑梗死者分别为15例(42.86%)、18例(51.43%)、21例(60.00%);ABCD2>3分且DWI阳性者(51例)TIA后2、7、30 d发生脑梗死者达28例(54.90%)、31例(60.78%)、38例(74.51%);ABCD2 >3分且MRA脑动脉狭窄者(36例)TIA后2、7、30 d发生脑梗死者达22例(61.11%)、24例(66.67%)、30例(83.33%),ABCD2>3分且CDFI颈动脉粥样斑块致管腔狭窄者(35例)其结果为21例(60.00%)、23例(65.71%)、28例( 80.00%);三种方式对高危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IA患者在短期内可进展为脑梗死;ABCD2评分法对TIA后2~30 d内脑梗死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仅为临床简单评估方法;对ABCD2评分>3分的中、高危患者可结合DWI、MRA等检查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识别脑梗死发生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再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TIA患者,对住院期间再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308例TIA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 d,24例(7.79%)住院期间再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其中复发性TIA 18例,脑梗死5例,复发性TIA伴脑梗死1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原发性高血压、轻偏瘫对再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P<0.05)。结论:TIA患者住院期间再发脑梗死和(或)复发性TIA与轻偏瘫和高血压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特点。方法 对收治的126例脑梗死后TIA及135例单纯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后TIA组“有短暂性神经体征的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transient signs,CITs)的发生率较TIA组明显增高(P<0.01),而平均持续时间较短(P<0.01),发作频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间脑梗死后TIA组脑卒中的发生率亦明显增高(P<0.01)。结论 脑梗死后TIA较单纯TIA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长期随访,脑梗死后TIA再发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频发组与非频发组间基底动脉管壁差异.材料与方法 将经过头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dime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7天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其中男138例,女77例,年龄17~88岁,平均(59.2±13.1)岁,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天和7天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TIA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TIA后114例(53.0%)患者于7天内发生脑梗死,其中81例(37.9%)发生于2天内;ABClY评分与TIA后2天和7天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呈直线相关关系,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r=0.977,0.980,均P<0.01);在年龄≥60岁、症状持续时间≥10分钟、高血压史、发作次数≥3次、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 ABCD2评分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可作为一种临床预测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的简单评估方法;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成像表现能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郭明升  李薇 《临床荟萃》2014,29(12):1342
目的 探讨冬、夏季节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AS-TIA)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别.方法 225例VBAS-TIA患者按照发病时间分为冬季组(134例)和夏季组(91例),比较组间的性别、年龄和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的例数;比较组间的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颈部血管血流速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AS)、重度狭窄、椎动脉迂曲/纤细的例数.结果 与冬季组比较,夏季组患者的年龄较轻、男性和伴发高血压、高脂血症的例数均较少(P<0.05);伴发糖尿病、心脏病的例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冬季组比较,夏季组患者的血压、颈部血管血流速度以及AS、重度狭窄、椎动脉迂曲/纤细的例数均较少(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季节因素可能影响着不同时期VBAS-TIA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ABCD3-V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TIA患者212例,观察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BCD3-V评分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根据ABCD3-V评分,所有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12例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27例(12.7%)。ABCD2、ABCD3与ABCD3-V评分法预测TIA后7 d内脑梗死风险的AUC分别为0.671、0.729、0.808。高危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大于低危组与中危组(P0.01,P0.05),中危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大于低危组(P0.01)。ABCD 3-V评分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r=0.945,P0.01)。结论:ABCD3-V评分法能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的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97例患者中女性 63例,男性 34例.年龄 34~ 79岁,平均 50.78岁.分别进行椎动脉 MRA及 TCD检查.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结果 97例患者中椎动脉 MRA异常 61例 (占 62.88% ), TCD异常 83例 (占 85.56% ).结论椎动脉本身退变因素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115例TIA患者,依据发病7 d内是否发生CI,分为CI组33例和非CI组82例。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2组间相关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的差异性。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ABCD2评分预测TIA后7 d内发生为CI的预测价值。结果:CI组年龄、ABCD2评分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I组中年龄≥60岁、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单侧肢体无力、症状持续≥60 min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I组中症状持续10~59 min的患者比例低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I组中年龄≥60岁、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症状持续≥60 min的患者比例亦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分析表明,以ABCD2评分=4.5分作为预测TIA短期发生为CI的界点,其灵敏度为57.6%,特异度为78.0%,曲线下面积为0.73。结论:ABCD2是一种预测TIA短期发生CI的简单、有效的工具,ABCD2评分≥5分对预测TIA短期发生CI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发病率较高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也是脑梗死的危险预警信号。本文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量表评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血管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21例TIA患者,观察患者住院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百分率。查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判断患者有无新鲜脑梗死,采用头颈CT血管造影(CTA)方法,检查所有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分析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部位、数量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21例TIA患者中,35例在发病1周内发生脑梗死(28.9%进展为脑梗死)。79例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29例、重度狭窄14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率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1),与颅内动脉责任血管狭窄、近端血管狭窄显著相关(P〈0.01),多发脑血管狭窄导致TIA早期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颅内血管狭窄是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血管检查有助于TIA患者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