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水北调西线区域处于高原连续片状冻土区向高山不连续岛状冻土区过渡的中间地带。区域内多年片状冻土、岛状冻土和季节性冻土三种类型并存,造成了冻土分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依据大量实际资料,系统论述了区域内冻土、地下冰、融区的分布与特征,冻胀与融沉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2.
新年伊始,一年一度的"俄乌斗气"如期开锣(自2006年以来,每年1月1日俄罗斯与乌克兰都要上演一出"天然气大战",几成惯例),而这一次,俄罗斯的"断气"之举借着欧洲多年不遇的寒流,迅速超越这两个国家的边境而升级成牵动整个欧洲神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冻土融化将排放出大量CO_2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的专家们经过9年的观测调查表明,北极圈冻原地带的冻土融化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_2。冻土内含有包括碳等大量的有机物,全球变暖、冻土融化,冻土中的水份蒸发,其内含的有机物和大气中的氧相互接触,分解排放出大量...  相似文献   

4.
国际欧亚科学院概况 (1)国际欧亚科学院(INTERNATIONAL EURASIAN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IEAS)是根据欧洲与亚洲一些国家科学家的倡议于1994年1月成立的,它是由欧洲、亚洲及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文化与社会活动家所组成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科学团体。目前总部设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已决定改为德国柏林),最近获准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井将得到财政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5.
蒙古国位于亚洲的中部。东、西、南与中国相邻,北与俄罗斯接壤。国土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人口 24228万 ( 1998年)。蒙古国地处蒙古高原北部,平均海拔1580米,地势自西向东逐渐减低。戈壁地区约占蒙古总面积的1/3。蒙古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昼夜温差大,于旱少雨,年平均降水 量 约200~300毫米。首都乌兰巴托的年平均气温为-2.90℃。蒙古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1991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国有资产私有化。 一、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20世纪70…  相似文献   

6.
《国土资源》2004,(12):50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冻土近年呈逐渐退化趋势。在退化过程中,冻土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或丧失,从而引发和加剧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并有可能造成青藏高原生态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西部高山及青藏高原等地,总面积约215万km^2,占全国领土面积的22.3%。在开发森林、矿山,修筑公路、铁路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时,冻土现象都是经常遇到的主要病害,必须在施工前对工区冻土的分布、厚度等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冻土区地下水的形成、补给、径流、排泄方式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受到冻土分布及其季节性冻融过程的强烈影响。以地处祁连山多年冻土区的大通河谷融区为典型研究区,基于钻探、坑探和地球物理工作查明了区内冻土特征和分布情况;结合水文地质观测及抽水试验,分析了研究区河流融区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深入研究了区内冻土冻融过程影响下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和水化学特征,认为冻土冻融过程决定了研究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着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方式,特别是对地下水质有优化作用——冻土区地下水质明显优于非冻土区。冻土区地下水成因和赋存条件研究对于其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根据地质环境问题调查成果,选择对城市建设用地影响较大的区域稳定性、天然地基建筑物适宜性、冻土冻融性等3项作为评价因子,根据其对建设用地影响程度给予权重,再根据各因子评价结果确定各因子的次级影响程度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
1 前言 五峰山地处泰山北翼,北大少河、南大沙河、玉符河源头地带,属济南市长清区管辖。  相似文献   

11.
一、铀矿现状 苏联解体使原来属于前苏联的大部分铀矿床落入了“外国” 的版图,这里包括世界最大的中亚砂岩型铀矿省(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乌克兰的碱交代岩铀矿省,使俄罗斯突然从铀资源丰富的国家沦为相对缺铀的国家。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能机构及铀协会资  相似文献   

12.
<正>8月19日,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承担的"新疆鄯善县艾丁湖四区煤炭详查二维地震勘查"项目顺利通过野外数据采集验收。该项目作业区位于艾丁湖南坡地带,也是世界最酷热干燥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不到20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几千倍,年平均气温14℃,每年的七八月份,高温达48℃,地表温度超过80℃。高温、干旱、荒漠,恶劣的环境给项目施工带来重重困难……  相似文献   

13.
青藏铁路通风路堤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在建设中的青藏铁路即将穿越 5 5 0km的多年冻土区 ,冻土问题是青藏铁路面临的首要工程问题。出于铁路建设中保护冻土的原则 ,对通风路堤这一新的、主动保护冻土的路堤结构形式进行了几何相似比为 1∶4的大型室内试验 ,试验所得的路堤土体温度场分布及土体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 ,通风路堤能够有效地降低路堤土体的温度 ,从而达到保护天然地基冻土的目的。但是 ,温度场的分布在通风路堤内并不对称 ,及沿路堤中轴线的两侧左右不对称 ,这样可能会影响到下伏冻土温度的差异 ,从而引起不均匀冻胀、沉降变形。另一方面 ,暖季较高的气温条件下 ,通风管两端的进出口需要堵塞或关闭 ,以免造成土体吸热量较多而引起较大的沉降 ,但由于青藏高原很短的融化期 ,这一影响还有待现场试验工程的验证。  相似文献   

14.
积雪深度是表征积雪特征的重要参数,也是区域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响应因子之一。利用1979-2010年逐日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采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异常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32年来,青藏高原雪深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26 cm/10a,其中,昆仑高寒荒漠地带雪深增加最为明显,增加速率达0.73 cm/10a;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青藏高原雪深呈逐步增加趋势,21世纪初变化平稳;青藏高原4个季节雪深变化均呈现为上升趋势,尤以冬季增加最为明显,增加速率达0.57 cm/10a。青藏高原东南、西部和南部为雪深分布高值区;逐像元回归分析表明,高原雪深呈增加趋势的像元数占全区像元总数的67.1%,其中有91.3%为轻度和中度增加,主要分布在高原北部和西部;最大雪深变化基本维持在-0.1~0.1 cm/a(45.47%)之间,在昆仑北翼山地、柴达木山地、羌塘高寒地带南部等局部地区最大雪深有增加趋势,主要是轻度增加,面积比例为36.66%。果洛那曲高寒地带、青南高寒地带和羌塘高寒地带为青藏高原积雪深度异常变化敏感区。  相似文献   

15.
欧洲国家环保部长会议1999年12月8-9日国际欧亚科学院与俄罗斯联邦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在莫斯科联合召开了“欧洲区域生态监测系统的发展”的欧共体政府间会议(欧洲国家环保部长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典、丹麦、芬兰、西班牙、波兰、保加利亚等30个欧洲国家的环保部长或高级官员,美国、日本、蒙古等国的观察员,以及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欧共体委员会、国际欧亚科学院、欧共体空间局、欧共体环保局、世界银行等13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150多人。会议由俄罗斯联邦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主席主持并作“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监测”的主题报告。  相似文献   

16.
开发利用篇 欧洲,尤其意大利.奥地利、瑞士现代工业开发利用地热起步较早,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无论是高温热汽.高温热水、高中温热水,还是低温或超低温热水的开发利用技术,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意大利 高温热汽、热水的开发利用 意大利的高温热汽、热水地热开发利用在欧洲处于领先位置。意大利拉德瑞罗瑟库拉山谷(Valle Secolo)地热发电厂现有35口地热井,每小时供地热蒸汽800 t,压力5.5 ×10~5Pa,蒸汽温度200~210℃。1997年地热发电量为9.02亿kW,约占意大利全…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冻土带和自海洋深处发现了一种可以燃烧的“冰”,就是天然气水合物,即后来被人们称作“可燃冰”的物质。可燃冰中甲烷含量占80%~99.9%,燃烧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小得多,而且其广泛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岛屿的斜坡地带、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隆起处、极地大陆架以及海洋和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在全球范围内的储量是现有天然气、石油储量的两倍,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  相似文献   

18.
尼罗尖吻鲈(L.niloticus)属鲈形目,鲈亚目,锯盖鱼科,尖吻鲈属Lates,原产于非洲,分布在尼罗河流域、Mariout湖和西非的大部分主要河流。尼罗尖吻鲈为生活在淡水或低盐度水体中的肉食性鱼类,其味道鲜美,无肌间刺,深受欧洲市场欢迎,且常作为游钓的对象,具有较好的引进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19.
蒙古国位于亚洲的中部.东、西、南与中国相邻,北与俄罗斯接壤.国土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人口242.28万(1998年).蒙古国地处蒙古高原北部,平均海拔1 580米,地势自西向东逐渐减低.戈壁地区约占蒙古总面积的1/3.蒙古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约200~300毫米.首都乌兰巴托的年平均气温为-2.90℃.  相似文献   

20.
一、概述。海东地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祁连山支脉达板山南麓和拉脊山脉,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相嵌地带。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倾斜。地形复杂多变,以山地丘陵为主体。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由一系列西北一东南走势的山脉、河谷阶地相间而成。地面相对高差较大,海拔最低处1650米,最高处达4634米。全区所辖6个县,105个乡镇,1614个行政村,总人口1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2.2万人)。土地总面积132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03.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1%。200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2.7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6%,已初步形成青海省粮油、蔬菜、果品等为主的农业生产区。但是,随着当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将会不断增长,尤其是住宅和工业建设占用耕地急剧增加,耕地逐年锐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