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多步诱导人型支原体耐药的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将Mh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敏感株在体外进行四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多步诱导,然后检测其诱导前后对这四种药物的MIC变化。结果所有Mh敏感株经四种药物诱导后对诱导药物和非诱导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和交叉耐药,且这种体外获得性耐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体外长时间、低浓度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刺激将诱导Mh产生耐药和交叉耐药,这对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体外诱导人型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短期和长期诱导后人型支原体(Mh)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和交叉耐药情况.方法 将Mh标准株PG21在分别含有次抑菌浓度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的液体培养基中传代培养3代和12代后,筛选诱导株并分别检测其对4种药物的MIC值.结果 经体外诱导后,分别筛选出4株短期诱导株(传3代)和4株长期诱导株(传12代).4株短期诱导株对诱导药物和非诱导药物均产生耐药和交叉耐药,但耐药程度较低;4株长期诱导株的耐药和交叉耐药程度大大提高;且这种体外获得性耐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 体外长时间、次抑菌浓度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刺激将诱导Mh产生稳定的耐药和交叉耐药;短期诱导产生低度耐药,长期诱导产生高度耐药.  相似文献   

4.
叶萍  邓超干  王辉  王晓川 《中国热带医学》2009,9(3):435-436,498
目的探讨GyrA基因突变与体外诱导人型支原体(Mh)氟喹诺酮耐药的相关关系。方法将Mh标准株PG21在分别含有4种次抑菌浓度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液体培养基中传代培养3代和12代后,筛选诱导株并分别检测其对4种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对所有诱导株GyrA基因PCR扩增后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经体外诱导后,共筛选出8株诱导株。其中4株短期诱导株呈现低度的耐药和交叉耐药,仅SPX诱导株G3发生GvrA基因Ser83→Leu变异,4株长期诱导株呈现高度的耐药和交叉耐药。除CFX诱导株C12外,均发生GyrA基因Ser83→Leu变异。SPX诱导株G12同时还出现GyrA基因Ser84→Trp变异。结论体外长时间、次抑茵浓度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刺激将诱导Mh产生耐药和交叉耐药。GyrA基因83住上丝氨酸(Ser)→亮氨酸(Leu)的变异可能是Mh体外获得性氟喹诺酮耐药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体外诱导肺炎支原体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亚抑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多代培养后,肺炎支原体(MP)标准株FH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将标准株FH在含有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液体培养基中传代培养后,检测其对3种药物的MIC值。提取标准株及诱导耐药株的DNA,PCR扩增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测序分析耐药株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经亚抑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多代培养诱导后,FH出现对诱导药物的耐药及交叉耐药。6株药物诱导耐药株,其中在左氧氟沙星诱导的耐药株gyrA基因编码的95位蛋氨酸转变为异亮氨酸,parC基因编码的87位天门冬氨酸转变为酪氨酸。在加替沙星诱导的耐药株中gyrB基因编码的464位精氨酸转变为赖氨酸。parE基因未检出错义突变。结论    亚抑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可诱导肺炎支原体出现耐药及交叉耐药。其产生可能与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型支原体(Mh)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9株Mh菌株,进行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非那沙星、德拉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敏试验,同时提取菌株DNA并针对氟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域(QRDRs)的GyrA、GyrB、ParC、ParE4个基因位点测序,探讨Mh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结果 在29株Mh...  相似文献   

7.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喹诺酮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已有40多年,它对人类控制微生物感染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分子结构与抗菌活性的关系、不良反应及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人型支原体(Mh)对14环(红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15环(阿奇霉素)和16环(交沙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5种大环内酯类药物对106株Mh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在5种药物中,交沙霉素抗Mh活性最强,MIC50为0、125mg/L,MIC90为0.5mg/L,较弱的为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其MIC50分别为4mg/L、32mg/L和64mg/L,MIC90分别为32mg/L、128mg/L和512mg/L,最弱的为红霉素,MIC50为64mg/L,MIC。为512mg/L,结论Mh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16环大环内酯类药物交沙霉素,抗Mh活性强于14环和15环大环内酯类药物。  相似文献   

9.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肺炎支原体(Mp)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7种大环内酯类和3种喹诺酮类药物对45株Mp的MIC.结果 45株Mp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11.1%,新型大环内脂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抗Mp活性最强,其MIC50分别为0.008 μg/mL和0.016μg/mL,其次是交沙霉素、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其MIC50分别为0.0312μg/mL、0.125μg/mL和0.25μg/mL;而红霉素抗Mp活性最差,MIC50为2μg/mL.结论 Mp对红霉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大环内脂类药物克拉霉素抗Mp活性强于阿奇霉素、交沙霉素和红霉素;司帕沙星抗Mp活性强于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相关性。方法用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分离获得42株解脲支原体并检测对3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同时PCR法扩增临床分离株的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对3种喹诺酮均敏感1株,41株至少对1种药物呈现不同程度耐药。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测序发现上述敏感株和1株耐药株不发生突变,其余40株耐药株gyrA和parC基因发生D112E和(或)S83L突变。结论 3种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均较严重,已不适合作为临床推荐用药,解脲支原体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突变与耐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人型支原体与细菌性阴道病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探讨人型支原体(mycoplasm hominis,MH)与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相关性,探索我国BV的致病因子。方法:根据BV的诊断标准选择100名BV者,同时选择177名健康体检者估正常对照组,取阴道分泌物进行MH培养。检测结果经SAS6.11统计软件包处理,计算x^2值,判断MH与BV的相关性。结果:BV者MH阳性检出率为43%,明显高于对照组(5.65)。统计学差异十分显著(P<0.001)。结论:MH与BV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是BV的致病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人型支原体 (Mh)耐四环素株耐药性状 ,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临床感染标本中分离的 51株Mh分别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和tetM基因检测。结果  51株Mh有 31株 (6 0 .78% )带有tetM基因 ,其中 2 5株 (四环素MIC≥ 32mg/L)对美满霉素 (XG16 .4 5mg/L)、环丙沙星 (XG8mg/L)、强力霉素 (XG5.58mg/L)和氧氟沙星 (XG4 .35mg/L)交叉耐药。51株Mh对罗红霉素与阿奇霉素呈高度抵抗 ,其MIC90 均为12 8mg/L ,但对交沙霉素敏感 (MIC90 0 .2 5mg/L)。结论 提示耐四环素的Mh株对美满霉素、环丙沙星、强力霉素和氧氟沙星呈现交叉耐药 ,交沙霉素可作为抗Mh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解脲脲原体 (Uu)与人型支原体 (Mh)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密切。是目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为指导临床正确用药 ,控制其感染。我们就 4 5 0例取自门诊及住院的女性患者分泌物标本进行了支原体培养 ,并对阳性标本做了药敏试验。现将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分析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抗生素对临床标本中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直接肉汤药盘法测定680 例支原体感染患者解脲脲原体(Uu) 和人型支原体(Mh) 对7 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83 株Uu 对四环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34 .9 % ,45 .8 % ,47 .0 % ,37 .3% ,57.8 % ,71 .1 % 及31 .3 % ;62 株Mh 对四环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27.4 % ,35 .5 % ,33 .9 % ,30 .7 % ,48 .4 % ,56 .4% 及24 .2 % 。535 例Uu和Mh 混合感染者,对交沙霉素最敏感,敏感率为75 .4 % 。结论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药敏监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方程 《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269-1270
目的 了解女性生殖道两种支原体感染及其体外对抗生素耐药情况,给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女性生殖道感染者采取标本进行支原体检测,对其中280例支原体阳性者标本同时进行耐药性检测,并依药敏结果选用药治疗,此为观察组;对另200例支原体阳性者未行耐药性检测,只凭临床和经验用药,为对照组,统计比较两组疗效。结果480例支原体阳性者中检出单纯Uu占78.13%,Uu加Mh者占21.04%,单Mh仅占0.83%。支原体体外耐药率高的前4位抗生素分别是环丙沙星(53.6%)、司氟沙星(42.8%),罗红霉素(38.6%)、氧氟沙星(27.8%),治疗观察组280例患者治愈率达96%,对照组200例治愈率仅达64%。结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Uu加Mh次之,单纯Mh感染较少;对照组治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说明检测支原体耐药性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在STD患者及性病高危人群中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培养法对421例STD患者、84例性乱者和185例性病伴侣进行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检测。结果 STD患者、性乱者和性病伴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42.28%、35.71%和40.0%.与健康人群(13.4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56.61,19.44,38.16,P〈0.005);前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1.25,0.28,0.45,P〉0.05)。Uu感染率(15.22%)与Mh(5.22%)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X^2=37.61,P〈0.005)。男性Uu和Mh感染率(分别为8.57%、2.08%)与女性(分别为23.61%、9.18%)比较,女性明显高于男性(X^2=29.82,17.36,P〈0.005)。Uu和Mh混合感染率(20.43%)明显高于Uu(15.22%)或Mh(5.22%)的单独感染(X^2=6.41,71.45,P值分别为P〈0.05,P〈0.005)。结论 Uu和Mh在STD患者、性乱者和性病伴侣中流行广、感染率高,在性病的防治和监测工作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