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传统的腰椎融合固定后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缺陷,可造成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或加剧已存在的脊柱退行性变。目前动态内固定系统的初步临床效果令人鼓舞,但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却呈现出现有棘突间内固定器设计上的诸多不足,出现一些与器械直接相关的并发症。目的:研发一种新型脊柱动态内固定系统。方法:自行设计一种新型脊柱动态内固定系统,既能适应脊柱的万向活动,又能保留棘上韧带。从设计理念而言,更能满足人体脊柱的正常活动。结果与结论: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在不牺牲脊柱即刻稳定性的前提下将其动态固定,置入后可分散坚固内固定的负荷传导,避免应力遮挡,还可增大椎管容积,增加椎间孔的大小,恢复椎间隙高度,卸载后方纤维环的负荷,减少相应节段小关节载荷。但由于现有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器的设计缺陷和昂贵价格,使临床应用受限。自主研发的一种棘间万向动态稳定器,可安于棘突根部,实现棘间、棘-板间弹性承载并能万向活动,从而有望克服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并降低其价格。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背景:椎间融合是脊柱外科常用的修复方式,融合失败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对融合的正确判断非常重要。目前临床常使用影像学方法对融合情况进行判断。在评价融合时,X射线片、CT、MRI等检查手段拥有各自特殊的方法、特点,从而导致了其在敏感性、特异性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目的:综述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脊柱椎间融合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方法:以英文关键词“lambar fusion,cervical fusion,interbody fusion,evaluation method”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筛选出对椎间融合方法进行详细描述的文献进行综述,包含影像学手段的多种评价方法的对比研究。 结果与结论:依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入选40篇文献进行综述。X射线片和CT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判定手段,CT的判断结果更加可靠。MRI、骨扫描等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准确、直接的对脊柱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综合判断症状、体征和各种影像资料是更为合理的脊柱椎间融合评价策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腰椎融合后,椎间植骨融合率低,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阐述椎间植骨融合效果与腰椎前柱的关系,分析其组织结构及生物力学发生改变后对椎体间植骨融合效果的影响。 方法:电子检索CBM/CNKI(2000/2010)和计算机Medline数据库(1995/2010)收录的腰椎椎间植骨融合的相关综述和论文报告,找出并分析其中与前柱结构及生物力学相关的研究进展。 结果与结论:腰椎前柱的完整性及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对椎间植骨融合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在腰椎前路间盘切除及腰椎前柱爆裂骨折撑开内固定中,应该着重保护好椎体前柱结构及血运,尽量恢复腰椎前柱结构的完整性及稳定性,维持腰椎正常的生物力学环境,以期达到理想的椎间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时,螺钉穿入关节面的情况时有发生,为预防该并发症,对前柱钢板技术髋臼区安全置钉的定量解剖学测量非常有必要。目的:为前柱钢板髋臼区安全置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40例男性、40例女性骨盆CT进行三维重建,使用软件的切割工具制作前柱髋臼系列断面。使用软件测量工具,对各断面上不同进钉点的安全进钉方向及长度进行测量。将数据输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髋臼前后缘、前缘到髂耻隆起的距离,分别为男性(56.63±2.05) mm,(12.30±1.51) mm;女性(49.07±5.07) mm,(16.93±1.74) mm;髋臼后缘到髂耻隆起的距离为男性(45.46±3.44) mm,女性(33.72±6.85) mm。螺钉在矢状面与髂骨板的夹角为男性(72.17±0.93)°,女性(81.05±0.92)°。B、C和D各断面,斜冠状面上螺钉与髂骨板的最大夹角分别为男性(53.88±3.01)°,(43.22±1.86)°,(54.60±2.97)°;女性(49.54±1.81)°,(39.10±1.22)°,(47.91±2.23)°。提示利用三维模型测量前柱髋臼区解剖特点,对于前柱骨折钢板置入内固定过程中避免螺钉进入关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一种脊柱运动的加载装置和测量方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相似文献   

6.
BACKGROUND: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spine fusion surgery and artificial disc implant surgery,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ine in various ways using many kinds of medical equipment in recent years. Biomechanical studies of more realistic simulation of human physi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movement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7.
背景:后路矫形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较为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关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后脊柱高度的矫正程度及其影响因素鲜见报道。 目的:分析后路矫形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矫形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46例的病历资料,其中单弯组203例,双弯组143例。测量患者矫形前后脊柱侧弯Cobb角和脊柱高度,采用逐步筛选回归法分析探讨性别、年龄、体质量、治疗前脊柱高度、治疗后脊柱高度、治疗前Cobb角、Cobb角矫正值、Cobb角矫正率、融合节段数、脊柱单弯或双弯、Lenke分型与矫形后脊柱高度增加值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单弯组和双弯组患者矫形后的Cobb角均显著小于矫形前(P < 0.05),脊柱高度显著高于矫形前(P < 0.05),随着矫形前Cobb角的增加Cobb角减少值(?Cobb)和脊柱高度增加值(?SH)均显著增加(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bb角矫正值、治疗前Cobb角、治疗后脊柱高度、Lenke分型、脊柱单弯或双弯、年龄对治疗后脊柱高度增加值(?SH)有显著性影响(P < 0.01),其中Cobb角矫正值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提示后路矫形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有显著的脊柱矫形效果,影响治疗后脊柱高度增加值的影响因素包括Cobb角矫正值、治疗前Cobb角、治疗后脊柱高度、Lenke分型、脊柱单弯或双弯、年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棘旁万向动态辅助稳定器,属医疗器械人体内植入物领域﹙本技术于2011年2月2日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为201020285584.9﹚,它由双U形弹片、固定定位板、活动定位板及聚乙烯衬垫构成。本实用新型通过双U形弹片和聚乙烯衬垫的双重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统腰椎融合固定术后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缺陷,可造成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或加剧已存在的脊柱退行性变。而动态内固定系统的植入在不牺牲脊柱即刻稳定性的前提下将其动态固定,术后可分散坚固内固定的负荷传导,避免应力遮挡。但目前使用的各种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物,尚存在有的未能保留脊柱在各方向上弹性活动等诸多缺陷,均难以保证很低的并发症与很好的远期效果。设计一种新型脊柱动态内固定系统,既能适应脊柱的多向活动,又能设计保留棘上韧带。从设计理念而言,更能满足人体脊柱的正常活动。该棘间多向动态稳定器,可安于棘突根部,实现棘间、棘-板间弹性承载并能多向活动,从而有望克服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并降低其价格,以促进临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BACKGROUND: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echnology is a new technology which can quickly and accurately transform the virtual computer-aided design into the three-dimensional physical prototypes.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physical model method can replace the method of traditional preoperative planning and repair surgical simul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repeatable, which has been deepened day after day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pine surgery.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echnology in spine surgery and look forward to its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METHODS: The articles regard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echnology on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spine surgery were retrieved from PubMed databases, Google Scholar,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and Wanfang Database from January 2000 to July 2015. The key words were 3D printing technology, 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 spine, vertebra,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fracture, joint, hand and foot, bone tumor, trauma, cervical vertebrae, thoracic vertebrae, lumbar vertebrae, sacral vertebrae, pedicle of vertebral arch, vertebral body,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A total of 50 articles with a good representation were selected and discussed after repetitive studies and reviews were exclud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echnique has been applied in preoperative diagnosis, individualized orthosis customerizati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eaching, the formulation of individualized and high-accurate repairing plan, intraoperative navigation and individualized implant customiz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imaging, digital medicine and technologies of the cell and tissue culture and new materials,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echnology will have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spine surgery.    相似文献   

11.
耐力训练对脊髓前角细胞超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雄性SD大鼠19只,分为游泳耐力训练组和对照组(6只)。用体视学方法研究耐力训练8周后脊髓前角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电镜显示训练组大鼠前角细胞线粒体的数量明显地增多,嵴多而致密,基质电子密度增高。  相似文献   

12.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特征与电生理检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脊髓亚急性联合交性(SCD)的临床特征与电生理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16例SCD患的临床特点以及电生理检查等资料。结果:16例SCD患全部由维生素B12缺乏引起,慢性胃炎及胃大部切除术是其主要病因。肢体感觉异常、深感觉减退、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截瘫是其主要症状和体征。11例患合并周围神经损害,1例脑白质受损。9例肌电图检查显示周围神经损害、8例SEP呈中枢传导受损,电生理检查均有阳性发现。7/12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测定低于正常。结论: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SCD;电生理检查高度敏感,对SCD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一种具有微观仿生结构的定制化下颌骨植入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使下颌骨人工植入体具有定制化的外形,并使其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及与人骨内部哈弗氏管和福克曼管类似的三维微观通道,提出了利用快速原型制造仿生下颌骨替代物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快速原型技术快速准确地制作出与人骨形状相匹配的人工植入体(模型)及内部三维仿生网架,而后运用铸钛技术完成植入体钛框架的最终成型,钛网内的三维仿生网架被复合有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磷酸钙骨水泥所包绕。该项研究结果不仅利用快速原型制作出仿生下颌骨人工植入体,还成功地投入临床应用。结论:虽然仅以下颌骨为例,但快速原型适宜于所有仿生人工植入体的定制化制造。  相似文献   

14.
分别切断15只成年猫的前、后根及颈、腰部交感干,观察到前根细胞的溃变,初步查明了前根细胞突起的去向。 1.断前根组18条前根中发现31个细胞,其中有18个溃变细胞,占58%;断后根组11条前根中发现116个细胞,其中有80个正常细胞,占69%。这说明大多数前根细胞的中枢突是经前根进入脊髓的。 2.断前根组的31个细胞中,有5个正常细胞,占16%,断后根组的116个细胞中有15个溃变细胞,占12.9%。这一事实说明前根细胞的中枢突,也有经后根入脊髓的。 3.断腰交感干组的14条前根中发现132个细胞,其中溃变细胞为77个,占58%,断颈交感干组的9条前根中发现63个细胞,其中37个为溃变细胞,占60%。由此证明半数以上的前根细胞的周围突是通过交感神经分布的。 4.本文就前根细胞突起可能存在的其他去向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加压钢板固定术后内植物失败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固定失败的生物力学原因。方法 在用有限元方法对普通加压钢板固定股骨干骨折进行应力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内植物失败病例34例的失败原因。结果 除手术操作和内植物自身的缺陷外,许多因素如钢板的安放位置、钢板长度、螺钉安放不足、螺钉选择不当、骨折端有间隙、骨皮质有缺损等方面均影响骨折的稳定性和钢板的安全性。结论 应强调骨折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原则,尽可能避免应力集中,以保证内植物确实达到坚强有效的内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牵张-屈曲型损伤的经验和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期后路棘突间钢丝固定、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钉板系统内固定术式治疗陈旧性下颈椎牵张-屈曲型损伤病例22例(第3~4颈椎、第5~6颈椎20例,第6~7颈椎2例),随访时间0.5~9.5年。分析手术前、后症状、神经功能变化及影像学资料,总结术式经验及远期效果。结果 22例患者中,20例颈部疼痛明显缓解并达到骨性融合(91%),2例尚在随访中。手术后神经根功能恢复良好,2例残留有神经根症状(9%)。2例第6~7颈椎手术患者复位部分丢失,1例接受翻修手术(后路固定改为侧块钉-棒),另1例患者因无症状拒绝翻修手术。结论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牵张-屈曲型损伤方法可行、有效,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对于第6~7颈椎的陈旧性牵张-屈曲型损伤采用后-前-后路手术方式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鸡胚脊髓背,腹角植块对脊神经节神经突起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作者改良的悬滴培养方法,将Hamburger35期鸡胚脊髓背、腹角植块分别与脊神经节联合培养,以单独脊神经节培养物作为参照.分别于培养24小时、60小时观察测量各个脊神经节神经突起的平均长度,比较两个观测时间各组脊神经节神经突起平均长度的变化以及同一观测时间内植块联合培养组间脊神经节神经突起平均长度的差异.结果发现:从培养24小时到60小时,各组脊神经节神经突起均明显增长;同一观测时间内,与脊髓背角植块联合培养的脊神经节神经突起平均长度显著大于与腹角植块联合培养者.该结果表明,鸡胚脊髓背、腹角植块对脊神经节神经突起生长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了37例婴幼儿脊髓前(正中)动脉和脊髓后(外侧)动脉的分支,其主要结果如下:婴幼儿脊髓平均长度为14.08±1.49cm,脊髓前(正中)动脉外侧分支平均为76.17±18.64支,中央动脉平均为169.78±25.51支.中央动脉分布到灰质前角、侧角和后角底部及邻近灰质的深层白质,而白质浅层和后角大部,则由软膜动脉网发出的穿支供应.此外.还讨论了与临床应用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STB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板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STB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板系统进行生物力学评价及临床应用观察.方法该系统由医用钛合金材料制成,包括长条形钢板及椎弓根固定螺栓.在6例成人新鲜脊柱标本(T10~L4)上模拟正常组、损伤组、Steffee固定组和STB固定组等四个状态,在10.0N@m的纯力偶矩作用下分别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轴向旋转运动,通过脊柱三维运动测试系统比较Steffee和STB重建胸腰椎脊柱稳定性的效果.并测试STB钉板系统的轴向刚度.临床应用该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53例.结果Steffee、STB器械均能提高失稳脊柱的各向稳定性,尤在左/右侧弯方向上更为显著(p<0.05),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STB的轴向刚度为106.8N/mm±24.8N/mm.临床观察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性能.结论STB胸腰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尸体腰椎研究中的肌肉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我们在体外脊柱运动研究中没有对肌肉作用进行适当的模拟则研究结果无多大的临床意义。腰椎部位的椎间关节主要承载身体的重量和背部肌肉产生的张力。背部肌肉的主要功能是产生与外力和惯性刀相抗衡的弯矩。椎间盘在矢状面运动中起支点作用。由于杠杆臂是恒定的,所以为身体重心前移产生的较大弯矩将对背部肌肉拖加较大的压力,相应地,椎间盘的承载也增大了,虽然我们知道肌肉运动对维持腰椎的稳定性起很重要的作用,但在体外对其进行模拟研究却较少见。本文选用一些研究者使用过的模型,探讨它们的生理意义,另外还提供了一种新的可结合对肌肉运动进行模拟的新模型,旨在对整个腰椎的矢状面运动情况进行模拟。为了证实模型的有效性,我们测试了一些腰椎尸体标本,将获得的节段间运动数据和椎间盘压力值与一些研究者的临床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