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局灶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心房纤维性颤动(简称房颤)经导管射频消隔术的治疗方法、疗效、安全性,及其激动与折返机制。方法 对1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合术治疗,前6例采用肺静脉或肺静脉口消融术;后8例采用非接触心内激动标测系统(Ensite3000)标测引导下,消融房颤最早激动点和线状消融相关的折返途径。结果 肺静脉或肺静脉口消融的6例,成功3例,复发1例,未成功3例;用Ensite3000标测引导消融8例,成功4例,明显有效4例。结论 肺静脉或肺静脉口消融对部分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房颤有效;用Ensite3000标测引导消融能准确标测房颤的激动起源、传导方向、折返部位,能够精确指导射频消融术以最简捷的消融点线消融房颤折返的关键部位,更有效地治疗房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8例大折返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策略。方法:经电生理检查确诊大折返房性心动过速8例。常规电生理检查初步确定房速所在心腔,使用EnSite-NavX三维标测系统建立靶心腔的三维构型,分析心动过速的起源点或缓慢传导区,制定相应的消融策略,使用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结果:8例患者有4例为房颤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发作的房速,电压和激动标测显示存在瘢痕区;2例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围绕右房游离壁切口瘢痕和三尖瓣环的折返性房速;另外2例为三尖瓣环折返的房速。8例患者即时消融成功,1例术后随访仍有阵发性房速发作,给予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结论:大折返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较复杂,通过三维标测系统能阐明其机制,并有效指导消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 4 2例房性心动过速 (AT)电生理特点及消融治疗。方法  4 2例患者均行电生理检查 ,心动过速能被心房快速起搏及心房早搏刺激终止 ,心室起搏时无室房传导。对起源于上腔静脉和左下肺静脉 5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 ,分别采用局灶点消融和消融电隔离方法终止心动过速。结果  5例房性心律失常病人 ,采用局灶消融和电隔离消融分别有效终止房性心动过速。AT病人均采用激动标测并结合拖带或隐匿拖带寻找消融靶点 ,靶点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前 30~ 6 0ms以上 ,结合机械阻断等选择靶点可提高成功率 ,选择双大头标测能缩短手术时间 ,AT的机制不同对消融的成功无影响。结论 起源于上腔静脉和左下肺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治疗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由于心动过速造成心脏扩大 ,成功消融治疗后心脏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Ensite 3000系统)指导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最早激动点标测和消融的优越性.方法对8例患者,经左右股静脉将64极球囊电极及大头导管置入右心室,Ensite 3000系统构建出心腔三维几何模型,诱发室速或室性早搏(室早)并记录储存,利用虚拟心内膜电图及导航系统进行室速最早激动点的标测和消融.结果8例患者均诱发及标测到起源于右心室的室速或室早,6例起源于间隔部,1例起源于游离壁,1例起源于室间隔与游离壁交界处,8例患者均在最早激动点获消融成功.结论En-site 3000系统对室速最早激动点的标测和消融更精确、直观和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报道一例在高海拔地区(海拔2260m)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起源于左上肺静脉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伴有频发房性早搏(房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阵发性房颤;方法:电生理检查放置6F多极导管电极于右室,His束及冠状静脉窦(CS),行一次性房间隔穿刺,将2根10极可控标测导管及一根大头导管通过长鞘送入左、右上肺静脉,选择性肺静脉造影证实肺静脉开口部位;结果: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诱发出房早开始发作时的心内电图,最早激动位于左上肺静脉内,比体表心电图房早的P’起点提前60秒,在最早心房激动点处以15W ̄20W的输出功率消融560秒,消融成功,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亦未再诱发房颤,随访一个月无并发症,有房早给予心律平后消失,无房颤发作;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房颤效果好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3年3月至2002年7月射频消融治疗的833例快速心律失常。左房室旁道消融二尖瓣环侧,右房室旁道消融三尖瓣环房侧;房室结双径路通过下位能量递增消融法,改良房室结慢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采用心内膜激动时间及起搏标测相结合方法,标测起源点消融;心房扑动采用三尖瓣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行线性消融的方法;房性心动过速采用双大头电极顺序标测法。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23例,成功51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40例,全部成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2例,成功35例;房性心动过速21例,成功17例;房扑7例,成功5例。消融成功率97.4%,总复发率3.8%,并发症发生率1.8%,无死亡病例。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各类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可重复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电磁标测系统(CARTO)在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对42例症状明显、发作频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了CARTO激动标测下导管射频消融术,消融终点为房性心动过速终止并且药物加程序电生理刺激均不再诱发。结果:42例患者中41例手术即刻成功(97.6%),消融成功靶点分布:肺静脉来源21例(50%),二尖瓣环周围5例(11.9%),左心耳2例(4.8%)、右心耳1例(2.4%),左心房顶部1例(2.4%)、左心房后侧壁2例(4.8%),希氏旁3例(7.1%)、高右房前壁2例(4.8%)、低右房侧壁1例(2.4%)、冠状窦口2例(4.8%)、右房后壁偏间隔2例(4.8%)。除了2例股静脉血肿外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9.95±3.9)个月,累计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率为95.2%。结论:CARTO系统激动标测指导下的局灶性房速的标测和消融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聂晶  蔡衡  万征  张文娟  姚薇  程晔  张亮  朱可佳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6):1821-1824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对阵发性、持续性和长程持久性心房颤动(房颤)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持续性及长程持久性房颤患者55例为组1,选取同期住院的阵发性房颤患者55例为组2。在CARTO或ENSITE 3000系统标测下行射频消融治疗,术中采用CARTO-Merge或Ensite Fusion图像融合技术,持续性和长程持久性房颤采用步进式消融策略,在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的基础上,进一步行复杂心房碎裂电位(CFAE)或高频电位消融、对规律的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房扑)进行标测和消融,主要是线性消融,包括左房顶部线、二尖瓣环峡部线、左房间隔线和(或)三尖瓣环峡部线等其中之一或不同组合,消融至实现窦性心律,对于呈持续性房扑者经静脉推注伊布利特或直流电转复窦性心律;阵发性房颤仅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所有患者术后继续服用华法林抗凝,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采用门诊随访,于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评价心律失常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价左房直径。结果 (1)组1中17例(30.9%)消融过程中直接转复窦性心律;29例(52.7%)消融过程中房颤转变为房扑,经三维激动标测及拖带标测证实其中22例(22/29)为左房大折返房扑,余7例(7/29)为右房三尖瓣峡部依赖的典型房扑,左房房扑经静脉推注心律平或胺碘酮或伊布利特转复5例,直流电转复窦性心律15例,快速起搏拖带转复2例,7例右房房扑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均转复窦性心律;9例(16.4%)至消融结束仍为房颤律经直流电复律。组2中18例术中发生房颤,其中13例完成环肺静脉消融后恢复窦性心律,2例采用高频刺激转复窦性心律,3例静脉推注心律平转复。(2)组1术后3个月内随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29例,不典型房扑9例,房颤13例;术后6个月房颤复发19例,一次消融成功率为65.5%。3个月内组2发生房性心动过速16例,不典型房扑8例,房颤8例;术后6个月时房颤复发7例,一次消融成功率为87.3%。两组一次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持续性和长程持久性房颤行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导管消融治疗较为安全,但与阵发性房颤比较,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较长,消融步骤较复杂,一次消融成功率较阵发性房颤低;消融术后发生大折返房速或不典型房扑较为常见,部分可在术后3个月减少或消失,往往需再次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射频消融治疗转复窦性心律后,左房容积减小,提示有利于心房重构的减轻或逆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及电生理表现,探讨紊乱性房速的电生理机制。方法8例反复心悸患者,经体表12导联静态心电图或12导动态心电图诊断为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行电生理标测准确定位房速的起源部位,进而行射频消融治疗。在窦性心律下应用三维标测系统先构建左房及肺静脉解剖图,之后在Remap模式下行激动标测,确定房性期前收缩(PACs)和(或)房速(AT)发作时首个心房搏动的最早激动起源位置。用盐水灌注导管先在最早激动处进行消融,若PACs或短暂AT消失则认定为有效。如果标测AT起源于肺静脉,若消融前伴频发PACs和短阵持续性AT,消融一侧肺静脉后均立刻消失,可较肯定确定其起源,则只进行单侧肺静脉消融;若术中自发PACs和短阵AT较少,考虑到存在起源于其他肺静脉的可能性,则行左右双侧肺静脉消融直至经Lasso电极证实达到完全电隔离。术后1周内复查动态心电图并随访至术后24个月。结果8例患者术中都有自发性PACs及短暂非持续性AT。经标测确定最早激动点分别起源于RSPV4例、RIPV1例、LSPV3例。8例患者局部消融后PACs和房性心动过速均消失。其中4例行单侧肺静脉消融达到完全电隔离;另4例行左右双侧肺静脉消融至完全电隔离。消融前后PACs数量分别为17815.3&#177;10870.5和26.9&#177;17.2;术前AT阵数为312.5&#177;536.3,消融后无AT发作,并无任何其他心律失常发生。结论部分紊乱性房速的机制可能是位于肺静脉单个起搏点的自律性异常所致,由于异位激动的传导路径以及传导速度的不一致导致了P’波的多形性以及心房紊乱心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行球囊冷冻消融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连续入选阵发性房颤行球囊冷冻消融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并行再次消融的患者.术中使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先对左心房进行电压标测,判断各支肺静脉及肺静脉前庭是否仍有电传导,若有,则行射频消融,完成肺静脉及肺静脉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冷冻消融术(cryoballoon ablation,CB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参数特点,并探讨消融参数与房颤治疗有效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在2019年1-6月内完成了5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CBA,记录每支肺静脉冷冻的相关参数和并发症。随访术后6个月内CBA的安全性、患者再住院率、房颤发作率,并和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CA)的50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结果 CBA组6个月内消融成功率为92%,RFCA组6个月消融成功率为90%。CBA和RFCA的患者中均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无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发生。CBA组无再次住院的事件发生,RFCA组有4名患者因持续性房扑不能终止而住院治疗。CBA组总手术时间为(108.7±25.8)min,总冷冻时间为(14.6±3.1)min;RFCA组总手术时间为(207.7±34.2)min,射频消融总时间为(152.5±33.8)min。CBA组平均每根肺静脉冷冻(1.7±0.3)次,右下肺静脉(right inferior pulmonary vein,RIPV)消融(2.1±0.7)次。平均冷冻消融最低温度为(-52.9±3.2)℃,左上肺静脉(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LSPV)、右上肺静脉(righ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RSPV)、左下肺静脉(left inferior pulmonary vein,LIPV)和RIPV消融的最低温度分别为(-49.2±5.1)℃、(-50.1±6.7)℃、(-41.8±4.6)℃和(-39.1±6.2)℃。RIPV消融的最低温度高于其他肺静脉(LSPV:P<0.000 1,LIPV:P=0.016,RSPV:P<0.000 1)。LSPV消融时间最长,平均为3.9 min,高于其他肺静脉(LIPV:P=0.36,RSPV:P=0.42,RIPV:P=0.38)。结论 CBA在阵发性房颤中的治疗安全有效,术后6个月内的再住院和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少。RIPV的消融温度可能与房颤术后的短期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2.
犬心房与肺静脉交感神经分布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i Z  Zhang HC  Zhang P  Liu G  Lu P  Sun JL  Liu B  Guo J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8):3433-3435
目的 探讨犬交感神经末梢在心房与肺静脉分布的特点及其与房颤诱发的相关性.方法 16只健康杂种犬,全麻、左右侧开胸.刺激双侧迷走交感干,分别于右心耳、左心耳、左心房及四支肺静脉行S1S1猝发刺激及S1S2程序刺激,观察心房及肺静脉不同部位房颤的诱发率.随后,处死动物,行心房、肺静脉交感神经抗酪氨酸羟化酶(TH)抗体染色,计算心房及肺静脉各部位交感神经密度,比较交感神经密度与房颤诱发之间的关系.结果 14只犬完成全部试验.除右下肺静脉房颤诱发率较低外,余各部位房颤诱发率无明显差异;心房和心耳TH染色阳性的神经密度分别为高于肺静脉内的神经密度[(128±65)/mm2,(76±29)/mm2,P=0.02];能诱发房颤的犬的TH染色阳性的神经密度高于未能诱发房颤(P>0.05).结论 心房、心耳的交感神经分布比肺静脉的交感神经分布的密度大;房颤诱发与心房和肺静脉内交感神经分布的密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双源CT心脏图像开展正常成年人肺静脉和左心房在心脏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时相影像研究,为临床患者的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共纳入218例成人心脏双源CT扫描图像,且均有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图像,于工作站使用图像三维重组技术进行分类和测量。记录肺静脉解剖变异情况、肺静脉孔径及左心房数据并统计分析。结果 肺静脉变异中额外肺静脉易发生于右侧(左侧比例0.92%、右侧比例8.26%),而共干肺静脉则易发生于左侧(左侧比例13.3%、右侧比例0.92%)。左共类型最常见,右中类型次之,其他混合类型少见。肺静脉孔径测量时前后径小于上下径,上肺静脉孔径大于下肺静脉孔径,右肺静脉孔径较左肺静脉孔径大而圆,肺静脉孔径由大到小依次为右上、右下、左上、左下,右上肺静脉孔径最大最圆,左下肺静脉孔径最小最卵圆,额外肺静脉孔径较常规类型小,共干肺静脉孔径较常规类型大而卵圆。左心房横径最大,纵径次之,前后径最小。双期数据比较显示,收缩期肺静脉孔径较舒张期大而圆,收缩期左心房各径线均大于舒张期。结论 肺静脉变异较为常见,肺静脉和左心房形态大小与心动周期相关,双源CT心脏成像可有效地显示及评估肺静脉和左心房的形态。  相似文献   

14.
Liu P  Guo JH  Zhang HC  Sun JL  Yi Z  Liu G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5):317-320
目的 探讨去自主神经条件下迷走神经对肺静脉不同部位房颤诱发率的影响。方法 10只健康杂种犬,经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干和破坏颈交感神经节,建立动物的去自主神经模型。分别在右心耳、左心耳、左心房和四支肺静脉的近、中、远段行S1S1及S1S2程序刺激,在基础刺激及伴有双侧颈迷走神经同时刺激或阿托品作用的情况下,观察心房及肺静脉不同部位房颤诱发率的变化。结果 基础状态下,在心房及肺静脉的所有部位给予S1S2程序刺激,几乎均可诱发出房性早搏或短阵房速,而较少诱发出房颤。当同时伴有迷走神经刺激时,房颤的诱发频率明显增加;当行S1S1刺激的同时伴有双侧颈迷走神经刺激时,在心房及肺静脉的所有部位,其房颤诱发率均较基础刺激时明显升高(右心耳22.2%vs59.3%,左心耳14.8%vs55.6%,左心房18.5%vs51.9%,左上肺静脉上段33.3%vs66.7%,P〈0.05,P〈0.01)。与基础刺激比较,阿托品作用并不影响肺静脉的房颤诱发率(均P〉0.05)。结论 对于肺静脉起源的房颤,迷走神经也可能是参与其起始的重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技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发作IVT时的体表 12导联心电图定位起源部位 ,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寻找稳定诱发IVT的条件 ,采用激动标测或 (和 )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标测靶点 ,对起源左心室间隔部的IVT寻找Purkinie电位 (p电位 ) ,标测靶点后放电消融。结果 11例呈RBBB图形伴电轴左偏或重度右偏 ,靶点在左心室间隔面中、下部 ,10例找到p电位。 7例为LBBB图形伴电轴不偏或右偏 ,靶点在右心室流出道 ;1例为LBBB图形伴电轴左偏 ,靶点在右心室流人道。l例IVT同时起源右室流出道的间隔部和游离壁 ,l例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LVT)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先消融房室结双径路 ,再行ILVT的消融。 1例右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RVT)消融虽未立即成功 ,因延迟作用 3周后心动过速消失。消融成功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 ,未出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随访期内所有病例存活。结论射频消融治疗IVT临床疗效肯定、成功率高、安全 ,应作为首选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6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效果。方法62例患者起源于左室间隔部IVT以激动标测到最早P电位并且起搏标测形态与VT形态一致为消融靶点;起源于其他部位IVT以激动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并且起搏标测形态与VT形态一致为消融靶点。结果体表心电图能准确预测IVT的起源;起源于右室流出道36例(58.1%),左室间隔部21例(33.9%),右室流入道4例(6.5%),左室流出道1例(1.5%);消融成功率93.5%(58/62),复发率5.2%(3/58);消融未成功的主要因素为手术中未诱发出IVT;术后出现心包填塞1例。结论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Ablation of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is still a challenge for the ablationist. Extensive ablation is required under some conditions and could lead to some unintended complications. Here we report a case of atrium-atrioventricular node block complicating multiple catheter ablation procedures for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extensive ablation, including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ablation, linear ablation at the left atrial roof, mitral isthmus, atrial septum, cavotricuspid isthmus, and 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 ablation, conduction obstacle was found, and sinus impulse could not travel from the right atrium, atrial septum and left atrium to atrioventricular node. The case indicated that intensive ablation at some key sites, especially the interatrial septum, should be careful during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方法:通过体表心电图特点初步判断室速起源,激动标测法精确定位室速起源部位,射频消融终点为ILVT不能再诱发。结果:16例ILVT患者,于左后间隔成功消融14例,左前间隔、左室流出道消融成功各1例。结论:体表心电图初步定位ILVT的起源部位,激动标测法精确定位导管消融靶点,此方法简便、直观、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对肺静脉开口部进行初步研究,为MSCT用于肺静脉影像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成年人220例,在MSCT后前位和轴位VR图像上测量每支肺静脉开口处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在冠状位二维切面重组图像和横断面图像上分别测量肺静脉开口处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并计算开口指数。对两组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两种重组图像上测得的肺静脉开口处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的左上肺静脉开口处直径高度显著大于女性组(P〈0.01),其余三支肺静脉开口处直径在男性组和女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口指数:男女均为右下肺静脉开口指数最大,左上肺静脉最小。肺静脉开1:7处直径在上述各个年龄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SCT能优良显示肺静脉开口部的形态学特征,可常规用于房颤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前的肺静脉影像学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