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概括分析了当前俄罗斯在城市建设方面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矛盾,对目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现代城市规划形成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二十多年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专业化过程,且以规则法制化、术语规范化,组织专门化、期刊学术化、人员职业化和交流国际化为特征。在此期间城市规划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规划思想也初步走向成熟,为日后城市规划的学科化和形成完备的系统作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开放空间规划语言必须以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交流方式提供一种现实的反映.同时,它也应该将科学和纯粹的艺术以及情感上的、直觉上的元素结合起来,考虑多种有创造性的可能形式.在追寻场地特性的过程中,赖纳·施密特教授及其事务所的规划思想和设计语言可以归纳为;诗意的规划方法;已被证实的设计原则的再利用;对场所原有特征的考古学研究的应用;将花园设计成一个主题式花园的概念;直接利用建筑结构组织空间的概念;"空"的概念;"流水线"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城市设计和开放空间规划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一次价值观的改变,都会引起新的城市设计和开放空间规划思想和手法的产生.1 8世纪浪漫主义思想的产生,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它对同时期的景观设计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往的园林,代表的是内部实体与外在形式创造性的统一,而21世纪的景观设计语言,必须为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现实主义层面的反映.浪漫主义,是对应于21世纪人类价值观的设计思想和手法的一个探索性回答.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中国城市规划的研究方向与任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建军 《规划师》1998,14(4):19-23
作者回顾了现代城市规划学百年历史.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全面改革与转轨之特征,从宏观层面上探讨了世纪之交中国城市规划学的研究方向与任务。  相似文献   

6.
中文语境中的历史论述常将奥姆斯特德作为波士顿公园体系营造的支配性角色,通过对波士顿公园体系的概念缘起进行考察,尝试突破以奥姆斯特德为中心的历史论述。借助城市形态学研究中的空间演变视角对19世纪波士顿的历史地图进行整合与研究,展现波士顿公园体系在百年间的空间形态演变。在此基础上,从波士顿的文化政治、地理地质及卫生改革三方面对这些空间形态演变作出相应的历史阐释,以推动空间营造与其时社会语境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教育、科研、工程实践、国际合作和社会责任方面,简要回顾了新世纪以来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倾听21世纪的声音: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学术论文浏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学术论文集共收录了39个国家的100多篇学术论文,追忆历史,展望未来,来自全世界的作者们对21世纪建筑学的积极思考都聚焦在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建筑与技术,建筑与文化,建筑学与职业精神 ,以及建筑建设与青年建筑师这6个分题之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建筑学领域若干前沿问题作出初步探讨。其主要内容是:1.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城市;2.建筑创作与科技进步;3.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筑与城市设计;4.建筑学的拓展与建筑教育。  相似文献   

10.
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互动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何邕健  张秀芹  毛蒋兴 《规划师》2006,22(11):73-76
城市文化塑造规划决策个体的意识形态从而影响城市建设形态,城市文化制约规划决策制度的法理基础从而影响城市建设效果.城市建设创造城市空间形成城市文化,城市建设更新历史空间发展城市文化,城市建设破坏载体空间湮灭城市文化.协调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应从宏观层次上协调城市文化定位与城市建设形象,从中观层次上协调城市文化认同与城市总体格局,从微观层次上协调城市文化氛围与城市建设基调.  相似文献   

11.
建筑结构是建筑的支撑体系。文章从多种结构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结构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需求,阐述了建筑创作中多元结构的表现形式,并为今后建筑创作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城市广场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将城市广场的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和丰富市民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有待改善。该文指出城市广场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与历史和社会文化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倡导在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和物质环境互动原则指导下创造富有综合效益的人本主义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及环境。  相似文献   

14.
Summer and winter discomfort in terms of heat and cold stresses in the nine major architectural climate zones and sub-zones across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predictions from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for the low and medium emissions scenarios. For the six severe cold and cold climate zones in the north, reductions in cumulative cold stress outweighed the increase in cumulative heat stress resulting in an overall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annual cumulative stress, and vice versa for the other three warmer climate zones in the south. Compared with the 20th century,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cumulative cold stress was observed across the six zones in severe cold and cold climates, ranging from 15.8 in cold-III to 42.3 in severe cold-II. There were modest increases in the cumulative heat stress from 0.3 in cold-II to 12.3 in cold-III. For the warmer climates in the south, reduction in cumulative cold stress ranged from 7.6 in hot summer and warm winter (HSWW) to 10.3 in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while cumulative heat stress increased from 9.9 in the mild zone to 30.6 in HSWW. A reduction in cold stress would result in less winter heating and an increase in heat stress more cooling requirement.  相似文献   

15.
云嘉燕  杨云峰  汪辉 《园林》2022,(2):40-48
环秀山庄因戈裕良叠山而带动学界对其假山的大量研究,而植景作为串联园中建筑、假山、水体的重要景观元素被忽略.研究以空间形态学视角结合史料法与实地考察法分析18-21世纪环秀山庄植物配置、理法及构景演变.山庄植物历经生老病枯、花木改植后其造景功能、品赏方式、赏景季节也发生改变,多数新栽花木被移至枯损植物原生处,补植时虽考虑...  相似文献   

16.
王丹丹 《建筑师》2014,(2):6-13
19世纪西方建筑物中普遍存在着新材料和旧形式的矛盾。而事实上,同时期建筑言论已经形成结构形态应该和结构材料属性相符的总立场。本文从两个角度剖析19世纪建筑界对形态和材料关系的设定。其一,讨论基本立场。以古典时期建筑形式原则为对照,揭示其作为新形式标准的客观性。其二,讨论具体标准,以其后对该时期观点的回顾为参照,揭示其中包含的诸多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刘新宇  王晓俊 《中国园林》2021,37(2):106-111
立足奥姆斯特德的书信、报告等史料文件,聚焦到奥姆斯特德与19世纪美国文明转向、文化独立及阶层政治相关的具体事件,层层重构这些事件的风景园林学意义。再通过分析纽约中央公园,检视奥姆斯特德价值观念的呈现。致力于建构奥姆斯特德设计思想、价值判断及空间理念等方面内容与19世纪美国史之间的脉络性关联,以期推动风景园林学科中的空间理解与社会、政治之间建立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衡寒宵 《建筑师》2021,(1):67-73
19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科学、艺术和劳动的分划也日益显著.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出现了对"总体艺术"的呼吁,提倡以此促成建筑、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联合,以及艺术与社会的联合.音乐家瓦格纳主导建设的拜罗伊特剧院,作为总体艺术概念的早期空间实践,对后来的建筑理论与设计造成了深远影响,其中包括由20世纪初先锋派建筑师、包豪斯领军人物格罗皮乌斯提出的"全面剧场"方案.分析两个剧院设计可以看到,世纪更迭之际,建筑学领域的"总体艺术"理念始终试图以"建筑"复苏社会和艺术的公共性;而对于"机器"在此过程中可能扮演何种角色,不同阶段的设计者则抱有不同的理解,折射出"总体艺术"作为一个现代理想的复杂与矛盾性.  相似文献   

19.
曾昭君  叶强 《室内设计》2022,(1):102-108
绿色空间与城市发展不断耦合作 用,构成复杂的生态—社会系统,影响着 城市的适应水平。近年来,在极端气候、公 共卫生等不确定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如何评 估系统适应水平成为研究热点,也就必须探 索绿色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特征及影响因 素。引入适应性循环理论,阐释绿色空间与 城市发展的耦合过程,及其对城市适应能力 的影响;建立绿色空间服务水平与城市发展 水平的评价体系,构建耦合度模型。本文以 成都市为实证对象进行定量测算,归纳出成 都在1949—2018年的绿色空间与城市发展耦 合变化特征及系统适应水平变化规律,分析 耦合特征的形成机制,最后提出相应调控策 略和建议。研究结论以期为我国其他城市科 学评估系统的适应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经历了片面的“去工业化”,欧洲城市继承了大批在转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工业遗产。虽然工业遗产数量在增长,但保护方式依然是将其博物馆化,这经常导致经济上的不可持续。与此同时在中国,虽然遗产规模和定义有着显著差异,旧工业区同样经历了去工业化进程,正日益成为城市肌理的重要地区。   文章通过比较欧洲和中国采取的不同策略,研究城市棕地和旧工业区的再开发策略。首先调查对待遗产的不同态度,归纳出中欧两地去工业化的不同历史阶段。在欧洲,随着对“工业文化”的日益关注,这些建筑被视为地方的古迹,试图以此刺激当地经济。另一方面,在中国,大量的工业区被修复,改作私人的创意中心。   文章的目标是提出城市工业遗产再开发的第三条道路:在其中植入生产空间、办公室或艺术家工作室等新功能的同时,保持其向公众开放。基于已有案例分析,我们提议的这种方法可以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保持旧工业区的生产性,是实施起来最复杂但也同时最利于私营公司和公众的。   今天,每天有数百万人在世界各地旅游,旅游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最强劲动力之一。旅游社会学不仅有助于解释这一影响众多城市的全球现象,还提供一套新的工具,更好地分析这一进程,帮助理解建筑设计在界定和处理这种转型时的角色、局限和潜力。这一过程有可能对旧工业区融入当代城市生活和生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