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抗挫折能力脆弱的问题,从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形势和祖国的兴衰入手,浅谈了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抗挫折能力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了青少年学生抗挫折能力脆弱的主要成因,也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遇到挫折时,高达九成以上的人会有以下五种反应:攻击、退化、压抑、固执与退却,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于10%。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案例发人深省,让人痛心,很多人将责任归结于教育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心理变化的不重视;推测老师的批评太严厉,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有人呼吁不能把全部责任都推到教育者身上,如果一位学生被要求去写一个千字检查就要跳楼,其行为反映出他的心理脆弱,没有接爱到很好的生命教育及抗压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青少年是“温室”教育的一代,是在顺利和备受宠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生活优越,心理十分脆弱,经不起任何挫折,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究其根源,就是抗挫折能力太差。几年的教学生涯,使笔者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当今的学生非常缺乏挫折教育,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吃苦不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挫折教育的必要性青少年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抗挫折的能力。下面从家庭、学校、社会3个方面简要谈谈对广大中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独生…  相似文献   

4.
怨恨是一种隐忍性情感,软弱无力是学生怨恨滋生的心理根源。而自卑的学生既会在自我贬低中彰显出自己的无力性,也会在对外在伤害的敏感体验中呈现出内心的脆弱性。这种由自卑心理导致的无力与脆弱就是软弱无力的深层表现形式。自卑学生的软弱无力性使得其在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既缺乏做出直接反应的勇气,也缺乏一种奋争的自信,往往会导致对不平情绪的隐忍,从而沉淀为怨恨。  相似文献   

5.
对于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越来越受到教师,家长,教育专家的重视,广大小学生由于心理脆弱,缺乏抗挫折能力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目前不断显现出来,对学生如何进行挫折教育,是许多有识之士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肖建国: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学院犯罪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研究员。我们普遍意识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关键,但并不是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够生活在美好的家庭环境中,都能够接受最好的家庭教育的。我们看到,以独生子女为主的青少年普遍以自我为中心,言行举止常常表现出自私、任性和骄横;不少青少年心理存有偏差,感情非常脆弱,不能承受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挫折;更多的青少年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青少…  相似文献   

7.
挫折对学生的心理既能产生有益的作用,也会妨碍学生学业目标的实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创设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培养学生树立直面挫折的意识,利用榜样进行耐挫折教育,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创设挫折情境进行挫折教育,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耐挫折教育。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思维敏捷,但心理成熟度较差,如有些学生害怕挫折,心理脆弱,经受不了批评;有些学生遇到挫折后会感到压抑,甚至想不开。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教训,就是忽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青少年学生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等问题归结为思想品质问题,实质上这些都是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而引起的心理失衡。随着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而迫切。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呵护关怀中长大,没有经受过多少挫折,缺乏抗挫的心理承受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遇到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大大小小的挫折,尤其是六年级学生,此时他们正面临学习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每个班级都充满了紧张的学习气氛,大考小考一场场,令许多学生的心理敏感而脆弱,自信心不强,家长们为了孩子能上一所好的中学费尽心思,无形中又增加了孩子的压力。所以本堂课主要是针对六年级学生设计的融心理辅导和德育一体的校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提高抗挫能力,获得精神的提升、唤醒、激励和鼓舞。本课也适合五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11.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心理承受能力弱。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2.自私狭隘,虚荣心强。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的状态,由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型到定型,可塑性大.在这个年龄阶段中,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充满幻想,兴趣广泛,模仿力强.但也往往有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容易受挫折.学生的心理挫折严重影响了学生成长.有挫折感的学生,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疏导,往往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甚至一蹶不振,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
应对青少年的挫折心理,建立挫折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如果处理得当,会给他们带来正面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青少年的挫折心理,任其发展,可能引起他们的偏执人格,灰心、沮丧、对事情缺乏信心,最终导致青少年一蹶不振,不能健康发展,成为无用之人。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生活经历的缺乏,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抗挫折能力,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由于家庭的“过度保护”,造成学生心理普遍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抗挫折能力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学生能拥有幸福人生,家长该放手时就放手,学校应开展有效的挫折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新型的家庭结构,父母心甘情愿让孩子们成为家中的“龙蛋或掌上明珠”.他们毫无怨言地用自己的“羽翼”庇护着下一代,结果是让孩子养尊处优、心理脆弱、独立生活能力差.解决困难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勇气缺乏。这一点.从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难找到例子:一些青少年为一点点小事打人或自杀;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困惑,在压力和困惑面前,人们往往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处于成长阶段心理发育相对不成熟的青少年,也大多生活在沉重的压力之下。对生命漠视的现象在部分学生中滋生,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往往会手足无措、消极退缩,因一次小小的考试失败和一些压力就会自杀。这正反映了当代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事实,应当引起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综观青少年中发生的各种自杀事例,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它是生命意识过于浅薄的表现,是他们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8.
近来在国内外的文章杂志上经常出现一个形容当代青少年的新名词———草莓族 ,因为草莓族虽然外面光彩诱人 ,其实难以保存 ,一碰即软 ,一软就烂 ,草莓族很形象地比喻了当代青少年虽然有光鲜亮丽的外表 ,却无实质的内涵。的确 ,走在街上、校园里 ,一眼望去哪个青少年不是足登外版球鞋、身穿流行时尚 ,俨然一副意气风发 ,不可一世的模样 ,然而在这层表里之下却有着一颗敏感、脆弱的心 ,承受不起些许的挫折、失败和打击。无怪乎青少年自我伤害事件频传 ,原因何在 ?现将他们的特征及心理试作如下分析 :1.学习压力———这一代青少年难以避免竞争…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出现重要的转折,独立性与成人感显著发展,不同层次的多种需要不断发生.但由于他们个性发展尚不稳定,受认识、情感、意志发展等方面的制约,加之涉世不深,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在其动机引发下产生的行为以及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障碍和困难.一旦自尊、交往、“自我实现”等多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挫折.但挫折不是失败,不少青少年学生心理失衡,就是因为把小挫折误认为大的失败.作为教育者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挫折,如何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与别人的心理挫折,改变思维方式,调整情绪,增强青少年学生耐受挫折能力,这是高校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引起挫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造成挫折情境的轻重程度也各不相同,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类:一 客观外部原因引起挫折的客观外部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教育因素三个方面.1.自然因素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常常使个人的动机不能满足,目标不能达到.各种无法克服的自然灾害使人们满足与实现动机与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如地震会使人的生命受到威胁而无法逃避;由于水灾淹没了农田使农民无法继续耕  相似文献   

20.
刘晓明 《班主任》2023,(12):57-60
<正>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自杀、自我伤害、抑郁、焦虑等问题不断被媒体报道,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媒体在分析这些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时,常常会将其归结为“缺乏心理承受力”“经不起挫折”,常常呼吁要开展挫折教育,帮助中小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当然,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简单将其归纳为“心理承受力差”或“经不起挫折”也不尽然,因为挫折是无法避免的,影响挫折的因素也是多端的,况且生活中不可能处处如意,适度的挫折也是成长的维生素。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