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梓 《煤炭工程》2007,(2):90-91
从嵌岩桩设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指出了现行设计规范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修改建议。对设计标准、设计参数的取值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按桩的承载方式进行嵌岩段的设计。嵌岩桩的理论研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纠正。由于基桩与基岩的相互作用比较复杂,嵌岩桩的嵌岩深度的计算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大直径嵌岩桩承载力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直径嵌岩桩承载力实测值与理论设计值经常不符(有时相差较大)的现象,对现行大直径嵌岩桩的承载力计算公式作了详细分析,找到了发生误差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大直径桩的现状与远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公路在发展,跨越大江、大河、海湾、海峡需要架设跨径大、净空谪、橇面宽的特大桥。而轻质建桥材料如铝合金、玻璃钢、碳纤维等太空材料的生产、重型起吊设备的制成如七八千吨的吊机,将实现这种宏伟的规划。但与之相适应需要有良好的稳固的基础,大直径桩和其他大型基础相继出现。现针对大直径桩在我国公路桥梁的现状和今后发展远景,从规模、形式、钻孔机械和新的施工方法等方面作了全面介绍、可供有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边坡渐进破坏三维随机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边坡破坏具有渐进性这一观点出发,同时考虑到边坡岩土是一空间随机介质,建立了边坡三维渐进破坏随机分析模型,并对一露天矿滑坡实例进行了详细计算分析,同时与二维渐进破坏随机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三维分析能够很好地描述边坡破坏的过程,其结果较二维分析更接近实际,从实例计算看,提出的三维方法具有实用性,计算结果与实际吻合。  相似文献   

5.
大直径灌注桩端阻力的深井载荷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就确定大直径灌注桩端阻力深井载荷试验的必要性,深井载荷试验的设备、试验与资料分析整理的要点进行了探讨。特别是侧壁支撑系统能解决深井试验中遇到的诸多难题,能较好地完成测试工作,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三维观点出发,对边坡的渐进破坏进行了系统研究。渐进破坏是沿着临界滑面在空间上连续发展的过程,以抗剪力与剪力之差定义安全余量,用破坏转移概率判别破坏区的渐进扩展。将粘聚力、内摩擦角、水压力参数看作是相关的且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各条柱的安全余量服从正态分布,破坏区与其周围条柱安全余量的联合分布认为是二维正态的。用Rosenbluth法计算各安全余量的均值和方差。本文最后对某露天煤矿的滑坡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其结果与实际观测及边坡破坏的机理试验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有限厚土层上大直径扩底桩的端承力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大直径扩底桩的承载机理入手,提出了有限厚土层上大直径扩底桩的端承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钢管桩嫁接大直径桩在边坡支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坚硬岩体中施工大直径抗滑桩非常困难,需要安全有效的结构设计和合理施工方法的选择。以某基坑支护工程实践为例,大胆创新支护桩结构设计方案,通过在坚硬岩段采用微型钢管群桩代替大桩方案的变更设计,改进了施工工艺,有效地克服了在坚硬岩体中施工大口径桩嵌岩困难的问题,满足了原设计中的嵌岩深度,达到了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分析大直径扩底桩的承载机理入手,提出了有限厚土层上大直径扩底桩的端承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的极限承载力,对桩底沉渣厚度改变、桩周泥皮厚度变化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指出了控制沉渣、泥皮厚度的重要性,提出了控制沉渣与泥皮厚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覆岩破坏机理和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淮南矿业集团顾桥煤矿工作面回采地质条件,采用二维数值模拟软件FLAC2D5.0,分析了工作面顶板的塑性区、应力分布等特征,并分析了工作面回采中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研究表明,采厚3.5m的工作面回采后,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66m~72m。  相似文献   

12.
声波透射法在大直径灌注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声波透射法的原理及工作方法 ,用工程实例说明桩底沉渣、桩身夹泥等检测结果及分析 ,探讨了预埋声波检测管的质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工作面底板含隐伏断层条件下底板水害多发的问题,综合数值计算与现场实测2种方法探究底板岩体采动破坏特征。模拟结果得出:底板塑性区范围随工作面推进距离增加而扩大,距底板隐伏断层远场的完整型底板岩体最大破坏深度约为18 m,靠近底板隐伏断层的岩体最大破坏深度约为28 m,隐伏断层活化是促进底板破坏深度增加的积极因子;受隐伏断层存在的影响,底板岩体采动破坏范围呈现出以过隐伏断层顶部竖轴为对称轴的正"八"型破坏形态;钻孔窥视实测得到采动破坏影响范围内呈现出裂缝贯通型"环形"破坏圈的特征,底板采动破坏深度最大值约为29 m。结果表明:受隐伏断层和采动应力影响,底板破坏深度明显增大,且扩展路径沿着隐伏断层顶部斜向下发展,数值模拟与实测结果误差约为3.4%。  相似文献   

14.
针对关岭山煤矿开拓巷道的地质条件、围岩性质及破坏机理,通过理论分析,确定开拓巷道的支护参数,再运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支护参数条件下巷道围岩的破坏变形情况及应力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优化巷道支护参数,得出开拓巷道的最优支护方案和支护参数。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某重点桥梁建设工程的超长大直径试桩试验,对比分析了钻孔灌注桩在桩端后压浆前后承载力、沉降的试验数据,认为后压浆对于提高钻孔灌注桩承载力,减少沉降具有明显作用.因而将桩端后压浆技术应用到该桥梁的群桩基础建设中.通过分析该桥梁基础的长期观测数据,发现桩端后压浆对于提高群桩基础的整体性,减少沉降,增加安全储备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孤岛工作面由于受到两侧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的共同影响,冲击危险性高于普通工作面,因此极易引发整体失稳冲击。虽然采用大孤岛工作面开采可以有效避免该类冲击的发生,但仍然存在局部冲击危险。为了研究大孤岛工作面的局部冲击特性,通过建立力学模型分析煤体内部的三向应力状态,由微元煤体的剪切破坏进一步推导得出区域煤体的剪切破坏准则,并提出大孤岛工作面区域性剪切破坏冲击的判据。该研究结果为大孤岛工作面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底板突水是我国煤矿的重大灾害之一。采用钻孔声波测试法对澄合矿区董家河煤矿5号煤层22507工作面进行了底板破坏深度现场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煤体下工作面正下方的底板破坏深度最大值为10.8m,同时采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对董家河煤矿5号煤层22507工作面采场下开采顶底板破坏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相吻合,为今后董家河及类似矿井带压开采有效隔水层厚度选取和安全开采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周泽  朱川曲  李青锋 《煤炭学报》2017,42(6):1400-1407
针对上行开采过程中顶板巷道支护困难的问题,采用UDEC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对上行开采过程中采场采动裂隙、塑性区以及巷道围岩裂隙、塑性区发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动作用下顶板巷道围岩破坏以巷道顶、底板破坏最为明显,靠工作面侧的巷帮破坏次之。采场采动裂隙、塑性区发育与巷道围岩裂隙、塑性区发育在工作面的推进过程中不断相互吸引和促进,最终贯通。同时,当采动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采动裂隙会以顶板巷道顶板为起点向上发育,而巷道肩角处塑性区向上产生畸形发展,其发育方向与采场覆岩断裂角一致,其发育高度远远大于未受采动影响的巷道塑性区发育高度。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上行开采裂隙带顶板巷道支护策略,并以山脚树矿上行开采为工程背景对其顶板巷道原有的支护形式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支护能够有效保证巷道围岩稳定。以上研究成果可为上行开采工程中顶板巷道的支护提供设计参考,丰富采动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9.
边坡临界失稳状态的判定标准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杭  曹平  李江腾  刘业科 《煤炭学报》2008,33(6):643-647
为了建立边坡临界失稳状态的统一判据,对同一算例分别实施3种判据:塑性区贯通判据、计算不收敛判据、位移突变判据.采用拉格朗日元法对边坡进行弹塑性稳定分析,将3种判据得到的安全系数与Janbu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塑性区贯通并不一定产生边坡失稳,该判据得到的安全系数偏小;计算不收敛判据得到的安全系数与Janbu法十分接近,但其无法反映边坡的变形过程,且具有一定的人为任意性;位移突变判据确定了边坡稳定形态与折减系数的定量关系,通过双曲线方程拟合可方便地得到安全系数,其求解精度高,物理意义明确.  相似文献   

20.
针对常村煤矿11221工作面进风顺槽巷道围岩出现大范围变形破坏,制约其安全高效生产问题,根据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现场观测分析结果,结合巷道恒阻让压耦合支护机理,设计"锚索+恒阻大变形锚杆+钢带梁+底部注浆锚杆"的巷道返修支护方案.通过实践效果分析表明,巷道返修后顶板下沉量为110 mm,底臌量280 mm,两帮变形量为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