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VLS)患者继发甲状腺异常中的预测价值。方法:从2014年1月-2018年6月确诊的女性VLS患者中随机抽取273例,进行外周血NLR水平追踪,研究追踪时间截止至2018年12月31日,甲状腺异常者在第一次出现异常时即停止追踪。VLS继发甲状腺异常者设为观察组,其余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水平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NLR与外阴白斑面积、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水平的相关性,同时采用ROC曲线评估NLR在预测女性VLS患者继发甲状腺异常中的临床效能。结果:VLS患者平均年龄为(42.17±8.65)岁,皮损部位多局限于大小阴唇及阴道口,多数呈现色素脱失或减退。甲状腺异常发生率为13.92%(38/273),出现甲状腺异常的平均时间为(15.21±3.48)个月,以TPO-Ab和TSH水平异常为主。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NLR与外阴白斑面积、TSH及TPO-Ab水平均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232、0.531、0.499)。ROC曲线结果显示,NLR预测女性VLS患者继发甲状腺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6(95%CI:0.841~0.971),当NLR为5.585时,约登指数为0.736,敏感度为84.2%,特异度为89.4%。结论:女性VLS患者甲状腺功能或抗体异常的发生率较高,NLR能有效预测VLS患者继发甲状腺异常的发生,临床医生应当对VLS患者常规检测NLR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VLS)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确诊的49例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作为VLS组,4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性激素水平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性激素水平与外阴白斑面积及瘙痒程度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外阴白斑多位于大小阴唇、尿道口和阴蒂,外阴白斑面积严重程度为轻度的患者占67.35%(33/49),轻度瘙痒患者占65.30%(32/49),外阴白斑面积和瘙痒程度评分分别为(4.12±0.53)分和(1.18±0.67)分。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血清DHT和E_2水平分别为(0.13±0.01) nmol/L和(20.53±4.17) p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DHT(0.52±0.06) nmol/L和E_2(27.45±6.63) pg/mL水平,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35,-6.11,P值均<0.05)。复发的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血清DHT(0.09±0.01) nmol/L和E_2(17.35±6.13) pg/mL水平明显低于初发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血清DHT(0.15±0.07) nmol/L和E_2(23.58±3.48) pg/mL水平,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3、4.17,P值均<0.05)。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血清DHT和E_2水平与外阴白斑面积积分呈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78和-0.21,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具有负相关性,低水平的DHT和E_2与其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诊治的67例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7例患者中,男10例,女57例,31例(54.38%)女性患者发生于绝经期后,11例(19.30%)发生于青春期前;年龄4~73岁,平均(44.69±0.87)岁;12例(17.91%)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5例(7.46%)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40例(70.17%)皮损位于大阴唇,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和他克莫司的疗效确切。结论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发病高峰为绝经期,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和他克莫司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4例硬化性萎缩性苔藓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对我中心诊治的24例硬化性萎缩性苔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误诊及治疗情况的回顾性分析.结果: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多见于青年女性,以20~40岁多见,男女比例1:2,皮损好发于外阴;部分区域萎缩和部分区域增生的11例,占45.8%;外用他克莫司疗效好;早期误诊12例(占50%).结论: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本病的依据,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早期硬化性萎缩性苔藓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我院银屑病患者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发生率。方法:纳入157例银屑病患者和年龄、性别及BMI相匹配的100例对照病例(非炎症性皮肤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测定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其中,TGAb和(或)TPOAb阳性界定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比较两组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发生率、甲状腺激素水平,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银屑病组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1.5%vs 9%),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x~2=0.40,P>0.05)。银屑病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发生与发病年龄、病程、PASI评分和肥胖无关(P值均>0.05)。银屑病中血清TT3、FT3和T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发生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风险无增加;但血清T3可能在银屑病发病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癜风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的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38例白癜风患者和35名正常人群的甲状腺功能(包括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比较白癜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间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同时比较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白癜风患者与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的白癜风患者间AITD患病率。结果白癜风患者T3和T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白癜风患者FT3和FT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白癜风患者血清TS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白癜风患者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增高趋势(P<0.05)。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白癜风患者AITD患病率(41.18%)与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的白癜风患者(9.52%)间比较明显增高(P<0.05)。结论白癜风的发病与甲状腺功能的改变和自身免疫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甲状腺自身抗体(TA)与复发性自然流产(RSA)之间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医院诊治的100例有RSA史的非孕期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其设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入院100例有正常分娩史的非孕期健康妇女设为对照,两组入院后均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分析甲状腺自身抗体(TA)与复发性自然流产(RSA)之间关系。结果:实验组TA总阳性率、Tg Ab阳性率、TPOAb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TPOAb阳性比例为对照组的3.439倍。实验组和对照组lg(Tg Ab)均数分别为(1.346±0.440)、(1.291±0.257)(t=1.077,P=0.283);实验组和对照组lg(TPOAb)均数分别为(0.928±0.649)、(0.731±0.274)(t=2.817,P=0.006)。结论:甲状腺自身抗体是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该采取有效降低复发性自然流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新疆地区类天疱疮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探讨类天疱疮与甲状腺功能异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2020年10月在本科初次住院治疗的137例类天疱疮患者及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137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在性别、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收集两组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甲状腺功能水平相关指标等数据,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单因素分析: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在民族比例上有所差异,观察组患者的维吾尔族人数比例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在年龄、性别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类天疱疮患者的甲功各项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提示轻中重三组患者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有所不同。(3)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甲功中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健康对照组患者相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并发甲状腺抗体升高的进展期白癜风患者血清中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并发甲状腺抗体升高的进展期白癜风患者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复方倍他米松(得宝松)肌内注射,每个月1次,连续3个月;对照组采用局部照射308 nm准分子激光,每周2次,连续3个月,两组患者均外用他克莫司乳膏,每日2次。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检测血清中TPOAB和TGAB的水平,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皮损情况。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70%,对照组有效率为36.7%。试验组中24例(80%)患者皮损由进展变为稳定,对照组患者12例(40%)皮损稳定。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血清中TPOAB和TGAB的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者TPOAB和TGAB的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并发甲状腺抗体升高的进展期白癜风,糖皮质激素的疗效优于308 nm准分子激光,且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患者血清中TPOAB和TGAB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方法:检测2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自身甲状腺抗体(IGab,PTOab)和甲状腺功能(T3、T4、FT3、FT4和TSH)。21例健康体检者和20例普通皮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将(SLE)患者甲状腺功能与免疫球蛋白、补体C3、抗核抗体、DsDNA-Ab和血沉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甲状腺增大患者做甲状腺病理检查。结果:SLE组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增高,TGab变化不显著,SLE组T3、FT3和FT4水平均较两对照组降低,TSH和T4变化不明显。SLE多数患者甲状腺大小和质地均正常。SLE组甲状腺抗体、甲状腺功能和DsDNA-Ab、ANA、ESR、IgG、IgA、IgM和补体C3水平无相关性。结论:SLE患者活动期存在甲状腺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阴硬化性萎缩性苔藓(Lichen sclerosus et atrophicus,LSA)癌变的早期诊断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例外阴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并发外阴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病例1患者龟头瓷白色斑片3年,肿物1年。瓷白色斑片病理诊断为LSA;肿物病理示增生的鳞状细胞呈现异形性,突破基底膜,符合局部癌变。病例2患者外阴瘙痒、白斑10余年,阴蒂肿物1年,白斑出现溃疡。白斑病理诊断为LSA;溃疡病理示增生的鳞状细胞呈现异形性。肿物病理符合中分化鳞状细胞癌。结论:硬化性萎缩性苔藓的皮损出现角化、增厚或溃疡,同时病理表现为显著角化、棘层肥厚,应高度警惕恶变可能,需连续追踪、复查病理,一旦增生的鳞状细胞突破基底膜,并出现细胞异形性可诊断癌变,应尽早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73例女性硬化性苔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诊治的73例女性硬化性苔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3例患者中,50岁以上者34例(46.58%),14~50岁者28例(38.36%),小于14岁者11例(15.07%)。皮损好发于外阴部位。基本病理改变为角化过度、基底层空泡变性、真皮浅层水肿,伴胶原均质化透明样变性,其下方常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结论: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本病的依据,可根据组织病理表现选择相应的治疗。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早期硬化性苔藓的认识,减少误诊率,并根据疾病时期选择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尖锐湿疣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影响尖锐湿疣(CA)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收集286例CA患者社会人口学和行为学资料;采用基因芯片分型技术确定患者感染HPV病毒的亚型;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与病毒分型结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响尖锐湿疣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嗜酒(OR=2.43,95%CI:0.90-6.51)、熬夜(OR=29.24,95%CI:10.70-79.90)、皮损发生在肛周(OR=3.87,95%CI:1.26-11.88)、皮损HPV型别为16型(OR=5.90,95%CI:1.09-31.86)、皮损HPV型别为复合型(OR=5.87,95%CI:1.07-31.02)等是CA复发的主要促进因素。结论患者感染HPV型别、皮损部位、不良生活习惯与CA复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研究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亚临床关节炎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分析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发生亚临床关节炎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识别早期关节性银屑病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入排标准筛出5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并对其双肘关节、双膝关节和双踝关节及跟腱进行高频超声检查,其中超声结果异常者再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认存在亚临床关节炎症改变。对10例有关节炎(有亚临床关节炎组)和40例无关节炎(无亚临床关节炎组)受试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亚临床关节炎的发生率为20%。临床特征中,有亚临床关节炎组患者的年龄(P=0.000)、银屑病病程(P=0.004)、皮损初发年龄(P=0.001)、有吸烟史(P=0.010)明显高于无亚临床关节炎组患者。两组患者在实验室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发生亚临床关节炎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患者年龄(OR=1.185,P=0.001)、银屑病病程(OR=1.119,P=0.010)、皮损初发年龄(OR=1.113,P=0.006)。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中亚临床关节炎的发生率低。年龄、银屑病病程、皮损初发年龄可能是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发生亚临床关节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就诊于本院皮肤科外阴门诊的女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42±11.53)岁,45岁以上的患者占88.89%。89.90%的患者伴中重度瘙痒,64.6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性生活障碍。损害累及小阴唇/阴道口部位的占85.86%、大阴唇为72.73%、阴蒂为57.58%。阴唇萎缩发生率为57.58%,以小阴唇为主。外用激素治疗的有效率为89.29%,但停药后皮损均于6个月内复发,维持治疗者仅3例复发。结论本病多见于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女性;主要表现为瘙痒和性生活障碍,晚期常发生小阴唇萎缩;糖皮质激素局部治疗疗效高,维持治疗可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合并生殖道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产科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1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收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19.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找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合并生殖道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合并生殖道感染发生率为20.69% (24/116),以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细菌性阴道病为主(70.00%).糖化血红蛋白异常(OR=7.558,P=0.000)、混用洗外阴的用具(OR=9.448,P=0.000)和既往生殖道感染史(OR=1.703,P=0.000)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合并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合并生殖道感染发生率较高,以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细菌性阴道病为主,其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东地区白癜风患者血清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探讨白癜风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白癜风患者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PO)的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分期、分型的临床特征的关系并统计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率。结果白癜风患者中Anti-TG阳性率为32.04%,Anti-TPO阳性率为27.18%,其中女性患者的抗体阳性率以及检测水平均高于男性(P0.01),抗体阳性组的平均年龄高于阴性组(P=0.02);稳定期与进展期白癜风患者的以上两种抗体水平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的Anti-TG和Anti-TPO水平显著低于非节段型(P0.01)。从亚型水平进行分析,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的Anti-TG和Anti-TPO检测值显著低于散发型(P0.01);同时,白癜风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异常率高于体检人群(P0.01)。结论白癜风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存在一定相关性,定期筛查尤其是女性和散发性白癜风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伴发甲状腺功能减低的皮肌炎患者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皮肤科确诊的195例DM患者的临床表现、肌酶水平、自身抗体、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血脂等指标,依据甲状腺功能情况进行分组比较。结果:195例DM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者达56.41%,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低,尤其是低T3综合征。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比较,甲状腺功能异常组的患者多见发热、Gottron征、向阳疹、Ⅴ型征,也常出现CRP和IgG升高,两组患者系统器官受累情况及肿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M患者甲状腺功能减低发生率高,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早已注意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变化,并试图阐明SLE与甲状腺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对30例无甲状腺疾病史及临床上无甲状腺疾病表现的女性SLE患者的甲状腺功能进行了测定,现报告如下。研究对象及方法1.研究对象 病例组:随机选择确诊的女性SLE患者30例(符合1982年ARA修订标准),年龄16~40岁,为初发病例,平均年龄为31.1岁。对照组:随机选择同地区无亲缘关系的健康女性20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4.5岁。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均于上午9~10h采血,分离血清后,置-20℃以下保存。两组近期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魏县地区女性肛门及肛管尖锐湿疣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女性肛门及肛管尖锐湿疣的防治提供借鉴。方法:回顾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到我院就诊的女性肛门及肛管尖锐湿疣患者的资料,采用个体匹配,调查每1个病例的同时,调查3个职业和年龄相同的正常人作为对照。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个人社会行为、个人性行为、感染HPV病毒的亚型、复发的情况等,统计并分析其流行性特征。结果:我们发现女性肛门及肛管尖锐湿疣患者年龄平均(27.74±7.21)岁,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易发生抑郁,肛交(OR=7.621,95%CI:2.610~22.256)、患有梅毒或HIV(OR=3.840,95%CI:2.079~7.093)、使用公共用品(OR=1.860,95%CI:0.721~3.027)、性病防护知识差(OR=1.649,95%CI:1.052~2.585)、多性伴侣(OR=1.109,95%CI:1.075~1.146)是女性患者发生肛门及肛管尖锐湿疣的危险因素,嗜酒、熬夜、吸烟、皮损HPV型别为16型、皮损HPV型别为复合型是女性患者发生肛门及肛管尖锐湿疣复发的主要促进因素。结论:针对高危人群应加强性健康教育普及,提高性安全意识,尤其针对肛交性行为者应当予以广泛关注并采取良好有效的干预机制,对于女性肛门及肛管尖锐湿疣应注意禁止饮酒、不熬夜,以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