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采用SMT法(standards,measurements and testing harmonized protocol)分析了福州西湖表层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和垂直方向溶解性磷质量浓度梯度.结果表明,福州西湖表层沉积物总磷质量比在711~1 654 mg/kg之间,沉积物中以无机磷为主,活性较大的有机磷和铝/铁形态磷的质量分数为70%~90%,表明沉积物具有较大的释放磷潜能;沉积物间隙水与上覆水体之间存在明显的总磷和溶解性磷的质量浓度梯度,在外源磷负荷减少的情况下,溶解性磷将从间隙水扩散到上覆水体,影响福州西湖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百花湖表层沉积物磷的化学形态及pH值对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百花湖沉积物的总磷、磷形态进行了分析,模拟研究了不同pH值对水体中总溶解性磷和溶解性活性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花湖沉积物样品总磷含量在503~2351mg/kg,属于中富营养化到富营养化水平。沉积物的磷主要由无机磷组成,其中主要是钙磷。pH值是影响磷释放的重要因素,强酸性及碱性条件下皆利于磷的释放,中性条件磷的释...  相似文献   

3.
对沙角衣藻-杂交水稻体系在含可溶性有效磷、磷矿石粉和无磷的三种培养基中有效磷浓度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全磷培养基中,随着有效磷含量的减少,体系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随之升高;其中含磷矿石粉的无磷培养基中,加藻比无藻的培养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更突出;在无任何磷源的体系中,有藻的培养基碱性磷酸酶仍呈上升趋势,表明在缺磷胁迫下,藻和水稻都能产生碱性磷酸酶分解矿石磷。  相似文献   

4.
土壤藻类转化利用难溶性磷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难溶性磷做为土壤藻类沙角衣藻的唯一磷源,采用对硝基苯酚磷酸钠法和α-磷酸萘酯活性染色法,分别研究了土壤藻类对难溶性磷源转化利用时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及碱性磷酸酶表达情况,发现了沙角衣藻在对难溶性磷源转化利用时其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发生了变化,并进一步用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发现有新的碱性磷酸酶同功酶被诱导.这揭示沙角衣藻在利用难溶性磷源时,细胞内的代谢发生了变化,有利于促进对环境中的难溶性磷源的溶解和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5.
磷酸酶是水解性酶的一种,可以将含磷化合物去磷酸化,水解有机磷的磷酸酯或磷酸酐,在土壤的有机磷矿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土壤pH值、土壤磷及重金属含量均会影响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大小。目前关于重金属镉对酸性磷酸酶活性影响的研究罕见报道。该研究选取贵州草海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镉处理水平(0 mg/kg、10 mg/kg、20 mg/kg、40 mg/kg DW)以开展浓度梯度实验,培养不同时间(12 h, 24 h, 36 h, 48 h)来开展时间梯度实验,采用对硝基苯磷酸盐法,研究沉积物中酸性土壤磷酸酶在不同浓度镉水平以及不同培养时间下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酸性土壤磷酸酶的活性与重金属镉处理浓度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培养时间对镉处理沉积物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也有显著影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该研究丰富了目前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认识,为进一步理解土壤环境及其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土壤磷素的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闽东南地区的泉州市东湖和西湖不同水域水体中各形态磷进行采样分析,探讨城市湖泊水体中磷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湖和西湖水体中总磷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470,0.203 mg·L-1,而溶解性总磷酸盐分别占总磷的60.2%~87.6%和38.1%~73.2%.这表明东湖水体中磷的主要存在形态是溶解性总磷酸盐,且主要以溶解性正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占溶解性总磷酸盐的60%~92%;而西湖溶解性正磷酸盐占溶解性总磷酸盐的34.7%~68.5%.东湖和西湖水体各采样点中,溶解性总磷酸盐与溶解性正磷酸盐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对释放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污染程度的贡湖、五里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释放试验研究了有机质的去除对沉积物磷释放动力学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有机质的去除并没有影响溶解性活性磷(SRP)、溶解性总磷(DT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释放动力学曲线的基本趋势;有机质的去除提高了各沉积物的SRP和DTP的释放量、释放速率,但却降低了DOP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且有机质的去除对污染严重的五里湖沉积物释放磷的影响大于污染较轻的贡湖沉积物的影响。因此不能忽视有机质对磷释放的影响,尤其是重污染的沉积物磷释放。  相似文献   

8.
以杜塘水库大坝断面的沉积物为对象,通过对上覆水-沉积物界面的好氧/厌氧连续培养模拟实验,比较灭菌与非灭菌条件下,上覆水中溶解性无机磷、溶解性铁等离子的质量浓度变化,并分析培养前后沉积物中各形态磷以及与磷循环相关微生物的变化,研究微生物对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氧条件下,沉积物主要在微生物的矿化作用下释放磷,而厌氧条件下,沉积物主要通过微生物还原沉积物中铁来促进磷的释放,微生物对沉积物磷的内源释放具有重要的影响;沉积物中有机磷和铁/铝结合形态磷是沉积物中较容易释放的组分;对培养前后异养好氧菌、有机解磷菌、无机解磷菌的数量进行了比较,发现培养条件下各种细菌明显增多,证实了沉积物中与磷循环相关微生物的存在以及对磷元素释放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9.
亚热带基岩海岸防护林土壤的酶活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研究了我国亚热带基岩海岩主要防护林类型土壤酶活性持征,指出在3种磷酸酶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大于碱性,中性磷酸酶活性。3种磷酸酶与总磷酸酶活性密切相关,但以碱性磷酸酶相关性最高,中性磷酸酶次之,酸性磷酸酸最小。4类土壤酶活性自上而下均逐渐减少。不同森林类型土壤酶活性差异显,林龄越大活性越高,经济林受人为干扰,土壤酶活性居中低水,应采用合理的经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三丁基锡暴露对褐菖鲉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腹腔注射不同浓度(1.9、9.6、19.3、193 μg/kg)的三丁基锡(tributyltin,TBT)对褐菖鲉肝脏、肾脏和脾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7 d的曝污实验中,低剂量的TBT对碱性磷酸酶活性主要产生诱导作用,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TBT浓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钟形曲线.这提示TBT暴露会影响褐菖鲉正常的代谢及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广西沿海赤潮多发区高浓度氮磷营养元素来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广西沿海赤潮多发区氮磷营养元素的来源,分析广西沿海赤潮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或减少赤潮灾害发生、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调查以钦州湾海域为研究对象,测定表层海水的溶解态氮(DN)、溶解态磷(DP)含量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合历史资料追溯高浓度DN、DP来源及污染物输运过程。【结果】钦州湾内高浓度DN、DP分布区与入海陆源工业污染排放区不一致,离工业污染区近的地方DN、DP浓度偏低,而离工业污染区远的地方DN、DP浓度反而偏高。【结论】广西主要入海河流各类污染物的增加以及不同的海域通过动力途径输送而来的海水可能是广西沿海赤潮多发区的高浓度氮磷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WARMF模型在杭埠-丰乐河流域的水文、泥沙模拟适应性能以及流域SS非点源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流域地貌-土壤分布对应关系、土壤剖面结构、地下水位埋深等条件,研究了子流域的平面分组与剖面土层结构的确定,较大程度上降低了模型参数的校准难度与不确定性。利用2000—2003年水文、泥沙观测数据,对模型水文、泥沙参数进行了校准与检验,表明:WARMF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水文、泥沙模拟适应性能。基于全流域—支流域—子流域三种尺度分析了流域SS非点源空间变化特征,表明:流域SS非点源入河负荷主要源于农林区贡献;杭埠河支流是泥沙流失控制的重点;A、B、C三级子流域是SS非点源控制的关键区。流域SS非点源出口负荷随时间变化研究表明,5—8月是SS非点源控制的关键时段。  相似文献   

13.
基于WARMF模型的杭埠-丰乐河流域泥沙模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WARMF模型在杭埠-丰乐河流域的水文、泥沙模拟适应性能以及流域SS非点源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流域地貌-土壤分布对应关系、土壤剖面结构、地下水位埋深等条件,研究了子流域的平面分组与剖面土层结构的确定,较大程度上降低了模型参数的校准难度与不确定性。利用2000-2003年水文、泥沙观测数据,对模型水文、泥沙参数进行了校准与检验,表明:WARMF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水文、泥沙模拟适应性能。基于全流域-支流域-子流域3种尺度分析了流域SS非点源空间变化特征,表明:流域SS非点源入河负荷主要源于农林区贡献;杭埠河支流是泥沙流失控制的重点;A,B,C三级子流域是SS非点源控制的关键区。流域SS非点源出口负荷随时间变化研究表明,5-8月是SS非点源控制的关键时段。  相似文献   

14.
内源污染对湖泊富营养化的作用及对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富营养化是中国湖泊的重大环境问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来源可分为外源和内源.当湖泊的外源受到控制以后,由于沉积物中营养盐内负荷的存在和释放,湖泊仍然可以发生富营养化.这时,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就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导因子.文章主要就内源污染对富营养化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三峡水库内源污染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情况和泥沙在库区污染物迁移转化中的作用,指出水库持续不断的泥沙淤积可能成为今后三峡水库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内源污染。笔者认为,以前提出的以减淤、增容为目标的“双汛限”和“多汛限”等优化调度方式,同样对于清除水库河床表面淤泥、尽量消除污染物在水库的累积具有重要作用。建议三峡工程以汛期优化调度为基础,研究建立防洪、减淤与水库污染控制和改善上下游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调度措施。  相似文献   

16.
南京地区下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判别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南京地区燕子矶与泰山新村下蜀土的18个微量元素中,选取在表生环境下较稳定的15种元素,运用图解和物源判别指数方法分析下蜀土的物质来源,揭示了下蜀土与西北黄土在元素组成上的相似性,而与长江漫滩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明显不同,结合下蜀土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可以推断下蜀土的物源与西北黄土沉积物一致,它同样为风尘沉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影响因素及来源,加深对红树林湿地中碳和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方法】测定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粒度、TOC和TN含量,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TOC/TN比值分析有机质来源及不同来源的贡献率。【结果】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TOC和TN的含量分别为1.24%~3.81%和1.19~2.05mg/g,TOC/TN比值为11.6~26.3,TOC、TN含量和TOC/TN的平面分布均呈现出由陆向海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沉积物中TOC和TN含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粒度效应。【结论】控制沉积物中TOC和TN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粒度效应,而可能是其来源。沉积物中TOC和TN的主要来源可能是红树林植物碎屑、养殖废水输入的有机碳和氮污染,以及海洋浮游植物碎屑。  相似文献   

18.
利用黄河和长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物与现代黄河长江沉积物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一原理,"将今论古",以现代黄河和长江入海沉积物中部分常量元素的百分含量作为基准数据建立自组织竞争网络,对来自不同时代的黄河和长江的沉积物进行判别和验证,可靠性达到94.4%,并规定了其相应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以此为基础,对南黄海NT2孔的物质来源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钻孔中0~19.36m、28.07~52.88m深度范围内的沉积物为长江沉积物,19.36~28.07m、52.88~70.28m深度范围内以及表层沉积物为黄河沉积物.  相似文献   

19.
渤海中部海域位于三湾(渤海湾、莱州湾、辽东湾)交汇处,形成与演化历史悠久,沉积物源丰富,其内部蕴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本研究基于多年来采集和搜集的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浅地层剖面数据和沉积物样品的测试分析数据,精细刻画了渤海中部海域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渤海中部海域海底地形总体上呈现中间低、...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及危害,提出了治理黄河泥沙的新举措——小北干流放淤,分析了小北干流放淤的客观性和必要性,指出了小北干流放淤对黄河治理的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