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贫困生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广州市6所高校1132名本、专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贫困生193名,从非贫困生中随机抽取382名作为对照组。结果贫困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仍为家庭;贫困生的月均生活总支出、月均社交娱乐费用均低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在人际关系、自信、受外界影响、适应性、爱情5个因子的得分均显低于非贫困生。在193名贫困生中,有26名在过去1a内有过自杀意念。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贫困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有家庭期望值过高、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性差。结论对于高校贫困生应多给予关爱,在生活和心理上加以引导,鼓励他们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以便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不同地域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有明  龙兴跃  阮鹏  毛启刚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1):2148-2148,2154
目的:探明来自乡村、县镇、城市等不同地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为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探索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进行问卷(SCSQ)对我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4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测试,并对3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乡村组贫困生心理症状最为严重,但应对贫困方式消极性最轻;城市组贫困生心理问题不明显,但应对贫困方式明显消极;县镇组贫困生居于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正确认识不同地域来源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和应对方式的特点,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缓其心理症状,增强在校期间生存适应能力,也有利于提高高校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卑感之间的关系,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衡水学院130名贫困生和150名非贫困生为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卑感量表(FIS)进行测试。结果贫困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社交自信、学习能力自信和外貌自信6个因子及2个量表总分上均高于非贫困生(P0.05或P0.01);社交自信、学习自信和自我价值感3因素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进入心理健康总分与自卑感各因子的多元回归方程;贫困生中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为阳性的检出率和自卑感阳性率均高于非贫困生(P0.05)。结论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自卑感较强;社交自信、学习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对其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大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比例约占30%,而在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为此,教育部和各高校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生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保障。然而,就在全社会关注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一种新的“危机现象”悄然而生,他们又面临着“心理健康”危机。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表明,贫困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5.
贫困生复原力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贫困生复原力的影响,为帮助贫困生提高复原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使用ConnerDavidson韧性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78名贫困大学生复原力水平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贫困生复原力水平低于非贫困生,但部分贫困生具有较高的复原力.复原力高分组在解决问题、求助得分明显高于低分组和非贫困大学生组,在自责,幻想得分低于低分组和非贫困大学生组,退避得分低于低分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复原力高分组在总分、朋友支持和其他社会支持得分明显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贫困生复原力水平与"解决问题一求助"的应对模式和社会支持存在高度的正相关,与自责、幻想的应对方式存在高度的负相关.高复原力的贫困生更多地获得来自于朋友及其他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6.
广西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广西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在医学院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55名贫困生(男149名,女306名)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结果医学院校贫困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国内青年组常模(P〈0.01);除躯体化、敌对因子外,贫困生组SCL-90其他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组(P〈0.01);贫困生组UPI一、二类学生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贫困生组(x^2=14.76,P〈0.01)。结论广西医学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需学校、社会及家庭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改善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非贫困生之间的差异,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大专院校9所,对708名贫困大学生和380名非贫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专业在幸福感指数、总体情感指数和情感指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艺术〉工科〉理科〉文科;不同年级、不同性别贫困生在幸福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幸福感指数、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贫困生的均值都低于非贫困生。结论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专业、年级、性别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某医科大学贫困生社交回避和苦恼心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科大学贫困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方面的心理特点,为促进医科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国内修订版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某综合大学医学部1~3年级的98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贫困大学生的社交回避、苦恼项目得分及SAD总得分分别为(5.44±3.43)、(5.76±3.47)和(11.20±6.29),非贫困生各项得分分别为(4.96±3.09)、(4.99±3.24)和(9.95±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贫困大学生在社交上有明显的回避倾向,社交苦恼感受也高于非贫困生。  相似文献   

9.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文<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云南不同区域的76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2.2%贫困生的自我和偕得分较高,他们的自我和谐总分高于非贫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高于非贫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我灵活性、刻板性均比非贫困生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总体水平低于非贫困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高于非贫困生.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生应对贫困的自身优势探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最近的一项调查统计表明:中国高校在校生约1300万人,其中贫困生的比例约占到20%,特困生约占8%;在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的比例更是超过了30%,特困生超过15%,而贫困大学生在西部高校的比例则更大。贫困生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工作一个长期和艰巨的难题。如何解决贫困生问题,仅仅靠国家政策性扶贫和社会资助是远远不够的。利用贫困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进行自救努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近两年来,对我院大学本科2年级以上约400多名贫困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初步探明贫困大学生在贫困环境下具有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