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对氟苯尼考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亚抑菌浓度体外耐药诱导的方法将E.coli O157∶H7诱导成为氟苯尼考高度耐药菌株,采用无抗生素压力下连续传代培养或SDS方法将耐药菌株的氟苯尼考耐药性消除,使用PCR方法检测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通过外排泵抑制剂与氟苯尼考联合使用,检测E.coli O157∶H7是否存在对氟苯尼考的主动外排作用。结果经过36代的耐药诱导,敏感菌株对氟苯尼考产生了高度耐药(MIC为256μg/mL)。质粒检测结果显示,耐药诱导菌株出现2个质粒,大小分别约为3 500bp和1 200bp,floR基因位于质粒DNA中。经连续传代培养或SDS法进行耐药消除,耐药诱导菌株对氟苯尼考的敏感性提高,但其质粒和floR基因均未丢失。结论 E.coli O157∶H7氟苯尼考敏感菌和耐药菌均存在对氟苯尼考的质子驱动型外排泵和ATP水解依赖型外排泵主动外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体外诱导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的核糖体23SrRNA V区基因位点变异特征。方法收集1株血流感染的粪肠球菌和1株粪肠球菌质控菌ATCC29212(编号分别为F3和F4菌株,均为利奈唑胺敏感株),通过体外浓度倍增法诱导利奈唑胺耐药;挑取单克隆,经E-test条测定MIC值,获得各菌株的耐药浓度梯度;提取耐药菌株基因组DNA,PCR扩增23SrRNA V区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后与野生株比较,获得V区的突变位点。结果经体外多步法诱导利奈唑胺耐药的不同MIC值粪肠球菌共13株。PCR测序分析2株母株均无变异位点,23SrRNA V区的突变位点主要是G2576U,此外还有T2504A、G2505A、C2610A、C2424U。结论体外多步法可诱导粪肠球菌利奈唑胺耐药,耐药机制与23SrRNA V区位点突变密切相关,突变位点随着MIC值的增高而增多。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和耐药率监测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目的 抗生素耐药越来越被公认为是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比较根除Hp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发生倾向和监测耐药率。方法 选用7株敏感菌株(其中2株为标准菌株)进行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甲硝唑和克拉霉素5种抗生素的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随机选取2000-2001年间保存的165株菌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对上述5种抗生素进行耐药监测。结果 体外诱导试验显示,7株Hp中5株诱导出甲硝唑耐药,且可诱导倍数最高。5株诱导出四环素耐药。虽未诱导出克拉霉素耐药,但有1株可诱导倍数较高。未诱导出阿莫西林或呋喃唑酮耐药,呋喃唑酮可诱导倍数最低。耐药监测甲硝唑耐药率为49.7%(82/165),克拉霉素为7.3%(12/165),阿莫西林为1.2%(2/165),四环素为2.4%(4/165),呋喃唑酮为1.2%(2/165)。结论 Hp对甲硝唑很容易产生耐药,对克拉霉素可产生耐药,对呋喃唑酮和阿莫西林不易产生耐药。除四环素外,Hp对其他4种抗生素发生耐药的难易程度与实际监测的耐药率高低相关,这有助于预测感染Hp后抗生素耐药率变迁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马耳他布鲁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左氧氟沙星分别对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Bru1、Bru2、Bru3、Bru4、Bru5、Bru6)进行体外耐药诱导并筛选耐药菌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对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及诱导耐药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和诱导耐药菌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氟罗沙星、氧氟沙星)的敏感性.应用PCR技术扩增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及诱导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并对获得的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及氨基酸序列推导.结果 左氧氟沙星对Bru1,Bru2,Bru3,Bru4,Bru6菌株MIC为0.50 μg/ml,对Bru5菌株为0.25 μg/ml,菌株Bru3、Bru4经左氧氟沙星诱导后转变成耐药菌株,分别命名为LEVR3及LEVR4,其MIC分别为64.00、128.00 μg/ml,与诱导前比较,增加了128倍和256倍,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对上述喹诺酮类药物均敏感,2株诱导耐药菌株对上述喹诺酮类药物均耐药,并且其GyrA亚单位的喹诺酮耐药性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g region,QRDR)发生突变:Ala87(GCU)置换为Val(GUU)、Asp91(GAU)置换为Gly(GGU).结论 马耳他布鲁杆菌可在左氧氟沙星短期作用后获得耐药性,诱导的耐药菌株gyrA基因发生突变,且对其他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诱导对万古霉素耐药金葡菌,分析金葡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后其他的药物敏感性变化情况。方法在体外用万古霉素对15株金葡菌进行诱导;诱导过程中检测23SrRNA基因对菌种进行鉴定;诱导出万古霉素耐药金葡菌后,检测耐药菌株其他抗生素药物敏感性并与诱导前进行比较。结果诱导出3株对万古霉素中介耐药金葡菌;诱导前后菌株都扩增出金葡菌23SrRNA基因;对万古霉素耐药后金葡菌对其他抗生素药物敏感性也发生改变。结论万古霉素体外很难诱导完全耐药菌株,但可以诱导出中介耐药菌株;对万古霉素耐药后金葡菌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性也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 pylori)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机制.方法:用氯霉素对临床分离株H pylori和标准株H pylori进行体外诱导,琼脂稀释法测定诱导后菌株对甲硝唑、四环素、琥乙红霉素、环丙沙星和青霉素G的耐药性,从而筛选出多重耐药株;实时定量PCR检测多重耐药株和敏感株中编码主动外排泵外膜蛋白的结构基因hefA的mRNA水平.通过构建hefA基因敲除株,测定敲除前后菌株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PCR扩增20株H pylori临床分离株主动外排泵结构基因hefA和hefC.结果:经氯霉素诱导后,筛选出的耐药菌株均表现出相似的多重耐药性,6株多重耐药株hefA基因mRNA水平显著高于敏感株(5.8466±2.9370 vs 2.6356±1.7245,P=0.033);成功构建了HefA基因敲除株(△HpLZ1026),△HpLZ1026对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明显增加;所有20株临床分离株中均检测出hefA和hefC基因,未发现hefABC基因缺失株.结论:主动外排系统hefA基因高表达导致体外人工诱导H pylori多重耐药的产生;hefABC基因在H pylori中普遍存在,且在H pylori多药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CR-SSCP并Southern杂交检测耐氧氟沙星(OFLX)结核分枝杆菌的可行性,并探索结核分枝杆菌对OFLX敏感与耐药的界限。方法 ①体外诱导筛选耐OFLX的自然突变株,并检测OFLX对这些耐药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②扩增结核分枝杆菌的gyrA基因(包括H37Rv、H37Ra、临床分离的OFLX敏感株及体外诱导筛选的耐OFLX的菌株)并对此扩增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及Southern杂交,以判定应用该技术的效果。结果经PCR-SSCP及Southern杂交检测,85株体外诱导的自然耐OFLX菌株,均检测到gyrA基因突变。研究发现.在OFLX 10μg/ml这一点上,明显地存在着一个耐OFLX结核分枝杆菌对OFLX敏感与耐药并存的交叉区。结论PCR-SSCP合并Southern杂交可清晰地区分OFLN敏感与耐药株。本研究结果显示,以10μg/ml为界作,为判别耐OFLX的标准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体外重组表达家蝇天蚕素成熟肽分子,观察其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E.coli)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PCR克隆天蚕素成熟肽(Mature Cecropin,MC)基因,在MC基因前加入色氨酸密码子(TGG)连接于pET32a质粒的硫氧还蛋白基因后,构建重组质粒pET32a-MC。转化E.coli/BL21(DE3)中。IPTG诱导重组融合蛋白质Thioredoxin(硫氧还蛋白,Trx)-MC表达。融合蛋白质纯化后,经胃蛋白酶37℃水解。融合蛋白质中的天蚕素氨基酸序列具有抗胃蛋白酶能力不被水解,融合蛋白质其余部分被胃蛋白酶水解成小于2kD的碎片,使用透析袋分离、纯化、浓缩,获得天蚕素成熟肽分子。水解产物经Tricine-SDS-PAGE验证,获得一条与天蚕素分子大小相近的条带。采用液态生长抑制试验检验天蚕素分子对E.coli抑制作用,观察其对标准菌株ATCC 25922及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株的抑制活性。结果 MC成熟肽分子体外对E.coli标准菌株的抑制活性较强,标准菌株较多重耐药菌株受抑制得更快,但两者均能被天蚕素分子抑制。结论 天蚕素多肽分子对E.coli多重耐药菌株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结核分枝杆菌乙胺丁醇耐药性的噬菌体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噬菌体生物扩增法快速测定乙胺丁醇 (EMB)耐药性 ,并探讨其在结核分枝杆菌 (MTB)EMB耐药性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测定 10 2株MTB临床分离株EMB耐药性 ,并与绝对浓度法结果进行比较 ,对不符合的菌株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 (MIC)。结果 噬菌体法测定 10 2株MTB临床分离株EMB敏感 82株、耐药 2 0株 ,绝对浓度法敏感 77株、耐药 2 5株 ;二法测定均为敏感 74株、耐药 17株。噬菌体法与绝对浓度法测定EMB耐药性结果相符 91株 ,符合率 89.2 % ;不符 11株 ,不符合率 10 .8%。11株两种测定方法结果不符的菌株中 ,7株(6 3.6 % )噬菌体法与MIC测定结果相符合 (5株噬菌体法敏感、绝对浓度法耐药 ,2株噬菌体法耐药、绝对浓度法敏感 )。结论 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测定EMB耐药性只需 3d时间 ,操作简便 ,不需特殊仪器设备 ,可作为MTB的EMB耐药性快速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下呼吸道感染(LRTI)者痰检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孢菌(PA)的流行状况。方法调查我院1998~2003年,痰培养为铜绿假单孢菌的LRTI患者的痰培养结果,药敏用MIC法测定。结果共有PA569株。耐亚胺培南(IMP)140株,占25%;前、后三年分别为38、102株,分别占同期总菌株的18%、28%;57%分布于神经内科和ICU,分布科室逐渐增多。耐IMP菌株的药物敏感率逐渐下降(普遍低于对IMP敏感株);各个科室的药敏状况不完全相同;比较敏感的药物有阿米卡星、P/T(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哌拉西林,敏感率64%~50%;从神经内科和ICU分离的菌株耐药率相当高;联合药物可以明显提高敏感率。结论耐IMP菌株逐渐增加,分布更加广泛;药物敏感性不断下降,各个科室的耐药谱不尽相同,药物选择上一定要参考本科室的药敏状况,部分科室耐药严重,强调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克拉维酸(CLA)降低幽门螺杆菌(Hp)对甲硝唑(MZ)耐药性的体外作用及机制.方法 由胃镜活检标本分离培养11株Hp菌株,通过随机扩增的DNA多态性分析确定菌株为不同来源.应用琼脂稀释法及E-TEST检测CLA与MZ对H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应用透射电镜法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竞争性结合抑制实验探讨CLA对Hp的作用机制.结果 在11株不同来源的Hp菌株,1×MIC浓度的CLA可明显改善MZ耐药菌株的MIC值(1.442±0.459比0.376±0.288,P=0.0077),使MZ耐药菌株转变为敏感菌株.CLA可与Hp 30.5×103~33.5×103的PBP结合,使Hp发生球形变、空泡样变,细胞壁破裂及溶菌.结论 CLA在体外可降低Hp对MZ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CIA结合PBP进而破坏Hp细胞壁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下呼吸道感染(LRTI)痰检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孢菌(PA)的流行状况。方法调查我院1998~2003年,痰培养为铜绿假单孢菌的LRTI患的痰培养结果,药敏用MIC法测定。结果共有PA569株。耐亚胺培南(IMP)140株,占25%;前、后三年分别为38、102株,分别占同期总菌株的18%、28%;57%分布于神经内科和ICU,分布科室逐渐增多。耐IMP菌株的药物敏感率逐渐下降(普遍低于对IMP敏感株);各个科室的药敏状况不完全相同;比较敏感的药物有阿米卡星、P/T(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哌拉西林,敏感率64%~50%;从神经内科和ICU分离的菌株耐药率相当高;联合药物可以明显提高敏感率。结论耐IMP菌株逐渐增加,分布更加广泛;药物敏感性不断下降,各个科室的耐药谱不尽相同,药物选择上一定要参考本科室的药敏状况,部分科室耐药严重,强调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排泵ABC转运蛋白基因msbA和spab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方法:从临床上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黏膜标本分离H.pylori.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四环素、克拉霉素、氧氟沙星和呋喃唑酮对H.pylori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应用氯霉素对敏感株和标准菌株进行体外诱导多重耐药.采用RT-PCR的方法分别测定敏感株和多重耐药株中msbA和spa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构建msbA和spab的基因敲除株,分别测定敲除前后菌株对9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诱导出包括标准菌株NCTC11637在内的5株多重耐药株.多重耐药株中msbA和spa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敏感株(1.8200±0.5310,1.8340±0.2726vs0.8420±0.0789,P=0.018,0.015).成功构建了msbA和spab基因敲除株(H.pyloriMZ1006△msbA和H.pylori MZ1006△spab),两株基因敲除株对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相对于野生株分别有明显的增加.在临床分离的20株H.pylori中均检测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实验室诱导产生的对氨基水杨酸(para-aminosalicylic acid, PAS)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和临床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探索PAS的潜在作用机制和耐药性。方法:通过体外药物浓度梯度诱导法,将MTB标准菌株H37Rv诱导成标准耐PAS菌株及高水平耐药菌株,收集并保存每一代诱导菌株。用液体微孔板法检测上述诱导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及交叉耐药情况,筛选耐药水平相似的临床分离株。通过对PAS耐药的实验室突变株和临床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从基因水平上探索MTB对PAS的耐药机制。结果:本研究在体外建立了耐PAS的MTB耐药动态变化模型。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PAS耐药可能与3个位点突变直接相关,分别是plcC(Q462R)、folC(S150R)和1个thyA上游位点(3074495G→A)。MTB对高水平的PAS耐药的产生除了基因突变因素以外,尚存在其他的调控机制。对PAS敏感和耐药的MTB临床分离株测序发现某些folC、th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荆花胃康胶丸在体外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否存在抑菌作用,及其与甲硝唑或者克拉霉素联合应用时对Hp耐药菌株是否具有协同抑菌作用。[方法]选取Hp标准菌株26695(对照)和临床分离的抗生素敏感及耐药Hp菌株作为实验菌株。采用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荆花胃康胶丸及成分水团花、土荆芥对Hp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E-试验法在含研究药物的培养基和普通培养基上分别测定甲硝唑或克拉霉素对Hp菌株的MIC值。[结果]荆花胃康胶丸及其成分土荆芥对Hp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值范围均在16~64mg/L,在E-试验中,土荆芥和荆花胃康胶丸能降低甲硝唑或克拉霉素对Hp标准菌株及部分Hp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值。[结论]荆花胃康胶丸对Hp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菌株具有体外抑菌作用,其与甲硝唑或克拉霉素联用对Hp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菌株可能具有体外协同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6.
解脲脲原体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及tet M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目前解脲脲原体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及其与tetM耐药基因的关系。方法对分离自临床妇产科和性病门诊患者的解脲脲原体株,经鉴定确认后,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四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根据药敏结果分层随机抽取部分菌株,采用PCR技术扩增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结果解脲脲原体的米诺环素和四环素MIC50(50%菌株被抑制所需抗生素浓度)分别为<0.062 5 mg/L和<0.125 mg/L;MIC90(90%菌株被抑制所需抗生素浓度)分别为0.125 mg/L和1 mg/L;在34株非四环素耐药的解脲脲原体菌株中,有7株检测到tetM基因。tetM基因阳性组的四环素和米诺环素的MIC水平比tetM阴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环素:t=4.34,P=0.000 1;米诺环素:t=5.90,P<0.000 1)。结论在江苏部分地区四环素类药物可以重新作为治疗解脲脲原体感染的一线药物,尤其是米诺环素的抗菌效果较好;在非四环素耐药的解脲脲原体菌株中也存在tetM基因的携带,且影响其MIC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Klebsiella oxytoca B1645-1细菌耐受碳青霉稀类抗生素的机制。方法采用常规方法提取、分离K. oxytoca B1645-1细菌小质粒(15 kb)(PMDR),电转入Escherichia coli DH5α(BDH),MIC法检测其药物敏感性。PCR法扩增PMDR、BDH耐氨苄西林基因,分析K. oxytoca B1645-1细菌的多重耐药机制。结果 K. oxytoca B1645-1细菌含有15 kb大小的质粒,E. coli DH5α电转入质粒后全部或部分耐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基因分析显示,K. oxytoca B1645-1菌株含有的15 kb质粒携带有blaAmp基因。结论 K. oxytoca B1645-1多耐药性是由多耐药质粒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为靶点控制耐药菌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复方清热化湿制剂对幽门螺杆菌(Hp)在体外是否存在抗菌作用,比较在不同药物浓度条件下该药物对Hp标准菌株NCTC11637的杀菌作用。[方法]选取Hp NCTC11637(对照),随机抽取的5株临床耐药株作为实验菌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复方清热化湿制剂对H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在空白对照组(CK)和含不同药物浓度(0.5×MIC,1.0×MIC,2.0×MIC)的布氏肉汤液体培养基中加入等量Hp悬浊液,分别于0、4、8、24h等比稀释,接种于固体培养基,培养72h后进行菌落计数。[结果]复方清热化湿制剂对Hp标准菌株的MIC值为8~16mg/ml,对5株临床耐药株的MIC 2~8mg/ml不等,平均MIC值为7~8mg/ml(MIC值均为折合后生药剂量),不同浓度的复方清热化湿制剂在4、8、24h均较空白对照组有显著的杀菌作用。[结论]复方清热化湿制剂对Hp标准菌株及临床耐药株均具有体外抑菌作用,该药物制剂对标准菌株NCTC11637具有明确的杀菌作用,其杀菌效能与药物浓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张叶  李媛媛  徐建  陈曦  王彬  付雷  陆宇 《中国防痨杂志》2019,41(11):1160-1166
目的 通过测定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氧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初步探讨吡法齐明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1、2、4、8倍于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氯法齐明和吡法齐明处理H37Rv标准株24h,应用荧光探针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测定不同浓度的氯法齐明和吡法齐明处理前后结核分枝杆菌菌体内的活性氧含量水平变化。以过氧化氢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5株对氯法齐明和吡法齐明均耐药、3株对氯法齐明耐药但对吡法齐明敏感、1株对氯法齐明和吡法齐明均敏感(编号13385)的结核分枝杆菌及H37Rv标准株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比较氯法齐明和吡法齐明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并对吡法齐明药物处理浓度与所测得的荧光强度值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活性氧含量水平测定结果显示,结核分枝杆菌在经不同浓度氯法齐明和吡法齐明处理24h后,各浓度药物处理样本的荧光强度值均值排序分别为1MIC(6668.5)>8MIC(2751.5)>2MIC(2572.0)>4MIC(2015.0),8MIC(2637.5)>4MIC(2297.0)>2MIC(2085.5)>1MIC(1896.0),菌体内积累的活性氧含量均高于无药物刺激的阴性对照样品(H37Rv标准株+DCFH-DA,878.5)至少2倍;且在各浓度吡法齐明处理的菌株中,菌株测定的荧光强度值与药物浓度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r=0.976,P<0.001),经线性回归方程检验结果显示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F=92.576,P=0.011)。菌株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氯法齐明耐药菌株的过氧化氢酶平均活性(0.87U/10 4cell)是其敏感菌株(0.48U/10 4cell)的近2倍;而吡法齐明耐药菌株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值(0.88U/10 4cell)略高于其敏感菌株(0.71U/10 4cell),但与氯法齐明耐药菌株均值相近。 结论 氯法齐明和吡法齐明作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后均会引起菌体内活性氧含量的积累,两药可能有着相似的作用机制;过氧化氢酶活性增高可能与结核分枝杆菌对氯法齐明和吡法齐明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20.
枸橼酸铋钾对幽门螺杆菌耐药菌株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铋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根除治疗,目的在于了解枸橼酸铋钾在体外对H.pylori耐药菌株是否存在抗菌活性及枸橼酸铋钾在体外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抗H.pylori耐药菌株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H.pylori标准菌株NCTC11637(对照)和8株l临床分离H.pylori耐药菌株作为实验菌株:抑菌研究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枸橼酸铋钾对H.pylori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E试验法在含枸橼酸铋钾培养基和普通培养基上分别测定甲硝唑或克托霉素对H.pylori菌株的MIC值。杀菌研究采用时间一杀菌曲线法,分别在含有枸橼酸铋钾、甲硝唑、克拉霉素及枸橼酸铋钾与甲硝唑或克拉霉素混合物的液体培养基中对H.pylori标准菌株NCTC11637及l临床分离的H.pylori耐药菌株进行培养,分别计算空白对照组和各实验组0、4、8、24h的细菌数量,采用半对数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结果枸橼酸铋钾对H.pylori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的H.pylori耐药菌株平均MIC值为2.6mg/L(铋):枸橼酸铋钾降低甲硝哗和克拉霉素对H.pylori耐药菌株的MIC值。枸橼酸铋钾1mg/L(铋)对标准菌株H.pylori11637具有明显的体外杀菌作用,4mg/L(铋)对临床分离耐药菌株也具有明显的体外杀菌作用,其杀菌效果随剂量增加而增强:、枸橼酸铋钾与抗生素混合物对H.pylori标准菌株及临床耐药菌株的体外杀菌作用增强。结论枸橼酸铋钾对H.pylori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的H.pylori耐药菌株均有体外抑菌和杀菌作用,并且与甲硝唑或克拉霉素联用对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的H.pylori耐药菌株具有体外协同抑菌或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