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样本数据模型方法在中小河流流量测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部分中小河流采用传统流量测验方法,如流速仪法、浮标测流法、指标流速法、比降面积法等,这些方法存在投入大、测量过程耗时的问题。结合传统断面流量计算理论和最新表面流速测验技术,提出了通过表面流速、断面水位大样本数据输入,确立河道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少量实测中高水位、流量数据,基于大样本数据输入模型计算流量,从而快速分析河道水位-流量关系特性,拟合出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减少了拟合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需进行的流量测量工作量,减少了测量过程带来的误差,从而提高了测量精度。该方法的优势体现为操作简单、精度高、成本低。  相似文献   

2.
受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联合调度影响,宜昌站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局部变形或扭曲更加频繁。葛洲坝日调节造成宜昌站水位流量关系形成绳套曲线。基于测验成本和安全考虑,完整测验出每一绳套过程较为困难,因此对流量测验时机的掌控尤为重要。宜昌站于2015~2017年间开展专题研究,分析水位涨落率与流量相对误差关系,以及水位涨落率在受水利工程日调度影响下的时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每日07:00~12:00水位涨落率相对较大,不宜进行流量测验;选择在水位涨落率较小或水位平缓时期测流,所测流量误差小、代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黄河兰州站1991—2000年流量测验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兰州站测验断面及水位流量关系变化情况 ;其次对该站 1991~ 2 0 0 0年多线多点法实测流量资料进行了单次质量评价 ,对现行测验方案下的流量测验质量进行了分析。认为兰州站断面及水位流量关系比较稳定 ,流量测验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能够满足报汛、水量调度需要。建议在该站进行测验新仪器试验 ,并进行流量简化测验试验研究 ,提高测流效率  相似文献   

4.
李德标  刘永亮 《江苏水利》2015,(4):38-41,44
研究了H-ADCP在平原水网区河道站流量测验中的适应性:通过与缆道流速仪法同步测量,分析仪器在不同安装高度、不同水位级、不同水流情势下,对河道流量测验的影响,掌握应用H-ADCP测得流量与缆道流速仪法测得流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正确应用H-ADCP进行河道流量测验,实现河道流量在线监测和数据远程传输,推进水文测验自动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利用永红水文站2014年-2016年部分中高水位级实测流量资料系列,按照《河流流量测验规范》的有关技术要求,因该站部分流量测验过程中水位涨落差太大,导致流量成果精度过低的情况时常发生,从而对该站近几年的流量资料进行"分线测流法"分析,精简中高水实测的测流垂线数,为提高永红水文站流量测验成果精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河道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确定,是满足推求流量的基础工作。为保证其精度要求,在充分利用、广泛分析实测资料的基础上,重视固定垂线水深、流速的测量,为求在原始测量中削减误差,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方法来确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有利于指导测验工作,提高测验精度,保证成果质量。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石佛寺水库的测验方式,确定了测验方法及所采取的技术措施,通过不同闸门开启高度,绘制了坝上、坝下水位差及下泄流量的水位流量关系线,经检验,该水位流量关系线是合理的,旨在为相关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常测法是水位测站最基本的流量测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特别是在浅水河流中测验的精度比较高,对提高流量资料精度、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三道河子水文站流量测验精测法与常测法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常测法流量测验的精度符合水文行业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战伟 《东北水利水电》2017,(12):48-49,56
中小河流水文站的雷达水位计通过2015年在吉林省开始使用至今,经过三年的测验分析,已能满足发生大洪水时的流量测验与预报,由于雷达水位计是通过观测上、下断面的水位和测量断面面积,通过比降面积法即曼宁公式的应用,来实现对断面流量的测量监控。来实现现代化测量,不但数据能实时传输到水情监控中心,为下游城镇防汛做到耳目与尖兵的作用;又能保证以往测验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张亭  吴尧 《人民长江》2014,45(9):39-42
长江汉口站水位流量关系受洪水涨落、变动回水和断面冲淤变化综合影响,呈不规则的绳套关系,需要采用综合落差指数法进行处理,使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根据汉口水文站测验断面上下游河段的水文特性,利用测验河段上现有水位站的水尺作为该站的辅助水尺,采用2003~2008年的实测资料,研究分析了汉口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方案。结果表明,单值化综合落差推流计算与连时序法计算成果差异较小。采用该方案进行流量整编和报汛可行。该方案的使用优化精减了流量测验次数,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人民黄河》2016,(5):139-142
U形渠道是我国灌区主要的输水渠道,基于泰森多边形的多点法在U形明渠流量测验中的应用尚为首次提出,在简单介绍泰森多边形法在明渠流量测量中应用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泰森多边形的一点法、二点法、三点法来测量U形明渠流量,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此三种方法所测流量的平均误差分别为5.4%、4.6%、1.5%,均满足工程实践的要求,为U形明渠流量的测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上游站水位法在高道水文站流量测验整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来峡水利枢纽建成蓄水后,高道水文站的水位流量关系受回水影响严重,中低水流量测验整编变得相当复杂。用上游站水位法进行中低水流量测验整编解决了这一难题,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为具有相同条件下的水文站流量测验整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变动河床断面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快速获取河道断面过水面积,提高洪水过程流量测验的时效性,以黄河干流龙门、吴堡两站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水深代表垂线法等对洪水过程中的断面冲淤、形态变化与水位、流速及流速横向分布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洪水过程断面形态预测模型。以断面流速分布为参照,科学合理地预测过水断面水深及流速分布,快速计算实时流量,并构建了适用性较强的断面借用技术体系,有效提高了现代测验技术条件下流量测验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4.
潼关站为黄河中游主要控制站,承担水位、流量、含沙量等项目的测验及报汛任务,为黄河中下游防洪抗旱及三门峡水库合理调度运用提供基本依据.控制流量测验误差,提高测报精度,对防洪减灾和发挥水库综合利用效益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对流速仪法流量误差的试验与分析研究,对现行测验方法的精度进行了评价,并优化了最佳的流速仪法测验方案.  相似文献   

15.
随着江河各类水利工程的大量新建,涉水工程对水文站网的测验及资料整编的影响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当前水文测验及资料整编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上下游站水位-流量关系和单断沙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蓄水后库区、坝区、坝下游各测站的流量、泥沙测验及资料整编优化方法。采用优化后的整编方法,可使区域各站的水文测量精度及成果准确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舒元伟 《陕西水利》2011,(6):134-135
因最近几年两河口水文站测验断面上游右岸约150m处的鹅项颈水电站排沙时,水位流量关系异常,无法用水位在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上推求流量,目、月、年平均流量计算值和挑选的各种特征流量不具代表性。通过对该站近两年部分实测资料的分析以及演变过程的归纳总结,得出排沙过程中形成的规律特性和相适应的水位流量关系定线方法与思路,以提高流量推算精度。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刘忠沟重建公路桥对刘忠沟水文站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相应措施.措施主要有4个:①在施工期加密水位观测段次;②加密流量测验测次和加密大断面测量;③进行影响水文测验河段地形测量;④进行工程影响水文资料系列一致性代表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张燕 《红水河》2020,39(3):29-31
流量监测作为水文监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流量测验方法分析工作,是水文监测改革工作的基础。文章通过对团山子水文站的测站特性分析、水位流量单值化分析,探索水位流量变化规律及处理方法,优化流量测次,从而提高测验准确性与时效性。  相似文献   

19.
传统流量测报方法受工程调度、水位流量以及测验断面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测量效率低下、施测误差较大等问题。通过近几年对湖北高坝洲水文站流量自动化监测的探索、实践、改进和完善,采取新建H-ADCP监测台、改进仪器安装方式、升级设施、优化流量率定和计算过程等措施,该站实现了高精度在线监测和自动报汛。应用实践表明:通过流量在线监测可获得河道流量的变化过程,大幅提高了水文成果精度,同时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对于水文监测信息化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动船法测流是目前较先进的一种流量测验方法,适合于大江大河的流量测验。以往大江大河的流量测验,有的采用定船抛锚法在河中抛几条船,用几十个人轮班不停地测量,需要化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航运繁忙的河道中测量危险更大。而动船法测流,设施简单,施测速度快,可以连续测得流量变化的过程,同时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处理,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为逐步解决黄浦江中下游的流量测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一、动船测流的基本原理和试验情况1.测量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