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小鼠血清及旋毛虫幼虫抗原对MCF-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旋毛虫感染昆明小鼠,分别于第9、28d从小鼠颈动脉取血,离心、分离旋毛虫成虫感染期血清及旋毛虫幼虫感染期血清。用旋毛虫幼虫抗原和上述感染后血清分别处理MCF-7细胞,通过MTS试验检测MCF-7细胞增殖活力,通过划痕试验检测MCF-7细胞迁移能力,通过Caspase-3/7试验和TUNEL试验检测MCF-7细胞凋亡情况。以正常小鼠血清和正常培养基作为对照组。结果旋毛虫抗原、旋毛虫感染的小鼠血清处理对数生长期MCF-7细胞48h后和对照组比较。正常培养基、幼虫抗原组的细胞A490值分别为1.729和1.493,Caspase3/7活性检测值分别为217 979.500和730 395.70,TUNEL检测MCF-7细胞的平均凋亡数量分别为21和57。正常血清、幼虫期血清、成虫期血清组的细胞A490值分别为1.970、1.828和1.641,Caspase3/7活性检测值分别为137 557.700、209 552.367和152 058.700,TUNEL检测MCF-7细胞的平均凋亡数量分别为34、42和38。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幼虫期血清,成虫期血清,幼虫纯化抗原较正常血清"疤痕"愈合时间延长。结论感染不同阶段旋毛虫的小鼠血清及幼虫抗原均可抑制MCF-7细胞活力,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旋毛虫抗原刺激MCF-7乳腺癌细胞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及思路。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对旋毛虫幼虫抗原刺激前、后的MCF-7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cutadapt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用RPKM(Reads Per Kilo bases per Million reads)方法计算基因表达量,以差异基因log2 fold change≥1且FDR≤0.05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通过Gene Ontology(GO)数据库、KEGG pathway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和参与的信号通路进行分析,利用qRT-PCR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转录组测序数据过滤后分别得到51 617 374和44 494 010条有效序列,从中筛选出21个差异表达基因,与对照MCF-7细胞(CON组)相比,旋毛虫抗原刺激的MCF-7细胞(AG组)有13个上调基因,8个下调基因。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分子结合、催化活性、细胞组分、胞膜组分、生物调节、细胞过程等,主要参与TGF-β、Jak-STAT、ErbB、Hippo、mTOR信号通路调节及碳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视黄醇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及血管平滑肌收缩等。利用qRT-PCR对显著下调基因受体活性修饰蛋白3(Receptor activity modifying protein 3,RAMP3)的表达进行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一致。结论旋毛虫抗原刺激导致MCF-7乳腺癌细胞RAMP3表达降低,RAMP3可能参与旋毛虫抗原抗肿瘤过程。  相似文献   

3.
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对L929细胞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L929细胞为靶细胞,对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的细胞毒作用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实验组血清的细胞毒活性均高于正常组,尤其是感染早期(感染后6~15天)更明显(P<0.05)。在小鼠感染旋毛虫后8天,注射内毒素,能诱生较高的肿瘤坏死因子样活性。此活性在注射内毒素后60~90min达高峰,120min消失,经灭活、冻融处理,活性稳定。  相似文献   

4.
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L929细胞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携带野生型PTE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PTEN)和LY294002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生长抑制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在MCF-7中导人Ad—PTEN和P13K抑制剂LY294002。Westem blotting法检测P11EN/P13K/AKT及其下游相关蛋白表达,M1Tr法检测MCF-7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V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DMSO组、空载病毒和LY294002组相比,联合组(LY294002+Ad—PTEN)PTEN蛋白明显上调,而P13K/AKT及下游蛋白水平显著下降;联合组细胞阻滞于G0/C1期;细胞凋亡率增加明显;自培养第2天起,联合组细胞生存率呈下降趋势。结论Ad—PTEN联合LY294002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MCF-7的增殖能力,两者具有正向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13K/AKT信号通路下游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ES抗原)、肌幼虫ES抗原、成虫和肌幼虫ES混合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用生理盐水培养法从培养液中提取成虫ES抗原、肌幼虫ES抗原,分别用成虫ES抗原、肌幼虫ES抗原、成虫和肌幼虫ES混合抗原免疫小鼠,同时设佐剂组和对照组,间隔7d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7天,每只小鼠用200条旋毛虫感染期幼虫经口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7天和30天检查各组小鼠肠道成虫数和肌幼虫数。结果旋毛虫成虫ES抗原组、肌幼虫ES抗原组、成虫和肌幼虫ES混合抗原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7.95%、69.48%、84.34%,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4.79%、87.97%、86.87%。成虫ES抗原组、成虫与肌幼虫ES抗原混合组的成虫减虫率均高于肌幼虫ES抗原组(P均<0.05)。肌幼虫ES抗原组、成虫与肌幼虫ES抗原混合组的肌幼虫减虫率均高于成虫ES抗原组(P均<0.01)。结论旋毛虫成虫和肌幼虫ES混合抗原均能诱导小鼠产生抗成虫及肌幼虫较强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mi-1-siRNA对乳腺癌MCF-7细胞体外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Bmi-1-siRNA转染MCF-7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转染72h后MCF-7细胞内Bmi-1、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Bmi-1-siRNA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升高,且随浓度增高而升高(P〈0.05);MCF-7细胞中Bmi-1、hTERT、Ki-67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Bmi-1-siRNA可有效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其机制为降低Bmi-1 mRNA及Bmi-1、hTERT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钯配合物(PBIPS)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PBIPS对MCF-7的细胞毒性,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CF-7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blotting检测不同浓度PBIPS作用48 h凋亡蛋白survivin 、caspase-3及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 PBIPS可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地抑制MCF-7细胞的生长;与对照组比较,PBIPS不同浓度剂量组AO/EB荧光染色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FCM检测表明MCF-7细胞凋亡率各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Western blotting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PBIPS可显著下调MCF-7细胞survivin和bcl-2的表达(P<0.01),而caspase-3和bax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 PBIPS能明显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改变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bcl-2、caspase-3及bax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Let-7a对体外生长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的Let-7a和siRNA转染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分别为Let-7a组、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半定量RT—PCR法检测两组C—myc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转染24h后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Let-7a组的C-myc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均〈0.01;在MCF-7细胞中存在相对分子质量62kD的特异性条带,与C-myc相对分子质量相符,Let-7a组特异性条带明显弱于对照组;Let-7a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转染24h后,Let-7a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et-7a对体外生长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抑制C-myc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给昆明小鼠口饲含150±5条旋毛虫幼虫的骨骼肌,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感染后的7、21 、35 和49 d 眼眶静脉取血,分离血清,用双抗夹心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含量。感染后7 、21 和35 d小鼠血清IL-1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感染49 d血清中的IL?鄄12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小鼠感染旋毛虫后,早、中期血清IL-12水平降低,晚期则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 (AWSAg)接种小鼠后诱发的免疫应答。  方法 制备旋毛虫AWSAg免疫小鼠 ,分别于攻击感染后 7、14、2 1、2 8和 3 5d ,动态观察免疫小鼠特异性IgG抗体水平、IL 2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结果 与非免疫鼠相比 ,免疫鼠血清特异性IgG抗体OD值在攻击感染后 7d明显升高 ,在观察期内一直高于非免疫鼠。感染后 7dIL 2水平明显增高 ,达观察期内最高值 ,2 1d后才逐渐减少 ,在感染后 2 8~ 3 5d仍高于正常组。免疫鼠CD4+ T细胞在攻击感染 7d明显增加并保持不变 ,非免疫鼠CD4+ T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较正常鼠减低。 结论 旋毛虫AWSAg免疫小鼠攻击感染后 ,出现细胞、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2.
感染旋毛虫小鼠脾T细胞亚群动态变化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感染旋毛虫小鼠脾T细胞亚群动态变化观察王海鹏,刘英杰,王太一细胞免疫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进行T细胞亚群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宿主的免疫调控状态和免疫反应水平。据研究,旋毛虫感染期间,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及对绵羊红细胞的细胞免疫应答存在着免疫抑制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ESA)对Lewis肺癌小鼠CD4+CD25+ Foxp3+ T(Treg)细胞亚群的影响,观察弓形虫ESA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成PBS组(14只)和Lewis组(34只)。Lewis组小鼠右腋窝皮下接种Lewis肺癌细胞2 × 105个,PBS组注射等量无菌PBS。接种后第7 天(D7),将PBS组小鼠分成PBS2组、PBS2 + ESA组,每组7只;将Lewis组分成Lewis2组和Lewis2 + ESA组,每组17只; PBS2 + ESA组及Lewis2 + ESA组小鼠腹腔注射100 μL弓形虫 ESA。ESA干预后7 d计算各组小鼠脾脏系数,检测Treg细胞数量变化,同时观察荷瘤鼠长期瘤体生长情况。结果 ESA干预后7 d,PBS2 + ESA组[(0.66 ± 0.09)%]和Lewis2 + ESA组[(0.69 ± 0.07)%]脾脏明显增大,脾脏系数与PBS2组[(0.30 ± 0.02)%]和Lewis2组[(0.33 ± 0.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 < 0.05)。PBS2 + ESA组[(1.28 ± 0.14)%]和Lewis2 + ESA组[(1.58 ± 0.14)%]脾脏Treg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均下降,与PBS2组[(2.06 ± 0.07)%]和Lewis2组[(2.44 ± 0.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05)。ESA干预后,瘤体生长延缓,在实验终点时,Lewis2 + ESA组小鼠瘤体明显小于Lewis2组(P < 0.05)。结论 ESA可下调荷瘤鼠脾脏Treg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抑制瘤体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ESA)对Lewis肺癌小鼠CD4+CD25+ Foxp3+ T(Treg)细胞亚群的影响,观察弓形虫ESA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成PBS组(14只)和Lewis组(34只)。Lewis组小鼠右腋窝皮下接种Lewis肺癌细胞2 × 105个,PBS组注射等量无菌PBS。接种后第7 天(D7),将PBS组小鼠分成PBS2组、PBS2 + ESA组,每组7只;将Lewis组分成Lewis2组和Lewis2 + ESA组,每组17只; PBS2 + ESA组及Lewis2 + ESA组小鼠腹腔注射100 μL弓形虫 ESA。ESA干预后7 d计算各组小鼠脾脏系数,检测Treg细胞数量变化,同时观察荷瘤鼠长期瘤体生长情况。结果 ESA干预后7 d,PBS2 + ESA组[(0.66 ± 0.09)%]和Lewis2 + ESA组[(0.69 ± 0.07)%]脾脏明显增大,脾脏系数与PBS2组[(0.30 ± 0.02)%]和Lewis2组[(0.33 ± 0.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 < 0.05)。PBS2 + ESA组[(1.28 ± 0.14)%]和Lewis2 + ESA组[(1.58 ± 0.14)%]脾脏Treg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均下降,与PBS2组[(2.06 ± 0.07)%]和Lewis2组[(2.44 ± 0.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05)。ESA干预后,瘤体生长延缓,在实验终点时,Lewis2 + ESA组小鼠瘤体明显小于Lewis2组(P < 0.05)。结论 ESA可下调荷瘤鼠脾脏Treg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抑制瘤体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妊娠对小鼠旋毛虫感染免疫应答的影响。 方法 6只孕鼠分别经口感染300条旋毛虫肌幼虫,ELISA检测感染后不同时间血清抗体水平。感染后6周剖杀,消化全身肌肉计算每克肌肉虫荷(lpg)。测定孕鼠感染后1~4周血清介导的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对成囊前期幼虫(PEL)的杀伤作用。观察孕鼠感染旋毛虫后第6、8和12天的肠道虫荷及雌虫体外生殖力指数。对6只处女鼠肌肉注射孕酮,观察其感染旋毛虫后6周的血清抗体水平与肌肉虫荷。 结果 孕鼠感染旋毛虫后2周的血清抗体水平(A492=0.113)显著高于未孕鼠(A492=0.078)(F=21.390,P<0.05)。孕鼠感染后6周的每克肌肉虫荷(1 251±450)明显低于未孕鼠(2 310±1 123)(t=2.419,P<0.05)。孕鼠感染后2周血清介导的ADCC导致成囊前期幼虫的死亡率(42.6%)显著高于未孕鼠(26.9%)(F=1.195,P<0.05)。孕鼠感染后第6、8和12天的肠道虫荷与未孕鼠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6=-1.185,Z8=-0.149,Z12=-0.0289,P>0.05),感染后第6和8天孕鼠与未孕鼠的雌虫生殖力指数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Z6=-0.149,Z8=-1.043,P>0.05)。孕酮注射处女鼠感染旋毛虫后6周的血清抗体水平(A492=0.299)显著高于对照组(A492=0.191)(t=2.955,P<0.05),但其每克肌肉虫荷(1 457±551)与对照组(1 235±43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6,P>0.05)。 结论 妊娠在小鼠抗旋毛虫感染的免疫应答中具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孕鼠感染旋毛虫后早期血清抗体水平升高及其介导的ADCC对成囊前期幼虫的杀伤作用增强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旋毛虫感染后 ,会在小鼠肌肉内形成包囊。感染后不久的包囊含有嗜碱性细胞浆 ,而成熟后的包囊中主要是嗜酸性细胞浆。这两种细胞浆的转换在包囊形成的过程中是重复发生的。本研究应用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感染旋毛虫后不同阶段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以分析这两种细胞浆的转换过程。常规光镜和电镜观察表明新生的旋毛虫幼虫感染横纹肌后不久 ,肌细胞转化为嗜碱性的滋养细胞 ,而早期的结构变化主要是肌纤维节的解体和线粒体的肿胀。而在包囊形成的过程中 ,嗜碱性的细胞浆被嗜酸性的细胞浆所取代。嗜碱性的细胞浆中的细胞核呈现…  相似文献   

17.
环孢素A对感染旋毛虫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环孢素A(CsA)对感染旋毛虫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腹腔注射环孢素A感染旋毛虫后,分别采用ELISA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不同时期外周血中IL-2含量、CD4+及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结果(1)单纯感染旋毛虫小鼠感染后1~5周IL-2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注射CsA组小鼠感染后1周IL-2的含量较单纯感染组明显降低,感染后2~4周IL-2的含量与单纯感染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但仍高于正常组。(2)单纯感染旋毛虫小鼠感染后1~4周,CD4+T淋巴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减少,CD8+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CD4+/CD8+比值明显下降;注射CsA组小鼠CD4+T淋巴细胞细胞较单纯感染组明显减少,而CD8+T淋巴细胞无明显变化。结论CsA对感染旋毛虫小鼠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小鼠Lewis肺癌(LLC)细胞与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相关抗原基因sHSPs进行原核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抗原性鉴定。方法利用噬菌体文库展示技术筛选旋毛虫与LLC细胞相关抗原基因并分析,获得sHSPs(DQ 986457)基因。以旋毛虫cDNA为模板,PCR扩增sHSPs基因,连接至表达载体pET-32a(+)后转化入感受态BL21(DE3),以IPTG诱导表达,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及其反应原性。结果重组表达质粒pET-32a(+)-sHSPs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克隆载体构建正确,SDS-PAGE检测其表达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6×10~3。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蛋白可被抗LLC细胞多抗血清识别。结论成功构建了pET-32a(+)-sHSPs克隆载体,其表达的重组蛋白可与抗LLC细胞多抗血清反应即具有反应原性,为该蛋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旋毛虫病和血吸虫病都是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寄生虫病.动物实验发现,小鼠感染旋毛虫后能产生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抵抗力[1],用旋毛虫肌蚴抗原免疫小鼠亦能产生抗日本血吸虫保护性[2].  相似文献   

20.
旋毛虫病和血吸虫病都是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寄生虫病。动物实验发现,小鼠感染旋毛虫后能产生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抵抗力,用旋毛虫肌蚴抗原免疫小鼠亦能产生抗日本血吸虫保护性。彭飞等研究表明,旋毛虫和日本血吸虫之间存在交叉抗原。近来经动物实验证明,感染旋毛虫的母鼠产下的小鼠也具有对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为了解该交叉抗原所引起的保护性能否经血清被动转移给受体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