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本院住院行全髋关节置换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AA组(40例)和PLA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相关指标、髋关节影像学指标、髋关节功能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与PLA组比较,DAA组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手术失血量少,术后停止使用助行器早、术后1个月步频快和10米步行测试所用时间短,P<0.05;但两组的手术时长、术后初次下床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DAA组术后1 d、3 d、5 d、1周及1个月VAS评分以及术后血清CRP、肌酸激酶(CK)数值明显低于PLA组,P<0.05。DAA组术后1周、1、3个月HHS评分明显高于PLA组,P<0.05;但两组术后6、12个月HHS评分以及术后1月两组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双股骨偏心距差和双下肢肢体长度差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比PLA,侧卧位DAA行THA创伤更小、功能恢复更快、早期临床疗效更佳,该术式不需要特殊手术床及手术器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36例,其中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手术70例(A组),前外侧入路手术66例(B组),随访时间5~11个月,平均7.2个月。通过统计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日、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量表(HHS)、术中术后并发症等。使用软件SPSS 13.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定性资料采用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对比发现:B组切口长度(11.6±1.8)cm,A组(21.5±3.2)cm,P0.05;B组术中出血量(202.4±29.7)ml,A组(410.1±54.3)ml,P0.05;B组术后引流量(89.6±19.8)ml,A组(115.8±21.7)ml,P0.05;B组下床行走时间(2.3±0.6)d,A组(3.9±0.7)d,P0.05;B组住院日(4.1±1.1)d,A组(5.7±1.9)d,P0.05;B组手术时间(120.4±10.7)min,A组(100.9±9.5)min,P0.05;B组术后HHS评分(91.6±4.4),A组(89.4±5.8),P0.05;B组未发生术后髋关节脱位及神经麻痹等并发症,A组发生术后髋关节脱位1例,神经麻痹1例,P0.05;B组发生术中发生大粗隆骨折1例、A组术中发生大粗隆骨折1例,股骨骨折1例,P0.05;两组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采用直接前方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缩短手术切口、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减少下床行走时间和住院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安全、可靠地手术入路,对患者的快速康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approach,PL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tsy,TH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2例,分为DAA组51例,PLA组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髋臼假体位置、住院时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得随访,随访时间7~16个月,平均9.6个月。DAA组手术时间为(66.8±11.3)min,PLA组手术时间为(62.9±9.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长度分别为(7.2±1.6)cm和(9.8±3.1)cm、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3±11.2)mL和(86.8±12.3)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64.8±12.6)mL和(125.1±11.2)mL、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4±1.1)d和(7.8±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外展角分别为(38.4±6.2)°和(37.9±5.7)°、前倾角分别为(17.3±5.3)°和(18.6±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功能恢复:术后1、3、6个月DAA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2.6±10.8)、(92.1±10.6)、(93.7±8.9)分,PLA组为(71.4±9.6)、(87.5±9.1)、(92.7±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DAA组与PLA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3、5、7d的VAS评分均低于PL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DAA组出现1例(1.9%)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未见髋关节脱位病例。PLA组发生髋关节脱位3例(5.8%),未见神经损伤等症状。结论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比较,具有出血少、疼痛轻、脱位率低、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其早期疗效优于传统后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4.
程鹏  杨卿  朱波  陈安民  游洪波 《骨科》2020,11(4):281-286
目的 比较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和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行THA的72例OFNH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PA组和DAA组,每组36例。统计病人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病因及国际骨循环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 ARCO)分期等资料,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出院时髋关节活动度等围手术期资料以及术前、术后(5 d,1、6个月)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病人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DAA组的手术时间和出院时髋关节活动度明显长于PA组[(109.44±11.00) min vs. (79.81±10.16) min,166.94°±15.32° vs. 123.61°±17.47°],但其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小于PA组[(9.25±1.50)cm vs. (13.14±2.08) cm,(213.61±47.22) ml vs. (287.03±55.24) ml,(77.33±29.35) ml vs. (115.89±36.33) ml,(1.11±0.32) d vs. (1.50±0.61) d,(6.42±1.23) d vs. (8.25±1.42)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AA组术后5 d及1个月的VAS评分及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明显优于P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6个月时两组的VAS评分及Harris髋关节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PA相比,采用DAA行THA,病人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更快、疼痛感更轻,能显著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从而获得较高的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11月~2018年12月,我院的疗效,报道如下。采用直接前方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材料与方法治疗3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取得了良好1. 1病例资料本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65~88岁。均为股骨颈骨折,骨折分型为GardenⅢ、Ⅳ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均2周。1. 2治疗方法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手术。直接前方入路,显露髋关节囊,暴露股骨颈。下肢充分内旋,将大转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所有病例,共有128例,分为DAA组(57例)和PA组(7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个月及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Harris评分;测量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及外展角,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DAA组出血量(232.4±28.6)mL低于PA组出血量(382.3±37.5)mL,DAA组下地时间(1.8±0.7)d低于PA组下地时间(4.3±2.1)d,DAA组住院时间(7.4±1.9)d低于PA组住院时间(9.2±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AA组的手术时间(112.2±12.6)min长于PA组(98.4±1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3±0.9)分,Harris评分(84.3±4.2)分;PA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9±1.3)分,Harris评分(80.6±6.5)分;DAA组优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时DAA组的VAS评分为(1.5±0.8)分,Harris评分(92.2±5.3)分;PA组VAS评分为(1.3±1.1)分,Harris评分为(90.5±6.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假体前倾角(21.3±3.3)°,外展角(39.8±5.4)°;PA组术后假体前倾角(20.6±4.3)°,外展角(41.3±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出血量小、下地时间早、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较轻、假体位置良好等优点,短期临床疗效与后外侧入路均较为满意,长期临床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前方直接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近期疗效。方法 2014年2月~2016年12月选择我科诊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直接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术后近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组优30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5%;对照组优20例,良10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75%;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发生并发症3例(7.5%),包括股骨距骨折、脱位及大粗隆滑囊炎各1例,对照组并发症10例(25%),其中股骨距骨折4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例,脱位2例,大粗隆滑囊炎1例;两组并发症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方直接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可减少手术创伤,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改良直接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改良直接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4年4月~2005年6月,采用改良直接外侧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共84例86髋,以2003年4月~2004年4月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9例89髋为对照组,观察项目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Harris评分、术后脱位发生率、术后跛行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5个月,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Harris评分优良率、术后脱位发生率、术后中重度跛行发生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直接外侧进路有助于提高全髋关节的稳定性,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日常生活,但相比后外侧入路尚无绝对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后外侧入路与直接前方入路对解剖柄位置的影响及对股骨前倾角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纳入自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由同一名医师使用解剖柄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108例共114个髋关节.患髋屈曲活动范围<60°,下肢需延长>2 cm,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直接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行初次单侧THA治疗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直接外侧入路46例、后外侧入路56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侧方外展时间试验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侧方外展时间百分比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直接外侧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后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2例脱位、1例坐骨神经损伤,直接外侧入路组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直接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THA术后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侧方外展功能恢复良好;直接外侧入路THA在缩短手术切口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似乎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后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1符合选择标准的171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前入路组(采用直接前入路行TKA)和后入路组(采用后入路行THA)。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天数、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股骨柄中置率、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UCLA评分及Harris髋关节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48.9(24~6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臼杯外展角、臼杯前倾角、股骨柄中置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后入路组相比,前入路组住院时间较短(P0.05)、术后第1天VAS评分较低(P0.05)、术后6周时UCLA评分及HHS评分较高(P0.05),但在之后随访中2组VAS、UCLA评分及HH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行THA术后早期疗效优于后入路,但术后晚期2种入路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直接前入路(DAA)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与其他手术入路相比,DAA从Hueter间隙(缝匠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间)进入,减少了软组织损伤,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但采用DAA行THA有较长的学习曲线,与传统入路相比,存在术后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等发生风险。该文对DAA初次THA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观察采用直接前路和微创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常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2例,排除复杂关节置换,关节翻修,感染,结核及肿瘤病例。采用直接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DAA)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6~68岁,平均(55.3±11.3)岁。采用微创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MPA)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41~70岁,平均(57.4±7.5)岁。记录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随访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4周及术后3月Harris髋关节评分,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随访记录患者术后髋关节最大活动度,镇痛药物和助行器械使用比例。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采用直接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长(t=8.50,P0.01),术后住院天数较微创后外侧入路缩短约5 d(t=9.99,P0.01),术后1周Harris评分(t=2.19,P0.05),WOMAC评分(t=2.45,P0.05)及VAS评分(t=6.93,P0.01)均优于微创后外侧入路组,随着随访时间延长,临床评分差异消失,然而,术后一月随访,采用直接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口服镇痛药物(2=13.75,P0.01)及使用助行器的患者比例(2=10.10,P0.01)均少于微创后外侧入路组,而术后关节最大活动度始终大于微创后外侧入路组(1周t=23.63,4周t=26.71,3月t=24.14,P0.01)。结论直接前路全髋关节置换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微创后外侧入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疼痛,促进功能恢复,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使得患者更早回归日常生活,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疗消耗。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9):1759-1764
[目的]探讨侧卧位下直接前入路(DAA)和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5月在本科THA治疗强直性髋关节患者26例(37髋)。其中采用侧卧体位下直接前方入路(DAA) 12例(17髋),后外侧入路(PLA) 14例(20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术中DAA组中1例发生股骨近端骨折,予以钢丝捆扎固定,无不良后果。PLA组中,2例由于前方软组织松解困难,术中加用前入路切口暴露关节囊。DAA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PLA组,且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PL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随访期间DAA组未发生不良事件。而PLA组有2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后在麻醉辅助下手法复位,之后未再发生脱位。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ROM和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应时间点相应活动方向,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感染、深静脉血栓、脂肪栓塞、假体松动和肢体长度不等等并发症。[结论]强直性髋关节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侧卧位DAA入路可以直视下松解髋关节前方挛缩的软组织,髋臼暴露充分,利于假体正确安装,且创伤更小,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术后脱位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全髋关节置换前方直接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术后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32例(40髋)股骨头坏死晚期、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前方直接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为DAA组,共14例20髋,男11例16髋,女3例4髋;年龄17~83岁,平均72岁;骨关节炎10例13髋,股骨头坏死4例7髋;术前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34±5.63)kg/m2。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为PLA组,共18例20髋,男14例15髋,女4例5髋;年龄22~86岁,平均75岁;骨关节炎9例9髋,股骨头坏死9例11髋;术前患者BMI指数(27.34±5.30)kg/m2。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BMI、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结果术前BMI指数:DAA组(23.34±5.63)kg/m2,PLA组(27.34±5.30)kg/m2,DAA组BMI指数低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P0.05)。两组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DA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均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DAA组(124±29.21)min,PLA组(53±10.5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2,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前方直接入路可比后外侧入路获得较快的术后康复,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2月—2017年2月采用侧位直接前方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8例。观察并记录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12 h引流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切口长度平均为10 cm,术中出血量平均160 mL(120~250 mL),手术时间平均60 min(50~75 min),术后12 h引流量平均100 mL(80~160 mL)。术后下地时间平均3 d(2~7 d)。术后随访6~12个月,Harris评分平均94分。术后影像学检查关节假体位置良好。结论: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微创植入、少量出血、快速康复等优点,在熟练手术技术和严格手术指征的前提下可积极开展此项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postero lateral approach,PLA)和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绵阳市中心医院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共纳入拟行单侧THA患者12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65例采用DAA入路行THA,其余62例采用PLA入路行THA。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除DAA组有1例患者发生术中股骨近端劈裂骨折,术中给予钢丝捆扎。DAA组切口长度、术后第1 d血红蛋白下降水平和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显著优于PLA组(P0.05),但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DA组的VAS评分均小于PLA组,术后24 h和36 h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时两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127例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而WOMAC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各时间点DAA组的Harris评分均高于PLA组,其中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DAA组的WOMAC评分均显著低于PLA组,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未见假体松动、移位或断裂。两组患者的髋臼假体外翻角、前倾角和股骨偏心距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后外侧入路比较,直接前入路具有切口短、术后失血量少、术后疼痛轻等优势,其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直接前方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位置的差异。方法将2008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02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研究;置换术中采用直接前方入路51例(直接前方入路组)、后外侧入路51例(后外侧入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髋别、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于术后第1天患者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并根据以上两指标评价髋臼假体是否位于安全区域。结果直接前方入路组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分别为(42.28±5.77)、(21.14±5.17)°,后外侧入路组分别为(43.93±7.44)、(21.05±4.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0,P=0.19;t=0.05,P=0.96)。直接前方入路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位于安全区域比例分别为88.2%(45/51)、80.4%(41/51),后外侧入路组为84.3%(43/51)、82.4%(42/5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56;χ~2=0.06,P=0.79)。直接前方入路组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均在安全区域的比例为70.6%(36/51),后外侧入路组为68.6%(35/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82)。结论采用直接前方入路或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位置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