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地理学对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云帆  黄贤金 《地理研究》2021,40(9):2638-2656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持续发展,全球变化和全球事件轮番冲击的背景下,公共卫生研究不断深化,已发展为全球性的跨学科议程及研究热点。回顾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地理学对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在数量上均经历了缓慢上升、加速上升和当前的快速上升阶段,但切入角度和关注议题存在差异。本文通过梳理国外地理学对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对这一领域概念、理论、方法的发展及热点进行归纳总结和综合评述,探讨健康老龄化、健康不平等、融合健康考量的城市规划等议题下现有研究的主要争议、前景及其对国内研究的启示,尤其指出气候变化和传染病大流行等外部压力下暴露出的地理学研究契机,以期拓展视野、聚焦问题,为国内地理学者参与公共卫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共健康风险是当代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界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国内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维度——健康城市建设和城市风险治理,然而这些研究受到城市/自然二元论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政治生态学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界迅速崛起,提出了以社会关系为核心的城市新陈代谢理论,在空间和联系两个层面将社会与自然,人类行为体与非人类行为体联系起来,实现了对二元论的超越。基于这一理论,本文从空间和联系层面对城市公共健康风险的具体形式进行分析,指出在空间层面上,存在空间流转和重叠的公共健康风险和空间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公共健康风险;就联系层面而言,存在“新陈代谢断裂”的公共健康风险和公众认知的公共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3.
我国快速城镇化导致的环境危机引发了诸多公共健康问题,渐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常态问题。基于2000年后西方学者对城市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及其关系的论述,从医学地理学、公共卫生学、城市规划学3个视角对健康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述评;并在现有可持续发展研究维度的基础上,提出引入健康维度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其理论基础,整合并重构健康与可持续性研究框架。我国应以广义城市环境系统为平台,以健康与可持续性的两重性为出发点,基于健康维度重构可持续性的研究框架,为新常态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4.
基于活动视角的城市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关系研究框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曹阳  甄峰  姜玉培 《地理科学》2019,39(10):1612-1620
快速城镇化在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与布局的同时也对公众健康产生了间接影响,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过程与作用模式的研究,一直是预防医学、地理学与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以居民日常体力活动为中介变量,围绕“城市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关系”这一健康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方向,提炼了不同尺度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关系的概念模型与作用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成环境客观组织-居民主观感知-体力活动促进-健康效应产出”系统性研究框架,并从数据来源、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内容3个方面阐述了具体研究思路,认为通过居民活动识别空间利用与方案优化是未来微观尺度健康地理研究的重要结合方向,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范式借鉴,同时也为相关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Place and Health: Towards a Reformed Medical Geograph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engagement with public health concerns and aspects of social theory such as the structure/agency debate is crucial to medical geography. The imperatives underlying this engagement center on place, a geographical concept which is prominent in both social theory and recent health philosophy. Without detracting from its distinguished heritage, this reformed medical geography will analyze issues such as the consequences of illness and health service provision for both personal well-being and the collective experience of place by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6.
Bethan Evans 《Area》2006,38(3):259-267
In many countries, obesity is high on public health policy agendas, and geographical research has begun to engage with obesity. However, obesity is a highly contested term, and recent debates about geographers' engagement with policy, and critical discussions of the presence of bodies in medical geography, bear great relevance for developing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dominant 'obesity discourse'. Through a critical reading of a recent UK policy documen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presence of bodies in (anti)obesity campaigns, calling for a more critical approach to the medicalization of body size to be central to future geographical work on obesity.  相似文献   

7.
医学地理学发展趋势及当前热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从医学地理学两个主要分支——生态医学地理和保健地理领域入手,系统总结医学地理学研究内容与进展,并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软件平台建立医学地理学的文献数据库,对高引用文献、高频词汇、作者国别和所属机构进行排名和识别。结果发现,医学地理学从关注“疾病”拓展到与“健康”相关的地理问题,研究的空间尺度从全球、国家、地方到社区再到建筑内部向更广泛和更细致发展,研究手段进一步丰富,更多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被应用。研究内容热点包括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动对健康的影响,保健服务的空间关系、人们的保健行为对健康的影响,邻里环境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卫生与健康公平尤其是特殊群体的医疗服务问题。医学地理研究的学者来自医学和公共卫生相关研究机构的最多,其次是地理研究机构。大量的医学地理研究主要来自于美洲、欧洲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巴西等快速发展中的国家。本文认为医学地理学未来将向更广泛层面的福祉研究发展,研究的空间尺度将一步深化和细化,并加大对网络医疗等虚拟空间的深入研究,学科融合更广泛。  相似文献   

8.
Abstract:  The restricted influence of geographers in the policy arena has been the source of some angst.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new initiativ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which aims to strengthen geography's contribution to health policy debates in New Zealand. The GeoHealth Laboratory is a joint initiative between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Public Health Intelligence group at the Ministry of Health that seeks to provide a pathway for the integration of health geography research into policy development. This new facility aligns the expertise in health geography, GIS and other spatial analytical methods with policy-relevant research priorities. An overview of the strategic aims of the GeoHealth Laboratory is provided along with some examples of recent research activities that are contributing to understandings of the health landscape in New Zealand. It is argued that such partnerships provide important opportunities for geographers to engage with policy-relevant issues.  相似文献   

9.
Health geography in Aotearoa New Zealand (NZ) has had a major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sub‐disciplinary debates. It is timely to celebrate our domestic health geography achievements and alert ourselves to the challenges ahead. This reflection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Aotearoa NZ's maturing health geography community and includes the reflections of a panel discussion held during the bi‐annual NZ Geographical Society conference in 2016. We argue that the eclectism of health geography in NZ and beyond is both the sub‐discipline's major strength and challenge.  相似文献   

10.
11.
周素红  何嘉明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0):1229-1238
本文从健康地理跨学科的视角入手,以广州市典型郊区的102个样本为研究对象,并选择10个城区街道的927个样本作为参照组进行对比研究,重点探讨中国式快速郊区化背景下,郊区居民健身活动时空约束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微观层面探讨居民城市建成环境、健身行为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基于WHO-5反映心理健康量表的评分,郊区样本心理健康状况平均分值只有8.411分,远低于城区样本的平均12.788分,郊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相对于城区居民,郊区居民健身活动受长距离的通勤及不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的时空约束更为明显,健身活动频率更低、时间更短、空间上主要集中在住宅附近。这种差异除了受个人经济社会属性、邻里社区融入等因素影响外,还明显受到建成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结论对弥补过度市场化逐利下造成的城市公共性缺失,维护社会空间公平,完善中国式郊区化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改善郊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郊区规划及公共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环境地理与人类健康研究成果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倡导和建立了化学地理研究机构,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推动了环境质量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背景、环境容量和环境治理等理论和技术的建立和发展;长期进行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的调查及其环境病因与防治的研究,为上述疾病的控制做出了重大贡献;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的医学地理学研究体系。2000年以后,在持续开展西部地方病地理流行规律和稀土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基础上,重点开展了重金属等污染物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拓展了区域碳、氮、磷等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研究,强化了环境污染治理和健康保护的技术研究。实现了从化学地理到环境地理、从医学地理到健康地理的转变。未来的环境地理与人类健康研究将以地理环境的化学属性为重点,以人口健康保护为核心,探讨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安全在整体上协调的机制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Gavin J Andrews 《Area》2004,36(3):307-318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therapeutic landscapes has assisted health geographers to explore the intimate connections between well-being and place, arguably, after a decade of applications, the common interpretations and assumptions of commentators should be reviewed. Based on theoretical insights from psychoanalytic geographies and geographies of nursing, this paper makes two observations. First, that landscape has been almost exclusively interpreted in a physical sense with co-presence being a necessary condition. In turn, this assumption has led to the neglect of non-physical (imagined) places. Second, that therapeutic effects have been interpreted as experiences attained outside of clinical practices. Hence, healthcare workers and their direct treatments and care have also been neglected. To explore these omissions together, an interview survey of complementary therapists investigates the many ways in which imagined places are constructed and manipulated in therapy sessions. Arguably, beyond this example, extending the therapeutic landscape concept to both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features of treatments could provide fresh insights into the dynamics between healthcare and place. In disciplinary terms, the benefits are twofold. Whilst it could help develop a critical tradition in health geography, perhaps ironically, it could also provide a stronger disciplinary connection between qualitative health geography, various forms of medicine and their research traditions.  相似文献   

14.
Medical geography frequently contributes to public health, but rarely are medical geographic concepts applied in clinical setting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al geographic concepts to an academic travel and tropical medicine clinical service at University Hospital in Seattle, and reviews the role of a medical geographer in this particular clinical setting. Applied concepts of medical geograph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atient care for overseas travellers and recent immigrants to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饮食系统的研究进展与理论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军  王龙杰 《地理研究》2019,38(8):2068-2084
20世纪以来,伴随农业的工业化和食物链条的“远距化”,典型食物危机事件不断涌现并沿着食物贸易网络蔓延至全球,引发了学界对饮食系统及其可持续性的持久关注。国外地理学界关于饮食系统主要有生产主义、消费主义和关系主义等认识。在梳理已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将这三类认识归结为不同情境下、特定形式的“身体-食物”关系,进而构建了以饮食原真、饮食安全、饮食健康为内在线索,以去地化和再地化为外在情境的分析框架,并藉此分析饮食系统的演变过程,提炼其可持续逻辑。进一步地,从“身体-食物”与“地方”的关系视角详细阐述了上述三个维度的具体内涵,并归纳了饮食原真与饮食安全、饮食原真与饮食健康以及饮食安全与饮食健康的交叉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宝库,地理卷作为其重要分册之一,是地理学的工具用书,更是普通大众了解地学知识的一个窗口,也是以书为鉴,明得失、知兴替的“铜镜”。基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第三版的编写,聚焦西南区,分析地理词条的构成与特征,探讨区域地理学研究的特色。梳理出西南区旅游与地理学协同发展,资源与生态保护地位凸现,地质灾害研究成效显著,地缘与经济战略优势突出等特点。并在浅析西南区地理学研究不足基础上,提出区内地理学发展的展望,即加强西南区地理学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研究,提升地域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动态响应研究,拓展新时期地理学的量化与应用性研究,重视地理科学知识科普的人才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17.
龚胜生  陈云 《地理研究》2020,39(1):115-128
卫生资源是维护居民健康的物质基础,居民健康水平与卫生资源水平密切相关。采用空间变异系数、GIS空间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分析方法,对2000—2015年中国南方地区的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的时空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过去15年间,中国南方地区绝大多数地市(96.02%)的卫生资源水平都是持续提高的;卫生资源水平的空间差异逐渐减小,均等化程度不断提升,表现为最高区不断扩大,最低区不断缩小,空间变异系数下降23.29%;川西高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卫生资源水平最高区。② 过去15年间,中国南方地区所有地市的居民健康水平都是持续提高的;居民健康水平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降低的空间分异,最高区不断扩张,最低区不断收缩,空间差异大幅减小,空间变异系数下降了64.62%。③ 中国南方地区的居民健康水平与卫生资源水平呈中度显著正相关(r=0.49),但在不同的地市,卫生资源水平对居民健康水平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地理学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防控中的学术响应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新冠肺炎等对区域人类活动有着深刻影响。作为以空间分析和人地关系为主要方法和对象的地理学,在疫情早期防控中的角色贡献以及未来趋势是迫切需要总结和讨论的重要议题。基于2020年1月20日~2月28日的文本数据,着重总结地理学者以及地理学视角下关于疫情的相关研究,地理学在疫情传播与扩散、区域规划与应急、数据与决策支撑等疫情早期防控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总结归纳了手机信令、百度迁徙数据等移动定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语义识别等新一代技术方法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支撑作用,反思提出未来应该在学科理论和防控措施方面,进一步优化风险预测模型、强化应急规划治理、加强国际合作及多学科数据交叉集成共享,从而提升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性、主动性和高效性,为后疫情时期经济社会管理与空间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理学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领域与行动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与环境关系是最基本的人地关系,“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地理学参与。地理学能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基于发展战略、过程评价和政策导向的路径指引,基于人地关系和谐和空间系统优化的理论指导,基于健康生活引导、健康服务优化、健康环境营造、健康保障决策、健康产业布局的实践指南。地理学参与健康中国建设,可在居民健康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时空行为、区域人群心理健康,重点人群健康服务、重大疾病监测防控、重点区域健康促进,健康大数据与信息系统、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健康服务可达性与公平性,气候变化的健康应对、健康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健康风险治理、健康城市(环境)建设、健康乡村(环境)建设、健康文化景观建设,道地药材开发与中医药产业布局、康养旅游与健身休闲产业布局、养老服务与妇婴产业布局等18个领域发挥独特优势。地理学参与健康中国建设还存在地理科学的健康基础薄弱、地理学者的参与意识不强、地理组织的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需要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健康地理学的理论、实证和政策研究,强化地理应用技术与地理科学思维深度融合的健康促进研究,强化地理组织对地理学者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系统引领与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关系是城市系统人地关系在健康领域的一种现实表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乎城市公共健康的发展与管理水平,是健康地理学新近研究热点。论文基于地理学空间视角,从空间组织、空间格局、空间功能3个维度论述了国内外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身体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国外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① 理论与方法上,社会生态理论应用最为广泛,不断被修正和拓展。而基于移动-活动行为理论的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关系研究日益成为新视角。同时,一些复杂计量回归模型、空间回归模型得到较多应用。② 实证研究上,重点关注城市建成环境空间组织、空间格局、空间功能一系列特性对不同人群身体活动水平、类型的影响。空间组织上主要集中在交通组织、绿地网络等组织类型,以及可达性、连通性等空间联系的影响研究。空间格局上强调能级差异下建成环境要素集聚多寡,空间外部几何形态表征、指示对身体活动产生的相应影响研究。空间功能上多探究混合性、单一功能构成和主客观功能品质的影响研究。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学、城市规划学、体育学等领域,尚处于初步介绍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少量实证研究阶段,缺少基于本土的理论提升及典型案例研究。最后,论文从理论、方法、实证上探讨地理学视角下未来研究重点:基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论提升;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和时空计量的研究新方法;基于虚实交互空间和本土语境下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