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解放后,我在党的教育下,认识到老鼠的危害性,它不但偷吃粮食,糟踏庄稼,咬坏衣物,而且还传播疾病。我父亲曾被老鼠咬伤生病,我自己也被老鼠咬过,因此我恨透了老鼠。五一年党号召我们扑鼠。由于我深深体会到有了党的领导,我们才翻了身,才能从山上回到自已的村子,分了田地,样样都有了,生活一天天好过;所以我就下了决心,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一定要做好这个工作来感谢党。五二年我入了团。这些年来,我不断的得到党的教育和鼓励,使我坚持了扑鼠工作。不论家里和野外,一见老鼠就打,一见鼠洞就挖,并且还经常  相似文献   

2.
四害与疾病     
四害即老鼠、苍蝇、蚊子和臭虫。老鼠:为什么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呢?这是因为老鼠不但偷吃粮食,咬坏物品、家具,破坏建筑物和水利设施等,更严重的是它传播疾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沙门氏菌病等二十多种疾病。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鼠疫成灾的记载: 在六世纪当鼠疫由埃及侵入欧洲时,东罗马帝国有一半人口死于鼠疫;十四世纪鼠疫在欧洲大流行,死了二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十五世纪又再次流行,英国伦敦就死了六万八千人之多;  相似文献   

3.
老鼠:一只母老鼠每年要产七——8窝,每窝下8——10只小老鼠,一年可生110只左右,小老鼠过三个月,又能生小老鼠。大家鼠一般能活三年。根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每一个老鼠,全年共吃粮食18斤,不仅如此,它能传播鼠疫病,它能在河堤上钻洞,造成水灾;平常被咬坏的衣服、家具、书籍,更是无法估计。臭虫:一个母臭虫,一辈子能够产70~200多多个卵。卵产生下来以后,经过6天到10天就孵化成了幼虫。臭虫的寿命,可以活上六、七个月到一年多,每年能够传六、七代子孙。  相似文献   

4.
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高危人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艾滋病以极其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传播,已经对当今世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全球感染人数已超过3300万,死亡人数达2500万。然而,经过20多年的研究,国际医学界至今尚未有效防治艾滋病的药物和疗法,因此,现阶段必须把重点放在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上,以防止大面积传播。2000年7月在南非举行的第十三届世界艾滋病大会达成了“行为干预是目前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的共识圆。八十年代后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3例念珠状链杆菌感染的鼠咬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治经验。方法 :3例患者均有被老鼠咬伤或捕食老鼠的经历,入院后进行血培养,采用杭州天和细菌微量生化管进行生化鉴定,并经专业机构鉴定确定该菌株为念珠状链杆菌。结果 :3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明显好转并出院。结论 :对于有鼠咬伤或鼠密切接触史的患者,血液中检出革兰阴性呈链状菌体、并有念珠状肿胀的L型细菌时,临床医生需考虑念珠状链杆菌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艾滋病传播有三种途径:性交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蚊子咬过AIDS病人的血之后,再来咬健康人,不会传播HIV。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罗士德教授说:“世界3400万艾滋病患者当中,目前还没有发现一例是通过蚊子感染的。但是,现在已有科学家在讨论会不会出现‘第四种’传播途径的问题。”北京市性病防治所、北京市佑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吴昊也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蚊子绝不会成为艾滋病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7.
数字     
《家庭医药》2012,(7):9
160——中国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5月29日在北京表示,目前,中医药服务已经传播到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3亿、7.4亿——目前中国吸烟人群超过3亿,另外,约有7.4亿的不吸烟人群在遭受二手烟的危害。每年因为吸烟相关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了100万。  相似文献   

8.
刘大鹏  孙俊 《家庭医药》2006,(12):49-49
如果说蟑螂、老鼠还只是占用了我们的生活空间的话,那么虱、蚤与我们可真算得上是“亲密接触”了。它们靠人类的身体遮风挡雨,用人类的血液填饱肚子,却“恩将仇报”,引发感染、溃疡,传播疾病。对于他们,想必人人都欲除之而后快。  相似文献   

9.
据《健康报》近期报道,美国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死亡人数大大超一过其民航空难与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过度治疗反而易造成医源性症状、焦虑等。用药越积极,精神压力越重,症状反而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肝癌2009年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L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全球发病率已超过100万/年。我国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PLC高发区,目前的发病人数约34.7万人,约占全球总发病人数的55%;死亡约32.3万人,约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45%。在全球,PLC在恶性肿瘤死亡中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而在我国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ParMaDM,BrayF,Ferlay J,etal.2005)。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中国乃至全球,结核病的感染率及发病率明显增多,而结核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其年死亡人数已超过各类传染病死亡人数之和.如何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最大限度提高结核病的治愈率,减少复发,难治病例,减少或延缓耐药菌株等艰巨的任务摆在基层医务工作者面前.要做好结核病的防治,必须要确定具体的防治措施,才能更好的使结核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每年新发胃癌患者超过40万人,因胃癌死亡患者30万人,患病率和死亡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这是记者近日在“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癌症2006”专家及媒体知识共享会上了解到的。  相似文献   

13.
《国外药讯》2010,(7):1-2
结核(TB)是全球最致命疾病,现在仍在继续突变、传播,每年全球感染TB的人数达900万人,TB相关的死亡人数全球每年有200万人,TB也是HIV感染者最大杀手。为加快TB治疗新复方药物的开发,美国FDA与十家制药企业将参加“结核病药物关键路径”(Critical Path to TB Drug Regimens)行动,期待将药物开发时间从25年缩短至6年。  相似文献   

14.
经查阅字典,“啃”乃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下咬的意思。当下,人们把自己有谋生能力,但生活来源主要靠父母供养的成年人群称为“啃老族”。然而,众所不知的是,随着生理代谢和内分泌水平的变化,高龄老人的健康也经历着岁月的“啃老”。俗话说“年纪不饶人”,假若忽视养生,便会发生多种老年病。最为典型的是老年人的骨质,它会随着无情的岁月而被悄然“咬噬”、流失,因此便发生了骨质疏松;再就是老年人的视力和听力“被咬”而眼花耳背;大脑“被咬”而记性衰退;全身各个系统“被咬”而致食欲减退、体力不济、行动迟缓、腿脚不灵等等。本文专题说说老年骨质“被咬”而致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病例,解读原本结实的人体骨架是如何变成“豆腐渣”的。  相似文献   

15.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宣布:目前,全球正处于“结核病紧急状态”之中,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阻止其蔓延,今后十年因结核病而死亡的人数将超过3000万。 WHO结核病项目负责人指出,结核病是人类最大的杀手,在世界许多地区,结核病没有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年人的死亡率明显上升,主要死亡病因为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意外损伤与中毒除外)等。 癌症是头号“杀手” 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180—200万,现有癌症病人超过300万。近年来,我国癌症死亡率一直呈持续增长趋势,来自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数据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由70万上升为150万。据预测,如不加以控制,我国癌症死亡人数在今后20年中还将上升1倍。  相似文献   

17.
姜燕 《华夏医药》2008,3(3):222-226
世界上许多危害很大的疾病,如疟疾、黄热病、登革热等大都是通过蚊蝇小咬等昆虫的侵扰,造成大范围或大面积疾病的传播或引发疫病流行。蚊媒病在预防医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据统计,世界上每30秒就有一人由于蚊蝇虫咬引发的疾病造成死亡,每年仅疟疾流行就会导致300万人死亡,登革热的感染每年也多达8000万。  相似文献   

18.
流感可无症状亦可产生一系列症状,从轻度上呼吸道感染到肺炎和死亡。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仅是引起全部呼吸道疾病的一部分病因。然而,它在儿童和成人能引起发热性呼吸道疾患周期性广泛暴发。流感流行引起死亡人数常超过预料。估计美国在1968一1978年甲型流感流行时,超过预期死亡的人数15万以上  相似文献   

19.
<正>心血管疾病是当代社会威胁女性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的疾病之一,尽管就目前来说男性冠心病的发病率仍然比女性要高得多,但是和男性相比,女性的冠心病发病率以及病死率却每年都在上升。在当今中国的女性死亡原因排序之中,因为心脏病而死亡的人数已远远超过了脑卒中和肿瘤死亡的人数,成为现在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早些时候的很多临床研究的对象仅仅限于男性人群,但是研究得出的  相似文献   

20.
毛节明 《中国药房》2010,(42):3943-3945
<正>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调查结果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已超过肿瘤,为全球的首要致死原因。卫生部于2008年公布的我国2006年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统计显示,前10位死因中,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分列第2、3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