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快速发展,养殖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以用来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而这些抗生素不能被生物完全吸收,重新进入环境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同时,动物养殖的饲料中添加了重金属,其不规范地使用也会造成重金属的污染。介绍了目前抗生素-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现状和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并对今后植物修复养殖废水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抗生素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隐患。自然水体是各种抗生素最为重要的归宿地,抗生素污染严重危害水生生态系统安全。因此,介绍了植物修复技术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及作用机制,对植物修复技术去除水体抗生素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抗生素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有害效应、抗性基因的传播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低处理效率,养殖废水是地表水中抗生素的主要来源之一.文中综述了近十几年我国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抗生素污染特征,以期为水产养殖水体抗生素污染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水产养殖水中主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航运的迅速发展,航道水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湿地生态系统由基质、微生物、湿地植物共同组成。在航道水域中,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模拟航道湿地生态系统,探究污染物质去除及机理。研究发现,湿地系统对有机物以及氮素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当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在一定范围内时,湿地系统可以通过自身的净化能力将污染物质除去,部分污染物质还可以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营养物质,促进水生植物和底泥中微生物的增长。但是污染物质较多时,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因此要尽量保证航道水域的污染物质排放在一定范围内,加强污染物质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环境残留抗生素干扰微生物生存并可能引发次生污染,造成全球性环境健康问题。人工湿地处理含抗生素水具有经济、社会及生态等多维优势,以人工湿地微生物响应为主线,从微生物降解抗生素、抗生素干扰微生物、湿地微生物的同步处理效能三个维度分别综述了人工湿地微生物去除抗生素的机理、影响因素、群落结构、生物活性、抗性基因及同步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人工湿地修复含抗生素水提供参考。提出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实际工程运行监测、多学科交叉研究等途径推动人工湿地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萍  王学东 《当代化工》2011,40(3):322-325,328
人工湿地是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具有耐冲击负荷能力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简便等特点.介绍了城市地表径流的污染研究现状及其来源;总结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技术特性;评述了人工湿地处理污染物的机理及其在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去除方面的应用研究;最后,对人工湿地处理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人工湿地、生物处理、高级氧化技术(AOPs)和膜处理技术对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去除情况,对各工艺在抗生素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去除效率以及优缺点进行了重点讨论。AOPs和膜技术因对抗生素的去除率较高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禽畜养殖废水中工艺选择和抗生素污染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广东化工》2021,48(16)
随着抗生素在许多地区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污染问题给人类疾病防治及生态系统平衡都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抗生素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对近年来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及浓度水平进行了概括,总结了抗生素污染造成的环境效应,并对抗生素污染控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减轻环境中的抗生素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搭建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并种植湿地植物(灯芯草)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工湿地基质以及湿地植物对重金属Cd、Pb的富集特性,分析了重金属在植物体和土壤中的动态分布,以评价灯芯草对重金属Cd、Pb的综合富集能力以及人工湿地系统对复合重金属污水的净化效果,为利用植物修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显示,湿地植物(灯芯草)对复合重金属Cd、Pb的富集特性高于湿地基质的富集特性。此外湿地植物(灯芯草)的根、茎、叶对重金属Cd、Pb的富集能力也各有不同,其中灯芯草根部对重金属Cd、Pb的富集效果明显大于茎、叶。对于湿地基质,其表层、中层、下层对重金属Cd、Pb的富集效果也有所差异,其表层基质对重金属Cd、Pb的富集效果明显大于中层、下层。湿地土壤基质及湿地植物(灯芯草)对复合重金属Cd、Pb污染的净化有一定作用,其中以湿地植物(灯芯草)根部及湿地表层基质净化效果较为最佳,对污水中Cd、Pb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9.5%及72.3%,净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生态系统,通过土壤吸附、挥发、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水中氮、磷等物质的含量。通过在水库库湾岸边湿地栽种适宜的不同种类的植物,研究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1.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对水体的自然净化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文中以广西桂林会仙湿地4种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华克拉莎(Cladium chinense)、美人蕉(Canna indica)]构建表面流湿地系统,进行生活污水污染水体的...  相似文献   

12.
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日益严重,在土壤修复技术中,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修复技术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本文介绍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中,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的概念、机理与类型,以及植物-细菌协同修复、植物-菌根真菌协同修复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理论及应用提供依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辽宁化工》2021,50(6)
论述了铬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及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的研究现状,之后介绍了不同修复方式的优势及局限性。此外,还重点阐述了典型修复植物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和其他修复植物,以及微生物修复方式中生物吸附和生物还原。最后对土壤铬污染生物修复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植物修复是治理石油污染的重要方法。论文分析了植物修复石油污染的机理,深入研究了植物修复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提出了可用于修复石油污染的典型植物,介绍了植物修复在环境处理中的工程应用。论文所做的工作为植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治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木本植物人工湿地在湖泊富营养化修复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湿地是湖泊富营养化修复的先锋技术。在人工湿地的植物研究中,相对于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的研究进展极其缓慢。文章对国内外人工湿地中木本植物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并展望木本植物在湖泊富营养化修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王晶  尹国勋 《广东化工》2010,37(1):82-83,97
植物修复已成为近年来污染土壤修复的一项新兴技术,它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总结了现有植物萃取技术、植物固化技术、根圈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转化技术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方,分析了其优缺点、适用范围及成本估算,在总结植物修复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诺氟沙星作为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一种,被广泛用于医疗、畜牧业、农业和水产养殖等行业,大量抗生素的生产、使用和非法排放造成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危害。而目前现有的抗生素的去除方法效率有限,本文制备了Au-TiO2光催化剂,重点研究了水中酸碱度、氯离子浓度及AuTiO2催化剂量对Au-TiO2光催化剂可见光降解诺氟沙星的影响,获得最高80.7%的诺氟沙星的降解率。本研究不仅证明了Au-TiO2可见光高效降解诺氟沙星是可行的,也进一步表明了可见光催化技术处理抗生素废水是一种有应用潜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熊璇 《广州化工》2012,40(13):29-31
化学方法作为植物修复的辅助措施,能有效提高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率。综述了化学方法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螯合剂、表面活性剂和酸碱调节剂强化植物修复的作用机制及应用效果,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从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现状入手,介绍了以生物、物理、化学修复技术为基础的各联合修复体系,主要包括以植物修复为核心的微生物-植物、化学-植物、动物-植物、植物-植物以及以电动修复和化学淋洗为核心的各种联合修复体系。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联合修复体系可显著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尤其是以植物修复为核心的联合修复技术,以其低能耗、环境友好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分析了目前土壤重金属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土壤重金属镉(Cd)污染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因其原位、环保、费用低等特点在修复Cd污染土壤方面展现出较好的应用潜力。微生物通过促进重金属胁迫条件下的植物生长,提高植物对土壤Cd污染的修复效率。本文在阐述修复机理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丛枝菌根真菌、根瘤菌和植物内生菌与植物协同的方法修复土壤Cd污染进行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