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卫新 《生活教育》2013,(12):65-66
摘要:受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活的课堂”启迪,学校开展“行知课堂”教育实践。文章着重介绍了“行知课堂”模式内涵、理念支撑、操作要领等方面的思考与做法。行知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做学为中心,以生活为背景,激活学校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持续学校的健康发展。关键词:行知课堂;活的课堂;做学  相似文献   

2.
“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而有效的“行知”课堂正是践行这一教育理念的方式之一。那么“行知”课堂的有效实施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把握一个参考值:“行”的比例;控制课堂中的两个“行”:身“行”与心“行”;确立判断“行知”课堂有效的三个标准。从课前的预设计、课堂的展开、课后的检测三管齐下才能真正保证“行知”课堂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3.
李颖 《天津教育》2023,(2):138-140
<正>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包含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就有许多关于美育的重要认识。其美育思想与生活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强调美育要结合实际生活,要贴近社会现实。这些教育理念合理地运用于小学美术课堂中,可以明显地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投入课堂之中。本文阐释了行知教育思想为活跃美术课堂提供的教育原则;分析了行知美育思想引导下,怎样创新打造活跃美育课堂。  相似文献   

4.
黄靖 《生活教育》2012,(12):73-75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的教育活动处处闪耀着行知思想的光辉,学校秉承行知思想,凝练人文办学理念;践行行知思想,构建人文管理体系;丰富生活教育,创新人文活动机制;关注师生活动,打造高效人文课堂;积淀智慧,形成人文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尝试,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将作为培养生物核心素养的思想保障;“教学做合一”指导生物核心素养在“做”教学中渗透;“行是知之始”表明实践才是生物核心素养的落实之本。通过运用行知教育理论指导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容易让学生树立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的生物核心素养。行知教育理论与生物核心素养结合实践应用的成功,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应用起到新指向作用,也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6.
“陶校”就是通过承传陶行知教育理念,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继续探索和创新陶行知教育思想,学陶师陶,研陶宏陶的行知学校。光大行知思想,传输行知精神,是每一所行知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徐鑫 《中国教师》2013,(20):44-46
"做前问、做中学、做后思"是学校"行知课堂"模式的核心操作环节,这一过程体验的是以"做"为本位,体现"问、学、思"三位一体的教学思想,操作起来简便易行,一目了然。运用"行知课堂"理论,注重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思维与行为始终处于"高效"状态,这是我们开展"行知课堂"实践的美好愿望。本文旨在以《雨后》一课为例,谈谈实践"行知课堂"的体会。一、科学设计,关注学法《雨后》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传  相似文献   

8.
李敏娟 《教师》2012,(25):115-115
行知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它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知思想不仅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而且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启发。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笔者以行知思想为指导理念探索如何进行创造性的班级管理。(一)行知思想的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它是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思潮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把它理解为:教育要使幼儿学习生活,教育要利用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  相似文献   

9.
葛芸芸 《小学生》2023,(1):109-111
陶行知先生的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和教育理念,一直是当今教师汲取养分的源泉。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对我们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行知温度源于爱、行知温度源于生活以及行知“数学小先生”三方面发现:只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爱学生,学生才会在数学学习上有动力,同时借助“小先生”推动班集体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0.
一日生活皆课堂,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是一项重要的语文任务。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编入了大量的小古文,它是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新类型,是学生探寻、了解古文化的窗口,但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导致学生兴趣不高。文章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其一)》为例,运用“行知创”这一理念模型指导实践,探析“行知创”生活课堂理念下的小古文教学,以突破课堂教学本质,优化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方仙风 《教育文汇》2010,(10):59-61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故乡。这里,以传承行知精神而闻名的教育单位有陶行知纪念馆——陶馆;徽州师范学校;安徽省行知学校——陶园。行知学校校园里有一座陶先生的雕像,还有一处景点为陶园。学校创办30年来,一直秉承陶行知先生“求真、生利、创造”的办学思想,在浓厚的学陶师陶氛围中构建“面向人人、校企育人、生利成人”的职教“行知模式”,培育一批批“生利成人”的新时代陶子。因此,称之为陶园乃名至实归。  相似文献   

12.
如何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既需要理论层面对“何为高质量”进行深度剖析和阐释,也需要实践层面对“何以高质量”展开扎实探索。重庆市合川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孕育教育思想的土壤,这里承载着厚重的行知办学历史和文化底蕴。几代合川教育人坚持进一步深入了解陶行知先生教育实践历程,认真学习和继承陶行知教育思想,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出小先生制、新二十三常能、行知品质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等一批卓有成效的实验项目,各学校逐渐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学生需要、彰显特色文化的育人之路,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四川教育》2014,(1):F0004-F0004
广元市利州区栖凤小学。前身系市中区城郊小学。学校通过多年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探索和实践,2012年被命名为“广元市行知小学”,成为市区两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倾力打造的重点城市小学。近年来。行知小学秉承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以“践行行知思想·发展生活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创建现代生活教育的典范小学”为发展目标。努力建设师生幸福校园。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实践的探索中得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理论.行知哲学是贯穿其教育思想的内核,对它的理解需从四大方面入手:在哲学理论大背景下探究其价值根基;明确行知哲学中对“做”的哲学性思辨;讨论行知哲学的目标指向;从践行十年的新课程改革中剖析行知哲学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的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论及教学做合一思想 (以下统称行知理论 )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统一 ,强调实践对于教育的特殊意义 ,重视行与知的结合。我们认为 ,以行知理论推进新课程改革 ,指导课程改革的具体行动 ,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重新建构课程内容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以行知理论反思教育教学 ,理解新课程理念。传统教学中 ,“先生说什么 ,学生也说什么 ,那便如学戏 ,又如同留声机器一般了。”〔1〕教师多从自己主观意愿出发 ,“把小孩子看成小大人 ,以为大人能…  相似文献   

16.
“行知”牌JAZ—IA型教学安全总电源是本公司独立研制开发的新一代产品,已通过有关部门的鉴定,获国家专利证书。“行知”牌安全总电源是大学、中学、小学理、化、生、自然实验室首选电源。1)功能齐全。“行知”牌JAZ-1A  相似文献   

17.
“我的理论是,行知行” 1934年7月16日.陶行知写《行知行》短文正式宣布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之前.有人对陶说:“你的理论,我明白了,是‘知行知”’;陶回应说:“恰恰相反,我的理论是,‘行知行”’。据他自己的回顾;1911年他在原名“文浚”之外另立别称“知行”:  相似文献   

18.
《生活教育》2012,(22):2-F0002
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创建于2005年9月,前身为“武汉市育才二小国际部”,2011年9月,正式更名为“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是中国第一所命名为“育才行知”的学校。作为武汉市江岸区延伸优质教育链、探索新型办学模式的开拓者,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积极贯彻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精神,确立了“培育创造之花,启迪博爱人生”的办学新理念、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博大精深的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理论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学校以“高起点、高质量、高速度”的办学成效和“特色显、质量高、成果优”的品牌影响,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19.
“三主一核心”是指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探究为核心。几年来,我们在科学课教学实践中坚持“三主一核心”,形成了一些具有自身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行知课堂、智趣课堂、生命课堂、生本课堂等,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坚持“三主一核心”,以“教学做”为切入口,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人手,以“做中学”为抓手,努力发展学生的动手、思维、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生活化教育是以生活案例教学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理解程度。但是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其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行知合一"的思想认知与行为习惯。为此,本文以"生活化教育"为核心,探讨了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旨在通过生活化教育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并发挥出政治课程的引导力与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