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以托克托发电厂10 MW分布式光伏供电示范项目为背景,展开600 MW超临界煤电机组与分布式光伏系统耦合发电应用技术研究。设计光伏供电并网保护系统和监控系统,完成光伏供电监控系统与煤电机组监控系统的集成,确保光伏供电系统并网可靠性。开发分布式光伏清洁能源与传统煤炭能源联合发电系统,弥补了常规光伏电站建设并网及送出难的问题,提高了火电机组发电效率,综合节能减排效益突出。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力系统综合程序(PSASP)的光伏模块,介绍了并网光伏电站的机电暂态仿真模型,及PSASP中光伏模块的保护功能整定,并在运用此模块的基础上对光伏电站接入后的实际孤立电网稳定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大容量光伏电源的接入会破坏电网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大型光伏系统直接并入输电网的可行性.大型光伏电站接入输电网时,采用两级式变换器,前级DC/DC推挽电路实现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后级DC/AC采用电压型PWM逆变器,可以方便地对光伏电站进行扩容,并稳定直流母线电压,实现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输出.最后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搭建两级式三相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仿真模型,并进行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光伏并网系统能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大型光伏系统直接并入输电网的可行性.大型光伏电站接入输电网时,采用两级式变换器,前级DC/DC推挽电路实现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后级DC/AC采用电压型PWM逆变器,可以方便地对光伏电站进行扩容,并稳定直流母线电压,实现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输出.最后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搭建两级式三相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仿真模型,并进行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光伏并网系统能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5.
由于新能源对电网的渗透刺激了储能领域对大容量的需求,对风-光-抽水蓄能系统进行容量设计研究,建立了包括太阳能光伏、风能和抽水蓄能水电站在内的联合系统运行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水电站利用海水作为一个下水库,只需建造一个上水库就可以降低蓄水系统的安装成本;当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产生剩余电量时,上水库进行抽水蓄能;当光伏电站和风力发电输出不足时,从上水库排水发电。  相似文献   

6.
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因具有就地消纳、运行灵活、可降低网损等特性,其并网规模迅速扩大,而随着分布式光伏并网渗透率不断提高,其对配电网电压质量的影响已不容忽视。针对大规模分布式光伏发电并入配电网所引起的电压越限问题,对国内外无功电压控制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主要内容包括:对分布式光伏并网系统各个模块的控制原理、数学模型及控制模型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分析了分布式光伏电源有功功率输出及并网逆变器无功功率输出对配电网无功电压的影响,最后总结了传统电压越限控制方式及新兴无功电压控制方式,并对各种控制方式的优缺点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光伏发电及并网规模的扩大,其对电网的冲击及对电能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对于光伏电站并网点的智能化控制尤为重要。本文依据相关技术标准对防孤岛保护与低电压穿越技术的共存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研发了一套光伏发电并网智能控制装置。  相似文献   

8.
光伏电站并网对配电网线损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电网框架下,清洁能源的友好接入、实现节能减排和减少环境污染,是建设智能电网的标志性特征.光伏电站的并网,虽然会对电网带来一定冲击,但同时也对配电网线损率的降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忽略其他的影响因素,仅从满足电压约束的角度,分析了光伏电站不同并网位置和并网容量对配电网线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光伏电源接入,随着容量的增大,系统的网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接入使电网承载更大的压力.电网接纳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能力已成为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配电网最大可接纳分布式光伏电源的问题,建立了含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配电网仿真模型.模型以各母线电压和短路电流作为约束条件,综合得出准入容量目标值范围的计算方法和评估策略.有利于定量计算配电网接纳分布式光伏电源的能力,并为光伏电源接入电网的合理规划设计及运行管理提供依据.利用提出的方法分析了江西省某市电网的光伏接纳能力,为该市的配电网光伏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分布式发电技术以其高效环保的优点自发明之日起,就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其形式多样,包括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燃料电池发电以及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等等.分布式发电系统接入电网后会对配电网造成一定的影响,结合工程实践,从系统并网运行的角度,分析了它对电网频率、调度、网损、电能质量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势在必行,发展分布式发电,要妥善处理好其对电网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未来电力系统中,光伏发电厂将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电源.光伏发电厂接入未来电力系统将会影响输电系统稳定运行和控制.提出一种多机电力系统中光伏发电厂稳定器的设计新方法.首先搭建接入电网的光伏发电厂局部线性化模型.给出在光伏发电厂接入地点附近线路上发生低频功率振荡与附加稳定器控制的关系.在此局部线性化模型基础上,演示如何使用...  相似文献   

12.
光伏发电因其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的特点,随着新能源技术高速发展,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由于光伏发电系统与传统交流系统在系统结构和运行特性等方面的不同,因此,所用变压器的特性也与传统变压器特性大不相同.文中分析了光伏发电系统下变压器励磁涌流特性,并理论推导了励磁涌流的表达式,以某光伏电站66 kV升压变压器参数建立模型,基于PSCAD/EMTDC仿真平台建模并针对影响励磁涌流的因素将光伏发电系统下变压器励磁涌流特性和传统交流系统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光伏发电系统变压器励磁涌流特性和传统交流系统下励磁涌流特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采用多变量自回归时间序列CAR(Controlled Auto-regressive)模型作为预测光伏电站发电量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影响光伏发电量的关键气象环境因子,结合光伏电站历史数据,基于CAR模型建立了短期光伏发电量预测模型。以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电子研究中心18kWp并网光伏电站资料进行预测试验,并通过调整模型参数获得了适合的模型,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应用结果表明,天气良好时,预测精度较高,对光伏电站发电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针对光伏发电模块输出电压不稳定问题,设计一种以超级电容器作为储能元件来改善光伏发电系统电能质量的并联型调节装置.在光伏发电系统正常运行条件下,该装置可以快速抑制光伏发电模块的电压波动,使得光伏发电模块只需向负载提供预先设定的单位功率因数的恒定有功功率;该装置还可以在光伏发电模块发生短时供电中断时充当UPS电源,短时间内向负载提供全部功率.仿真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以有效改善光伏发电模块输出电压,提高电能质量,增强负载用电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时序生产模拟方法,对含风电与光伏的配电网,建立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规划模型,针对不同的弃风弃光率场景对光伏最优装机容量的影响,优化配电网最大光伏接入容量。仿真表明,通过允许一定水平的弃风弃光率,本研究所提规划方法能够在保证风电/光伏合理收益的前提下,最大化接入光伏发电,提高新能源发电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用户内部电网一方面提高了用户的供电可靠性,另一方面对用户的功率因数计算造成了影响。目前我国执行的功率因数考核办法未能考虑分布式光伏等新型电源接入的影响。文中对分布式光伏所发的有功和无功电能对功率因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两种功率因数计算方法以减少光伏影响,并结合某用电企业的实际案例对两种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多种因素对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影响的前提下,建立适合确定性影响因素和多种随机性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的数学模型.然后编写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的可执行程序,进行仿真.最后,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到适用于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18.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影响光伏发电量的关键气象环境因子,结合光伏电站历史数据,基于CAR模型建立了短期光伏发电量预测模型.以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电子研究中心18 kW并网光伏电站资料进行预测试验,并通过调整模型参数获得了适合的模型,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应用结果表明,天气良好时,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针对光伏发电系统不同接入位置、不同接入容量,分析了光伏发电系统对配电网电压分布的影响,然后研究了光伏发电系统对配电网网损的影响,并得出了相应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0.
随着风电场、光伏电站并网穿透功率的不断增加,风电场、光伏电站输出功率随机波动性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储能技术平滑风电场、光伏电站输出功率波动是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对储能媒介建模及充放电控制方式的深入研究至关重要.钒液流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储能电池,具有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独立控制、充放电循环寿命长、动态响应快、维护简单等优点,适合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应用.研究钒液流电池(VRB)的充放电模型、电池可用能量预测、荷电状态SOC及充放电输出特性,构建10 kW/h VRB仿真系统模型,详细研究VRB的恒功率、恒电流充放电模式和充放电效率,并讨论应用于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VRB优化充电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