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于2012年9月29日开幕新展"张永和+非常建筑:唯物主义",该展是建筑师张永和及他所创建的非常建筑的大型回顾展览,包括6件装置、40个模型以及270张图纸等,全面呈现其具开创性意义的工作成果及学科交叉实践。受中国传统四合院及瓦顶窄巷的启发,张永和与非常建筑  相似文献   

2.
张荻 《建造师》2009,(4):46-48
张永和对建筑理性的构思与设计,无疑是受到西方现代建筑教育影响,他最初的文字就明显具有西方人理性主义乃至怀疑主义的痕迹,同时受未来主义、胡塞尔、海德格尔的影响,注重思辩、强调求与解的过程,并讲求悬念,开始时则也不免带有卖弄之嫌,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这种建筑价值追求、叙事方式和随后的设计表现方式,逐渐实现了文学、文字、艺术与建筑、空间的转轨与嫁接。并终成正果。  相似文献   

3.
UED:您曾经参加过两届威尼斯双年展,也作为策展人策展过,您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和参与主办时的心态是怎样的?您策展的时候想展示的是什么?您参与展览的时候想展示的是什么?您选择策展人和参展人的时候想到的是什么? 张永和:我参加过5届威尼斯双年展,3届建筑展、两届艺术展。第一次又分两次:  相似文献   

4.
非常体验——解读张永和的空间装置、建筑与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路峰 《建筑师》2004,(2):44-47
本文试图以“体验”为线索和主题,在张永和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之间建立起一种关联——追求“非常规”体验:空间装置中的身体体验、建筑中的城市体验、城市中的自然体验。文章指出这种从“体验”出发又回到“体验”的非常个人化的思维方法和设计方法,对于提高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原创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汪原 《新建筑》2001,(4):73-75
从空间理论的建构到营造概念的分析,阐述了“非常建筑”的基本思想和操作策略,并指出“非常建筑”是对国内目前建筑状况的一种批判。  相似文献   

6.
非常建筑工作室十周年回顾活动的题目叫做“非常建筑的中国十年与中国建筑的非常十年”。这一倒装句式置于中国当代建筑的语境里非常有意蕴,因为“非常建筑中国十年”的实验价值对于解读“中国建筑的非常十年”具有样本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藉由阅读张永和的文字及作品集——《作文本》及《绘本非常建筑》,循时间记录跨越20余年的创作,来梳理解读其中的思考脉络,尤其会以张永和对"宅"的想象,分辨他建筑话语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周榕 《世界建筑》2004,(2):10-11
在中国当代建筑的语境里,刚刚走过的10年是值得我们异常关注的10年,在市场经济原则被中国政府正式确立的这10年间,中国的城市面貌天翻地覆,中国的建筑现实也沧桑更变。10年里,中国建筑界飞速追赶着西方现代建筑走过的百年历程,试图把西方所有的流派与思潮,风格和形式浓缩为一瓶速效吸收的营养液。在经历了足够多的怀疑与盲从,学习与拒绝,遗留下足够多的创造与抄袭、喝采与批判,  相似文献   

9.
张永和盖的房子不算多,人却非常出名。有“炒作”成名的种种要素:生于建筑世家,“海归派”,学院派,跟媒体保持密切的联系,有展示和推销自己的天赋。他的文章甚至发表在《时尚》杂志上。  相似文献   

10.
《建筑师》2015,(1):136
<正>2010年为迎广州亚运会,耗资8亿元打造了西关最大的广场,4年后,因地铁8号线施工,广场又被拆了一半。媒体质疑广州陈家祠广场成了"短命建筑"。有关部门回应,"没有造成浪费,还省了钱,加快了地铁建设。"到底是否造成浪费,以及浪费多少,这件事恐怕只有决策者心里有数,但广场仅存4年即被拆,"短命建筑"的事实却无法否认。  相似文献   

11.
“‘非常建筑’非常十年”研讨会纪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星 《建筑师》2004,(2):52-55
“非常建筑”的“非常十年”是富有争议的十年,它构成一个话题。本文记述了2003年末的这场讨论会,从五个角度把握会议评论。这些讨论话题不仅代表与会者对“非常建筑”成立十年来总结性的褒扬、质疑或批判,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建筑师群体以及当代中国建筑现状的认识。实际上这是整个建筑界目前应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侯瀚如  韩彦  周榕 《建筑师》2004,(2):18-21
在“后规划”时代的中国城市扩张过程中,张永和及非常建筑工作室的建筑实践通过采取对社会现实批判性的立场,创造出了另类的抵抗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均质化的公共及私人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几个设计建成的"新中式建筑"项目,探讨了其成功之处——在于结合地域文化并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既满足现代功能又独具地方特色。从中总结经验,和读者探讨"新中式建筑"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正>地点:清华大学ricci咖啡时间:2015年2月建筑系学生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在建筑行业从事相应的工作,但是许多建筑学的老师和同学常常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建筑的舆论传播,其中包括论述、访谈、策展与出版等等工作。为什么这些是重要的?因为这些工作可以影响社会大众普通人对建筑的观感,可以影响建筑本身在社会中的角色,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重新定义建筑。这一次,壹画建筑谈与爬山虎  相似文献   

15.
于海 《建筑》2016,(5):38
正从今年开始,沈阳将建立基于‘互联网+现代建筑’理念的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和云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的开放共享优势,更好地配置市场资源,拓展现代建筑产业化应用规模和市场范围。2月15日,沈阳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16年沈阳现代建筑产业的新战略。按照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沈阳将形成较为完善的基于互联网+现代建筑的行政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6)
<正>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原校长朱清时在介绍南科大自主招生时说,南科大招生成绩是由三部分组成,高考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10%。在解释为什么平时成绩占10%时,他这样说道,只有让师生重视平时的成绩才能保证教育改革的成功。可见平时的成绩是多么重要,如果没有平时的学习,高考、中考的成绩将无从谈起。平时的成绩哪里来?那就是来源于有效的课堂中。对于初中的思想品德,特别是实行中考开  相似文献   

17.
从2007年7月到2011年3月;历时3年多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终于完工。总建筑面积接近20万m2、总造价25亿元、馆内藏品达到106万件,这个中国1950年代著名的十大建筑之一,从其更名、提出改扩建、建筑设计国际招投标一直到今天新面貌尘埃落定,一直备受各界关注,争议不断……为此,本刊特邀同是建筑师出身的国博馆长吕章申与建筑师张永和,通过对这两位与国博有着特殊联系人物对话的文本整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冯雁军 《建筑》1999,(8):32-32
“姓”,是表明家族的字,张三区别于李四的人类社会群体符号。而建筑的“姓”,则是借鉴人类冠名这一方法,在五彩缤纷的建筑群体中区别某种建筑特征、特色的尺度或标志、标识。人类文化开始后,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创造了带有强烈乡土气息的、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的建筑体系,成为中华民族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化纪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源远流长的建筑史,每个历史时期无不留下了美仑美免的精彩乐章,成为一个历史时代的建筑精华所在——建筑群体“姓”别c如历经夏、商、周、泰发展融合的汉代建筑,初步…  相似文献   

19.
目前,人们最熟悉的一个名词就是“非典型肺炎”了,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每个人为自己营造的家园究竟应该居住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世界建筑杂志社编辑、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吴刚先生。  相似文献   

20.
主办:《建筑技艺》杂志社、世界之旅时间:2012年8月29日下午地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茶馆2012年伦敦奥运会在给世界人民带来狂欢赛事的同时,也再次唤起了人们对奥运建筑乃至整个英国建筑的关注,从而带火了英国建筑考察。那么,后奥运时代,去英国应该看什么?《建筑技艺》和世界之旅共同举办的一场沙龙或许可以给出答案。沙龙首先由本次伦敦奥运会期间亲临赛场的CCDI悉地国际北京区域总建筑师郑方为大家介绍了他此次伦敦之行的见闻(详见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