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多中心临床研究糖基化的G CSF联合中剂量环磷酰胺 (Cy)或增大针对性联合化疗中Cy剂量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祖细胞的效果。方法 北京地区 4所医院 30例患者纳入方案。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2 1例 ,霍奇金病 (HD) 1例 ,乳腺癌 7例及卵巢癌 1例。采用中剂量Cy或以增大Cy剂量为基础的针对性化疗联合G CSF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祖细胞 (APBPC)。在化疗后白细胞计数达最低值时开始应用G CSF。当白细胞升至 5 .0× 10 9 L以上时 ,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结果 Cy平均实际使用剂量为 3.95g(2 .3g m2 ) ;G CSF的剂量分别为 2 5 0 μg d(2 9例 ) ,5 0 0 μg d(1例 ) ,实际剂量3 1~ 6 .4 μg·kg- 1 ·d- 1 。 30例患者平均采集 2 .7次 ,其中 13例采集 2次 ,14例采集 3次 ,3例采集 4次。达到目标采集量单个核细胞≥ 6× 10 8 kg为 2 1例 (70 .0 % ) ,CD34 + 细胞≥ 2× 10 6 kg为 30例 (10 0 % ) ,CFU GM≥ 2× 10 5 kg为 2 4例中 15例 (6 2 .5 % )。 1次采集后 2 7例 (90 .0 % )、2次采集后 2 9例 (96 .7% )患者达到了CD34+ 细胞数目标采集量。结论 G CSF 2 5 0 μg d联合中剂量Cy或以增大Cy剂量为基础的针对性化疗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APBPC。  相似文献   

2.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淋巴瘤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而外周血CD34阳性 (CD+3 4 )细胞移植具有净化移植物中残留肿瘤细胞的作用 ,有利于减少复发[1] 。2 0 0 3年 9月 ,我院对 1例淋巴瘤患者施行自体外周血CD+3 4 细胞移植 ,病人至今状况良好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患者 ,男 ,2 0岁 ,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Ⅳ期B组 9个月余。经CHOP方案化疗 6疗程后 ,拟行自体外周血CD+3 4 细胞移植。在细胞采集前应用CTX 4g m2 及G -CSF 10 μg kg体重方案作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在动员后第 13天 ,病人达到 10× 10 9 L ,采用KOBE干细胞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米托蒽醌 (MTZ)联合大剂量阿糖胞苷 (Ara C)、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CSF)组成MAG方案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  1995年 12月至2 0 0 3年 4月 ,采用MAG方案对 14例恶性淋巴瘤和 2 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进行动员 ,其用量为MTZ 10mg/m2 ,第 2 ,3天 ;Ara C 2 g/m2 ,每 12h 1次 ,第 1,2天 ;rhG CSF 30 0 μg/d。首先用MA方案联合化疗 ,白细胞 <1.0× 10 9/L时开始用rhG CSF ,白细胞回升时用CS 30 0 0plus或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结果  14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除 1例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失败外 ,其余 13例均 1次性采集成功 ,所得单个核细胞 (MNC) (3.91± 2 .70 )× 10 8/kg ,CD34 细胞 (17.79± 12 .90 )× 10 6/kg。采集 2 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平均 2 .13次 ,2 4例采集成功 ,5例采集失败 ,所得MNC (3.6 2± 2 .89)× 10 8/kg ,CD34 细胞 (7.37± 6 .6 0 )× 10 6/kg。rhG CSF平均使用时间为 7d。经MAG方案动员后 ,除 8例患者有胃肠道反应、14例患者骨髓抑制期合并感染外无明显不良反应 ,无动员相关死亡。MAG方案动员后进行微小残留病检测 ,部分病例转为阴性。结论 MAG方案在恶性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安全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骨髓瘤(MM)并发肾功能不全者通常不用大剂量化疗,因易产生并发症。作者报道了大剂量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MM伴慢性肾功能不全(CRF)的结果。 病人和方法 MM伴CRF 6例,男女各3例,诊断时中位年龄50岁。移植时,1例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例稳定,1例复发,其中4例需作透析治疗(3例血液透析,1例腹膜透析)。诊断至移植中位时间为12个月。干细胞动员用环磷酰胺(CY)25mg/kg·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APBSCT联合大剂量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31例。平均4周期常规诱导化疗后行APBSC动员及采集。动员方案: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采用常规剂量CHOP方案,其中环磷酰胺(CTX)增至2.5 g/m2;霍奇金淋巴瘤(HD)患者采用高剂量单药CTX 4 g/m2。化疗后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5~5μg/kg。当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达(2~5)×109/L,单核细胞(MNC)计数达20%~30%时分离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预处理方案:异环磷酰胺(IFO)12 g/m2或CTX 4 g/m2,阿糖胞苷(Ara-c)4.5 g/m2,足叶乙甙(Vp-16)0.75 g/m2。移植后对原发灶直径大于4 cm或有肿瘤残留的病灶给予局部补量放疗。【结果】31例患者移植后缓解时间为1~108个月,中位缓解期43个月。其中1年无病生存26例(83.9%),2年23例(74.1%),3年21例(67.7%)。最长存活108个月。全组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APB-SCT联合大剂量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化疗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作者前瞻性评估了126例大剂量化疗(HDC)并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后给广谱抗菌方案的疗效。126例中男12例,女114例,中位年龄41(18~59)岁。乳腺癌104例,卵巢癌、胚细胞瘤及淋巴癌各6例,其他肿瘤4例。动员方案:单用G-CkSF78例(10μg/kg·d)或化疗后加用G-CSF48例。当CD34~+细胞≥2×10~6/kg时进行干细胞采集。所有患者在动员前给锁骨下静脉置双腔导管,HDC前无活动性感染。HDC方案:(1)乳腺癌及卵巢癌用CTX(1.5g/m~2d-7~-4)+卡铂(200mg/m~2d-7~-4)+噻替哌(125mg/m~2d-7~-4);(2)淋巴瘤用BCNU(300mg/m~2d-6)+Vp16(100mg/m~2Q12Hd-5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CHOEP方案对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序贯化疗联合双次移植的远期疗效和患者的耐受性,对5例复发、难治中高度恶性淋巴瘤在双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联合序贯大剂量CHOEP方案的临床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动员方案为CHOEP联合G-CSF5μg/(kg.d),两次移植预处理均为大剂量CHOEP,第二次移植与第一次移植的中位间隔时间为9(5~31)周,两次移植回输单个核细胞数(MNC)分别为3.05(1.91~4.14)×108/?和3.55(2.23~6.0)×108/?;CD34 细胞分别为4.11(2.59~4.94)×106/?和5.70(2.77~-10.6)×106/?;CFU-GM分别为2.97(2.01~4.54)×105/?和2.44(1.78~2.9)×105/?。研究结果表明,回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后,所有患者的造血均快速重建,中性粒细胞(ANC)≥0.5×109/L时间为10(8~12)天和10.5(9~12)天,血小板≥20×109/L分别为11(10~14)天和12.5(10~15)天。双次移植后5例次并发Ⅲ-Ⅳ度口腔粘膜炎,无肝肾功能损害,无移植相关死亡。随访时间46(9~88)月,4例存活,其中3例无病生存,总体生存率80%,无病生存率60%。结论:双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序贯大剂量CHOEP化疗方案是治疗复发、难治中高度恶性淋巴瘤的有效手段,动员方法简便安全,预处理方案耐受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8.
为了观察大剂量足叶乙甙(VP16)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恶性血液病人动员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1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多发性骨髓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第1天用足叶乙甙1.6g/m2静脉持续滴注10小时,第3天起给予G-CSF5μg/kg,每日1次,皮下注射,直至采集结束。结果显示:用VP16后平均第11(9-13)天开始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单采,获CD34+细胞9.4×106/kg(4.2-17.3×106/kg),每例CD34+细胞>4.0×106/kg。平均采集次数2.6(1-4)次。1例发生口咽黏膜炎、2例尿道炎、咽喉炎。结论:足叶乙甙1.6g/m2和G-CSF5μg/kg是恶性血液病动员采集自体干祖细胞的有效安全方案。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单倍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对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用中剂量阿糖胞苷 (1.g/m2 × 5天 )或环磷酰胺 (6 0mg/kg× 2天 )联合G CSF方案动员干细胞 ,并经程序降温仪冷冻 ,- 196℃保存。用Bu/Cy或TBI/Cy方案对患者预处理后 ,回输未净化的自体干细胞。当患者白细胞恢复至 1.0× 10 9/L时 ,输注经 7.5Gy照射的单倍体淋巴细胞 (平均 5 .0× 10 7/kg) ,观察患者造血恢复、疾病转归和长期生存率。结果表明 ,12例接受该方案治疗的患者中 ,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呈持续缓解状态 ,其中 2例无病生存超过 5 0个月 ;3例IV期恶性淋巴瘤患者中 1例长期缓解 ,2例分别于治疗后 4和 6个月复发而死亡 ;1例淋巴瘤 白血病患者持续缓解 18个月 ,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也呈持续缓解状态 ,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持续缓解 36个月后复发 ,但经反应停治疗目前仍处完全缓解状态。平均随访 2 5个月 ,10例无病生存 ,2年无病生存率 83%。单倍体淋巴细胞输注后在部分患者中除血小板恢复延迟外 ,未见严重不良反应。STR PCR示单倍体淋巴细胞输注后 72小时供者淋巴细胞在受者体内消失。结论 :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单倍体淋巴细胞输注可减少急性白血病的复发 ,提高自  相似文献   

10.
观察了大剂量放、化疗加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有21例病人接受此治疗。分别用DS(9例)、G-CSF(4例)和CTX G-CSF(8例)动员造血干细胞。17例行大剂量化疗(CVAP方案;其中2例结合TBI);3例为超大剂量化疗(CVB方案),均在给药结束后48小时回输分离细胞;1例单行TLI1次。在移植组21例中可评价的病人19例,其中CR10例(53%),PR7例(37%),SD2例(10%)。1,2,3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44%(8/18),27%(4/15),25%(2/8),无病生存者5例(7-49个月,中位生存32个月),1例CR者出院后2个月死于肺部感染,余均死于本病。疗效高于常规化疗组。骨髓抑制是主要的毒副作用,2例在化疗极期死于感染。超大剂量化疗时并发症较严重,骨髓恢复较慢。但全组绝大多数病人均完全度过骨髓抑制极期。结论提示,对于难治性恶性淋巴瘤,大剂量放、化疗结合APBSCT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大剂量化疗的疗效似不低于超大剂量化疗。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外周血祖细胞(PBPCs)的动员是否能导致肿瘤细胞的动员。 病人和方法 选择46例实体瘤病人,包括小细胞型或非小细胞型肺癌,Ⅳ期和Ⅲ期高危乳腺癌以及其它恶性上皮细胞癌,以鬼臼乙叉甙(VP_(11))(500mg/m~2),异环磷酰胺(4g/m~2),顺铂(50mg/m~2)(VIP方案)+G-CSF(5μg/kg d_1~d_(14))作为PBPCs的动员措施。每位病人化疗前每周3次监测外周血  相似文献   

12.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近 30年来血液学蓬勃发展、成就显著的前沿领域 ,其持续、快速的发展不仅成为治疗乃至治愈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 ,也是治疗某些实体瘤的根本途径[1 ] 。 2 0 0 3年 ,我科对 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G6PD缺乏症患者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效果良好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病例介绍患者 ,男 ,31岁 ,工人 ,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G6PD缺乏症 7个月 ,于 2 0 0 3年 6月入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主要分 4个步骤进行 :(1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 ;(2 )干细胞的采集 ;(3)预处理 ;(4)干细胞的回输。期间患…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单一大剂量地塞米松(Dx)治疗难治性、复发性MM的疗效和毒性反应,ECOG试验性研究给予Dx40mg每晨饭后口服1次,每周4天。连用8周。对客观有效者(OR),再以同样剂量每2周用药4天。治疗期间用SMZ co lg 2次/天和Mycelex糖丸10mg 3次/天,以预防感染。可评价客观疗效的32例均为Ⅲ期(Salmon and Durie),其中3例对以前所有治疗全无效,26例以前接受过多种治疗。结果,按ECOG标准13/32例(40%)获OR。在可评价是否主  相似文献   

14.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又称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大剂量化疗。国内外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疾病日益广泛 ,亦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笔者对 5名实体瘤患者(均来源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肿瘤科 )进行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 ,现将对 5名患者的动员、检测、采集、移植剂量与临床效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 1,女 ,4 8岁 ,乳腺癌 (T4N0 M0 Ⅲ期 ) ,肿瘤切除术后 ;患者 2 ,女 ,4 3岁 ,乳腺癌 (分期不详 ) ,肿瘤切除术后首次复发 ;患者 3,女 ,4 3岁 ,乳腺癌 (T2 N1M1Ⅳ期 ) ,肿瘤切除术后 ;患者 4 ,男 ,4 5岁…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观察COAEP化疗后选择不同时机使用G-CSF对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产率的影响。选择39例恶性淋巴瘤(NHL和HD)或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接受相同的动员化疗方案(COAEP),包括CTX400mg/m2d1,VLB2mg/m2d1,Ara-C60mg/m2×d1-5,VP-16 60mg/m2×d1-5,prednisone40mg/m2×d1-5。历史对照组(12例)在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降至最低点首次回升时使用G-CSF(filgrastim)。试验组(27例)在外周血白细胞稳定回升(白细胞在首次回升后仍会出现波动2-3天)时使用G-CSF。G-CSF以5μg/kg每天1次皮下注射直至最后1次PBSC采集前。2组患者开始使用G-CSF后每日进行血常规检查,当白细胞总数大于10.0×109/L,单个核细胞(MNC)大于1.0×109/L时使用COBE血细胞分离机,以自动干细胞分离程序采集PBSC。结果表明,2组病例都使用了烷化剂(累积剂量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获得26.4×106/kg CD34+细胞,显著高于历史对照组3.1×106/kg CD34+细胞(p=0.0031)。结论...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骨髓瘤(MM)虽然化疗有效,但很少存活10年以上,文献报导为2%~4%。作者研究了1119例MM病人,有38例(3.5%)存活10年以上(长期存活)。病人来自1965~1981年日本MM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普乐沙福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接受普乐沙福联合G-CSF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普乐沙福的用药策略分为一线稳态动员、抢先干预及挽救性动员,对三种策略的采集成功率、优良率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率进行统计,并对性别、年龄、疾病缓解状态、初诊时是否有骨髓累及、化疗线数、化疗次数、采集前一天血小板数及采集前一天外周血CD34+细胞数等因素对采集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3例患者,其中7例为一线稳态动员,19例为抢先干预,17例为挽救性动员。使用普乐沙福联合G-CSF后,总体采集成功率为58.1%(25/43),一线稳态动员采集成功率为100%,抢先干预为57.9%(11/19),挽救性动员为41.2%(7/17)。采集优良率为18.6%(8/43)。共有15例患者出现轻中度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采集前一天外周血CD34+细胞数<5个/μl是影响干细胞采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普乐沙福联合G-CSF是淋巴瘤患者安全有效的动员方案。采集前一天外周血...  相似文献   

18.
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为年青的骨髓瘤(MM)患者提供了治疗的机会,但治疗相关死亡率高且完全缓解(CR)率低。本文作者将α-干扰素(α-IFN)用于allo-BMT后未能达CR者取得较好效果。从1990~1997年,5例患者进入此组(三例为allo-BMT,二例为G-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均为移植后4个月未达CR。预处理方案为马法兰(100mg/m~2)或环磷酰胺(60mg/kg×2)及分次TBI。5例均用CsA(2/周,维持全血水平在95~200μg/ml)和MTX(第1天15mg/m~2,+3,+6,+11天均为10μg/m~2)做为GVHD的预防,一例有一个位点不相合的病人做了T细胞去除。CsA在+50天逐渐减量,在用α-IFN前至少停用1月,且开始治疗时血小板计数在142~246×10~9/L。4例病人在用α-IFN前无GVHD征象。1例皮肤有1级GVHD表现。α-IFN标准剂量为3MU×3/周,如果GVHD加  相似文献   

19.
背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恶性实体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干细胞动员与采集是决定造血重建的重要因素。目的:主要评价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动员方案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采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患儿,确诊神经母细胞瘤30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5例,采用CDV化疗方案动员,观察采集干细胞效果。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化疗后第4~9天(平均6.5d)白细胞<2×109L-1,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5~10mg/kg刺激造血,化疗后13~19d(平均15.5d)至白细胞>5×109L-1后开始采集。所有病例均采集到足够的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细胞,总采集次数1~4次,平均2.1次,单个核细胞:(6.1±1.2)×108/kg,CD34+细胞为(5.3±0.8)×106,锥虫蓝拒染率:99.5%(99%~100%),动员并发症少,患儿均能耐受。其中25例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均获快速造血功能重建,白细胞开始回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1)时间为移植后10~20d(平均14d)血红蛋白恢复(>80g/L)的时间为移植后10~30d(平均18d),血小板恢复(>20×109L-1)时间为移植后12~35d(平均20d)。结果提示CDV方案可以安全有效地完成神经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儿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  相似文献   

20.
背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干细胞的有效动员和采集,选择高效低毒的动员方案,掌握动员和采集时机与动员效果密切相关。目的:探讨米托蒽醌-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后,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合用对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对象:选择1998-09/2006-12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2例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患者,诊断符合国际白血病分型及世界卫生组织新分类标准。男25例,女17例,年龄7~54岁,平均29岁,体质量(52±18)kg。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霍奇金淋巴瘤4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晚期乳癌2例。患者均经常规化疗达到或接近完全缓解,骨髓细胞学检查无肿瘤细胞浸润。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正常。动员前化疗疗程平均8次,所有患者均对治疗项目知情同意。方法:患者均采用米托蒽醌10mg/(m2·d)静脉滴注第2~3d后,阿糖胞苷2g/m2静脉滴注第1~2d,1次/12h。当白细胞计数下降至最低点开始回升时,20例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7.5μg/(kg·d),连用3~5d,22例患者早6:00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7.5μg/(kg·d),晚6:00给予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7μg/(kg·d)。白细胞计数>2.5×109 L-1,CD34 细胞≥1%时,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连续2d采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检测CD34 细胞含量和T淋巴细胞亚群。①单个核细胞与FITC标记的CD34 、CD3和CD8单抗及与CD4PE标记的CD4单抗4℃混合30min,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分析5×105个细胞,得出CD3、CD34 细胞含量及CD4/CD8比值。用甲基纤维素法测定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②观察术后相关不良反应。③针对不同类型疾病给予相应预处理36~48h后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并行单个核细胞计数及台盼蓝染色,解冻后检测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和CD34 细胞。主要观察指标:①动员前后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变化。②术后相关不良反应。③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量(单个核细胞计数、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和CD34 细胞数)。结果:纳入患者4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动员前后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变化:患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外周血CD34 细胞明显增加[(0.054±0.032)%,(1.82±0.76)%,P<0.01]。22例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患者CD34 细胞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分别为(8.76±3.39)×106/kg,(3.52±1.33)×105/kg,明显高于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20例患者[(6.12±2.11)×106/kg,(2.03±1.07)×105/kg,P<0.05]。单独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合用后随CD34 细胞增加,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P>0.05)。②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相关不良反应:全部病例出现Ⅱ~Ⅲ度脱发,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54.43±26.14)×109 L-1,21例患者出现感染性发热(37.8~41.0℃),经抗生素治疗感染均在短期内得到控制。13例患者在白细胞快速上升时出现骨骼疼痛(腰骶部为主)。③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非程控冷冻-80℃保存2.0~6.5个月,细胞回收率(88.7±7.4)%,台盼蓝拒染率(92.1±5.5)%,回输的单个核细胞(5.21±2.44)×108/kg,CD34 细胞(6.89±3.55)×106/kg,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2.58±2.33)×105/kg。④循环血量每次10~16L(终点分血量均在3个TBV上)。无严重毒副反应。26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者造血功能均获得满意重建。结论:米托蒽醌-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后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合用均能安全、有效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但以合用更为有效。大容量采集是提高干细胞产率,减少采集次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