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 比较髓内钉与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诊治的53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干预措施不同可分成:髓内钉组(髓内钉固定,28例)和接骨板组(锁钉接骨板固定,25例)。比较分析两组围手术期和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1年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髓内钉组术中失血量、切口总长度以及手术时间都显著优于髓内钉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时髓内钉组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优于接骨板组(P<0.05),但在术后1年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髓内钉组有1例出现肩关节周围轻度疼痛;接骨板组有1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例出现轻度疼痛和1例中度疼痛。结论 髓内钉与锁钉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较佳的肩关节功能。但髓内钉相对手术时间短、软组织保护好、能提前恢复功能等优点,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优势手段。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12年1月~2014年6月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老年(年龄>65岁)NeerⅢ、Ⅳ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4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置换组)30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24例。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Neer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来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随访时间相仿,平均随访时间为19.5个月(12~36个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101±13)分钟,术中出血量(237.9±32.4)mL,Neer评分(82.5±3.2),Constant-Murley评分(71.7±5.0);置换组手术时间(98±11)分钟,术中出血量(246.0±39.8)mL,Neer评分(82.9±4.5),Constant-Murley评分(73.5±5.0)。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Neer及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有1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肱骨头置换组有2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通过三角巾悬吊后关节脱位均得到纠正。有1例四部分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肱骨头坏死,改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相似,对不可修复的肱骨近端骨折宜行肱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2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对术后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固定后无再次移位、无内固定物失效、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24例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4~24周(平均18.6周)。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优18例,良2例,中4例;优良率为83.3%。结论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为精准化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收集自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68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1例,女47例;平均年龄66.5岁; Neer 3部分为43例,Neer 4部分25例;根据损伤机制分型:内翻型38例,外翻型30例。35例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33例行有限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评估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后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术后肱骨近端形态学参数及肩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7.8个月。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5.3±12.5) min与(75.9±10.3) min,平均切口长度分别为(11.8±2.6) cm与(7.6±2.2) cm,差异都有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肱骨近端形态学评估方面,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患者的初次颈干角分别为(137.5±7.8)°与(136.4±6.9)°,末次颈干角分别为(133.3±6.13)°与(134.5±7.2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患者的前举范围为(143.9±20.36)°与(139.6±2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肩关节评分锁定钢板组平均为(79.8±8.1)分,交锁髓内钉组(81.9±7.6)分(0.05)。锁定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8%,交锁髓内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有各自优势,对于内翻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力学上髓内钉相对于钢板更有优势,外翻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大部分伴有大结节粉碎骨折,锁定钢板对于大结节固定相对更有优势。外科医师需熟练掌握2种手术技术,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三叶草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50例,其中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27例(锁定钢板组),三叶草钢板治疗23例(三叶草钢板组),术后随访1个月至1.5年,观察骨折愈合、肩关节活动功能、手术切口疼痛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Neer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估其疗效.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比较,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eer肩关节评分:术后1个月、3个月,2组的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2组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三叶草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均满意,但是三叶草钢板与骨面的接触面积更大,肱骨头缺血坏死发生几率高些,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更具功能锻炼早、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优势.  相似文献   

6.
背景: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修复方法临床尚存在争议。目的:对比人工半肩关节置换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22例,12例行人工半肩关节置换,10例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所有患者均进行治疗后随访,随访期内复查X射线片,并通过Neer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末次随访,人工半肩关节置换组未见假体松动及肱骨头缺血坏死,Neer评分(81±5)分;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组内固定松动4例,肱骨头缺血坏死3例,Neer评分(69±5)分,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修复过程中,人工半肩关节置换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低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组,出血量前者高于后者,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与人工半肩关节置换均为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有效的修复手段,但人工半肩关节置换可更早的进行功能锻炼,肩关节恢复也较好。  相似文献   

7.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骨折类型,何种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最佳尚存在争论。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接受的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19例,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2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1)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5.8±21.5)min,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短(156.2±54.5)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6.3±107.2)mL,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少(300.0±150.3)mL,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结果提示,除了在手术时间方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系统更具优势外,两种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术后短期内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如何选择金属植入物,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年龄、骨质疏松程度、围手术期状态、骨折类型等多因素进行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目的:比较4种不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4种不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进行骨折修复,动力髋螺钉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Gamma钉组和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各45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内固定后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动力髋螺钉组和Gamma钉组(P0.05),内固定后Harris评分优良率均高于动力髋螺钉组和Gamma钉组(P0.05),而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Gamma组和动力髋螺钉组(P0.05)。提示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可靠、内固定后并发症少,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背景: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式较多,如何选择固定方式是确保疗效的关键问题。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琼海市人民医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分为锁定钢板组和防旋髓内钉组。防旋髓内钉组患者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内固定治疗,锁定钢板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实施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与锁定钢板组相比,防旋髓内钉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内固定后1年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提升,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且2组均未发生材料宿主反应。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较为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临床中多采取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关于何种固定方式更有优势目前仍无定论。目的:比较第3代multiloc髓内针、普通弯型肱骨髓内针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Neer 3、4部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2年3月在镇江瑞康医院接受治疗且进行术后随访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Neer3、4部分)患者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57-74岁,其中13例接受第3代multiloc髓内针内固定治疗,12例接受普通弯型髓内针内固定治疗,13例接受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观察3组骨折愈合时间、目测类比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ASH评分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与结论:(1)3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3组间术后7 d的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3组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3组间术后1,3,6,12个月的患肩前屈上举、外旋、内旋、外展角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1.
背景:微创钢板接骨技术的开展及内固定物的改进,为老年骨质疏松肱骨近端骨折提供了可靠的治疗方式。 目的:应用间接复位经皮微创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肱骨近端骨折。 方法:采用肩外侧横小切口经三角肌入路,关节囊外手法将骨折复位后,将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从切口内插入固定技术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39例。置入内固定后应用Neer评分系统对肩关节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无再次移位、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螺钉进入关节间隙、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3周(10~16周),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优良29例,可8例,差为2例,优良率75.3%。结果表明,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接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血运破坏少和固定稳定的特点。 关键词:微创钢板接骨技术;老年人;骨质疏松;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20  相似文献   

12.
背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的常用方法,但对于哪种内固定更好仍然有很大争议。目的:应用Meta方法分析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2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SCI、Embase、Cochrane图书馆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维普信息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的随机对照和半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 Man 5.2统计学软件对两种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异位骨化、内固定疼痛、螺钉切出、肱骨头坏死)、术后肩关节Constant评分等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临床对照试验6个,共259例患者,其中接受髓内钉治疗131例,锁定接骨板治疗128例。Meta分析显示: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的骨折愈合时间、异位骨化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内固定部位疼痛发生率、肱骨头坏死发生率、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肩关节Constant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螺钉切出率明显少于锁定接骨板治疗(P0.05)。结果表明对比锁定接骨板,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可降低术后螺钉切出率。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近年来动力髋螺钉受到人们的重视,且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改进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也被逐渐应用于临床,其疗效也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髓内钉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选取禹城市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内固定,试验组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试验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短(t=2.88,P < 0.05)。对照组内固定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6%,试验组内固定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4.77,P < 0.05)。提示股骨近端髓内钉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在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均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等特点,但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内固定后并发症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对于肱骨干骨折骨折,特别是伴有多发损伤患者的治疗以内固定修复为主,根据骨折复位方法和固定方式的不同,常用的修复方式包括髓内钉固定和微创钢板内固定。而如何选择一种最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方式是肱骨干骨折修复的重点。目的:探讨髓内钉和钢板置入内固定对成人肱骨干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将菏泽市立医院在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252例肱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髓内钉组和钢板组,每组126例。髓内钉组患者采用髓内钉固定进行治疗,钢板组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内固定后随访1年,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桡神经损伤、感染、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根据Neer法和Mayo法评定患者的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一次内固定成功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399 7,P0.05)。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钢板组,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5.442 5,21.713 4,8.217 6,1.214 8,P均0.01)。内固定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桡神经损伤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8.262 3,P0.01);髓内钉组骨不愈合发生率显著低于钢板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947 2,P0.05);同时髓内钉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钢板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1.977 9,P0.01);此外两组患者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χ2=0.235 4,0.273 0,P均0.05)。提示采用髓内钉和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成人肱骨干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两种内固定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制定合适的内固定方案。  相似文献   

15.
殷允华  徐杰 《解剖与临床》2012,17(6):507-509
目的:评估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对22例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术后采用Neer评分法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15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发现肱骨头坏死及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为优17例、良2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86.4%.结论: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创伤小,固定好,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训练,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 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骨质疏松是中老年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常导致内固定松动而致内固定失败。而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是预防螺钉松动的有效办法,主要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肱骨近端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是通过空心螺钉通道将骨水泥注入肱骨头松质骨中,使螺钉及骨质有良好的整合作用、防止螺钉松动,同时对疏松的骨质起到支撑作用,防止肱骨头塌陷。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大结节基底部以上部位的骨折,包括外科颈;Neer 和Codman 将肱骨近端分成4个基本解剖结构: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肱骨头,大小结节间的结节间沟是肱骨近端骨折复位的标志性结构。约87%的患者骨折发生于低能量损伤,可能和骨质疏松相关。肱骨近端骨折是目前第三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同时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 背景:为解决骨质疏松骨折行内固定可能出现的螺钉切出、松动、把持力不足等并发症,目前一种新的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PHILOS锁定钢板被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但国内应用该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鲜见报道。 目的:比较新型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22例,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68-88岁,其中10例行骨折切开复位新型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另12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头置换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进行肩关节目测类比评分及肩关节Constant评分等。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试验获得贵州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7(02)号。 结果与结论:①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0±1.6)个月;②两组术中未出现骨水泥毒性反应、栓塞等并发症;内固定组术后1例出现肩关节僵硬,两组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异位性骨化、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未出现螺钉拔出及切割等不良反应;③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肱骨头置换组(P < 0.05);④两组术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与肩关节Constant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新型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获得与人工肱骨头置换相近的临床疗效,是部分可能需行肩关节置换患者选择内固定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补充。 ORCID: 0000-0002-8139-1175(佘荣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研究认为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有严重疏松且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患者,髓内固定为首选;对于高龄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术前可行走,能耐受一次较大手术者可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而对骨折稳定、骨质疏松不严重、身体状况较好者也可选用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髋关节置换不同植入物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人工髋关节组,其中动力髋螺钉组45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40例,人工髋关节组35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治疗优良率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与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住院期间并发症也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和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治愈率高等优点,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粉碎性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效果良好,但在临床应用中容易发生内固定松动、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 目的:分析微创注射型硫酸钙强化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5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1)与实验组(n=29)。对照组在微创技术下使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固定治疗,实验组在微创技术下使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固定治疗,并使用微创注射型硫酸钙进行注射强化。 结果与结论:随访11-25个月,两组骨折均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Neer评分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位丢失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表明微创注射型硫酸钙强化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6),对照组给予普通解剖接骨板治疗,观察组给予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肩关节Neer评分、肱骨颈干角、肱骨后倾角、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周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Ne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肱骨颈干角小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肱骨后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屈曲、外展、外旋及内旋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缓解疼痛程度,促进骨折端愈合,改善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2例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测量患者颈干角、钢板顶点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距离、内翻角度。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计算总优良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12个月,82例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总优良率为85.3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6%(8/8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术后开始锻炼时间、颈干角、钢板顶点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距离、内翻角度均与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骨折类型4部分骨折、骨质疏松4~6级、术后开始锻炼时间>3 d、颈干角<130°、颈干角>140°、钢板顶点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距离≥8 mm、内翻角度>15°是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恢复情况较好,可有效控制颈干角、钢板顶点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距离和内翻角度,并尽早开始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