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影响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154例肝硬化住院患者各种可能影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上消化道出血史、不良饮食习惯、血小板记数、凝血酶原时间、胃底静脉曲张、食道静脉曲张程度及门静脉内径在出血组和非出血组间有显著性差异;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有食道静脉曲张程度、病程及不良饮食习惯.结论食道静脉曲张程度、病程及不良饮食习惯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干预和治疗,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12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将其分为观察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60例和对照组(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6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诱发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分析诱发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C级、中/重度腹水、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及凝血酶原时间(PT)>16 s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胃左静脉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病因、血小板水平、胃底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腹水、胃左静脉内径增大、PT>16 s和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均是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发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很多,中/重度腹水、胃左静脉内径增大、PT>16 s和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均是诱发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必须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尽早给予干预和治疗,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罗艺珍  甘耀 《中国医药导刊》2012,(11):1899-1900
目的:分析导致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肝硬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对68例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了1:3病例对照组研究。结果: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为Ⅱ,Ⅲ,胃底静脉曲张,胃溃疡,门静脉内径增粗是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特别是有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干预与治疗,对降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412例,根据上消化道出血与否分为上消化道出血组(n=218)和未出血组(n=194).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变特点,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饮酒史、消化道出血史、病程、Child-Pugh评分、白蛋白(ALB)水平、血红蛋白(HB)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消化性溃疡、门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有无腹水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病程、PT、Child-Pugh评分、食管静脉曲张、腹水显著相关(P<0.05或P<0.01).结论 肝硬化病程、PT、Child-Pugh评分、食管静脉曲张、腹水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520例,跟踪随访6个月,其中发生破裂出血300例记为出血组,另未发生破裂出血220例记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项目、实验室检查结果、门静脉内径、脾厚度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门静脉内径增大、脾厚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延长、APTT延长、门静脉内径增大及脾厚度增加为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对196例肝硬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先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门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红色征、门静脉内径增宽、血小板计数减少是肝硬化EVH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和红色征是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2例。依据是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分为病例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0例,对照组(没有并发上消化道出血)52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2组患者在WBC、PLT、ALT、AST、PT、FIB、脾脏厚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b、TBIL、ALB、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肝功能Child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感染、肝性脑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Hb、肝功能Child C级、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更低的Hb、肝功能Child C级、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PVT)因素分析与护理措施。方法以3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象,记录患者发生PVT的例数,并分析影响患者并发PVT的危险因素。结果3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12例并发PVT。PVT组与非PVT组在血小板计数(PLT)、胆碱酯酶(CHE)、谷草转氨酶(GOT)、凝血酶时间(TT)、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肝硬化家族史、Child-Pugh分级、腹腔积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腔积液感染、肝性脑病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OR=2.887)、PLT(OR=1.015)、门静脉内径(OR=121.341)为影响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hild-Pugh分级C级、PLT升高、门静脉内径升高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应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月在九江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28例,依据是否并发PVT分为对照组(无PVT)166例和病例组(有PVT)6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影像学等资料,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WBC、RBC、Hb、ALB、TBIL、PT、APTT、FIB、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ALT、AST、CHE、TT、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肝硬化家族史、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性脑病、腹水、感染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门静脉内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腹水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P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LT增高、门静脉内径增宽、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腹水增多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住院的肝硬化患者252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按其是否合并出血分为2组,出血组120例,未出血组132例。统计2组性别、年龄、血常规及生化结果、凝血功能、影像学结果、胃镜结果、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HP感染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消化性溃疡、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腹水情况、胃左静脉内径、血红蛋白、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16 s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P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水(OR=4.54,95%CI 2.737.54,P=0.01)、胃左静脉内径(OR=1.53,95%C11.017.54,P=0.01)、胃左静脉内径(OR=1.53,95%C11.012.30,P=O.04)、PT>16 s(OR=2.15,95%CI 1.512.30,P=O.04)、PT>16 s(OR=2.15,95%CI 1.513.06,P=0.01)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OR=9.06,95%CI4.963.06,P=0.01)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OR=9.06,95%CI4.9616.57,P=0.01)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腹水、胃左静脉内径、PT>16 s和食管胃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临床危险因素及云南白药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 74例肝硬化并UGIB的患者(出血组)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8例),观察组加用云南白药,观察两组疗效。以125例无UGIB的肝硬化患者(非出血组)为对照,分析UGIB危险因素。结果肝功能、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是肝硬化并发UGIB的危险因素。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功能分级、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是肝硬化并发UGIB的危险因素。联合应用云南白药可提高疗效,但不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35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跟踪随访6个月,其中76例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为出血组,59例未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比较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红色征(RC)、凝血酶原时间(PT)、门静脉主干内径(PVD)、脾门静脉内径(SVD)、脾长径(SPL)、脾厚度(SPT)、腹水最大液性暗区深度(ASmax)等相关指标。结果:出血组RC、PT、PVD、SVD、SPT、ASmax)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经Logistic逐步分析发现,RC、PT、PVD、ASmax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关系密切。结论:RC、PT、PVD、ASmax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其变化及早进行干预,有利于提高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上消化道出血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15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食道静脉曲张(OR=3.942,P=0.001),肝功能分级(OR=1.028,P=0.003),门脉高压性胃病(OR=3.862,P=0.002)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是食道静脉曲张、肝功能分级及门脉高压性胃病。  相似文献   

14.
近期上消化道再出血高危因素的临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486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探讨近期上消化道再出血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观察临床8项指标,内镜观察溃疡活动度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B超临测肝、脾门静脉内径改变。结果:486例患者再出血率达26.34%,其中内科治疗再出血率达29.39%,手术治疗再出血率8.5%,其临床指标中再出血与性别、并存病无关,但与年龄大、出血量大、入院时大量输血,合并休克再出血率高,内镜观察中Pu(消化性溃疡,用Pu表示,下同)再出血Forrest分级中Ia,Ib, Ⅱa再出血率高,Ev(食道静脉曲张,用Ev表示,下同)再出血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肝、脾门静脉内径有关,结论:临床出血量大,同时合并血液动力学改变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内镜见溃疡喷射状出血及渗血,有无出血管透见是Pu再出血高危因素,重度食管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是Ev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未出血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在腹壁静脉显露、食道静脉曲张、脾静脉内径、门脉血流速度及凝血酶原时间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上述指标可作为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危险指标,而门静脉内径、血小板值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还注意到出血组使用降门脉压和制酸剂明显低于未出血组(P<0.001),提示降门脉压和制酸剂治疗对预防和减少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学创新》2019,(32):54-58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并分析出血患者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216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是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分为病例组(并发出血,n=152)和对照组(没有并发出血,n=64)。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分析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再依据其预后,将病例组分为生存组(n=124)和死亡组(n=28),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肝功能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出血病史、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胃左静脉内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在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2次、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症、肝功能Child C级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左静脉内径增大、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与肝功能Child C级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失血性休克与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定期监测胃左静脉内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及肝功能分级情况,进行早期预防干预,可降低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改善其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赵蕊 《中外医疗》2013,(23):29+37-29,37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为疾病防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年间116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引起肝硬化患者病因中乙型病毒性肝炎90例(77.6%),丙型病毒性肝炎10例(8.6%),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占51.7%,其中以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为主(91.7%)。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与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分级和消化性溃疡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125例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选者食管静脉曲张有无破裂出血情况,分为对照组(食管静脉曲张未破裂出血,53例)与观察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7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一步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性别、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合并消化性溃疡率、合并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率、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以及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腹水率、中性粒细胞、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脾厚度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白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静脉曲张分级、门静脉主干内径与脾厚度为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OR> 1,P <0. 05),血小板计数与白蛋白则为保护因素(OR <1,P <0. 05)。结论:食管静脉曲张分级、门静脉主干内径等为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而调节白蛋白以及血小板计数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该现象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variceal bleeding,EVB)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肝硬化合并EV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出血组(n=216)和对照组(n=182),统计分析EVB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和对照组之间门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Child-Pugh分级及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门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Child-Pugh分级与EVB呈正相关,而PLT则与EVB呈负相关。结论门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Child-Pugh分级及PLT均为肝硬化EVB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超声检测与食道静脉曲张程度及上消化道出血间的关系。方法对50例患者使用美国terason HD200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0MHz,检测后进行分析。结果门静脉直径与食道静脉曲张程度呈高度正相关;食道静脉曲张程度越重,其破裂出血的可能性越大,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门静脉直径越宽,合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百分率越高,两者呈高度正相关。结论门静脉超声测定,可提示门静脉直径大小,可作为预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小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