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解剖一成年男尸时,发现双侧锁骨下动脉行径变异。左锁骨下动脉经前斜角肌前面达第一肋外侧缘,其长度为6.39cm,直径0.70cm;左斜角肌肌腹最大宽为1.05cm,抵止腱宽1.85cm。右锁骨下动脉穿经右前斜角肌两部之间,该肌前部肌腹最大宽2.99cm;后部肌腹最大宽为0.87cm;右前斜角肌抵止腱宽2.99cm;前后两部间裂隙最大宽0.39cm,高6.95cm,右锁骨下动脉长3.42cm,直径0.87cm。双侧臂丛及锁骨下静脉行径未见异常。双侧锁骨下动脉行径同时变异实属罕见,此种情况下,提示临床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锁骨下动、静脉穿刺时应引起注意双侧锁骨下动脉行程变异一例@…  相似文献   

2.
三角肌前束肌蒂锁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为带三角肌前束肌蒂锁骨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三角肌前束形态,共及其与锁骨的关系。结果:三角有束前缘平均长16.5cm,前束在与中间束交界处长14.6cm,前束起始于锁骨部宽5.9cm。神经血管束入肌门的体表投影点在肩峰角下5.6cm,约在前束前缘外后方3.5cm。肌蒂游离长度达12.6cm。结论:可设计以三角肌前束为蒂的锁骨瓣转位修复肱骨上段骨不连、骨缺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斜方肌下部肌瓣转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斜方肌下部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结果:①斜方肌下部肌质部分长24.7±2.7cm、宽9.8±1.3cm、厚0.4±0.1cm。其远端移行为腱膜,长2.8±0.8cm、宽1.5±0.4cm、厚0.03±0.01cm;②肩胛背动脉内侧终末支的后支营养斜方肌下部,外径1.2±0.3mm,长度1.7±0.8cm;③斜方肌下部受副神经支配。结论:在斜方肌具有Ⅳ级肌力的前提下,可以副神经肩胛背动脉内侧终末支的后支为蒂设计斜方肌下部肌瓣转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单束臂神经丛,是很少见的变异。国内曾有王沪祥、属鸿昭、姜凯彩和黄瀛报告过。本例为成年男屍,右侧臂丛完全正常。左侧臂丛为一单束臂丛。全屍除左锁骨下动脉不穿经斜角肌间隙(直接经由前斜角肌前方进入腋窝)外,余无显著变异。 (一)单束臂丛的组成: 臂丛由颈神经第5—8的前枝和第一胸神经前枝的大部分组成(图1)。神经根穿前、中斜角肌间的斜角肌间隙后,立即并合成上、中、下三个干:即C.5(长3.4厘米)、C.6  相似文献   

5.
少见的肌皮神经变异1例郑和平在解剖一具成年女性标本时,见右侧肌皮神经变异(附图)。肌皮神经以3支发自外侧束,该束沿喙脓肌内缘下降,并于喙突下9.5cm处与正中神经汇合,汇合前横径3;0mm。肌皮神经上、中、下分支均不穿经喙肱肌。上支细小距喙突下1.9...  相似文献   

6.
侯慧英  杜颋 《解剖学研究》2002,24(2):160-160
在供学生解剖操作的 6 1具尸体中 ,发现 1具老年男性尸体 (身高 16 9cm)神经、血管多发性变异 ,较为罕见。为积累国人体质调查资料 ,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 ,报道如下。1 解剖资料右侧前臂外侧皮神经由正中神经分支与肌皮神经终支(皮支 )合成。肌皮神经发自臂上外侧束 ,起始部宽 2 5mm ,厚 1 4mm ,斜穿喙肱肌 ,经肱二头肌和肱肌间下降 ,发出肌支至上述三块肌。正中神经由分别发自臂上内、外侧束的内、外侧根夹持腋动脉合成 ,起始部宽 6 6mm ,厚 2 1mm ,沿肱动脉外侧下行 ;于距起始部 10 5cm处发出分支 ,长 3 5cm ,宽 1 …  相似文献   

7.
臂丛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解剖一具中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臂丛及分支存在变异 ,现报道如下。右侧C5~8、T1脊神经前根合成上、中、下干 ,上、中、下干向外下进入斜角肌间隙 ,出斜角肌间隙后上、中干在前斜角肌外侧缘外下 1.4 7cm处合并 ,合并处横径 6 .9mm ,合并后向外下行 2 .4 0cm相继分出 4个分支 :①肩胛上神经 ;② 2支细小的胸前神经外侧支 ;③后束外侧根 ,起始处横径 3.3mm ,长 1.82cm ;④外侧束 ,起始处横径 3.5mm ,其下行 1.0 4cm分出正中神经外侧根和肌皮神经。臂丛后束由下干后股与后束外侧根在腋动脉后方汇合而成 ,汇合处横径 4…  相似文献   

8.
改良肘关节内侧入路尺侧副韧带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肘关节经肌肉入路尺侧副韧带(UCL)修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肘关节标本35侧,解剖观察尺侧副韧带前束、肘部屈肌总腱及尺、正中神经分支的解剖关系,并行摹拟手术。结果:UCL前束起于肱骨内侧髁的前下方,止于尺骨冠突内侧的小结节,UCL前束位于尺侧腕屈肌肱头、尺头之间的深层;尺神经在肘管中部与尺侧副韧带前束的平均距离为(0.9 ± 0. 1)cm,在肘管的远侧出口,距尺侧副韧带的尺骨止点(0.6±0.3)cm;尺神经至尺侧腕屈肌尺头肌支的入肌点距肱骨内侧髁的距离为(3.7±0.8)cm;正中神经最靠近切口的分支距切口的距离,在肱骨内侧髁和尺骨结节水平分别为(1.6±0.5)cm和(0.9±0.4)cm。结论:经尺侧腕屈肌的肱头和尺头之间、自肱骨内侧髁向前外侧至UCL尺骨止点以远约2 cm为一损伤较小的安全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
经锁骨下路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经锁骨下路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4侧成人标本锁骨下动脉的走行、毗邻结构进行了解剖学观察,测量了经锁骨下路行锁骨下动脉和胸膜穿刺的角度和深度。结果:锁骨下动脉经过锁骨中点偏内约0.5cm处,或胸锁关节与喙突连线中点偏外1.5cm处。当在锁骨中外1/3下2.5cm处穿刺锁骨下动脉时额状面最佳角度为23.3°±6.3°,横断面为11.3°±5.3°,深度为4.1±0.8cm,与刺入胸膜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锁骨下路行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正常情况下第1胸神经前支应与C5~8的前支组成臂丛,自斜角肌间隙穿出。在解剖一成年男尸时发现右侧前斜角肌分为前、后两部,组成臂丛的C5~8根则经其前、后两部之间穿出。其中前部的肌腹较小,以腱弓(腱弓高0.40cm;宽1.70cm)的形式止于第一肋上面。而第一胸神经前支(直径0.082cm)则穿该腱弓、经锁骨下动脉内侧行内远侧,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处理一具中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臂丛的C5前支穿过前斜角肌变异 ,现报道如下 :该例臂丛由C5~ 8、T1脊神经的前支组成 ,C5前支自C5脊神经发出后穿过头长肌止点和前斜角肌起点之间 ,继而穿经前斜角肌的上份斜向外下在前斜角肌的外缘处与C6 前支形成臂丛上干 ,C5前支长 3.14cm ,起始处的横径 2 .2mm ,其走行在前斜角肌内的长度为1.4 1cm ,C6 前支的横径为 5 .3mm、长为 2 .14cm ,C7前支单独形成中干 ,C8、T1前支合成下干 ,C6 前支、中干、下干均向外下入斜角肌间隙 ,出斜角肌间隙后上、中、下干各自分别分前、…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解剖一具青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胸大肌腹部和背阔肌变异。该例右侧胸大肌腹部可被明显的分为两部分肌束,上方部分起于腹直肌鞘前层的上份,肌束斜向后外上方与胸大肌的胸部和锁骨部共同止于肱骨大结节嵴,其肌腹长16.8cm,最宽处宽1.4cm,最宽处厚0.4cm;下方部分也起于腹直肌鞘前层的上份,肌束斜向后外上方,在腋中线附近以腱性结构止于背阔肌,此肌束长13.1cm,止点处宽0.8cm,止点处厚0.7cm。  相似文献   

13.
一男童尸,身高97.5cm,发育一般,除心脏较大外,其他未见异常,在解剖时发现,左锁骨下动脉发自降主动脉起始部的左侧壁,经测量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相对缘的距离为7.3cm,左颈总动脉的直径为0.92cm,左锁骨下动脉的直径为0.78cm。一例...  相似文献   

14.
腓血管蒂比目鱼肌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以腓血管为蒂比目鱼肌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中、下段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3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下肢标本及6侧动脉铸型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比目鱼肌形态,腓动脉比目鱼肌支的分布及腓动脉与胫前、后动脉之间的吻合。结果:腓动脉发出1~4条比目鱼肌支,外径2.0±0.5(1.0~3.8)mm,由其发出至皮肤的血管在比目鱼肌内或沿肌间隔穿行,穿出点在腓骨头下9.9±3.0cm,分布范围16cm×9cm。腓动脉下端与胫前、后动脉间有丰富的吻合支和粗大的交通支,最近端交通支距内、外踝连线5.5±0.8(3.6~7.4)cm,外径1.2±0.3mm。结论:以腓血管为蒂可以形成比目鱼肌皮瓣;该瓣逆行转位可修复小腿中下段缺损,具有血供可靠、损伤小、操作简单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用上唇方肌肌皮瓣转位修复面中部小型皮肤缺损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标本上,解剖观察了上唇方肌的位置、形态和血液供应情况。结果:上唇方肌起点分3 部分,集中止于上唇、鼻翼和鼻唇沟附近的皮肤;供体面积为2 .4 cm ×2 .2 cm ×0 .2 cm ;血供主要来自面动脉终支和内眦动脉,其中面动脉在口角上方1 .5 cm 处的外径为1 .8 ±0 .2 m m ,入肌前可游离长度为1 .5 ~2 .0 cm ,可作为肌皮瓣的下蒂;内眦动脉的起点外径0 .8 ±0 .2 m m ,可游离长度为3 .1 ±0 .8cm ,可作为肌皮瓣的上蒂。结论:上唇方肌肌皮瓣转位可修复面中部小型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6.
成人女尸,左侧臂丛神经根、干穿中斜角肌两束之间向前外侧进入腋窝(见附图)。 左侧的斜角肌为四束,前三束附着于第一肋上面,肌束的宽为10mm,厚6 mm,第四束宽为4mm,厚2mm的细小肌束,以长腱附着于第二肋。第一、二两肌束于肋骨上附着点  相似文献   

17.
带血供半腱肌肌腱转位重建膝交叉韧带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带血供半腱肌肌腱转位重建膝交叉韧带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半腱肌肌腱形态,血供来源,分支及分布特点:2侧新鲜下肢标本进行模拟术式。结果:半腱肌肌腱长15.1cm、宽0.5cm、、厚0.4cm,a其血供来源于动半腱肌支,膝下内侧动的腱支、腱外周组织血管网动脉和胫前返动脉。结论:半腱肌肌腱与交叉韧带形态相似,有足够的游离长度。血供丰富,为多源性。以半腱肌肌腱转移重起初  相似文献   

18.
在解剖教学过程中,于一男性成人标本上,发现罕见的副长屈肌1例,现报道如下。副长屈肌紧贴于长屈肌下部的后外方,距内踝8cm处起始于胫后血管神经束外侧筋膜及小腿深筋膜,肌腹长5.5cm,宽1.5cm,厚0.3cm,肌腱长11cm。肌腹向下位于胫后血管神经束深面移行为细长的肌腱通过屈肌支持带深面的踝管至足底,沿长屈肌腱外侧共同向前,经趾长屈肌腱深面,并与其交叉,但无腱束合并。副长屈肌的肌腱继续沿足底向前,腱束与收肌斜头肌腱合并,共同止于趾第一节趾骨底。此外、趾长屈肌腱五条,经内踝后方和分…  相似文献   

19.
以皮神经及营养血管为蒂臂内侧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带臂内侧以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周围皮肤的供血情况。结果:臂内侧皮神经的血供来自尺侧上副动脉肌间隔皮支、肱动脉肌间隔皮支和尺侧下副动脉肌间隔皮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1.0mm、0.6mm和0.7mm,穿出深筋膜前长为1.5cm、1.1cm和1.2cm。其神经支在神经束间或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筋膜  相似文献   

20.
例1,女性、3岁左右。主动脉弓分支变异,出现双颈动脉干和食管后异常右锁骨下动脉。双颈动脉干长8.5mm。右锁骨下动脉在左锁骨下动脉左侧13.5mm处从主动脉弓与胸主动脉移行部后壁发出,起始处位于第Ⅳ、Ⅴ胸椎高度。该例无右喉返神经,右迷走神经在与前斜角肌相交处的下缘处,向内上方,发出右侧喉下神经,经甲状腺下动脉后方,于环甲关节后下入喉。本例胆囊动脉发自腹腔干,斜经门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