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兵 《新闻爱好者》2015,(3):5-10,1
!近期颐之年的甘惜分先生曾经半生戎马、半生书斋,其丰富的革命和教育!实践经历,为中国新闻学研究与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甘惜分以高昂的政治热情、无畏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不倦的工作干劲,全身心!地投入到新闻学教学、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的事业之中,致力于中国新闻学!!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新闻专业人才。甘惜分教授主持和指!导舆论研究所近30年,是中国现代舆情调查和研究的开拓者。他领导实施的多!!次调查结果曾经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重视。著名的“首都知名人士龙!!年展望”调查及其发现,成为至今最有影响力的舆论调查和研判的成功项目。  相似文献   

2.
想不到,轮椅上这位衣着朴素的干瘦老头,就是当年反右时鼎鼎大名的“资产阶级新闻理论家”王中。几十年风风雨雨,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一次次提出并坚持自己屡遭批判的新闻学术观点?是深刻犀利的睿智之思,还是直面人生的勇气和魄力? “对真理的坚信。”72岁的王中教授挥动着他那瘦瘦的右手,久病初愈的他,声音略弱,却仿佛充满了力量。采访就这样开始了。这是1986年10月22日晚,在全国新闻理论教育讨论会代表和南京新闻大学生联谊会上。点上一支烟,王老理了理记忆的思绪……1949年5月,上海解放。随军南下的王中作为上海市军管会的工作人员,参加接管上海新闻单位的工作。第二年,复旦大学负责  相似文献   

3.
金秋10月,全国新闻理论教育讨论会在南京举行,六十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会议第一天,一位从北京赶来的满头飞雪的老人,登上讲台,一语惊人:“一个人的谬论,如果能引来真理,这个发谬论的人也算作出了贡献”。这位老人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甘惜分。了解中国新闻理论史的人不难明白,他说的这个人就是他自己。他还当众宣布放弃自己原来的新闻是手段的定义,建议从信息角度研究新闻定义。  相似文献   

4.
5.
2000年12月,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的前夕,数百名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济济一堂,聆听中国著名新闻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甘惜分教授作《中国记者的精神状态》的专题讲座。“在新的世纪里,中国不但要成为世界的经济强国,还要成为世界的新闻强国,要让中国的新闻材料成为世界的权威材料,让中国的记者成为世界上的名记者。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成为世界上真正民主、团结、进步、文明的象征。“这是年近九旬的甘惜分老人对跨世纪大学生的寄语,是中国老一代新闻工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期望,更是祖国的赤子对新千年母亲的衷心祝愿。他的讲座掌声不断,鼓舞着莘莘学子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奋斗的信念。甘惜分,22岁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又进延安马列学院学习马克思主义。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八路军120师政治部和晋西北党校担任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日本投降后,他调任新华社记者和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4年调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副教授,1958年北大新闻专业合并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该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可以说新中国的新闻理论教育...  相似文献   

6.
郑保卫的人生故事中有一种从容不迫的力量感。这位生于黄河之滨,长于闽西山区的革命后人,自确立新闻理想的少年时代开始,无论其后是迂回辗转还是大道通途,竟不悔初衷地“一路都在圆梦,一路都在坚持”,这也是一位七旬学者对往事满怀诚意的娓娓道来之下最令人起敬的难忘印象。从事遂人愿考取新闻学本科,到柳暗花明攻读新闻理论硕士,再到矢志不渝迈上新闻教学科研之路,从兢兢业业参与创建国际政治学院新闻系,到满腔热  相似文献   

7.
一个普通的夜晚,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会议室里,一群研究生围坐在圆桌前,郑保卫老师正在同他们进行学习交流,主题是对半月来新闻界的学术动态进行综述和点评。郑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他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很重,社会活动也很多,但是,他与研究生的这种“圆桌”会面的习惯还是坚持了下来。通常这样的活动每半月都会举行一次,导师与博士生、硕士生们共同就当前热门和前沿学术话题进行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觉得获益良多。“三进人大”郑老师在57岁的时候被作为“引进人才”,从新华社中国新闻学院调入母校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上生导师蓝鸿文是新闻界的老前辈,许多新闻工作者就是读着蓝老的《新闻采访学》迈出了工作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天空因一场强劲的西北风吹过,变得出奇的蓝。早就想采访郑兴东先生,都没如愿,此次趁去北京出差的机会,终于在中国人民大学林园郑先生的家里,了却心愿。郑兴东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报纸编辑理论和大众传播心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报纸编辑理论和大众传播心理深有研究,他与陈仁风老师合著的《报纸编辑学)曾荣获我国吴玉章奖金新闻奖。  相似文献   

10.
宛月琴  曾灿 《今传媒》2009,(10):8-10
郑保卫教授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研究生毕业,先后在国际政治学院新闻系、中国新闻学院任教.研究领域为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法制、新闻伦理、新闻教育、传媒改革等.  相似文献   

11.
《采.写.编》2006,(6):5-5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上生导师蓝鸿文是新闻界的老前辈,许多新闻工作者就是读着蓝老的《新闻采访学》迈出了工作的第一步。这一天,本刊记者在安钢宾馆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新闻大家。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我是一家大报的记者,在承担了一次次重大报道任务后,感到心理压力特别大,最近出现失眠、烦躁、厌倦、心悸等症状,注意力不集中,情绪难以自控。听朋友说,你刊《服务热线》栏目经常解答新闻工作者关心的问题。你们能帮我分析一下原因,找一找解决的办法吗?读者杨锦锦务热线主持人李宝萍  相似文献   

13.
郑保卫:1945年生于山东,1964—1969年和1978—1981年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攻读本科和研究生。先后就职于北京国际政治学院、新华社中国新闻学院、新华社国内部。2002年5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重点人文社会科学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课题涉及新闻学基础理论、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新闻修辞、新闻法制、新闻教育、媒体经营与管理、通讯社历史与发展等方面。代表性著作有《新闻学导论》、《当代新闻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等。被评为新华社优秀教师,荣获首届全国韬奋园丁奖,获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4.
冯舫女 《北京档案》2008,(12):12-13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2008年岁末,我们即将迎来充满希望的2009年。2009年是中国的俄语年,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特地采访了跟俄语打了一辈子交道、为我国档案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韩玉梅教授。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国家,在社会科学的各种奖励中,新闻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是被人们遗忘的。然而,去年10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的吴玉章奖金中,新闻学第一次有了席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方汉奇著的《中国近代报刊史》被评为一等奖。消息震动了新闻界。一天上午,我们去北京西郊人民大学林园拜访了获奖者。见面后,方教授仍然同往常一样,显得那么平静,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种获奖后的兴奋言表,只是对我们的祝贺表示了谢意。看来,做为这一学科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闻界的前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甘惜分先生,很久不见他了。听说他离而不休,深居简出,每日读书深思,我早想去拜访他。去年4月,我赴英国探亲半年,往返时借在京小憩,曾两次专程去拜访甘老。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2010,(6):42-43
梁衡(1946年—),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山西霍州人。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  相似文献   

18.
湖北《襄樊日报》总编室副主任黄道弘撰写的《新闻边缘学业概论》一书,将于上半年出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博士研究生导师甘惜分题写书名,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刘建明为该书作序。  相似文献   

19.
从通讯员到记者──青年恩格斯从事新闻工作的成长道路陈力丹本栏责任编辑艾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逝世100周年了,无论他身后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始终被公认为19世纪的一位智慧伟人。马克思由衷地称赞地说:“他是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不管在白天还是黑夜,不...  相似文献   

20.
一、两条道路的斗争红专问题实质上是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 红专问题讨论和缸专规划的制订是新闻工作者的整风内容之一.这次讨论和规划的拟定,反映了两种思想和两条道路的斗争,也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斗争.经过反右派斗争和整风,两条道路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解决.这就是说,现在公开坚持资产阶级专家道路、公开反对红专道路的人和言论滑声慝迹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思想经过大辩论已经搞臭了,多数人已经承认必须走红专的道路,承认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