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封育对人工针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河北省木兰林管局较强封育、较弱封育和非封育等3种封育强度的人工油松林和人工华北落叶松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其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相似度等4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封育强度下人工针叶林林下草本植被差距较大,较强封育区油松林和落叶松林比非封育区的物种数分别多33种和21种,高度大2.49倍和3.28倍,盖度值大52.21%和54.87%;而木本植物的密度、盖度差距等不明显。各封育强度下植被反映物种多样性的Simpson指数值差异并不显著,部分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显著。随着封育强度的变弱,相同树种各标准地间的林下物种组成差异增大。油松林和落叶松林林下植物在较强封育下物种种类和群落结构相似程度不大,但在非封育的极强干扰胁迫下,两个不同的建群种林下植物种类和群落结构表现出较为接近的特征。外界的严重干扰影响人工针叶林林下植被,人为干扰一旦停止,针叶林林下植被的恢复较快。限制人、畜对林下植被的干扰,加强封育,可有效恢复和增加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这说明人工林群落加强封育、减小干扰直接影响着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的高低及其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王朗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的植被调查,分析人工林、次生林、原始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及主食竹特征,研究 人工林是否恢复成为大熊猫适宜栖息地。结果表明:人工林中均未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 物种优势度、栖息地盖度、植株数(H 5 m)等均高于原始林。群落高度、最大胸径、平均胸径、栖息地成熟度等均低 于原始林。从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来看,人工林对上层林木结构恢复快,但密度大,胸径变异小,栖息地盖度偏高,限 制了林下植物物种的生长。人工林林下自然更新竹类密度小、生物量低,更新能力差。而人工种植竹类高度、盖度 均达不到大熊猫取食要求,且干扰严重。说明人工林未能恢复成为大熊猫适宜栖息地。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适宜栖息地恢复指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该文从地形因子、森林群落因子和主食竹因子3方面,建立了大熊猫栖息地退化与恢复的指标体系.地形因子指标主要包括海拔、坡度、坡向等;森林群落指标主要包括:林木高度、灌木高度、灌木株数、林木株数、灌木种类、云冷杉林木组成比例、灌木盖度和森林郁闭度.竹子密度、竹子基径、幼竹比例和竹子高度则是衡量主食竹质和量的主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标准是:生长在海拔2 600~3 000 m之间、坡度为25°~45°的西坡、西南坡和西北坡的中坡部位的森林.这种森林的林木高度<15 m,灌木高度<2 m,灌木株数> 5 000株/hm2,林木株数<300株/hm2,灌木种类>5种以上,云冷杉林木组成>50%以上,灌木盖度80%~100%,森林郁闭度<50%,竹子密度为 35~102株/m2,竹干基径>4.4 mm,幼竹比例>25%,竹子高度为1.8~2.8 m的森林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恢复和修复3种恢复大熊猫栖息地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亚高山暗针叶林四种林冠环境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对象, 运用传统的格局研究方法和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法, 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 ①不同的林冠环境下, 华西箭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均为集群分布; ②从林下至中林窗至大林窗, 随着林冠郁闭度的减小, 种群的聚集强度逐渐增大, 计盒维数不断减小. 表明华西箭竹克隆分株种群通过改变聚集强度和空间占据能力, 对林冠环境的差异作出有效的响应, 这些格局特征的变化有利于增强种群对异质生境中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以亚高山暗针叶林四种林冠环境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对象,运用传统的格局研究方法和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法,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①不同的林冠环境下,华西箭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均为集群分布;②从林下至中林窗至大林窗,随着林冠郁闭度的减小,种群的聚集强度逐渐增大,计盒维数不断减小.表明华西箭竹克隆分株种群通过改变聚集强度和空间占据能力,对林冠环境的差异作出有效的响应,这些格局特征的变化有利于增强种群对异质生境中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人工林林下植被演替及其人为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的森林发展现状将越来越多的经济与生态职能赋予人工林,其中,林下植被多样性又显著影响着人工林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如何在保证人工林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从而达到生态可持续,成为了人工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林下植被正是寻求人工林生态平衡的关键点。从人为因素中极为重要的采伐和施肥作为切入点,讨论林下植被的变化与演替。结果表明,适度的间伐能增加林下植被多样性,且利于目标树种的大径材培育及减少分枝,对林下植被的早期演替产生较大影响;而施肥更多地通过加速林分组成稳定来对林下植被的演替后期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7.
秦岭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随机机械取样法和生态学分析与统计方法,分析了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不同植被类型物种总数和丰富度指数的变化一致,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各群落在植物物种均匀度上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以针叶阔叶混交林最高,其次是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在不同的海拔范围内,植物群落的特征不同,随着海拔的升高,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有下降的趋势,均匀度基本平稳。坡度大于41°时,Simpson多样性指数降到最低,同坡向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为北>西>南>东,多样性指数呈现出西>北>南>东的变化规律。在不同的生长类型中,乔木层或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在大熊猫栖息地不同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日本冲绳岛琉球松林台风干扰后的群落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阐述亚热带地区琉球松林受到干扰后的演替规律,就日本冲绳地区琉球松人工林在强台风干扰后,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琉球松林经台风干扰后演替形成两种群落类型,即琉球松-峨嵋木荷群落和琉球松-峨嵋木荷-蕨类群落;两者在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特点方面差异明显。琉球松-峨嵋木荷群落中,出现乔灌树种26种(DBH≥3.0cm),树种多样性指数为2.55,林下植被特别是草本层盖度低,没有蕨类植物分布。而琉球松-峨嵋木荷-蕨类群落中,出现乔灌树种33种,树种多样性指数为3.51,林下植被特别是草本层发育较好,并有大量蕨类植物分布,其盖度达55%。此外,经受干扰的琉球松林出现了大量的较耐荫的常绿阔叶树种,尤其是山茶科和樟科的树种,而没有出现本地天然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壳斗科的栲类(Castanopsis spp.)。充分说明强台风干扰促进了琉球松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  相似文献   

9.
采用样方法,在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布设63个植被样方,分析其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不同植被类型的丰富度指数和物种种数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均匀度指数在各个群落之间的变化较小,多样性指数Simpson的变化趋势是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不同坡向中丰富度指数和物种种数变化相似,其趋势为东>南>西>北,物种多样性Simpson指数呈现出南>东>北>西的变化规律, 均匀度指数较稳定,变化不大。随着海拔的升高,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乌柳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共和盆地乌柳人工林为对象,调查了不同发育阶段(4、11、25和37年生)乌柳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菊科、藜科、豆科和禾本科为各阶段乌柳林下植被的优势科。4个林龄乌柳林下植被重要值较大的物种不尽相同,赖草在各林龄乌柳林下植被中均为优势种。演替各阶段多年生植物种数占绝对优势且基本保持稳定,其单种重要值明显大于一年生植物。随着林龄的增加,在流动、半流动沙地中出现的一年生植物逐渐消失,小、半灌木开始出现在林下植被中。林下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和盖度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生态优势度指数均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随演替进展,林下植被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稳定,物种多样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植被群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冠层结构动态是林冠生长动态的一个表现,冠层结构对森林群落生产力、生态系统功能、群落更新与演替等具有重要作用。准确量化森林群落冠层结构和林下辐射特征可以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供基础。以亚热带山地的红花荷林、密花树次生林、樟树人工林、杉木林、杉木-红锥混交林和毛竹林为对象,利用半球面影像技术探讨不同林型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动态,揭示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森林群落类型有比较固定的冠层结构和林下辐射特征,且不同林型的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樟树林的林冠开度最小(16.47%),其次是杉木林(17.12%)、杉木-红锥混交林(17.45%)、红花荷林(20.21%)以及密花树次生林(20.93%),毛竹林的林冠开度最大(21.32%)。而叶面积指数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樟树林的叶面积指数最大(2.04),毛竹林的叶面积指数最小(1.78)。另外,樟树人工林的林下直射光(4.34 mol·m-2·d-1)、林下散射光(3.52 mol·m-2·d-1)和林下总光照(7.86 mol·m-2·d-1)均小于其他林型;而杉木林由于其冠幅较窄,林下直射光最强(5.22 mol·m-2·d-1)。不同林型林下直射光、林下散射光和林下总光照的月际动态变化极显著(P<0.0001),生长季的林下辐射强度最大。不同林型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相关性存在差异,越简单的群落结构,林冠开度与林下光照的相关性越强,叶面积指数与林下光照的相关性越强。研究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异质性为营造最适的冠层、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效能,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经营强度对毛竹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由天然针阔混交林或天然阔叶林经过人为改造和抚育转变成的4类毛竹林(即成林原因相同的4种林型—强度干扰下的毛竹纯林,较强干扰下的竹杉混交林,较弱干扰下的竹阔混交林,弱度干扰下的竹杉阔混交林)的层次结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及群落相似性经营强度对毛竹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4种人工毛竹林随着经营强度的加大,层次结构逐渐简单化,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迅速下降,且物种组成发生显著变化。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总体也呈下降趋势,但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竹阔混交林类型反倒略高于经营强度最弱的竹杉阔混交林类型。而且不同经营强度下所形成的这4种类型毛竹林的群落相似性也随着经营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毛竹纯林与其他3类的相似性最低。  相似文献   

13.
在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典型地段设立样方,测定了森林生态系统内几种典型群落类型的冠层结构、光环境特征,调查了林下植被的特征,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各群落的冠层结构和光环境有一定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部分群落间的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各群落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草本层,而优势度正相反;线性拟合的结果表明,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与冠下光合量子通量密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优势度与冠下光合量子通量密度间呈显著正相关,灌木层各参数与冠层结构特征间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表明,冠层结构的变化对草本层(包括更新幼苗)的影响显著高于灌木层。林隙/林窗或林中空地的出现可能对草本物种或其他阳性及先锋物种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优势种幼苗的萌发和定植产生负效应。推测在典型的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演替进程中,林下光照强度可能不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优势种种子的扩散、萌发和定植限制可能更重要。  相似文献   

14.
对扬州古运河风光带营建的生态保健型、生态环保型林地模式的环境效益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林地栽培模式在改变光照度、降低噪音、吸滞粉尘等环境效应上差异显著。林分内不同高度的光照度由林冠上层逐步向林地表面递减,林地模式的减噪功能与林冠的枝叶构成相关,林地树木的滞尘作用与叶幕的组成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二类资源调查数据总结了青海湟水流域的红桦林的分布及生境、组成与结构、林型、生长规律及更新与演替。调查结果表明:红桦林分布地区气候干湿季分明,分布区海拔2300~2900m;林分结构和组成不稳定且复杂;林型同龄单层纯林居多,主要有为苔草红桦林和灌木红桦林2种,相林不整齐,生长缓慢,树干分叉多枝,干形弯曲,尖削度较大,立木多呈团状分布。林分分层明显,可分为乔木层、下木层、草被层、苔藓层等四个层次;20龄后开始结实,40年后进入盛期,非常有利于天然更新。现有红桦林绝大部分是云杉林被破坏后而形成的次生林,红桦幼树随着年龄的增大,需光量也随之增加,常因不能忍受林内较弱的光照而逐渐衰弱和死亡,属云杉林演替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6.
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天然更新的马尾松次生林群落固定样地进行长期监测,应用群落统计方法分析2004-2013年景区内受人为干扰影响后更新的马尾松次生林不同群落层次的数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该次生群落处于演替初期,物种组成较简单,近10年更新过程中物种种类从19种增加至21种,更新速度缓慢;乔木层物种数从5种增至6种,马尾松为优势种,重要值从80.30降至76.44,林内伴生树种分布较为均匀;灌木层物种数虽然均为6种,但物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经过10年演替更新,草本层发展成为以芒萁占优势的单一物种;景区茶园垦殖后的农地上马尾松群落次生演替过程缓慢,对土壤改良作用有限。建议在今后的森林经营管理中要有计划地进行适度人工干预,加速其正向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17.
青城山常绿阔叶林冠层结构对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青城山常绿阔叶林冠层结构与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方法】在青城山常绿阔叶林地段设立样方,调查了森林植被特征,并运用冠层分析仪测定了森林的冠层结构和光环境特征.【结果】青城山常绿阔叶林乔木和灌木层物种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高于草本层,乔木层丰富度高于灌木层,但两层间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差异不明显.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冠层上方的光量子通量(PPFD)显著负相关,灌木和草本层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冠层下方PPFD显著正相关.草本层均匀度与冠层孔隙度和开度呈正显著相关,与郁闭度呈负相关.【结论】青城山常绿阔叶林冠层结构及其引起的光环境变化对草本层的影响较乔木层和灌木层明显,尤其是对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影响更显著.在青城山低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演替进程中,林下光照强度大小是影响林下植物生长和演替的重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天目山皆伐毛竹林自然更新群落类型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是中国亚热带区域近30 a来不断扩展的森林群落类型之一,物种多样性单一、生态功能不强。近年来,毛竹林蔓延和入侵越来越严重,已威胁到竹林周边植被,势必要进行更新改造。本研究旨在探讨毛竹纯林皆伐后自然更新形成群落类型、生物多样性特点和影响因素。  方法  基于天目山毛竹林皆伐自然更新后形成的次生群落的监测数据,利用TWINSPAN分析方法对自然更新群落进行了分类,比较了不同群落之间α多样性之间的差异性,用冗余分析法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  结果  毛竹林皆伐后自然更新群落物种和类型多样,可分成11个不同的群落,不同群落之间α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发现:在海拔、坡向、坡度3个地形因子中海拔是决定自然更新群落木本层以及草本层α多样性大小的主要因子,且与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结论  揭示了毛竹林皆伐后演替初期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分布格局,为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图3表3参38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两阶抽样法选取517个公益林固定小班监测样地,对浙江省中部地区公益林主要群落(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毛竹肋yllostachysedulis林和灌木林等6种公益林群落)进行群落组成、结构特征的研究,并通过编制主要优势种群的静态生命表,揭示群落建群种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命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公益林物种组成丰富,乔灌草3个层分别由52科103属263种,59科125属449种和36科56属286种植物组成,其中乔木层的优势种群为马尾松,杉木,木荷Schimas印er60,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毛竹,杨梅Myricarubra等;但由于破坏性利用,各公益林群落在径级结构上趋势一致,均呈现逆“J”型结构,随着胸径的增大,乔木树种数量的比例逐渐减小;此外,群落构建变化中的环境阻力的大小是影响建群种死亡率的关键因素,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种群在不同龄级的环境阻力各不相同,其中演替后期优势种青冈在龄级增长过程中死亡率随环境阻力的降低而持续减小,生命期望在后期达到最大,因此,对现阶段的演替后期优势种群的抚育,对改造和提升阔叶林的质量,加速群落正向演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