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姬书亮  黄玲 《印染助剂》2012,29(7):19-22
以N-十二烷基亚氨基二丙酸二钠(NCNA)和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为乳化剂,采用界面复合物生成法制备艾蒿油乳液,通过油相离心系数对艾蒿油乳液的稳定性进行表征.讨论了搅拌速度、乳化温度、乳化时间、乳化剂质量分数、乳化剂配比等因素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搅拌速度为3 000 r/min、温度为60℃、乳化时间为15 min、乳化剂质量分数为5%、m(Span80)/m(NCNA)=8/2时油相离心系数为0,乳液最稳定.通过多媒体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乳液液滴的分布及大小形态,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乳液液滴粒径集中分布在20~50 nm.  相似文献   

2.
以大豆蛋白为稳定剂,葵花籽油为油相,通过高速剪切乳化技术制备乳液油凝胶,研究载油量、大豆蛋白浓度和热处理时间对乳液油凝胶的影响,并将乳液油凝胶应用于肉糜中替代动物脂肪。结果表明:大豆蛋白颗粒可以承载体积分数达70%的油相,且在大豆蛋白浓度超过1%的条件下,能形成稳定的乳液油凝胶,其粒径随着大豆蛋白浓度的增加而略微变小。乳液油凝胶经80 ℃热处理后,粒径大小随加热时间基本不变,显示良好的热稳定性。流变分析表明乳液油凝胶的黏度随剪切速率升高而下降,不同加热时间下的储能模量均比损耗模量高,表明乳液形成了弹性的类凝胶网络,且加热处理45 min 的乳液油凝胶黏弹性最为突出。肉糜经高温蒸煮后,肉糜蒸煮得率随乳液油凝胶替代比例的升高而提高,当乳液油凝胶完全替代猪油脂时,油脂和水分的渗出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以吐温80为乳化剂,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了杜仲籽油纳米乳液,研究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杜仲籽油体积分数、乳化剂质量浓度对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及Zeta电位绝对值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条件并对杜仲籽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超声乳化法制备杜仲籽油纳米乳液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时间5 min、超声功率432. 47 W、杜仲籽油体积分数7. 62%、乳化剂质量浓度0. 12 g/mL,在该条件下杜仲籽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为(121. 5±1. 43)nm,Zeta电位绝对值为(28. 6±0. 35) mV。当贮藏时间短于20 d且温度低于25℃时,制备的杜仲籽油纳米乳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保持在30~20 mV之间,平均粒径处于100~150 nm,表明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的杜仲籽油纳米乳液具有较好的贮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蟹油的稳定性,采用超声破碎法制备蟹油纳米乳液。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乳化剂种类、乳化剂添加量、蟹油添加量、水添加量对蟹油粗乳液粒径的影响;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确定蟹油粗乳液的组成。结果表明:蟹油粗乳液中各成分最佳添加量为乳化剂(大豆磷脂)1.84 g (6.9%)、蟹油1.94 g (7.2%)、水23 mL (85.9%)。对制备的蟹油粗乳液进行进一步超声分散制得平均粒径为68 nm的纳米乳液,与粗乳液相比,超声分散得到的纳米乳液在不同温度(20~100℃)、pH(3~9)及钙离子浓度(100~500 m M Ca Cl2)下均表现出较好的物理稳定性。体外模拟消化实验中,纳米乳液的脂肪酸释放量及β-胡萝卜素生物利用度均高于粗乳液。用超声分散法制备蟹油纳米乳液,可提高蟹油作为添加剂在食品体系中的稳定性,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艾蒿,是常见的菊科蒿属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其精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本文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艾蒿精油为芯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具有抗菌保健功能的微胶囊,主要研究了体系中明胶与阿拉伯胶的比值,凝聚时的搅拌速度及固化剂戊二醛的用量对微胶囊微观形态的影响。研究表明,m(明胶):m(阿拉伯胶)=1∶1,搅拌速度为300 r/min,戊二醛用量与明胶用量相同时,可获得形态规整,大小均一的微胶囊,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黄曲霉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单凝聚法制备壳聚糖-艾蒿油微胶囊抗菌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黄玲  林桂顺  刘淑芳 《印染助剂》2006,23(12):13-15
探讨了以壳聚糖作壁材、艾蒿油作芯材,采用单凝聚法制备绿色环保型微胶囊织物抗菌剂的工艺条件,研究了w(艾蒿油和壳聚糖)、pH、凝聚温度等因素对微胶囊化的影响,用多媒体显微镜观测了微胶囊颗粒的外观形貌、粒径大小及分布,将所制微胶囊用于棉织物整理并检测了效果确定了用单凝聚法制备壳聚糖-艾蒿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pH为7.0-7,5,w(艾蒿油和壳聚糖)为1.0%~15%(对反应液质量),50℃,30(交联剂)为2%(对壁材质量);制备的微胶囊基本呈球体,平均粒径为2~4μm,分布较集中;当w(微胶囊)为1.00%(对整理液质量)时,整理试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3.07%和84.33%,但白度稍有降低.  相似文献   

7.
以Tween80为乳化剂,研究了超声功率、油茶籽油体积分数、乳油比及其交互作用对超声乳化制备油茶籽油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条件并对油茶籽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油茶籽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模型拟合度R~2分别为0.974 2和0.951 9;最优制备条件为超声功率405 W、超声时间15 min、油茶籽油体积分数8.3%、乳油比0.16∶1,在该条件下油茶籽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为(74.9±0.85)nm,多分散指数为0.17±0.01;贮存温度、贮存时间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油茶籽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油茶籽油纳米乳液在5℃和25℃条件下贮存60 d,其平均粒径小于90 nm,多分散指数小于0.3,表现出了较好的动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吐温-80、十聚甘油单硬脂酸酯为乳化剂,单独或复配后加入95%乙醇,制备五味子籽油乳液,以乳液粒径大小及分布评价乳化效果。结果表明:当吐温-80∶十聚甘油单硬脂酸酯∶油=2∶2∶10,再加入95%乙醇,乳化效果最好,中位径为0.499μm,体积平均径为0.502μm;还考察放置8 d、加热、加入不同浓度NaCl溶液、不同浓度五味子多糖等对乳液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放置8 d对乳液没影响;加热、加入多五味子多糖都使乳液颗粒尺寸变大,稳定性变差;NaCl浓度小于1%,能使乳液颗粒尺寸减少,粒径范围变小,大于1%,随NaCl浓度增大,乳液粒子变大。  相似文献   

9.
溶血磷脂比磷脂的HLB大,易形成O/W型乳化剂,可制备热力学稳定的微乳化体系.利用溶血磷脂作乳化剂,制备含沙棘油的微乳液,以沙棘油为油相,溶血磷脂为乳化剂,正丙醇为共表面活性剂,制成微乳液.最终产品呈透明、稳定的均相混合物.  相似文献   

10.
多糖颗粒为潜在的Pickering乳液稳定剂,通过产生分子间静电相互作用和空间位阻,防止乳液液滴聚集。基于此,该文综述多糖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多糖稳定Pickering乳液机制,并总结多糖相对分子质量、亲油性基团等特性对其乳化性的影响,为多糖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在食品中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肉桂精油具有抑菌杀菌、抗氧化等功效,但因其水溶性差、易挥发、稳定性差,限制了应用。将肉桂精油溶解于中链脂肪酸,以司班20与吐温80为乳化剂,制备水包油型乳液。通过改变肉桂精油的质量分数(0%~2.5%),可得粒径分布在50~280 nm乳液。离心实验发现,该乳液稳定性好,且适宜于在温度低于40 ℃条件下使用。在25 ℃下储藏10 d,乳液的粒径和分散系数几乎不变。此外,利用比浊法测定不同粒径的乳液抑菌效果发现,粒径为150 nm的肉桂精油乳液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制备含玉米低聚肽的紫苏籽油微胶囊,选择阿拉伯胶、可溶性大豆多糖、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HI-CAP 100)、酪蛋白酸钠和大豆分离蛋白5 种乳化剂,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玉米低聚肽制备紫苏籽油乳状液,筛选出制备紫苏籽油乳状液的最适乳化剂及最佳的玉米低聚肽添加比例;进而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高载油量的玉米低聚肽紫苏籽油微胶囊,筛选和评价高载油量玉米低聚肽紫苏籽油微胶囊的壁材。结果显示:HI-CAP 100制备的紫苏籽油乳状液的液滴粒径主要分布在0.1~2 μm之间,并且玉米低聚肽添加量为5%时,乳状液的不稳定性指数为0.275,粒径为(0.76±0.02)μm;以HI-CAP 100为壁材经喷雾干燥制成的目标微胶囊(载油量≥50%)表面油含量为3%,表明HI-CAP 100对紫苏籽油的包埋效果较好,并且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表面较光滑适合作为高载油量玉米低聚肽紫苏籽油微胶囊的壁材;通过加速贮藏实验证明玉米低聚肽与茶多酚棕榈酸酯复配,能提高紫苏籽油微胶囊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一种鱼油乳液的制取工艺 ,采用混合乳化剂和乳粉可制得乳化稳定性较好的鱼油乳液 .考察了β CD和茶多酚对抑制鱼油腥味及提高鱼油乳化液氧化稳定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乳状液理论及其对开发皮革加脂剂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乳化剂的作用及其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乳状液的发展回顾和乳状液理论对开发皮革加脂剂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油脂作为可可的主要成分,高温高湿条件下易被氧化变质导致其应用受限,因此,以辛烯基琥珀酸(OSA)淀粉作为稳定可可油相的固体颗粒,超临界CO 2 提取的可可精油(CEO)作为油相,优化Pickering乳液制备过程并研究其乳液稳定性。结果表明:CEO中主要脂肪酸有6种,当OSA淀粉质量浓度和CEO体积分数分别是250mg/mL和5%时,Pickering乳液粒径最小,为0.587μm。通过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扫描电镜发现乳液呈现小液滴聚集状态,油滴完全被淀粉包裹且界面相对光滑。稳定性实验表明,乳液在pH值5、低粒子浓度(0~0.3mol/L)条件下相对稳定。贮藏21d后发现,随着贮藏时间增加,5%油相体积分数下的Pickering乳液粒径由0.587μm增长至1.160μm,50~300mg/mL淀粉质量浓度下的Pickering乳液粒径增长约1.500μm,最大粒径达2.760μm。研究表明,OSA淀粉-可可精油Pickering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紫苏油在贮藏过程中极易氧化的特点,以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乳化剂,采用静电层层自组装技术对紫苏油进行包封,使紫苏油保持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并能达到油脂缓释的目的。分别对紫苏油单层乳液、双层乳液和三层乳液微观形态和稳定性进行考察,建立体外模拟消化模型,通过气相色谱测定3 种乳液消化前后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壁材质量分数为大豆分离蛋白1.0%、壳聚糖2.0%、海藻酸钠1.5%时制备的3 种乳液粒径较小、电位较高,具有良好的理化稳定性。在酸性条件下的多层乳液能够更好保护多不饱和脂肪酸,随着包埋层数的增加,紫苏油的氧化速率越慢。体外模拟消化结果表明三层乳液较单层和双层乳液具有更好的缓释效果,多层乳液可以保证油脂中脂肪酸有效释放。本实验阐明不同界面层对紫苏油消化和脂肪酸释放特性的影响,为指导油脂缓释体系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选取茶树精油为风味油相,利用甘草酸自组装纳米纤维作为结构单元构建风味精油乳液凝胶体系,研究甘草酸纤维质量分数、茶树精油质量分数、油相组成对精油乳液凝胶外观、微观结构、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甘草酸的两亲性和纤维化自组装,能成功制备出乳滴粒度小(2.5μm)且具有蜂窝状网络微结构的茶树精油乳液凝胶;流变学测试显示...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姜黄素(Cur)的稳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实验利用茶油乳液对Cur进行包埋,并对乳液的粒径、流变特性及贮藏稳定性进行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吐温80:无水乙醇=2∶1、茶油:表面活性剂=1∶4时,负载Cur(0.1wt%、0.13wt%、0.17wt%)的茶油乳液最稳定,平均粒度分别为(504.5±12....  相似文献   

19.
以非牛顿假塑性大分子壳聚糖溶液为水相,棕榈油为油相,Span-80为乳化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超声协助制备W/O型乳液工艺,并考察优化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稳定性.结果表明:内水相含量是影响乳液粒度大小的关键因素,且超声功率对乳液的粒度及其分布存在过处理现象.优化工艺为超声功率300 W、超声时间15 min、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