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专科生睡眠时间与负性情绪症状的关联,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于2021年3月选取安徽省淮南市某专科院校2 524名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一般人口学特征、睡眠时间、负性情绪症状等信息, 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专科生睡眠时间与负性情绪症状的关联。  结果  专科生中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压力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19.4%(490名), 28.2%(713名), 9.9%(250名), 男生(24.3%, 34.0%, 19.1%)的负性情绪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18.7%, 27.4%, 8.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81, 6.27, 36.23, P值均 < 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 专科生睡眠时间与负性情绪症状呈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参照组8~ < 9 h相比, 专科生学习日和周末的每天睡眠时间 < 7 h与抑郁和压力症状风险增加有关, < 8 h与焦虑症状风险增加有关; 与参照组 < 1 h相比, 专科生周末每天补充睡眠时间≥5 h与负性情绪症状风险增加有关(P值均 < 0.01)。  结论  专科生较短睡眠时间以及较长周末补充睡眠时间与负性情绪症状关联密切, 指导大学生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有利于负性情绪问题的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大学生睡眠行为、睡眠时型与抑郁、焦虑情绪症状的关联,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医科大学随机抽取一个学院大一和大二年级全体学生,于2020年11月进行基线调查,2个月后开展随访调查。采用《爱泼沃斯嗜睡量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调查大学生睡眠行为,采用《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评价睡眠时型。采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评估抑郁与焦虑症状。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睡眠时型和睡眠行为组间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检出率的差异,并分析大学生睡眠行为、睡眠时型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联。  结果  有日间嗜睡现象、存在失眠症状的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均高于无日间嗜睡和不存在失眠症状的大学生(χ2值分别为12.39,22.68;40.14,29.46,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基线调查中日间嗜睡和失眠与抑郁症状(OR值分别为3.03,5.23)和焦虑症状(OR值分别为3.74,4.24)均呈正性关联(P值均<0.05),而睡眠时型与抑郁和焦虑症状之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调查结果与基线一致。  方法  大学生日间嗜睡症状和失眠症状与焦虑、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应着力改善大学生健康睡眠行为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局部暴发期间封闭式管理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疫情应急状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抑郁症状群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对1 816名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兰州某高校在读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大学生抑郁的发生率是38.76%,其中轻度抑郁和中重度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1.33%和7.43%;焦虑的发生率为16.36%,其中轻度焦虑和中重度焦虑发生率分别为13.33%和3.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困生(OR=1.29)、作息情况(基本规律OR=0.33、规律OR=0.18)、网络教学适应度(一般适应OR=0.45、很适应OR=0.25)、担心自己及家人感染(有些担心OR=1.73、非常担心OR=2.09)、男生(OR=0.78)、隔离方式(OR=1.70)等6个因素是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影响因素(P值均 < 0.05);听音乐情况(有时OR=0.44、经常OR=0.41)、作息情况(基本规律OR=0.36、规律OR=0.19)、网络教学适应度(一般适应OR=0.42、很适应OR=0.28)、担心自己及家人感染(有些担心OR=1.87、非常担心OR=3.27)等4个因素是大学生焦虑状况的影响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新冠肺炎局部暴发校园封闭式管理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状况检出率高,高校和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精准措施进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线上、线下正念训练对改善新冠肺炎疫情后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的效果评价,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9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1 203名大学生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筛查,符合入组标准者103名,随机分为线上组(64名)和线下组(39名),干预后评估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改善程度。  结果  线上线下正念训练干预后大学生SAS、SDS、PSQI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7,5.31,3.99;4.88,5.02,5.88,P值均 < 0.01)。线上、线下两种干预训练,对睡眠质量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P < 0.05)。大学生焦虑、抑郁、睡眠3种症状合并越少,正念干预症状缓解率越高,3种症状并存缓解率≤25%,2种症状并存缓解率 < 40%,仅有1种症状缓解率100%。  结论  线上、线下正念训练皆可作为干预睡眠、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有效手段;线下正念训练对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优于线上;正念训练对于单一症状者缓解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描述大学生手机依赖和焦虑抑郁共病症状的流行现况及关联,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4—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中随机整群抽样1 13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2019年11月对抽样人群进行随访调查,与基线调查匹配后有效人数为1 110人。使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评估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使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评估抑郁、焦虑、焦虑抑郁共病症状,使用自编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及心理健康问卷报告睡眠时长。  结果  基线与随访调查中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分别为24.5%和27.7%,基线调查中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焦虑抑郁共病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28.7%,21.3%和18.4%。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手机依赖与大学生基线(OR=5.79,95%CI=4.06~8.24)和随访调查(OR=2.62,95%CI=1.86~3.69)焦虑抑郁共病症状风险均呈正关联(P值均<0.01)。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长在手机依赖与焦虑抑郁共病症状关联间起调节作用,交互项具有统计学意义(β基线=0.08,β随访=0.04,P值均<0.01)。  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可增加抑郁焦虑共病症状的发生风险,睡眠时长可缓解手机依赖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共病症状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小学生居家学习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探索居家学习生活方式对学龄期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同济心理健康队列”,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市2所小学全体二至五年级小学生。第一阶段(T1)于2020年6月居家学习期间通过网络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 588份;第二阶段(T2)于2020年12月学校重新开放后通过向学校发送纸质问卷,成功随访2 424名小学生。将儿童2次调查的抑郁、焦虑症状结果分别结合起来对儿童的心理结局进行分类。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估计居家学习生活方式与小学生心理症状变化的关联。  结果  T1时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8.9%,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1.0%;T2时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5.6%,焦虑症状检出率为30.6%。小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加重和持续与其居家学习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上课集中精力(OR=0.63,95%CI=0.45~0.89)、与老师频繁互动(OR=0.74,95%CI=0.57~0.95)、居家期间参加体育锻炼(OR=0.60,95%CI=0.41~0.87)与小学生抑郁症状加重或持续呈负相关。玩电子游戏时长(OR=1.15,95%CI=1.06~1.24)、担心感染新冠病毒(OR=1.83,95%CI=1.39~2.42)与小学生焦虑呈正相关。男生(OR值分别为0.70,0.63)比女生更不容易受到抑郁、焦虑症状的困扰。  结论  小学生结束居家隔离回归学校后,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升高,居家学习生活方式对小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存在一定的影响。应动态关注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西藏高原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为改善高海拔地区人群的睡眠质量,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0—11月,使用中文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西藏大学1 288名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测查,对测查结果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被试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平均得分为(5.32±2.94)分,20.5%(264名)睡眠质量差。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46.0%(592名)和24.4%(314名),20.4%(263名)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并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藏族、吸烟、饮酒、睡眠质量差的大学生患抑郁的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55,1.80,1.51,1.67,5.60),藏族、饮酒、睡眠质量差的大学生患焦虑的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52,1.91,10.22)(P值均 < 0.05)。  结论  西藏高原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症状存在密切关系。高校心理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尤其要重点关注存在睡眠障碍的个体,从而降低大学生群体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识别大学生述情障碍的潜在类别及其与社交焦虑、抑郁症状的关联,为促进大学生积极情绪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0年9月,在河北省、吉林省、辽宁省4所高校方便整群抽取1 338名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使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交往焦虑量表(SIAS)以及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主要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大学生述情障碍分为情感表达良好组(33.3%)、情感辨别良好组(9.6%)和情感表达困难组(57.1%)3个潜在类别。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人口学变量进行控制后,情感表达良好、情感辨别良好与抑郁症状(β值分别为-1.92,-1.44,P值均 < 0.01)、社交焦虑(β值分别为-0.71,-2.04,P值均 < 0.01)呈负相关。  结论  大学生述情障碍呈现类别分布,各潜在类别与社交焦虑、抑郁症状关联不同。高校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制定针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培养的干预方案,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及抑郁症状,促进心理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返校大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开展有效的情绪疏导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首批返校的2 697名大学生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等。  结果  首批返校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31.8%,焦虑检出率为1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产生抑郁情绪的风险是男生的1.28倍;因疫情致家庭损失的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风险是无家庭损失的1.30倍;外向性格(OR=0.62)、中性脾气(OR=0.55)及温和脾气(OR=0.46)、每周体育锻炼次数适中(1~2次:OR=0.73;3~4次:OR=0.65)与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呈负相关;早餐次数较少与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呈正相关。独生子女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风险是非独生子女的1.61倍;因疫情致家庭损失的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风险是无家庭损失的1.45倍;中性脾气(OR=0.67)及温和脾气(OR=0.56)、每周体育锻炼1~2次(OR=0.67)与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呈负相关;从来不吃早餐(OR=2.03)与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呈正相关。  结论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首批返校大学生群体抑郁检出率较高。学校应针对有因疫情所致损失经历、独生子女、具有不良早餐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及时开展有效情绪疏解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识别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潜在类别,并进一步分析其不同类别与线上社交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关联,为制定促进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网络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5—6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辽宁省沈阳市3所高校1 082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问卷(PMSMUAQ)、线上社交焦虑量表(SAS-SMU)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及稳健三步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分为适度使用组(31.98%,346名)、轻度依赖组(49.26%,533名)和深度沉迷组(18.76%,203名)3个潜在类别。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城市学生在深度沉迷组所占比例更大(OR=1.62,P < 0.05);随着每天上网时间的增加,轻度依赖组和深度沉迷组的发生比例上升(OR值分别为1.11,1.20,P值均 < 0.01)。不同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类型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8.70,62.60,P值均 < 0.01),深度沉迷组在线上社交焦虑和抑郁症状上得分更高。  结论  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存在异质性。为减少线上社交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出现,高校教育者和家长应多关注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水平较高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家庭重大变故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影响,为防治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0-12月对江西财经大学、上饶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大学、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长江大学6所高校的9779名大学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家庭情况与心理状况相关数据,心理状况信息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高校蒙古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状况及其与抑郁焦虑的关联,为高校蒙古族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4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呼和浩特市5所高校选取8422名蒙古族大学生进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及抑郁和焦虑状况的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蒙古族大学生NSSI...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及与日常生活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联,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方法  于2020年2月24日—3月4日,对广东省和山西省2所省属医药类院校10 357名在读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问卷包含人口学特征、手机成瘾、生活作息、身体活动、体重变化、焦虑状态等,基于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机成瘾与行为及心理健康关联。  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率为59.42%。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三至五年级)、非医护类专业、居住在广东、寒假前无规律运动习惯等的大学生手机成瘾率较高(χ2值分别为47.91,17.78,42.75,138.58,P值均 < 0.05)。逆概率加权后,手机成瘾大学生更倾向于晚睡(OR=1.82, 95%CI=1.66~1.98)、晚起床(OR=1.55, 95%CI=1.44~1.68)、久坐时间较长(OR=1.21, 95%CI=1.12~1.31)、焦虑(OR=2.98, 95%CI=2.52~3.40)、中等剧烈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较少(OR=1.33, 95%CI=1.22~1.44)、体重增加(OR=1.27,95%CI=1.17~1.37)和其他不良生活行为感受(P值均 < 0.05)。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较严重,伴随不良生活行为和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医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流行期间焦虑情绪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开展心理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非概率抽样(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安徽省2所医学院校6 276名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制作问卷,包括一般情况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等;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在COVID-19流行期间对被试的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匿名调查。  结果  医学生焦虑得分为(38.52±7.76)分,焦虑情绪检出率为8.9%。医学生在性别、辅导员在COVID-19流行期提醒注意防护频次、本/专科生、户籍所在地、自评近期健康状况、所居住小区是否有COVID-19确诊患者、关注度、盲目消毒、自评自己被感染的风险、恐慌程度等方面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科生(OR=1.25)、自评自己感染COVID-19的风险高(OR=1.71)、特别恐慌(OR=2.75)与焦虑情绪呈正相关;女生(OR=0.62)、来自农村(OR=0.80)、自评近期健康状况一般(OR=0.06)、健康状况较好(OR=0.11)、健康状况很好(OR=0.30)、所居住小区无COVID-19确诊患者(OR=0.67),对COVID-19疫情每天关注一两次(OR=0.47)、频繁关注(OR=0.38)、盲目消毒行为一般(OR=0.53)、盲目消毒行为较少(OR=0.32)与焦虑情绪呈负相关。  结论  COVID-19流行期间,医学生焦虑得分较高,不同性别、本专科层次医学生存在差别。医学生应做好心理调适,适度关注相关信息,正确认识疫情;学校辅导员应多关心学生,并进行多方式的相关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大学生在线学习和视疲劳现状,为指导学生用眼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设计并发放自填电子问卷,2020年3月16—20日收集安徽省合肥市1 046名在校大学生疫情期间在线学习情况和视疲劳症状相关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在线学习情况与视力疲劳的关联。  结果  大学生疫情期间视疲劳检出率为72.1%,男生和女生的视疲劳检出率分别为68.4%和74.6%。男生在线学习时间 < 6 h/d、网络频繁卡顿、课堂内容难以理解报告率高于女生,大一学生网络偶尔卡顿、课堂氛围活跃报告率最高,大三学生在线学习时间 < 6 h/d、课堂内容容易理解报告率最高,医学类大学生网络频繁卡顿、课堂氛围不活跃报告率高于非医学类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36,8.72,7.02,15.26,16.11,15.33,32.59,11.79,11.03,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OR值为1.40(1.06~1.87)],在线学习时间6~ < 8和≥8 h/d组大学生[OR值分别为1.43(1.01~2.03)和1.54(1.10~2.15)],网络频繁卡顿组大学生[OR值为2.28(1.25~4.14)],课堂内容能够理解和难以理解组大学生[OR值分别为2.54(1.73~3.74)和5.40(2.70~10.80)]更易视疲劳(P值均 < 0.05)。  结论  女生、在线学习时间≥8 h/d、网络频繁卡顿、课堂内容难以理解与大学生视疲劳呈正向关联。应关注疫情期间大学生的用眼健康,减少在线学习对视疲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乔瑞红  苗秋香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16-1519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不同手机成瘾变化趋势与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预防手机成瘾提供参考。  方法  2018—2019年对河南2所高校的1 824名2018级大学生进行手机成瘾、抑郁、焦虑状况5次随访调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变化轨迹及其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第5次调查中,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平均得分为(43.19±5.51)分,焦虑检出率为34.21%,抑郁检出率为40.73%。在城乡、不同班级排名、睡眠时间方面,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5,3.79,3.82,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手机成瘾变化趋势平稳组学生相比,高成瘾-升高组(OR=3.21,95%CI=2.33~4.4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8.39,95%CI=5.08~13.78)发生焦虑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高成瘾-升高组(OR=3.31,95%CI=2.39~4.5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4.51,95%CI=2.81~7.15)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  结论  高校应关注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尤其手机成瘾问题集聚上高的学生应重点关注,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等负面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安徽省大学生自伤行为与抑郁、焦虑症状现况及其相关性,为减少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5所高校的9 6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伤行为问卷等。  结果  9 638名大学生自伤行为检出率为22.94%(2 211名),男生(24.51%)高于女生(2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P < 0.05);抑郁检出率为28.57%(2 754名),焦虑检出率为11.11%(1 071名)。抑郁组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33.48%,高于非抑郁组(1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22,P < 0.01);焦虑组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48.74%,高于非焦虑组(1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66,P < 0.01)。抑郁、焦虑均与自伤行为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27,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后,抑郁(OR=1.48)及焦虑(OR=2.84)与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安徽省大学生自伤行为、抑郁和焦虑检出率不容乐观,且自伤行为与抑郁、焦虑之间呈正相关。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疫情期间志愿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3月,通过网络平台,采用整群抽样法对上海市金山区辖区内384名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分别采用压力知觉量表(PSS-10)、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对受试者的应激状况、焦虑症状、抑郁症状进行评估,对研究对象的心理服务需求开展调查。结果收到有效问卷36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01%。检出应激症状阳性101人(占27.98%),焦虑症状阳性65人(占18.01%),抑郁症状阳性67人(占18.56%),同时具备两种及以上阳性症状的心理健康高危人群61人(占16.9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周志愿服务时间12 h以上是应激发生的危险因素(OR=2.100,P<0.05),对新冠肺炎熟悉是发生焦虑(OR=2.507)、抑郁(OR=2.674)和高危心理状况(OR=2.742)的危险因素(P<0.05)。有应激、焦虑、抑郁症状和心理健康状况高危人群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更为强烈(P<0.05)。结论疫情发生初期,上海市金山区疫情防控志愿者心理健康尚好。在开展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志愿服务时,要关心志愿者的身心健康,建立合理的休息制度、个人防护保障和社会支持制度,同时需要重视心理健康的宣教,提供必要的心理保健服务,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