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陕西省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为陕西省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6—2022年陕西省报告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资料,采用Excel 2021和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06—2022年陕西省累计报告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15 322例,2006—2010年报告发病率骤然增长,至2010年达最高峰(8.85/10万),2011—2022年呈下降趋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以男性为主,为9 001例(58.75%);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为14 057例(91.72%);职业主要以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婚姻状况主要以已婚有配偶为主,为5 048例(69.03%);文化程度以大专水平居多,为3 631例(49.43%)。西安市医疗机构累积报告病例数最多(10 720例)。结论 2006—2022年陕西省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病率呈先逐年上升后下降趋势,性活跃年龄段是重点的高危人群,且发病年龄段有年轻化倾向,需进一步加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防控力...  相似文献   

2.
陈伟    韦宁    黄弦   《现代预防医学》2021,(18):3281-3284
目的 了解珠海市2008-2019年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为珠海市开展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珠海市2008-2019年各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数据,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利用Joinpoint软件分析发病率变化趋势。结果 2008-2019年,珠海市累计报告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17 466例,报告发病率由2008年的57.75/10万,增长到2019年的121.99/10万,其发病率以平均每年7.34%(P<0.001)速率增长。报告发病以女性为主,占所有病例的59.97%。女性报告发病率呈明显快速增长趋势,发病率从2008年的58.04/10万增长到2019年的180.98/10万,以平均每年11.71%速率增长(P<0.001)。发病以性活跃年龄为主,其中25~29岁年龄段最多,15~19岁年龄段发病率增长最快,以平均每年21.57%速率增长(P<0.001)。职业分布主要以家务及待业和商业服务人员为主,累计报告发病数占比分别为29.46%和21.48%。发病以主城区香洲区为主,累计占比81.28%,香洲区和斗门区报告发病率分别以平均每年8.86%和8.91%的速率增长(P值均<0.001)。结论 2008-2019年珠海市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性活跃年龄段是重点高危人群,且发病年龄呈年轻趋势,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育龄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防控力度和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三亚市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现况,为调整现有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疾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三亚市2012—2018年各医疗机构上报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2—2018年,三亚市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人群年均发病率为279.11/10万,年均增长率为7.98%,经趋势χ2检验,7年来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57.460,P<0.001);在性别分布上,男性的累积报告病例数为3 700例,女性累积报告病例数为7 749例,男女之比为0.48∶1,男女之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地区分布上,以天涯区累积报告的病例数最多(11 055例),其次为海棠区(394例),崖州区和吉阳区无报告病例;在年龄分布上,以20~<30岁年龄组人群最高,为160.41/10万,60岁以上年龄组人群发病率最低,为1.19/10万;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和商业服务者为主。 结论 当前三亚市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病率呈高发水平,需扩大筛查,加强宣教,同时注意减少交叉感染和追踪监测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1990年与2019年中国10~24岁青少年人群HIV/AIDS疾病负担在性别中的变化,为制定针对该年龄层人群的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信息。  方法  使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数据库资料,按性别和年龄提取1990—2019年中国10~24岁青少年人群因HIV/AIDS的死亡数和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DALY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YLL率、伤残损失寿命年(YLD)、YLD率等指标来分析该群体HIV/AIDS疾病负担在性别中的变化幅度。  结果  2019年,中国10~24岁青少年人群因HIV/AIDS的死亡数和死亡率、DALY、DALY率、YLL、YLL率、YLD与YLD率分别为847人、0.37/10万、62 621人年、27.51/10万、58 036人年、25.49/10万、4 584人年与2.01/10万,相比1990年增幅分别为401.18%,691.49%,370.48%,648.26%,409.53%,710.33%,138.87%与279.25%。2019年中国10~14,15~19岁与20~24岁男性因HIV/AIDS的死亡数和死亡率、DALY与DALY率均高于女性,与1990年相比,增幅均高于女性;10~14岁人群疾病负担增幅高于20~24岁。1990—2019年,随着年龄和年份的增加,青少年死亡率和DALY率的性别差距增大。  结论  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10~24岁青少年人群HIV/AIDS感染风险持续增加,低龄HIV感染者增幅明显,性别差异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南通市通州区性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5年5种监测性病发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5年,全区5种监测性病共报告2 543例,年均发病率为35.88/10万,依次为梅毒(25.29/10万)、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5.04/10万)、淋病(3.36/10万)、尖锐湿疣(1.96/10万)、生殖器疱疹(0.2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梅毒和淋病构成比逐年下降,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构成比逐年上升。除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外,其他4种性病男性均高于女性,男女比分别为淋病4.67、梅毒1.04、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0.05、尖锐湿疣1.14、生殖器疱疹2.4;淋病、梅毒、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和尖锐湿疣发病率最高为20~29岁组,生殖器疱疹发病率最高为40~49岁组;职业分布前3位为农民(占53.01%)、家务及待业(占25.01%)、工人(占8.57%)。全区15个镇(街道)均有病例分布,发病率19.75/10万~74.97/10万。结论南通市通州区应继续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性病疫情防控,并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性病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江苏省2006—2011年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1年江苏省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11年,江苏省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病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06年为0.12/10万,2011年为3.15/10万,发病率年均增长速度为92.23%;在报告的5859例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0.3:1,各年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男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29岁年龄组,占50.96%;江苏省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苏南和苏中的较发达城市;主要以家庭及待业者和工人为主。结论江苏省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病率快速增长,应加强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防治,以控制其感染的快速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江苏省2006-2011年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1年江苏省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11年,江苏省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病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06年为0.12/10万,2011年为3.15/10万,发病率年均增长速度为92.23%;在报告的5 859例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0.3∶1,各年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男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29岁年龄组,占50.96%;江苏省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苏南和苏中的较发达城市;主要以家庭及待业者和工人为主。结论江苏省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病率快速增长,应加强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防治,以控制其感染的快速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山东省学生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例的流行特征, 为防控艾滋病在学生群体传播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19年山东省报告职业为学生的863例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对流行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  863例学生HIV/AIDS中, 主要经同性性传播(763例, 88.41%), 样本来源以检测咨询(433例, 50.17%)为主要发现途径。2010—2019年报告的学生病例占总病例数比例有增长趋势(χ趋势2=30.21, P < 0.01)。同性性传播病例有逐年增长趋势(χ趋势2=6.35, P=0.01), 18~22岁病例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χ趋势2=6.10, P=0.01), 大专及以上学历病例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χ趋势2=4.26, P=0.04), 目前报告来源以检测咨询为主, 样本来源年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趋势2=2.97, P=0.09)。  结论  山东省学生病例报告呈逐年上升趋势, 尤其以同性性传播途径为主, 以高学历为主, 应针对这些特征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贵港市性病流行情况与发病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8年、2019年贵港市5种性病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性病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8—2019年贵港市报告5种性病共4394例,病例以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和梅毒为主,分别占性病病例总数的39.94%和31.09%,合计占病例总数的71.03%,2019年报告病例数较2018年增长24.53%,年均发病率为50.01/10万,发病高峰在7~8月。20~40岁人群为性病高发人群,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78∶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报告1990例,占45.29%,其次为家务及待业,报告1208例,占27.49%。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港北区(80.59%),其次是覃塘区(76.43%),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地区是桂平市(1115例,25.38%),其次是港北区(1006例,22.89%)。结论2018—2019年贵港市性病发病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梅毒增幅最大,淋病则呈缓慢下降趋势。梅毒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是性病防控的重点,青中年、农民与家务及待业人员是性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珠海市性病流行特征及趋势,为制定性病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14—2018年珠海市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5种监测性病病例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性病报告发病率由2014年的276.70/10万上升到2018年的331.54/10万,年均增幅为4.62%,其中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上升明显,梅毒先升后降。城区街道发病率为455.49/10万,以拱北街道最高;郊区乡镇为180.00/10万,以井岸镇最高,城郊之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男女性别比为1.16∶1,其中淋病性别比为12.60∶1,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为0.51∶1。20~39岁为高发年龄段(503.23/10万),50~59岁年均增幅最大(9.08%),梅毒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于梅毒其他年龄段及其他性病同年龄段发病率。职业以家务及待业最多(28.98%)。 结论 2014—2018年珠海市性病疫情总体呈上升态势,疫情具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以城区街道为主,应根据性病疫情发展特征采取相应防控政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0-2019年中国经同性传播感染HIV的18~ 24岁男性青年学生HIV感染者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开展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以18~24岁经同性传播感染HIV的男性青年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 10.3软件进行分布描述、局域热点分析,并通过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中国1990—2019年0~14岁儿童溺水死亡情况, 并探讨其发展变化趋势, 为中国儿童溺水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0~14岁儿童溺水死亡数据, 以世界标准人口计算其标准化率, 并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别拟合发生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结果  中国1990—2019年0~14岁儿童溺水总体发生率从37.17/10万减少到12.54/10万, 相对下降了66.26%;标化发生率从21.78/10万减少到14.98/10万, 相对下降了31.22%。儿童溺水发生率、标化发生率呈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 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Joinpoint回归显示, 儿童溺水标化发生率年平均变化百分率总体为-1.3, 男童为-2.5, 女童为0;儿童溺水标化死亡率年平均变化百分率总体为-3.9, 男童为-3.6, 女童为-4.5;趋势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男童发生率、死亡率均高于女童, 男童与女童组间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儿童溺水发生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 但是近年来发生率有所回升。儿童溺水危险因素有待进一步加强干预, 同时在儿童溺水重点人群上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发生率与死亡率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中国7~18岁汉族学生近视率变化的性别差异,为精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05、2010、2014和2019年4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中871 112名7~18岁学生的视力数据,分析各年龄段男女生近视率和近视率性别差异。  结果  中国7~18岁学生总体近视率在2005—2019年有所提高(χ2=7 265.06,P < 0.01),近视率从2005年的47.9%上升至2019年的60.1%。学生近视率的性别差异呈减小趋势(χ2=72.24,P < 0.01),在地区上呈现由南向北先降低后增大的“U型”分布。  结论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不容忽视,同时要重视男、女生近视率的差异,应根据性别做好精准近视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8—2019年广东省新报告的15~24岁青年学生HIV/AIDS中随访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在学生病例中开展针对性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下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数据库,筛选当年新发现的符合条件的病例,清洗合并后关联随访数据形成队列数据库。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了解青年学生感染者随访检测指标的年度变化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新报告学生感染者在2015年之前呈快速上升趋势(APC=41.7,β=0.3,P < 0.01),此后增速趋缓(APC=3.6,β=-0.3,P < 0.01)。1年内完成随访与CD4检测比例从2008年的58.3%上升到2019年的93.6%,检测及时率从2008年的33.3%上升到2019年的86.2%,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7,8.7,9.8,P值均 < 0.01)。珠三角地区、来自本省其他地市的病例、非其他传播途径、来源于自愿咨询检测、在省内流动的病例,1年内完成随访与检测比例较高(P值均 < 0.05)。  结论  广东省新报告15~24岁青年学生HIV/AIDS病例数近年来增长速度趋缓,感染途径、病例来源和流动影响随访和检测依从性。应进一步做好异地流动的转介工作,探索和推广学生友好的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05―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喀什地区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的流行特征,为制定丙肝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新疆喀什地区报告的丙肝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5―2019年喀什地区全人群丙肝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速度为11.5%,2005―2013年上升速度较快,2013―2019年发病率无明显波动。从2015年开始,喀什地区丙肝病例报告数跃居全疆首位。流行特征主要有:地区分布不平衡、以女性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40~<75岁,职业主要是农民。  结论  新疆喀什地区丙肝流行形势较为严重,40~<75岁人群,女性、农村居民是丙肝感染的重点人群,应尽快对该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摸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遏制丙肝在该人群中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015-2019年云南省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 为制定预防儿童意外死亡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15-2019年云南省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死亡病例性别分布、年龄组分布、死因顺位等特征作回顾性分析, 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估计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间死亡率的差异。  结果  云南省5~19岁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粗死亡率从2015年的19.15/10万下降至2019年的18.35/10万(Z=-3.36, P < 0.01)。道路交通事故、溺水、意外跌落、其他意外伤害、意外中毒、火灾死亡率男生均高于女生(χ2值分别为867.01, 11.69, 147.60, 190.34, 7.23, 702.97, P值均 < 0.05)。意外伤害前3位死因为道路交通事故、溺水、意外跌落。除了意外跌落外, 道路交通事故、溺水、其他意外伤害、意外中毒、火灾、全意外伤害死因15~19岁组死亡率高于5~9和10~14岁组(χ2值分别为764.47, 75.91, 31.75, 9.24, 114.96, 327.64, P值均 < 0.05)。前3位交通类型事故为骑(乘)摩托车人员的损伤、轻型货车或篷车事故损伤和驾(乘)小汽车人员的损伤, 分别占27.83%, 10.57%和7.90%。  讨论  需根据不同地区、年龄阶段、性别的儿童青少年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 减低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兰州市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V)流行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HCV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19年兰州市HCV报告病例资料,采用Excel 2016、SPSS 21.0软件进行资料整理与统计,采用Joinpoint 4.7.0.0软件进行HCV年报告发病率趋势分析。  结果  2010-2019年兰州市累计报告HCV病例22 69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0.20/10万,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010-2019年兰州市HCV年报告发病率整体呈平缓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为-7.49%(95%CI:-9.5%~-5.4%)。全年均有发病,无季节性增多;年均报告发病率排在前三的县(区)是城关区(59.79/10万)、七里河区(59.04/10万)和安宁区(43.46/10万)。报告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06:1,病例主要集中在35~79岁之间,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职业主要以农民和离退人员为主。  结论  兰州市HCV病例报告例数及年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应加强重点人群及地区疫情检测,继续规范病例诊断与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15—2019年0~19岁人群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事件的流行规律及特点,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防控依据。  方法  收集贵州省2015—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0~19岁人群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事件资料,对其核实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5—2019年贵州省0~19岁人群共发生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事件590起,中毒1 441人,死亡5人;中毒事件高峰在5月和9月,家庭和集体食堂是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事件的高发场所,占总事件的90.68%(535/590);中毒原因食品最多的是毒蘑菇及马桑果,占71.69%(423/590),其中5起中毒死亡病例全部由毒蘑菇中毒引起。  结论  贵州省0~19岁人群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事件中,乡镇及农村地区散居儿童、中小学生是中毒高发群体。应重点加强对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有毒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防控的宣传教育,减少相关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青海省学生肺结核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学生结核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19年青海省学生肺结核资料,分析流行特征,使用ArcMap 10.8绘制疾病空间分布图。  结果  青海省2016—2019年学生肺结核报告病例累计2 691例,各年报告发病率为46.10/10万、68.59/10万、73.49/10万、85.96/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16.45,P < 0.01)。每年3—9月高发;患者以18岁及以上学生人群为主,女生多于男生,其中藏族学生报告病例最多;青海南部地区学生肺结核疫情最为严重,以玉树、果洛两地居多,但西宁市2018—2019年肺结核疫情上升迅速。  结论  青海省学生肺结核疫情较为严重,学校应该加强结核病预防宣传教育,重点关注青海南部地区与西宁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