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Colles骨折与腕关节不稳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Colles骨折合并腕关节不稳定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对53例Colles骨折随访3~5年,测量其复位前、后和去除外固定后的腕关节正、侧位平片,并测定腕关节功能的主、客观指标。比较合并与不合并腕关节不稳定两组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伴有腕关节不稳定的发生率为41.5%(22/53),其中腕背不稳定(DISI)10例(45.5%),舟月分离12例(54.5%),多发生在严重骨折移位,高能量损伤的患者。骨折愈合后,合并腕关节不稳定的功能明显差于单纯Colles骨折患者。结论对骨折移位严重或高能量损伤的Colles骨折,要注意是否合并腕关节不稳定。对合并腕关节不稳定的Colles骨折,复位时应尽可能恢复掌倾角,如骨折稳定,腕关节固定在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10°)为宜;如骨折不稳定,应固定在掌屈尺偏位,2周后改为固定于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10°),以防止远期出现腕关节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腕背伸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采用腕背伸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效果及解剖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对134例移位的Colles骨折采用手法复位腕背伸位石膏外固定。结果:经过5—36个月,平均14个月的随访,全部获骨折愈合,根据Samnicnro^[4]综合评定,优良率达93.3%。结论:认为使用手法复位腕背伸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可以维持良好的位置,获得最佳的腕关节功能,而并发症最少。  相似文献   

3.
腕舟骨骨折背伸位与中立位/掌屈位固定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报告背伸位与中立位或掌屈位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系统地观察了107例采取管形石膏治疗的患者,其中背伸位63例,中立位或掌屈位44例,随访6-34个月,优良率背伸组分别为87.5%(无移位组28/32)和74.2%(移位组23/31),中立位或掌屈组分别为96.3%(无移位组26/27)和88.2%(移位组15/17)。结果同时发现两大组在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复工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Colles骨折行掌屈尺偏位及中立位固定的腕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80例闭合性新鲜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n=40),手法复位后予石膏外固定,治疗组固定于腕中立位,对照组固定于掌屈尺偏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腕关节背伸功能优良率及总体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2.5%、57.5%及67.5%,分别优于对照组的62.5%、25.0%及35.0%(P<0.05)。掌屈功能优良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2.5%和55.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后于中立位固定,操作简单,固定可靠,骨周围肌、肌腱松弛,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有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两种位置固定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雄楚 《中国骨伤》2004,17(11):684-684
我们自1994年8月-2002年10月采用手法复位后腕关节掌屈位或背伸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共计289例,疗效较好,并发症少,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腕背伸位小夹板固定治疗Colles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军  邹季 《中国骨伤》2005,18(4):236-237
自2002年1月-2004年1月我院采用手法复位、腕背伸位小夹板固定治疗Colles骨折6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外固定器固定与小夹板固定在治疗老年背伸型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治疗背伸型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74例82侧,外固定器组34例38侧,男27例,女7例;平均年龄(70.05±3.70)岁,行外固定器固定。小夹板组40例44侧,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70.30±3.48)岁,行小夹板外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复位后掌倾角及尺偏角丢失、拆除固定后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1周,小夹板组即出现掌倾角与尺偏角的丢失(P〈.01)。拆除外固定1个月时,小夹板组与术后当天比较,角度丢失更加明显(P〈0.01);而外固定器组角度丢失不明显(P〉0.05)。拆除外固后1个月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外固定器组优于小夹板组(P〈0.05)。结论:治疗老年背伸型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宜采用外固定器固定,可减少复位丢失,有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38例Colles骨折合并舟月骨分离患者,采用适当延长对抗牵引时间.闭合手法复位,整复后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固定的治疗,经6~18个月的随访,优良率86.84%.认为舟月分离是腕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治疗首先要力争使骨折解剖复位.以纠正腕关节的动力性不稳定:同时要恢复舟月骨之间正常的解剖关系,传统的掌屈尺偏位固定,不利于改善腕关节不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Colles骨折合并舟骨月骨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述昌  王秀媛  姜军 《中国骨伤》2001,14(7):401-402
目的 探讨Colles骨折合并舟月骨分离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40例Colles骨折合并舟月骨分离的患者,采用适当地延长对抗牵引时间和闭合手法复位,整复后以中立位、轻度背伸位固定治疗。结果 经6-18个月的随访。40例患者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根据腕关节运动功能综合评定,优23例,良12例,可5例,优良率达86.9%。结论 舟月骨分离是腕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治疗首先要力争使骨折复位,纠正腕关节的动力性不稳定,同时要恢复舟月骨间的正常解剖关系。传统的掌屈尺偏位固定。石油利于改善腕关节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程水明 《中国骨伤》1998,11(5):71-72
1993年6月~1995年6月,运用单块背侧夹板固定治疗新鲜腕舟状骨骨折18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8例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9~53岁;左腕7例,右腕11例;3例为舟状骨结节部骨折,15例为舟状骨腰部骨折;均在伤后1周内就诊。治疗方法与结果取杉树皮自制夹板,长度从前臂中上1/3处至掌指关节,宽度为手腕部3/4左右。腕关节外敷止痛消炎药膏后,衬以棉纸,上置夹板,用绷带缠绕。在腕掌部绷带绕过第1掌骨与虎口,固定后,使腕关节处于中立位,制止腕关节背伸、掌屈及尺、桡偏活动。每周更换药膏。固定期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拟益肾壮骨方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小夹板外固定结合中药治疗9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男28例,女62例;年龄61~91岁,平均63岁。按AO分型属A型或B1型,Colles骨折80例,Smith骨折7例,Barton骨折3例。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后,随机将患者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中药组予益肾壮骨方水煎服,日l剂,2次/日;西药组予密钙息50单位肌注.2次/周,同时口服钙尔奇D(1片/次,口服,1次/日)和α-骨化醇(每次0.5μg,口服,1次/日),2组均用药2个月。对照组未予任何特殊抗骨质疏松药物。患者于治疗后第4、6、8、12周后摄腕部正侧位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并进行对比,2个月后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估并进行疗效对比。结果:骨折愈合时间,中药组平均(7.12±2.32)周及西药组平均(9.25±3.05)周,短于对照组平均(11.57±1.9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中、西药及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93.3%、86.7%、60%,中、西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经Ridit分析,药物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益肾壮骨方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且优于西药,同时能显著促进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对掌屈尺偏位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刚建  任文杰  闵奇 《中国骨伤》2012,25(9):779-782
目的:探讨腕关节掌屈尺偏位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998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腕关节掌屈尺偏位固定治疗Colles骨折120例,男52例,女68例;年龄22~90岁,平均57.6岁;左侧41例,右侧69例,双侧10例。全部为新鲜闭合骨折。根据骨折移位畸形情况:Ⅰ型34例,Ⅱ型36例,Ⅲ型32例,Ⅳ型18例。结果:有移位的(Ⅱ-Ⅳ型)8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全部获得临床骨性愈合。根据Dienst腕关节评估标准评定:优59例,良12例,可10例,差5例。结论:腕关节掌屈尺偏位固定可以维持良好的Colles骨折整复后的固定位置,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三根克氏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比较,寻找最佳的固定方式。方法: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3种不同固定方法治疗60例肱骨髁上骨折。方法1:通过冠突窝桡侧缘固定,共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2~13岁,平均(5.4±0.5)岁;均为闭合新鲜骨折,均无神经及血管损伤;Gartland Ⅱ型13例,Gartland Ⅲ型7例。方法2:通过冠突窝尺侧缘固定,共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11岁,平均(6.1±0.4)岁;均为闭合新鲜骨折;Gartland Ⅱ型11例,Gartland Ⅲ型9例;术前有尺神经损伤2例,均无血管损伤。方法3:通过冠突窝中间固定,共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3~14岁,平均(7.4±0.6)岁;均为闭合新鲜骨折,桡神经损伤2例,均无血管损伤;Gartland Ⅱ型7例,Gartland Ⅲ型13例。术后1年时,在X线片测量Carrying角及Baumann角,并观测此时的肘关节伸屈情况。按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比较3种方法的疗效。结果:肘关节伸屈功能丢失情况:方法1为(14.04±3.25)°,方法2为(13.14±2.34)°,方法3为(9.25±2.56)°。Carrying角改变值:方法1为(7.64±1.78)°,方法2为(7.38±1.68)°,方法3为(5.27±1.13)°。Baumann角改变值:方法1为(28.55±3.23)°,方法2为(27.55±2.23)°,方法3为(21.45±1.73)°。Flynn临床功能评定结果:方法1优11例,良4例,差5例;方法2优12例,良3例,差5例;方法3优11例,良6例,差3例。方法3固定治疗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方法。结论:克氏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也不同,通过冠突窝中间的治疗方法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14.
原发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临床特点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比较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Colles骨折患者与无骨质疏松Colles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治疗的260例Colles骨折门诊患者,男60例,女200例;平均年龄66.5岁。按Colles骨折的Cooney分型:I型44例,Ⅱ型83例,Ⅲ型92例,Ⅳ型41例。其中96例为原发性骨质疏松骨折患者,164例为无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对两组的一般项目、复位石膏固定后失效率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质疏松组Ⅲ型及Ⅳ型骨折多于无骨质疏松组(P〈O.01);骨质疏松组复位后失效率高于无骨质疏松组(P〈O.01);随访6个月后,无骨质疏松组临床疗效优于骨质疏松组(P〈O.01)。结论:原发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有其自身临床特点,治疗时需加以对症,勤复查,并加强医患沟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小切口微创复位腕关节动力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FernandezⅣ型桡骨远端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选取桡骨远端骨折(FernandezⅣ型,韧带附着点撕脱型骨折)合并桡腕关节脱位患者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22~42岁,平均36.5岁.采用微创复位,安装动力外固定支架,克氏针维持固定桡腕关节面及纠正背伸不稳、掌屈不稳.测定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影像学指标,对腕关节功能进行Gartland-Werley评分评定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无钉道感染、固定松动和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行标准腕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测量得桡月角(9.5±3.3)°,舟月角(51.3±11.2)°,桡骨远端长度(11.2±1.8)mm.随访未出现再移位,无桡腕关节的半脱位或背伸不稳、掌屈不稳.术后3个月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3.02±3.05.结论:FernandezⅣ型桡骨远端骨折脱位采用小切口微创复位腕关节动力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的治疗方案疗效确切,可恢复正常桡月角、舟月角及桡骨远端长度.  相似文献   

16.
赖震  石仕元  魏威  费骏  余涌杰 《中国骨伤》2011,24(6):479-481
目的:比较石膏固定和骨片钉固定两种方法治疗Bennett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1例分别接受2种方法治疗的Bennett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石膏固定组(A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43.9±5.7)岁;骨折按Buechler分型:1区3例,2区11例,3区3例。骨片钉固定组(B组)14例,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45.6±6.1)岁;骨折按Buechler分型:1区3例,2区9例,3区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①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固定失败情况;②骨折复位质量采用KjaerPetersen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③拇指运动功能采用Cannon等方法进行评判。结果:31例均获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0±3.5)个月,A、B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0±2.5)d和(9.0±3.9)d,A组住院时间短。术后骨折复位质量:A组优4例,良8例,差5例;B组优8例,良6例,差0例,B组复位质量优于A组。A、B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0±0.5)周和(6.0±1.9)周,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拇指运动功能:A组优6例,良8例,可3例;B组优8例,良5例,可1例,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骨折再次移位2例,B组无固定失败病例。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获得满意疗效,石膏固定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的优点,但稳定性差,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骨片钉固定具有固定牢固、术后功能恢复好的优点,但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  相似文献   

17.
徐颖鹏  谢利民  徐超  张跃  李玉彬  乔欣 《中国骨伤》2014,27(10):823-828
目的:探讨纸板加压垫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的疗效、安全性及优势,建立纸板加压垫疗法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的诊疗规范.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采用纸板加压垫或短腿石膏外固定治疗新鲜第5跖骨基底骨折患者59例.随机纳入到纸板组或石膏组,纸板组29例,男9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79±11.40)岁,平均病程(11.59±6.58)h.石膏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13±17.34)岁,平均病程(11.03±7.06)h.根据骨折线分型:纸板组A型骨折14例,B型骨折15例;石膏组A型骨折16例,B型骨折14例.根据骨折移位分级:纸板组Ⅰ度移位16例,Ⅱ度移位13例;石膏组Ⅰ度移位20例,Ⅱ度移位10例.根据骨折分型采取相应的手法进行整复,纸板组给予纸板加压垫治疗,石膏组给予短腿石膏外固定,固定时间均为4~6周.于固定后第2、4、6、8周,3、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足部功能评分量表评价患足功能,其中第2、4、6、8周时拍摄患足正斜位X线片,对X线骨折线和骨折边缘情况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完成随访,治疗后8周,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没有压疮、骨折不愈合、骨折端移位等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后4~8周,纸板组X线评分高于石膏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间及各时间点两组间具有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各时间点,纸板组足部功能评分均高于石膏组,其中在治疗后2、4、6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个月,纸板组优良率93.10%,优于石膏组的8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3).结论:纸板加压垫的方法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取材方便、费用经济、疗效满意等优点,是一种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本科收治青少年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7~16岁,平均13.1岁。根据Meyers-Mckeever-Zaricnyi分型,Ⅱ型13例,Ⅲ型18例(ⅢA型11例,ⅢB型7例),采用关节镜监视下骨折复位,薇乔可吸收线固定14例,钢丝固定17例。结果术后随访26例,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7个月。术后膝关节Lyscholm评分,薇乔线组(90.4±3.6)分,钢丝组(90.7±2.9)分。薇乔线组与钢丝组术后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线片显示骨折块复位好,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结论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胫骨髁间隆突骨折,创伤小,内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
背侧入路π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背侧入路面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桡骨远端骨折,男11例,女21例;年龄23~67岁,平均36岁;左侧11例,右侧21例。骨折按AO分类:B2型16例,C1型9例,C2型7例。全部行背侧入路,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百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27例患者行植骨。术后随访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及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32例经随访19-28个月,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折愈合良好。按照Gartland—Werley疗效评价标准,优25例,良7例。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等并发症。结论:背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π钢板手术创伤小,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