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15例进行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15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发病90 d预后。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18.5±4.3)分]与对照组[(18.1±4.7)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 h,观察组NIHSS评分[(13.8±3.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2±3.8)分;P<0.05]。治疗后3 d内,观察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3.3%,2/15)与对照组(20.0%,3/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90 d,观察组预后良好率(66.7%,10/15)明显高于对照组(26.7%,4/15;P<0.05)。结论 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是神经内科急症之一,一旦发病,病死率极高,即使存活,也往往留有严重后遗症,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据统计,全球每年因卒中死亡的人数590万左右,其中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导致的死亡约100万人,怎样减少该病的致死、致残率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静脉溶栓作为急性期治疗颅内血管闭塞的常用方法,操作简便,耗时短,但血管的再通率低,预后效果欠理想,随着介入技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动脉途径给予rt-PA结合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Solitaire AB支架对急性脑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2例应用rt-PA结合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和(或)Solitaire AB支架治疗的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闭塞脑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再通率为100%;其中37例完全再通,完全再通率88%.术后1例发生基底节区脑出血,1例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出现昏迷并持续高热,于术后8d死亡.9例(21%)经后期内科治疗后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NIHSS评分及ADL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治疗时间窗内的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微导管、微导丝机械性碎栓和(或)Solitaire AB支架结合动脉内注射rt-P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发病时间窗内采用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方法。然而对于大血管闭塞性 脑梗死,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偏低,血管内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本文主要对动脉溶栓及机械取 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指导未来的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机械取栓联合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治疗组采用机械取栓联合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和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的治愈23例(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例(3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4,P<0.01);2组的致残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脑血管痉挛者9例,多于对照组的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50,P>0.05);治疗组出现脑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再闭的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疗效。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11月收治46例急性颅内动脉闭塞的病人,均采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结果 46例患者取栓手术均取得成功,总再通率91.3%(42/46);取栓次数为1~4次;取栓时间平均为23 min;术后死亡2例。出院后随访1~3个月,失访1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31例,1分10例,2分1例,4分1例,6分2例。结论 动脉内机械取栓能大大缩短血管再通时间,最大程度的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减轻脑组织损伤,是治疗急颅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单纯机械取栓与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样本为2016-06—2020-05在郑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诊疗及90 d随访的前循环大动脉病变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对照组53例患者接受单纯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71例患者接受机械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机械取栓治疗大脑前动脉闭塞的疗效和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06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7例急性大脑前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终点定义为在脑梗死溶栓治疗后血流分级(TICI)≥2b为血管再通,次要终点包括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和有无症状性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急诊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共16例。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5例(M1段闭塞2例,M2段闭塞3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颈内动脉闭塞2例,椎-基底动脉闭塞8例,对其中6例大动脉重度狭窄基础上的闭塞者,同期行急诊血管成形术。结果16例患者的闭塞血管均获得有效再通,术后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3级12例,2b级4例;1例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而死亡,无血管内治疗操作相关的并发症;90 d改良Ranks量表评分0分8例,1分2例,2分3例,3分2例,6分(死亡)1例。结论初步临床经验显示,对于伴有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Solitaire FR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Solitaire FR支架取栓治疗的25例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术后即刻造影评估血管再通,TICI分级≥2b级为血管再通.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对动脉溶栓[尿激酶或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再通后残存严重狭窄(狭窄率>70%)的18例急性脑梗死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即刻血管造影评估支架定位及血管残余狭窄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月后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18±10.37)(6~48)个月。结果 所有支架定位准确,血管残余狭窄率<20%。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3个月后mRS评分明显改善。1例(5.6%)在术后第4 d仍处于昏迷状态,家属放弃治疗,死于脑干梗死。1例(5.6%)术后10个月出现神经定位体征,但临床表现明显较首次发病轻,复查DSA提示支架处血管闭塞。结论 早期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应用尿激酶动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析溶栓时间窗、尿激酶剂量、责任供血动脉再通情况与转归的关系等。结果例2大脑中动脉溶栓后症状完全缓解;例4颈内动脉溶栓后颈内动脉完全再通,但有皮层支梗死;例1、3大脑中动脉溶栓后部分再通。本文4例患者溶栓后2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结论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应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责任供血动脉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动脉溶栓对大、中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对穿支动脉急性闭塞脑梗死患者疗效欠佳,有待进一步随机、双盲、大样本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高龄脑梗死患者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不同分为高龄组(≥180岁,21例)和普通年龄组(<80岁,65例),并设对照组(同时期≥80岁未行动脉溶栓治疗患者,50例).评估患者动脉溶栓术后血管良好再通率、早期临床改善率,以及各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较好转归率及死亡率.结果 接受动脉溶栓治疗的两组患者血管良好再通率、早期临床改善率及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8,P=0.102,P=0.353).高龄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高龄组较好转归率为42.9%,低于普通年龄组(50.8%),但高于对照组(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17).高龄组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8%vs 28%,P=0.816),但高于普通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8%vs 10.8%,P=0.034).结论 80岁以上高龄脑梗死患者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疗效,高龄不是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禁忌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ntra-arterial thrombolytic therapy on elderly patients (≥ 80 years old)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6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received intra-arterial thrombolytic therap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age differences,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dvanced age group (≥80 years old, n=21) and common age group (<80 years old, n=65); and control group (≥80 years old, not receiving thrombolytic therapy, n=50) was established.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and early clinical improvement rate, and the incidence, recover rate and death rate of 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evaluated in these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avorite recanalization rate and short-term outcome, and the incidence of symptom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were noted between the advanced age group and common age group (P=0.528, P=0.102,P=0.353). The incidence of symptom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the advanced age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34); the recover rate of symptom 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the advanced age group (42.9%)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mmon age group (50.8%), but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6%, P=0.042, P=0.017). The mortality of the advanced age group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3.8% versus 28%, P=0.816), but higher than that of common age group (23.8% versus 10.8%, P=0.034). Conclusion Relatively high feasibilit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ntra-arterial thrombolytic therapy are noted in elderly patients (≥80 years old)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demonstrating that the use of intra-arterial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very elderly patients should not be avoided but pursued advisabl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治疗的方法、时间窗、溶栓药物剂量。 方法选择海口市人民医院急性发病12h内的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治疗(术中联合采用介入接触溶栓+导丝机械疏通、球囊机械扩张、支架拉栓和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等),通过脑血管造影判断其血管开通情况并对其治疗疗效(依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估。 结果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血管完全再通率为55%(33/60),部分再通率为38.3%(23/60),未开通率为6.7%(4/60);临床治愈38例(63.3%),显著好转I0例(16.7%),有效9例(15%),无变化3例(5%),死亡0例。 结论经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和规范其治疗措施,能较好的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脑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观察组治疗后24h、2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栓塞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机械再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入住本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4.5 h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中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者20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机械再通治疗10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24 h、1周NIHS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各观察亚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各时间点较治疗前NIHSS评分显著减少,总有效率显著增高(P<0.05),而各观察亚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亚低温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温下常规动脉溶栓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亚低温技术联合常规动脉溶栓治疗; 记录观察组患者亚低温处理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呼吸(R)的变化情况; 比较2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脑疝、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亡率情况; 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1)观察组患者在亚低温处理后HR明显降低,与亚低温处理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2组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脑疝、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发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分别有2例(6.7%)和10例(33.3%)(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发生死亡分别有6例(20.0%)和8例(26.7%)(P>0.05);(3)神经功能缺损评估(NIHSS评分),2组患者溶栓后2、24 h,7和90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2、24 h,7和90 d的NIHSS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4)观察组治疗14、30和90 d后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联合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减少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的适应证,以期提高动脉溶栓疗效,减少死亡率。方法87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ICA系统49例,发病多在6h内;VBA系统38例,发病多在12h以内。血管再通程度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分类。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30d进行,根据改良的Rank(MRS)评分,0~3分为好结果、4~6分为差结果。结果DSA造影结果,ICA完全闭塞20例,MCA的M1或M2段闭塞16例;溶栓后24例再通,12例未通。椎-基底动脉(VBA)系统,完全闭塞24例,溶栓后11例再通,13例未通。严重狭窄7例,溶栓后狭窄未见明显缓解。20例未见明显闭塞,结合临床症状及CT或MR检查考虑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深穿支闭塞。欧洲卒中评分(ESS):术前37.5±8.1,术后24h 50.6±11.6,术后2周58.2±12.4。痊愈35例(40.2%)、显效18例(20.7%)、有效11例(12.6%),未愈及死亡23例(26.5%)。发病2周以内死亡20例(ICA 3例,VBA 17例),脑出血和上消化道出血各死亡1例外,其余均死于脑梗死。溶栓术后30d,ICA系统30例(61.2%)患者为好结果(MRS 0~3),19例(38.8%)为差结果(MRS 4~6),其中4例(8.2%)死亡。V-BA系统12例(31.6%)患者为好结果(MRS 0~3),26例(68.4%)为差结果(MRS 4~6),其中19例(50%)死亡。结论急性期动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术后24h的恢复程度与远期预后直接相关;动脉严重狭窄所致低灌注性脑梗死溶栓效果不佳;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脑梗死及其并发症,极少数死于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02—2012-11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小剂量(0.6mg/kg)静脉溶栓A组(41例),大剂量(0.9mg/kg)B组(41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2组疗效,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NI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各阶段2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但治疗效果与剂量大小关联性不显著,大剂量rt-PA会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用药剂量、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例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进行脑血管造影后 ,超选择性地把微导管插至梗死灶近端 ,注入尿激酶接触溶栓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查头颅CT ,对病人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12例患者中 5例溶栓治疗术中复流再通 ,3例部分恢复血供 (仍存部分狭窄 )。溶栓后 2周神经功能评分达 10 0分 5例 ,神经功能评分≥ 84分 5例 ,6 4分 1例 ,死亡 1例。结论 :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可使梗死血管复流再通 ,神经功能迅速恢复 ,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