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在预防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非何杰金淋巴瘤(NHL)的患者化疗期间出现HBV再激活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合并HBV感染的NHL68例患者纳入研究,按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在接受化疗同时服用拉米夫定,B组在接受化疗同时服用恩替卡韦(B组)。两组均第一次化疗前常规检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其后每个化疗周期前和化疗后1周检查肝肾功能。比较两组乙肝病毒再激活率、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化疗延迟及肝衰竭死率等指标。结果B组乙肝病毒再激活率低于A组(6.60%vs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功能损害情况方面,B肝功能损害总发生率低于A组(45.71%vs15.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B组肝功能损害仅为I度、Ⅱ度,无Ⅲ度、Ⅳ度发生,A组Ⅲ度、Ⅳ度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5.71%、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因乙肝病毒再激活所致肝功能异常而化疗延迟的发生率分别为8.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NHL并HBV感染患者,恩替卡韦的乙肝病毒再激活率、肝功能损害总发生率、肝炎突发率更低,因此,恩替卡韦能更好地预防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非何杰金淋巴瘤(NHL)的患者化疗期间出现HBV再激活。  相似文献   

2.
陈芳 《江西医药》2009,44(5):471-472
目的了解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0月我院住院的225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年龄〈50岁和≥50岁分组,比较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胆碱脂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差异;以单纯戊型肝炎和重叠乙型戊型肝炎分组。分析比较两组间重型肝炎和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结果(1)比较两组TBil、CHE、GGT、PTA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ALP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在单纯戊型肝炎组和戊、乙型重叠感染肝炎组之间,重型肝炎和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50岁以上戊型肝炎患者肝脏受损比较重;戊、乙型病毒重叠感染比单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更易进展至重型肝炎.且容易发生低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3.
黄遵仁 《海峡药学》2009,21(6):158-160
目的探讨干扰素-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肝纤维化指标和HBV-DNA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保肝治疗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rhIFN-γ治疗9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9月后检测肝功能、HBV-DNA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HBV-DNA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肝纤维化指标HA、PⅢP、CⅣ和LN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干扰素、了在有效抑制HBV,降低肝功能的同时,能降低血浆HA、LN、PⅢP和CⅣ含量,进而达到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劲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1):1472-1473
目的 探讨艾滋病病毒(HIV)重叠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肝功能受损情况.方法 检测134例住院HIV阳性患者HBV、HCV感染血清标志物,分为HIV+HCV、HIV+HBV、HIV+HCV+HBV重叠感染三组,单纯性HIV感染作为对照组,对四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IV合并HCV感染最常见达74%.对照组ALT值中位数为26U/L(16.25~37),重叠感染组HIV+HBV、HIV+HCV、HIV+HBV+HCV的ALT值中位数分别为77(23~96)、43(23~75.5)、54(33.5~108)U/L,对照组与重叠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值HIV+HBV+HCV组中位数为14.6 s(12.9~15.2),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HIV重叠感染以合并HCV最高,重叠感染会加重肝功能损害,以同时重叠HCV、HBV感染组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胸腺肽仪α1(Tα1)在预防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中的作用。方法将72例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除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外,给予胸腺肽α1.6mg皮下注射,每周2次。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抗结核治疗后1、2、3个月检测肝功能及HBV-DNA,观察两组患者HBV再激活发生例数。结果治疗组36例患者中发生HBV再激活者12例,发生率为33.33%(12/36)。对照组36例患者中发生HBV再激活者20例,发生率为55.56%(20/36)。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给予胸腺肽α1治疗,可以起到预防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加功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6):1015-1016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6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用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对照组31例仅用拉米夫定,疗程6~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LT、HBeAg及HBV-DNA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ALT复常率,HBeAg以及HBV-DNA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HBV-DNA阴转后复阳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有效抑制乙肝病毒(HBV)复制。  相似文献   

7.
王海燕  邓群 《河北医药》2016,(22):3378-3381
目的:探讨HBV/HCV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的抗病毒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HBV/HCV合并感染患者45例( A组),单纯HBV感染患者49例( B组),单纯HCV感染患者38例( C组),比较病毒感染和抗病毒疗效。结果 A组与B组HBe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HBV DNA平均值以及HBV DNA量的患者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貂.05);A组与C组HCV RNA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HCV RNA量的患者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A组与C组基因型分布、HCV RNA和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PLT、WBC、PTA和Al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Ⅰ基因型中,A组与C组pEVR、ETVR以及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RVR、cEVR以及S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非Ⅰ基因型中,RVR、cEVR、pEVR、ETVR、SVR以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A组与C组不良反应例数以及WBC和PLT减少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溶血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未获得SVR患者和获得SVR患者阳转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丙型和乙型肝炎合并感染患者以HCV为优势病毒株为主,HBV复制受抑制。合并感染Ⅰ基因型患者复发率、部分早期病毒学应答和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高于单纯HCV感染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相似,但合并感染对非基因Ⅰ型病毒学应答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胡家凯 《首都医药》2014,(24):141-143
目的分析双环醇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患者均行2HRZE/4HR标准抗结核方案治疗,在护肝治疗上,对照组患者行甘草酸二铵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行甘草酸二铵联合双环醇治疗。统计2组患者痰菌转阴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HBV-DNA水平及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2、4、6个月后的痰菌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平均ALT、AST、TBIL、HBV-DNA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组内患者治疗前后的ALT、AST、TBIL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治疗后HBV-DNA要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IL-2、IFN-γ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4、IL-1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环醇的应用能有效保护慢性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方案治疗中的肝功能,并可能调节血清Th1/Th2亚群平衡,防止乙肝病情的加重,同时有利于提高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药配合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宁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3):426-428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服用中药加双环醇片,对照组服用双环醇片,治疗12个月,于治疗前、中、后及停药6个月后检测肝功能及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氨基转肽酶(GGT)、白蛋白(A)、球蛋白(G)、总胆红素(TBiL),其中治疗组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停药6个月后,治疗组在改善ALT、A、G、TBiL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HBV-DNA阴转率优于对照组(P〈0.05)。停药6个月后,治疗组(43.9%)与对照组(23.2%)的HBV-DNA阴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反跳率(3/43)明显高于治疗组(0)。结论中药加双环醇可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含量,改善肝功能,近、远期疗效优于单用双环醇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牛磺酸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重叠戊型肝炎(戊肝)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掷骰子法将40例慢乙肝重叠戊肝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给予内科保肝、人工肝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牛磺酸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肝功能生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6.669、6.917、5.088、4.215、18.797;均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5.0%)显著高于对照组(55.0%)(χ2=4.286,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800,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t=4.193、20.862,均P<0.05)。结论牛磺酸熊去氧胆酸治疗慢乙肝重叠戊肝感染疗效显著,值得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水矿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47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 HBV-M)阳性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HBV-M阴性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抗结核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损害情况、肝功能损害出现及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水平及血清总胆红素( TBL)水平高于对照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肝功能损害出现时间早于对照组,肝功能恢复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肝功能损害明显,故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加强对患者病情的监测,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合理用药,降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单纯口服拉米夫定片100mg,1次/d,持续用药12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阿拓莫兰)静脉滴注600mg,(前1个月1次/d,后11个月2次/周),疗程结束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结果 联合用药组(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单用拉米夫定组(对照组)(P〈0.05);ALT复转率、HBeAg转阴率、完全应答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HBV-DNA转阴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拉米夫定与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慢性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之一,血清流行病学显示,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率居各类感染性疾病前列。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流行率为80.9%,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流行率为57.6%,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75%(约1.2亿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为3.2%犤1犦。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在我国也有较高流行率。除HCV以外各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在急性期均为自限过程,尤其是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可以自愈。丙型肝炎、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却有显著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检测在HCV单独感染和HCV、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9例HCV感染者检测抗-HCV、HCVRNA和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并对其中的HCV、HBV合并感染(HBV+HCV组,27例)和HBV单独感染患者(HBV组,50例)检测HBVDNA。结果:129例HCV感染患者中,抗-HCV和HCVRNA同时阳性者占68.2%,抗-HCV阳性而HCVRNA阴性者占27.9%。抗-HCV阴性而HCVRNA阳性者占3.9%。肝硬化和肝癌组的HCVRNA阳性率84.2%(32/38)较慢性肝炎组的67.0%(61/91)升高(P〈0.05)。ALT和(或)TBiL均异常的HCV患者HCVRNA阳性率79.8%(71/89)较ALT和TBiL均正常者的55.0%(22/40)升高(X^2=8.42,P〈0.01)。在HCV和HBV合并感染组,HCVRNA阳性率55.6%(15/27)低于单纯HCV感染组的76.5%(78/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的阳性率29.6%(8/27)低于单纯HBV感染组的76.0%(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HCVRNA检测的同时,结合多项血清病毒学和一些生化相关指标分析,对HCV感染的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叠庚型肝炎病毒 ( HGV)感染对乙、丙和 /或丁型肝炎 ,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影响。方法 对各型肝炎 1913例进行血清甲~庚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 ,其中 76例乙型、丙型和 /或丁型肝炎抗 -H GV阳性 ,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时期各型肝炎 70例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丙氨酸转氨酶 ( AL T)、总胆红素( TBIL)与白蛋白 /球蛋白 ( A/ G)。结果 急性肝炎观察组 A/ G比例下降明显。慢性肝炎三项指标异常程度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急性肝炎、重叠感染组更有慢性化趋势 ;慢性肝炎、重叠 H GV感染加重肝脏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乙肝肝硬化患者80例(肝硬化组),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人群40例。肝硬化组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根据肝硬化患者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是否转阴分为转阴组56例,未转阴组24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肝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肝硬化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素4(T4)、游离甲状腺素(FT4)低于对照组(P<0.05),促甲状腺激素(TSH)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肝硬化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降低,白蛋白(Alb)提高(P<0.05);HBV DNA转阴组T3、FT3、T4、FT4高于未转阴组(P<0.05),TSH低于未转阴组(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紊乱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的一线抗痨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状况。方法对比分析乙肝病毒感染单纯HBsAg(+)、HBsAg(+)和HBeAb(+)及HBcAb(+)、HBsAg(+)和HBeAg(+)及HBcAb(+)、肝炎病毒阴性患者之间经过抗痨治疗后肝功能损害状况。结果384例病例中,肝功能损害总的发生率为19%(73/384),乙月十大三阳和乙肝小三阳几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率明显高于乙肝病毒阴性和单纯HBsAg(+)组,乙肝病毒阴性和单纯HBsAg(+)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还发现,大于60岁年龄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小于60岁的年龄组。结论合并肝炎病毒感染、老年是抗痨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用抗痨药物时,针对此类病人需密切关注其肝功能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相关性,动态检测俩项指标,分析其在诊断乙型肝炎和临床治疗,妒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23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进行HBV—LP和HBV-DNA平行检测。结果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HBV—LP含量与HBV—DNA拷贝数间呈正相关(r=0.84,P〈0.01),230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清标本中,HBV-LP阳性率为84.78%,HBV-DNA阳性率为84.3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5例HBeAg阴性血清标本中,HBV—LP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63%(35/55)、58.18%(32/5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194例中,HBV—LP阳性率(82.47%)明显高于HBeAg阳性率(52.06%)(x2=80:3,P〈0.01)。结论HBV—LP及HBV-DNA是判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重要指标,尤其是HBeAg阴性患者体内病毒复制及预后判断有价值的血清学检测指标,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数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患者对肝功能、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保肝治疗对照组及恩替卡韦治疗组。观察肝功能、肾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恩替卡韦治疗组血清HBVDNA水平及尿蛋白排出量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而对照组不明显(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双环醇片(百赛诺bicyclol)联合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7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以干扰素α作为基础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加用双环醇,对照组加用甘利欣胶囊。疗程24周,观察临床症状,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结果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有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显着性;而肝功能各项生化指标的复常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24周结束时,治疗组血清HBV-DNA阴转率、HBeAg/HBeAb转换率(分别为68.42%和44.74%)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42.11%和15.79%)。双环醇能明显改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并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