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床医务人员针刺伤的职业危害与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伤是临床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危害,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是医务人员所面临的最严重的职业危害之一,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万人,其中护理人员每年发生针刺伤为80%。现将护理人员针刺伤的情况、危险因素及防护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鄂尔多斯市各大医院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和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方法:采用目标抽样法,对部尔多斯市就诊的量前的十位二、三甲医院的500位急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护士认为针刺伤不可避免,一半的护士认为被污染针头刺伤感染机率大,三分之一的护士认为最可怕的结果是感染HIV一半的护士对针刺伤持“无可奈何”的态度,三分之一的护士认为被污染针头刺伤后“非常可怕,无可奈何”。结论:大多数护士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为非常害怕且消极无奈,可能原因为意识到针刺伤的巨大危害性、认为针刺伤不可避免以及受伤后缺乏必要的支持系统;少数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针刺伤发生的原因,探讨避免针刺伤发生的对策,强化管理,规范操作行为,减少针刺伤危害。方法:回顾全院各种针刺伤50人,对针刺伤发生原因、时间特点及直接责任人的职称、工作年限进行分析。结果:发生针刺伤排在前3位的是内科、外科、妇产科,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因素,其中护理人员违规操作是主要原因;护士资历与针刺伤发生有关;针刺伤多发生在白班。结论: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和综合素质是减少针刺伤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基层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以探讨基层医院职业安全管理模式。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132名基层医院临床护士进行针刺伤经历及相关问题的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96.9%被调查护士在工作期间发生过针刺伤,73.5%被针刺伤〉1次,在针刺伤发生后仅有39.1%的能正确处理伤口,针刺伤感染源的确认为16.4%,采取标准预防者2人占1.5%。结论基层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防护意识不强,职业安全制度不健全。建议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医疗单位管理部门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制度,加强基层医疗职业安全制度,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培训,以促进医疗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5.
浅谈静脉输液中的职业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士在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是发生血源性传染性疾病。护士每天都在进行着大量的静脉输液操作,因此,发生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增加,其主要感染途径是针刺伤与皮肤粘膜血液暴露两大类,期中以针刺伤为主,约占80%。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护生针刺伤现状,探究针刺伤发生过程及原因;方法: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0年6月-2011年4月在湖北省人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实习的学生中抽取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结果:针刺伤发生率为80.4%;发生环节中主要集中在拔针和加药,分别占50%和32.6%;发生原因中工作繁忙,操作不熟练,操作不规范,分别占50%,32.6%,26.1%;针刺伤后73.9%进行局部处理,6,5%未进行任何处理。34.7%的人会产生焦虑的情绪,19.6%的人觉得无所谓;结论: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防护意识差,针刺伤主要与工作繁忙,操作不熟练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在透析操作过程中,护士有时会被针刺伤,严重危害护士的身心健康。积极采取相关防护措施,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保评透析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针刺伤的危害针刺伤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还为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打开了门户[1]。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几率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约占80%,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乙型肝炎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时一般只需0.004微升血就可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1/5,一次随时发生的针刺伤而感染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000。另外,针刺伤病原体经伤口而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危害与防护措施。方法:体检中心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方法,包括个人防护、纠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及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结果:实施针刺伤防护措施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明显降低,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伤可对体检中心护士的心理、生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为避免针刺伤所造成的危害,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加强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原因,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248名临床一线护士1年内的针刺伤情况。结果:发生针刺伤率为89.26%;针刺伤频度为每人3.55次/每年。针刺伤的环节:拔针、加药、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操作后丢弃废物时等。结论: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很高,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防护意识淡漠,要着重加强全面防护知识的教育,严守操作规程、用安全器具等方面,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刘晓灵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143-144
针刺伤是造成护士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美国CDC估计每年至少有100万次针刺伤,仅有54%报告。医护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远远大于经皮肤、黏膜等途径的传染[1,2]。针刺伤可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我国是HBV和HIV感染高发区,HIV感染发病率正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2.
防范针刺伤往往是指防范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被医疗锐器所伤,临床医生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患者群体,尤其是住院患者发生针刺伤的危险性,对于患者针刺伤甚至没有处理预案、流程、规范等。笔者通过1例住院患者发生针刺伤进行反思医院管理的全面性及管理中的遗漏点,认为应促进医院风险管理,加强医务人员风险意识,防范于未然,保证住院患者的生命安全,减少医患纠纷发生。  相似文献   

13.
注射针刺伤的防护和应急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增强轮转护理人员、实习护生防护注射针刺伤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注射针刺伤的发生率,并探索有效的应急护理对策。方法比较轮转护理人员和毕业实习护生培训前后在防护和应急护理注射针刺伤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发生注射针刺伤的情况。结果59位实习护生和9位轮转护理人员在培训前无人完全掌握防护和应急处理注射针刺伤的相关知识,发生针刺伤45(66.18%)人; 仅有(33.82%)23人未发生过针刺伤。培训后有41位实习护生和9位轮转护理人员未发生注射针刺伤,占73.53%,只有18位实习护生发生注射针刺伤。结论加强对学生和轮转护理人员培训注射针刺伤的防护和应急护理对策,可增强其防护注射针刺伤的意识、降低注射针刺伤的发生率,提高其在发生注射针刺伤后的应急护理能力,从而维护自身的职业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14.
于先会  谭永霞  刘超 《中医正骨》2008,20(10):73-73
针刺伤及其有关的侵害成为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的一个很重要的职业性健康问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然而就在这大量的日常工作中,由于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5.
张荔霜  丁艳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9):136-137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进行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锐器刺伤及其有关的侵害是护理人员一个很严重的职业健康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00万医护人员意外刺伤,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被传染。在工作中临床护士应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加强个人防护,维护自身的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手术护士针刺伤情况,探寻发生的原因,制订有效工作管理制度,为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手术室临床护士30名,发放调查问卷,收回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5%以上被调查护士发生过针刺伤,在处理注射物品和处理医疗垃圾时发生率最高。结论:应加强临床注射操作中及注射结束物品处理和医疗垃圾处理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护士的培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原因,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248名临床一线护士1年内的针刺伤情况.结果:发生针刺伤率为89.26%;针刺伤频度为每人3.55次/每年.针刺伤的环节:拔针、加药、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操作后丢弃废物时等.结论: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很高,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防护意识淡漠,要着重加强全面防护知识的教育,严守操作规程、用安全器具等方面,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医疗锐器伤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以及处理各种医疗器械时由一切锐利器械所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针刺伤是医务人员所面临的各种职业危害中常见的一种。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平均约有300万名医护人员意外被针刺伤[1],与其他业务人员相比,护士更易发生针刺伤[2],针刺伤传播血液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9.
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而急诊科护士锐器伤的发生频率更高。我科护理人员的针刺伤主要发生在拔除液体时,我们对导致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实施改进措施后,护士分离输液针头扎伤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防范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的发生。方法:翻阅科室《针刺伤登记本》,分析针刺伤的原因,规范临床操作规程细节化,互相监督,加强护士职业防护知识培训等系列干预措施。结果:加强尖锐物品管理,改善工作条件以及合理安排工作等措施能够避免针刺伤在医疗活动中的发生。结论:提高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以及强化环节质量标准管理在避免针刺伤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