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是“峡谷区高混凝土拱坝枢纽泄洪消能布置方案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构模式”一文的续篇,以该文中建立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构模式为基础,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理论,采用两个评判模型及通过专家访问确定的6种权重分配,对黄河上游拟建工程拉西瓦水电站坝后窑洞式厂房岸坡泄洪枢纽总布置的5个泄洪消能布置方案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得到了5个方案的最终排序.本文为枢纽布置及泄洪消能布置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了一套新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工程总体布置原则,酉酬水电站枢纽总体布置拟定了左岸坝后式厂房方案、左岸引水式地面厂房方案、右岸坝后式厂房方案及右岸引水式地面厂房四个方案,通过对各方案地形地质条件、水力学、施工条件、工程投资等进行了比选,得出左岸坝后式厂房方案具有较多优点,故枢纽总体布置推荐采用左岸坝后式厂房方案。  相似文献   

3.
向家坝水电站工程总体布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家坝水电站工程总体布置在预可研阶段为两岸坝后厂房方案。经过进一步工作,结合坝轴线调整,可研阶段的工程总体布置采用混凝土重力坝、表、中孔联合泄洪、底流消能、左岸垂直升船机、左岸坝后厂房和右岸地下厂房方案。该方案解决了发电、泄洪、排沙、通航、灌溉等综合利用要求,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地形地质条件,建筑物地基完全避开了T33含煤岩组,大大降低了开挖边坡高度,减小了工程难度和工程量,缩短了首批机组发电工期,经济效益显著。枢纽中的泄洪排沙建筑物在汛期排沙限制水位下泄洪水标准可达20年一遇,排沙能力大,右岸地下厂房成洞条件好,布置有利于围岩稳定。  相似文献   

4.
(三)枢纽布置方案的论证根据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的要求和关于可行性论证阶段仍按明渠通航方案考虑的指示,以及论证领导小组第四次(扩大)会议确定的论证工作初选水位方案,长办于1987年9月编制了《三峡水利枢纽正常蓄水位175米枢纽布置方案论证报告》,拟定了两岸坝后厂房、三组厂房、右岸溢流厂房三类枢纽布置方案,其中永久通航建筑物均布置在左岸,且采用连续五级船闸Ⅰ线方案。三类枢纽布置方案是: 方案Ⅰ、两岸坝后厂房方案河床中部布置泄洪坝段,两侧布置坝后式厂房。左侧厂房设有14台68万千瓦机组,右侧设有12台68万千瓦机组。泄洪坝段长483米,主  相似文献   

5.
根据已确定的中梁一级水电站坝址和坝型,通过对首部枢纽方案的布置,重点对左右岸分别布置泄洪建筑物的方案进行分析比选,左岸溢洪道方案较优,首部枢纽布置推荐采用左岸溢洪道方案,结合引水建筑物、厂房和开关站进行总体布置。该工程已投产发电,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6.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并考虑施工条件、水库淹没损失、工程投资控制等方面因素,对老挝色拉龙一级水电站的坝址与坝型比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工程枢纽布置。电站采用河床坝后式开发方式,工程枢纽采用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挡水、坝身溢流表孔与坝后挑流泄洪消能、坝身进水口与坝后厂房引水发电的总体布置方案,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布置紧凑合理。  相似文献   

7.
亭子口水利枢纽设计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亭子口水利枢纽以防洪、灌溉及城乡供水、发电为主,兼顾航运,并具有拦沙减淤等综合效益,是嘉陵江干流开发唯一的控制性工程。工程等别为Ⅰ等,工程规模为大(1)型。前期设计阶段经深入综合比较,枢纽选定李家咀坝址。工程布置设计中着重对适宜修建重力坝和当地材料坝的坝线及其枢纽布置方案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在选定坝线后,又对两种坝型就地形地质、建筑材料、枢纽布置、泄洪消能、工程施工、调度运行、环境影响、工程投资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确认混凝土重力坝方案在枢纽布置、泄洪消能、工程投资等多方面占优,最终推荐混凝土重力坝作为本枢纽挡水建筑物基本坝型。  相似文献   

8.
紧水滩水电站泄洪建筑物根据双曲拱坝、坝后式厂房枢纽布置的要求,经过多种方案比较,最后选用了两侧中浅孔滑雪道式的泄洪布置与结构。泄洪建筑物的设计原则和任务是:(1) 水电站为一级工程,大坝为一级建筑物,泄洪设计标准为千年一遇洪水,相应下泄流量5805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阶段的水工设计部份正在进行坝线选择、枢纽建筑物总体布置比较和坝型选择等三项主要工作。枢纽的比较坝线有上、中、下三线。目前已经完成了上、下两线的水工布置方案,正在进行中线水工布置方案的设计工作。从地质、水工及施工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比较认为上线比下线优越。枢纽建筑物总体布置比较工作在上坝线进行。按照泄洪建筑物的不同布置和不同厂房型式作了六个基本布置方案。第一、二方案为重力式溢流坝布置在河床和河滩方案。第三、四方案为河岸式泄洪道布置在左岸和右岸方案。上述四个方案的非溢流  相似文献   

10.
为配合设计方案比较,通过对不同坝型、不同厂房位置及不同泄洪方式的多种枢纽布置的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推荐了溢流表孔与坝内深孔间隔布置的联合泄洪方案,可使下泄水流纵向分层、横向扩散、上下对冲、相互碰撞。该方案具有布置简单,施工条件好、运行灵活、管理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天花板水电站工程根据枢纽区实际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通过科学分析计算和水工模型试验,选择了抛物线型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和"三表两中"的坝身泄洪方案,采用岸边地面厂房混合开发方式.其坝型、坝线选择和引水发电系统布置,对于减少投资、节省工期、降低施工难度、保证工程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棉花滩水电站枢纽包括RCC重力坝、坝顶开敞式溢洪道、泄洪底孔、输水建筑物、地下厂房、洞内配电装置、控制楼、航运过坝建筑物等.工程为一等枢纽,大坝为一级建筑物.RCCD最大坝高110m,坝顶长308.5m;坝顶溢洪道3孔,每孔宽16m;在5坝段设泄水底孔;4条发电隧洞直径均为7.5m,长度为169.8~184.5m;地下厂房129.5m×21.9m×52.08m(长×宽×高),安装4台水轮发电机组.首台机组发电证明枢纽布置设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溪洛渡水电站的枢纽总布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仁坤 《水电站设计》1999,15(1):8-14,38
在可研中间报告阶段,针对溪铬渡水电站坝址河道顺直,河谷狭窄,泄洪流量大,机组台数多的特点,开展了多方案的枢纽布置研究,从中优选出高混凝土拱坝档水,坝身孔口和两岸隧洞分散泄洪,两岸首部式地下厂房的枢纽布置格局,并探讨了提前发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崔进  高传彬  雷声军 《人民长江》2012,43(14):30-32
枕头坝一级水电站枢纽由挡水、泄水、电站等建筑物组成。施工导流方式和导流建筑物与泄洪建筑物的结合是枢纽布置的关键问题。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及各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并考虑枢纽布置、泄洪消能条件、施工条件、经济、安全等要素,重点介绍了枕头坝一级水电站首部枢纽布置设计及比选过程。经过分析论证,最终选择了左岸引水发电建筑物+右岸5孔泄洪闸(其中3孔位于导流明渠内)的枢纽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5.
阿海水电站工程枢纽由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左岸溢流表孔、左岸泄洪冲沙底孔、右岸冲沙底孔、坝后主副厂房等组成,枢纽布置合理紧凑。碾压混凝土坝置于横向谷、砂岩与板岩互层状坝基岩体,横向谷互层基岩状对坝基防渗、坝肩边坡稳定有利。X型宽尾墩+跌坎+消力池的消能方式,能减小冲击和脉动,提高消能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三里坪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泄洪消能设计采用坝身表、中孔集中泄洪和坝下天然水垫塘消能方案。泄洪布置实现了“最大限度地使落水点在横向、纵向上拉开”的设计原则,坝下天然水垫塘消能指标适中,两岸简单防护,消能设施布置简洁。水工模型试验显示,三里坪大坝坝身泄洪建筑物总体布局合理,表、中孔体型布置满足要求,坝下天然水垫塘防护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17.
杨房沟水电站坝址河谷狭窄,洪峰流量大,枢纽最大泄洪功率为10 960 MW,在国内拱坝中处于较高水平.水电站泄洪消能采用“坝身表、中孔泄洪+坝下水垫塘”布置型式.文中通过方案比较,泄洪建筑物采用3个表孔和4个中孔的坝身集中泄洪方案,下游消能建筑物采用水垫塘+二道坝方案.表孔出口采用收缩型式、中孔出口采用收缩型式的宽尾墩.结合泄洪雾化分析,对水垫塘两岸边坡采用混凝土护坡、喷锚支护和排水孔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拱坝的枢纽布置与泄洪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断面特征将高拱坝分为两类:高重力拱坝和高双曲拱坝,并从拱坝的坝型、泄洪要求、消能工选择等方面,结合工程实例对高拱坝的枢纽布置和泄洪消能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了各自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19.
针对周宁抽水蓄能电站调节库容小、洪水调节能力差,而且洪水的洪峰流量和洪量大等特点,用调整表孔、底孔结构尺寸的方式进行泄洪规模和表底孔泄洪能力分配的比选,探讨其泄洪建筑物的布置原则。不同方案的对比研究表明:最大下泄流量应以校核洪水下高水位时局部时段敞泄为原则进行设计,以减小闸门控制误差所造成的洪水雍高风险。对于调节能力差、洪水流量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应布置表孔、底孔进行联合泄洪;底孔的布置应保证低水位时各频率洪水均得到快速下泄,避免在水位上升过程中出现滞洪现象;在总超泄能力满足泄洪要求的前提下,应选择表孔规模较大的方案,实现表孔和底孔泄流能力的优化分配。研究成果对调节能力差、洪水流量大的电站工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长塘水电站大坝为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88 m,采用3表孔+1中孔泄洪消能方式。本文介绍了泄洪消能布置方案的研究,泄水建筑物体型优化,以及3个溢流表孔采用锥形体鼻坎体型,解决长塘泄洪中出现的向心水流和消能防冲问题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