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考察反刻板印象对抑制内隐学科性别刻板印象的效应及情绪的调节作用。方法:以175名大学生为被试,分为两个实验,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考察了启动反刻板印象对抑制内隐学科性别刻板印象的效应(实验1)及情绪的调节作用(实验2)。结果:实验1发现,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显著小于不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实验2发现,积极情绪条件下,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显著小于不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但消极情绪下,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显著大于不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结论:启动反刻板印象能够有效地抑制内隐学科性别刻板印象;与消极情绪下启动反刻板印象相比,积极情绪下启动反刻板印象更能够抑制内隐学科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内隐职业偏爱及其加工机制,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和在职人员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方法 内隐联想测验和纸笔版反应与不反应联想任务.结果 ①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0.649,P=0.424),任务主效应显著(F=1141.930,P=0.000),性别和任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109,P=0.74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外显和内隐加工模式的一致性。方法:采用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问卷调查和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方法来测量180名大学生。结果:外显和内隐的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出现了实验分离现象。在外显测试中被试认为男女性在学习文理类专业时无显著差异。但三个不同的内隐测量组被试却认为男女性在学习文史类专业时能力相当,学习理工类专业则男性明显优于女性。结论:外显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趋向于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相结合,是一种"自下而上"、"三思而答"的加工模式。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倾向于一种自动化加工,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省时省力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在社会认知领域内的刻板印象的研究进展,以内隐刻板印象为主线,探讨了它的具体分类和主要研究方法,其中尤以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刻板解释偏差(SEB)方法为主。着重论述了目前民族刻板印象和内隐民族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①内隐化的民族刻板印象的确存在;②青少年的民族刻板印象是多维的,并有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自我卷入程度对不同声望和性别类型职业刻板印象的影响。方法:通过外显报告法与内隐联想测验(IAT),分别对从事职业者和文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实验。结果:高职业卷入者对职业积极刻板印象词的评定显著地高于低职业卷入者,对消极刻板印象词的评定则相反,低职业卷入者对低声望职业的消极刻板印象词的评定显著地低于高声望的职业;大学生在职业-性别IAT效应均显著,文科女生和理工科男女被试,其自我-职业IAT效应均显著,理工科专业的自我-职业IAT效应值显著高于文科。结论:对于不同声望的职业,自我卷入程度会影响对职业刻板印象的评价偏向;对于不同性别类型的职业,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理工科被试比文科更多将自我和与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职业相联结,尤其对于理工科女生而言,表现出一定的反职业性别刻板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验证大学生对不同教授年级教师职业是否存在性别刻板印象。方法: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方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2(男/女)×4(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大学教师)两因素实验设计,来研究大学生对不同教授年级教师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状况。结果:对于不同教授年级组,大学生对教师性别刻板印象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教师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存在显著差异(F=31.84,P<0.01)。对于男性被试,男教师姓名与积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男教师姓名与消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t=-4.611,P<0.01)。对于女性被试,女教师姓名与积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女教师姓名与消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 t=3.242,P<0.01)。结论:大学生对与自己同性别的教师存在性别刻板印象,而对不同教授年级的教师则没有发现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问卷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在大学生4种性别角色类型中,双性化占33.1%、未分化占29.0%、女性化占20.4%、男性化占17.5%。大学生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和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在性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13.647,26.957;P<0.05),在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上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处于中等水平,应该弱化其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以促使其更好地就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依从性好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关于抑郁症人群的外显刻板印象与内隐刻板印象的特征及其关系。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依从性好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各40人,所有被试均接受关于抑郁症人群的外显抑郁刻板印象与内隐抑郁刻板印象的测验。结果:①对于依从性好的抑郁症患者,积极外显的刻板印象强度显著高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F=6.77,P<0.01);消极的外显刻板印象显著低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F=10.08,P<0.01);②依从性好的抑郁症患者内隐刻板印象显著高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的内隐刻板印象(F=11.73,P<0.01);③相关分析表明,依从性好的患者内隐刻板印象与其积极的外显刻板印象存在统计学差异(r=0.38,P=0.02);依从性差的患者内隐刻板印象与其积极的外显刻板印象存在统计学差异( r=0.57,P=0.00)。结论:依从性好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积极的外显抑郁刻板印象与积极的内隐抑郁刻板印象,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存在消极的外显抑郁刻板印象及消极内隐抑郁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尊和自我控制在大学生空间能力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和提升效应中的共同调节作用。方法:将140名大学生随机分到空间能力性别刻板印象启动组和非启动对照组,启动组69名(男34名),对照组71名(男34名)。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自我控制量表(SCS)和心理旋转测验(MRT)测量自尊、自我控制和空间能力;采用方差分析检验空间能力的性别刻板印象威胁与提升效应,采用调节作用模型分析自尊和自我控制对这两种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女性启动组的MRT正确率低于对照组(P<0.01);RSES得分×组别和SCS得分×组别共同预测女性MRT正确率(ΔR2=0.08,P<0.05),女性的自尊和自我控制均处于低水平时,组别与MRT正确率存在负向关联。结论:自尊与自我控制共同调节女性的空间能力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当女性的自尊和自我控制水平都低时,其MRT成绩会受空间能力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权力刻板印象是否在内隐层面存在。方法:实验1采用IAT对70名成人被试进行测验,实验2采用GNAT对66名成人被试进行测验。结果:1在IAT中,被试的相容反应时显著短于不相容反应时,D值显著大于0;2在GNAT中,被试在高权力概念+高权力属性和低权力概念+低权力属性任务条件下的d’均显著高于被试在高权力概念+低权力属性和低权力概念+高权力属性任务条件下的d’。结论:权力刻板印象在内隐层面是存在的,人们更倾向于将高权力者与高能力、低热情联系在一起,而将低权力者与低能力、高热情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语义联想原理,以反应时为指标,考察年轻人与不同阶段的老年人的内隐老化刻板印象的差异及其与词语记忆等认知功能老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计算机测验程序对81名60~85 岁老年人和36名年轻人的内隐老化刻板印象和词语记忆进行了测量.结果 ①在控制教育年限的情况下,年龄越大,内隐老化刻板印象程度越高(r=0.712);②年轻人的内隐老化刻板印象显著低于老年人.60岁组和65岁组显著低于70岁组和75岁组.70岁是内隐老化刻板印象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男性被试的内隐老化刻板印象低于女性;③内隐老化刻板印象程度越高,词语记忆能力也越差,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55.结论 内隐老化刻板存在年龄差异,内隐老化刻板印象与老年人的认知老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大学生对言语能力及其职业成就是否存在内隐性别刻板印象。方法运用两个SEB实验设计对85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①1-SEB1与0存在极显著差异(t=3.531,P<0.001),2-SEB1与0存在显著差异(t=-1.979,P<0.05),2-SEB2与0存在显著差异(t=-3.211,P<0.01);②在职业成就上,主语性别和成败表现对被试归因倾向的交互作用显著(F=34.828,P<0.01)。结论大学生具有"女性言语能力很强,但男性言语能力不一定很弱"及"男性在言语能力要求高的职业上成就大于女性"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即使在承认女性言语能力很强的基础上,仍存在女性职业成就不如男性的内隐性别刻板观念。  相似文献   

13.
希-内学习能力测验中国3-7岁儿童常模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希-内学习能力测验中国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常模进行第二次的修订。方法:在全国六大行政区13个省进行抽样,常模年龄范围为3-7岁,每0.5岁为一个抽样单位,共计10个抽样单位;每省城市和农村各选一个点,共26个抽样点,每一抽样点60个儿童,样本人群中男女各半,城市农村各半。结果:参照新修订的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的常模,760例听障儿童的平均智商是100.69±21.24,776例健听儿童的平均智商是99.44±15.20;难度系数在0.30-0.70,鉴别指数在0.30以上;评分者信度在0.98以上,重测信度0.82(N=34),克朗巴赫系数=0.70,各分测验之间、各分测验和总智商之间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该量表每个分测验在公因子的负荷值均大于0.4,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在40%以上;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的测验结果与儿童神经心理诊断量表测验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56和0.52。结论:修订的常模适应当今儿童智力发育的需要,量表难度适中,鉴别力良好,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4.
5~16岁儿童分类概括能力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分类测验对全国31个城市地区的3600名5~16岁儿童进行个别测试,结果发现:①儿童分类概括能力随年龄而增长,5~12岁发展较快,13~15岁发展较慢,16岁较15岁又有明显进步。②各年龄儿童在概括过程中采用三种策略层次的人次百分比有随年龄变化的趋势,表现在低年龄儿童运用直觉分类策略的人次百分比相对较高,而在高年龄儿童运用类属关系概括的人次百分比相对较高。③儿童对不同性质材料的概括有不同特点。④男女儿童的分类概括能力没有明显差异。作者认为分类概括能力年龄差异的原因与儿童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学校教育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