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江 《人民长江》2000,31(8):20
目前 ,做为长江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已达 70 %以上。据水利部提供的消息 ,目前长江上中游陡坡耕地面积约1 0 0 0万hm2 ,占现有耕地面积的 44.5 % ,其中大于 2 5°的陡坡耕地 2 4 3万hm2 ,占坡耕地面积 2 4 .3 %。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占总流失面积的 1 9.2 % ,年侵蚀量约 8亿t,占全流域总侵蚀量的 1 / 3左右。在长江流域尤其是上中游地区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 ,是入江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 ,不仅危及当地群众的生存环境 ,而且大量的泥沙下泄 ,直接威胁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长…  相似文献   

2.
最近,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将长江上游列为重点防治区,主要考虑以下两点: 首先,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后果极其严重长江上游涉及西藏、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湖北等8个省、区,总土地面积100.5万平方公里。上游水土流失面积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是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2.8万km2,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四大片"之一,从1989年开始实施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以来,经过20 a的连续治理,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对库区湖北省秭归县、夷陵区、重庆市云阳县等典型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三峡库区"长治"工程20 a来的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库区水土流失恶化趋势得到扭转,2007年与1985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减幅高达28%;通过水土保持规模经营,把山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了以茶叶、柑橘为主的经果林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库区群众增产增收,减缓了人地矛盾,提高了环境容量;同时"长治"工程对减少三峡入库泥沙和面源污染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土地利用现状,以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为对象,首先采用抽样调查方法确定4个典型样区,然后在各样区内以单幅1∶10 000地形图覆盖范围为调查对象,进行土地利用现状的野外现场勾绘和室内各种土地利用面积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其中主要类型是耕地和林地,而耕地中又以水土流失最易发生的坡耕地比例最大,接近耕地总面积的一半,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不同典型样区的土地利用也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其中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与其余3个样区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经过治理,初见成效。目前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平方公里。1988年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湖北6省78个县先后开展了治理工作。据统计,长江上游严重水土流失地区共建坡改梯68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318万亩(包括经济林果81万亩),种草40万亩,封禁治理230万亩,保土耕作250万亩,治理小流域795条。  相似文献   

6.
甘肃成县自1989年被国家列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1.33km^2,但目前水土流失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今后要着力从以下方面入手,全面推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河北水利》2005,(8):39-39
8月20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北方土石山区综合科学考察启动座谈会在石家庄市召开,标志着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北方土石山区组科考活动正式启动。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活动是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组织的一次全国性的以水力侵蚀为主要对象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旨在对我国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全面科学评价,总结成功经验,明确关键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此次考察按照我国水土流失特点及工作内容,共分西北黄土区、长江上游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实施20 a来,累计超过9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四大片”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自然的变迁、人为活动的影响,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中国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流域之一。1988年,国务院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1989年,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开始实施。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熊铁介绍,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作为水土保持的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坚持以大流域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面向水土流失重灾区重点突破,积极推进;坚持突出治水,以坡耕地治理和坡面水系为重点,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突出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20 a的探索实践,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积累了具有流域特色的、丰富的成功经验。据统计,20 a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覆盖了长江上中游的10个省(市)195个县(市、区),共实施了7期工程,开展了5 000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以5 000 km2的速度推进,完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利》1992,(5):22-22
我区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中部,是个人多地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农业区。自1981年有计划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粮食总产量从1987年起连续4年超历史水平,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5.5亿公斤,工农业总产值达6.4亿元,人均纯收入达370元。特别是1989年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首批治理后,广大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积极投入到这一宏伟工  相似文献   

10.
嘉陵江流域的略阳、宁强、镇巴、凤县等4县从1989年起先后被国家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安排治理小流域46条,涉及47个乡,305个村,4.43万户,20多万人口,总面积3143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742.8 km~2,占总面积的55.4%,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采用先进的三维超声波多普勒流速仪(ADV)对不同分流比情况下弯道水流紊动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根据试验数据,探讨了不同分流比工况下弯道水流的紊动机理,分析了其紊动特性,同时对紊动强度分布特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复杂边界条件下气液两相界面的流动及混掺现象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结合某大型水电站的溢洪道,利用RNG k-ε模型对其进行三维流场模拟,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控制方程,并用GMRES算法进行压力求解,对前置掺气坎式阶梯溢洪道和传统阶梯溢洪道泄流壁面上的高速掺气水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掺气坎坡度的增加,其掺气空腔及掺气浓度均有所增大,随着水流下泄掺气浓度沿程降低,达到一定距离后趋于稳定,掺气浓度值达到了减免空蚀破坏的要求;与传统阶梯溢洪道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可知,增设前置掺气坎后,既可以增加前几级阶梯的掺气浓度使水流提前达到水气平衡,也没有降低阶梯式溢洪道的消能率,为解决传统阶梯溢洪道中出现的工程难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