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自1982年麻疹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6年根据市卫生局统一规划,市区医院设立计免常年接种门诊.我区共7万多人口,5个街道,设立3个计免接种门诊,划片包干,分段负责,对控制麻疹发病起着积极作用,近10年我区麻疹发病共17例,无死亡病例,本文对麻疹流行动态进行分析,探讨麻疹的控制.1 流行动态分析1.1 流行强度 全面推广计划免疫后,麻疹疫情持续下降,近10年中区共报告17例麻疹,无死亡病例,病例呈散在发生,发病最高为1992年,发病率为10.04/10万.1988年、1989年、1996年无病例发生,见表1.1.2 发病年龄 近10年麻疹发病年龄均在4岁以上,小年龄组未见发病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4~15岁,共14例,(占82.35%).成人发病3例,有向大年龄组后移现象,见表2.1.3 发病季节 发病集中在4~6月份,以冬季为主,共发病13例(占76,47%),见表3.1.4 发病率与接种的关系 随着接种率的提高,与疫苗相关  相似文献   

2.
张菊香  王晓莉  李江锋 《河北医药》2011,33(21):3319-3320
为了解临渭区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现状,我区根据《陕西省预防接种规范门诊评审标准》,从房屋、设备器械配置、门诊工作人员、接种实施要求、计免资料及疫苗管理等方面,对我辖区39个预防接种门诊进行了调查考核。  相似文献   

3.
1山东省与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自1999年合作麻疹控制项目到现在已运行3年.章丘市的麻疹主动监测系统已进入第4个年头.通过对主动监测报告病例的分析,发现麻疹发病年龄有向成人和≤8个月婴儿转移的趋势.截止到2002年4月26日,章丘市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7例,对所有病例都及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采血,并检测了血清麻疹IgM抗体.其中21例阳性,阳性率为77.8%.在21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中,≥18岁的成人16例(年龄最大的36岁),占确诊病例的76.19%:≤8个月的幼儿2例(均刚到接种月龄),占确诊病例的9.5%.成人和≤8个月幼儿确诊病例占总确诊人数的85.7%.  相似文献   

4.
姚兰  陆露 《淮海医药》1999,17(9):32-32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未患过麻疹均易感,主要发生在儿童。近年来由于实施麻疹疫苗接种,麻疹发病年龄组趋于后移。为探讨我区麻疹流行特征,现将1988—1998年麻疹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下简称计免工作)是我国现阶段控制和消除相应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也是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1993年至1998年,我们○六七基地卫生处加强了计免管理工作,落实按程序接种疫苗,五年来无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发病,十五岁以下儿童无结核、乙肝发病。常住儿童“四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苗、麻疹活疫苗、白百破混合制剂)和乙肝疫苗接种率连续三年达100%。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影响青少年和儿童的身体健康。我区自1986年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以来,麻疹的发病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同时麻疹监测也已全面开展。现对2000~2004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对照分析,以便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使麻疹得到进一步的控制。1资料来源资料来自全区7地市2000~2003年常规传染病报告卡和2004年网络直报的传染病报告卡。2结果2·1发病情况2000~2004年全区共报告麻疹病例3194例,死亡21人,总病死率为0·66%,其中2000年发病556例,死亡5人,病死率为0·90%;2001年发病1847例,死亡16人,病死率0·87%…  相似文献   

7.
郑州市二七区1999年麻疹哨点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麻疹流行趋势,建立完善麻疹疫情专报系统。方法 对郑州市二七区1999年麻疹哨点监测病例的流行病学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 发病地区分布广泛,但主要流行区为城乡结合部,发病季节高峰期延长,5~6月病例数占67.52%,发病年龄以8个月-7岁儿童为主,占60.5l%,麻疹流行的原因主要是因常规免疫工作不扎实,麻疹疫苗(MV)接种率偏低,免疫空白点较多引起易感人群的快速积累。结论 我区麻疹的预防工作仍处于控制阶段,必须狠抓MV免疫接种工作,确保MV的高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才能使麻疹发病率快速下降。保证我区实现控制消灭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淮南地区麻疹流行病学特点,为控制麻疹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年麻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全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421例,分布在全市6个县(区),发病呈散发和爆发并存,爆发病例占总发病例数的19.24%。3~6月出现发病高峰;年龄分布为〈8个月58例,占13.78%,8个月至15岁262例,占62.22%.〉15岁101例,占24.00%;421例麻疹病例中,有免疫史占21.62%,无免疫史的占55.82%,免疫不详的占22.56%,8个月至15岁262例麻疹中,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者79例,占30.15%,都为1针免疫。结论发病主要原因是麻疹疫苗接种率低、各类易感者增多。提示在加强MV基础免疫和复种工作的同时,开展麻疹疫苗初始化强化免疫活动,同时提高接种质量和麻疹监测质量,是控制麻疹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麻疹发病原因与防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当前我国麻疹发病原因,为控制、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近年发表的有关麻疹发病的论文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出现了麻疹疫情回升,发病主要与免疫空白、免疫接种失败、初免月龄内发病、接种不及时、复种率低和流动人口增加等因素有关。结论提高2剂次MV免疫接种率、适时开展强化免疫活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完善麻疹监测网络、防控麻疹暴发等是当前麻疹主要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0.
曾永胜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2):1900-1901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侵犯婴幼儿,冬春季流行。自实施疫苗免疫以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近几年来.麻疹的发病略有回升.2008年我区报告麻疹发病34例,发病率14.2/10万.与上年相比上升11.5倍。为掌握我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及麻疹强化免疫效果,为控制、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我们随机抽取126名健康人群,进行了麻疹强化免疫前后麻疹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08年至2013年我地区麻疹的流行情况,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为麻疹的消除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我疾控中心报告的364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08年~2013年期间我区共报道364例麻疹患者,其中2~18岁患者有182例,占总人数的50%,其中2~18岁学龄儿童占43.9%,成年人患者占总数的一半;由居住地来看,市区居民116例,占31.9%,郊区以及城乡结合部患者248例,占68.1%;全部病例中接种麻疹疫苗的有104例,占28.6%,未接种麻疹疫苗患者260例,占71.4%;按职业分布来看,学生和外来务工者占多数。结论麻疹的发病年龄趋于成年化,为麻疹的进一步控制和预防应完善麻疹检测系统,大力开展麻疹疫苗的接种工作,健全麻疹专案系统以及突发疫情所应对的机制,提高麻疹流行时的调查应对能力,及时处理麻疹疫情,为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标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12.
朱青  杜雯 《贵州医药》2004,28(6):569-571
目的 了解贵州省麻疹流行状况,探讨加速麻疹控制策略。方法 对全省2002~2003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年全省共报告麻疹病例22613例,病例分布广泛,但大部分病例相对集中在少数地区。全年各月均有病例,但以3~6月高发。病例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6.4%。46.1%的病例有接种史,28.9%无接种史。结论 麻疹发病主要与基础免疫和7岁组加强免疫实际接种率低以及接种质量不高有关。为迅速控制我省麻疹流行,拟开展一次8月龄至12岁麻疹疫苗普种,以迅速提高免疫覆盖率,同时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实际接种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展计划免疫对于控制麻疹流行的效果.方法:调查分析本地区实施计划免疫工作对于控制麻疹流行的效果,并总结计免工作经验.结果:实施计划免疫工作后,麻疹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均较实施前呈显著降低趋势,接种率以及接种后HI抗体阳性率均显著提高.结论:开展计划免疫工作能够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以及接种质量,有效控制麻疹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刘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9,38(12):1084-1085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实行儿童计划免疫以来,麻疹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麻疹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病死率大幅下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大范围的流动,麻疹发病率又呈上升趋势。万柏林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很大,历年来麻疹发病率均居太原市前位。为掌握万柏林区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一步探讨我区麻疹发病流行因素,为科学制定和调整控制麻疹的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现将万柏林区2007年麻疹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宁城县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发病原因并探讨控制策略。方法:利用疾病的"三间分布"理论,对2014年麻疹发病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4年3~7月,宁城县共发生麻疹病例76例,罹患率为12.50/10万,发病人群以成人(19岁以上)和小年龄组散居儿童为主。结论:成人易感、麻疹胎传抗体低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育龄妇女、成人等易感者接种麻疹疫苗是控制麻疹流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自1965年我国推广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麻疹的周期性流行已得到控制,麻疹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随着免疫抗体的缺乏,8个月内婴儿成为易感人群,我院在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共诊治麻疹180例,其中8个月以内婴儿28例,占总数的15.6%。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鹰潭市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鹰潭市1990~2005年麻疹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鹰潭市1990~2005年共报告麻疹238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4.17/10万,每3~5年出现1次小高峰,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年龄最小为4个月,最大为48岁。≤7岁和8~14岁分别占总病例数的51.11%和43.01%。3~6个月为季节发病高峰,占全年病例的70.12%。结论抓好常规免疫,提高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和接种成功率,及时安排复种、消除免疫空白人群,是加速控制麻疹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正定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根据2004~2008年正定县传染病报告系统,调查分析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结果5年共73例麻疹,9月龄-14岁麻疹病例32例,73例麻疹病例分布在全县23接种单位辖区中的19个,涉及全县174个村街中的45个村街占25.9%。3~6月为发病高峰。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疾控部门应加强免疫规划知识宣传,提高全民预防接种意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宜春市2006年1月~2012年12月麻疹强化免疫前后麻疹流行病学的特征,为更好地制订消除麻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及宜春市疾控中心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率报表,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宜春市麻疹强化免疫前后的发病状况.结果 宜春市2006~2012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107例,男女性别比为2.2∶1,以散发为主,年平均发病率为2.88/10万;以散居儿童居多;发病年龄以<15岁为主,其中,<2岁发病例数最多(x2=52.64,P<0.05);麻疹强化接种前年平均发病率与强化接种后相比下降率为95.49%(x2=709.48,P<0.05);麻疹强化接种前后均以4~8月份为发病高发季节,且4月份为高峰期.年平均发病率排在前5位分别是万载县、丰城市、高安市、靖安县、袁州区;麻疹强化接种前后各县市区麻疹年平均发病率的下降率均>75%,其中铜鼓县2010~2012年连续3年发病率为0%.结论 宜春市麻疹以散发为主,麻疹强化接种后,各年龄段、各地区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部分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仍有发病,0~2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建议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间隔2~3年对全市范围大规模实施麻疹强化免疫,保护易感人群,形成较牢固的免疫屏障,使麻疹发病率保持低态势.  相似文献   

20.
袁丁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5):150-153
目的 了解2013年新化县麻疹流行特征,为下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统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数据及麻疹调查处置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新化县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411例,麻疹确诊病例61例,无临床诊断病例及死亡病例报告.2013年麻疹发病率较前5年明显上升,病例间无聚集性.麻疹发病年龄呈现小月龄儿童(<8个月)为主的特征,其次为8个月~1岁年龄组.性别以男性为主.应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中无免疫史者占50.00%,免疫史不详者占19.44%.发病前7~21 d内有医疗机构就诊史者占39.34%.结论 为早日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应进一步开展宣传教育,加强重点人群管理和接种工作,开展成人免疫,特别是育龄妇女疫苗的接种,落实查验预防接种证,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有效处置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