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空间权法律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土地资源的日趋稀缺,以立体方式利用土地,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普遍趋势。空间权是人类对土地利用由平面向立体形态发展的一种新型权利形式。与西方各国比较而言,我国无论在土地立体利用的实践层面,还是在立法层面,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鉴于“立体的土地立法”已成为土地立法的基本趋势,我国应借鉴西方各国及其他地区的立法经验,在我国的物权法中确立空间权制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在京山县的各项地貌条件(包括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坡度,地表组成物质和现代地貌过程)的特点及共对农业生产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认为京山县地貌条件适宜于农业的立体开发和多种经营。  相似文献   

3.
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与总耕地面积之比)虽然概念清楚,但代表意义不明确,人们难以根据复种指数的高低确切地比较土地利用的充分程度。作者认为,农业土地资源的完整内涵应是农业土地面积和一年中土地可供作物生长的生长期长度之积,而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用的土地资源量应是作物占用的土地面积和占用的生长期长度之积。因而提出用“土地空时积”和“土地空时利用指数”,作为农业土地资源量和土地利用程度的度量指标,并讨论了这两个术语的扩展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重庆市北部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1992年到2000年期间重庆市北部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状况以及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过程进行了历史形态的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出现了超常增长的“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其中城镇用地、工业用地是促使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力军。同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计算,证实了城镇用地通过大量蚕食农业性生产用地而得以迅速增加,农业用地受到城市化的影响,由收益较低的土地利用方式向收益较高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邢杰 《科技园地》2005,(1):24-25
种植形式单一,比较效益低,一直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和影响农民对土地追加投入的一个关键因素。去年随着国家关于农业工作“一号文件”的出台,广袤的农村大地再次掀起重视农业和投资农业的热潮,许多农民对土地经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想方设法学科技,用科技,努力提高种植水平和效益。在诸项科技中,立体种植是一项既传统又现代,既简便易行又高效适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何为山地农业?按照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视角,农业可以被划分成“山地农业、平原农业、水域(海洋)农业”三大类型。其中,山地农业是人类通过对山区土地合理经营的农业生产部门,是山区农业的发展和延伸。具体而言,“山地农业”指的是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山区中可利用、可耕作的农业进行农事活动的总和。山地  相似文献   

7.
基于石林彝族自治县2010年、2015年和202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中生态空间占主要部分,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比重较小,生活空间集中分布在石林彝族自治县西部城区和周边集镇,生产空间围绕生活空间分布,其余地区为生态空间.(2)2010-2020年间,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以2015-2020年增幅较大,达3.6%.(3)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呈“生产+生活+生态-”的演变趋势,即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减少.(4)2010-2020年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地表破碎化水平始终较高,地表景观逐渐多样化,土地动态转移逐渐剧烈,生态空间逐渐被挤占,生态脆弱性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8.
面对湖北农村人口、土地,粮食、能源、环境的危机,本文从“农业空间学”的角度,探讨了人口人群,农业第一性、第二性、第三性生产,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等系统结构优化问题,旨在加速创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谋求全省农业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小二台乡生态农业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生态农业,是完全不同于现代石油农业的新型农业模式,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国内对生态农业的探讨和研究以及取得的成果,为克服石油农业带来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指明了道路.位于河北省坝上高原的张北县,由于农业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沙化、草场退化严重,农业生产力低,并且处于京津风沙源区.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是发展当地农业生产的正确选择.本文以河北省坝上张北县典型地区小二台乡为例,借鉴国内生态农业建设经验,分析小二台乡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小二台乡生态农业模式探讨,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业的存在和发展均有赖于土地。不利用土地农业生产固然无法进行,而利用土地的方式和程度则是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表现。同时农业生产的发展问题往往也就是对土地进一步利用的问题。因此土地利用是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类型是农业生产在地域分布上的具体表现。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首先表现在各个地区土地利用上的差别和特点。在农业地理学领域内,任何方面的研究都不可能脱离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研究是一切农业地理研究的基础。大力开展土地利用研究对于地理学为农业服务以及对于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经济地理学,首先是农业地理学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当前世界农业科技领域正酝酿着一系列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 一,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大量农产品,巧妙地利用各类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进行交错组合、综合搭配,构成多层次、多功能、多途径的高效生产系统。例如高矮间作、长短套种、喜荫与喜光共生的农农式、农林式、农牧渔式、农果蜂式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近年来本人的研究情况及有关资料对立体农业的能量利用及物质循环等问题作一讨论.立体农业核心问题是要实现合理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由于植物的光能利用和物质利用的差异,形成了能量和物质利用层次,立体农业最基本的理论和任务就在于利用这些特性,组成对光强充分利用和碳素循环最佳组合形式.单一生物群体资源非有效利用是立体农业能量和物质的来源,在物质生产的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中,由于对光能的漏射、透射、光耗以及物质转化过程中能量变化,为立体农业组合充分利用能量提供可能条件.但是,要实现立体组合物流、能流合理运转,还必须有人工辅助能的投入,使之具有最大的互补效应和最小竞争力.文章还讨论了物种结构、合理配套技术、系统主导因素,以及增加投入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将食物生产与碳排放分别作为期望与非期望产出,构建“水-能源-食物-土地-碳排放”耦合(“water-energyfood-land-carbon”nexus,WEFLC)分析框架,选择舟山海岛的果蔬种植、畜牧养殖以及水产养殖典型农业生产案例,进行农业空间评估与低碳规划研究。结果表明,单位产值和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顺序依次为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果蔬种植,且畜牧养殖的总产值在碳市场中受到影响较大。在维持食物产出不变的情况下,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果蔬种植可分别通过应用光伏、提升用水效率、引入有机废弃物处理技术等措施,降低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消耗,实现农业生产的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甘肃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分析甘肃省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与预测“三生”空间变化趋势,能为甘肃省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辅助。本文先分析20年间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挖掘诱因,再模拟甘肃省的“三生空间”在四种情景下的变化趋势。由结果可知:在2000~2020年期间,甘肃省草地和耕地的面积持续缩小,主要集中在酒泉市、张掖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大,定西、甘南、临夏交界处的水域、林地面积小幅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草地与建设用地转换程度最剧烈。由多情景模拟结果可知:除了强调发展生产情景外,生产空间均呈萎缩趋势;林地、水域持续扩张,草地大面积缩小,导致生态空间在各情景模拟中呈缩小趋势;生活空间则均呈扩张趋势。“三生空间”在发展综合优化情景中的预测变化趋势与生活条件提高情景的模拟结果相似,但前者更平缓。甘肃省应该抓住发展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并促进土地高效利用,重视酒泉生态恶化问题并及时提出应对措施,积极改善北山山地区荒漠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使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都市全球化理论”认为: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中,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模式,使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呈现不同的空间特征.运用“大都市全球化理论”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20世纪90年代的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特征进行了初步的量化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特征和形成机制与“大都市全球化理论”中的全球城(B)型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特征和形成机制相符.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农业发展有以下趋势,据专家预测,我国提出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比环境农业这个名称更明确,将会被世界广泛的接受。这种“三高”农业有什么特点呢?大致可归纳如下。高效型利用空间、时间差立体种养,组成高效复合农业生态系统。超级型广泛利用杂交种,如日本已育成番茄和马铃薯的杂交种,1株番茄1m高,结果达1.2万个,每株产1000多公斤。快速型如利用组织法生产荔枝,12个月即可结果,用配合饲料养鸡50天体重达2kg即可出笼。无土型用溶液培养、气裁等法进行工厂化生产,满足蔬菜、水果消费需要。微缩型育成矮化作物品种,…  相似文献   

17.
台州地区农科所建成一座“庭院式立体农业开发示范区”,经两年多管理,各类项目全面投产,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益。庭院式立体农业,就是以乡镇农户的庭院、宅基地及村边屋旁农田为基地,在较小面积上通过农、特、渔、牧等各业的合理组配,高度集约经营,达到充分利用水体、地面和空中的立体空间资源,进行多层次、高  相似文献   

18.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了我国城市土地规划中的用地效率、规划的可行性、协调性、系统性以及规划方案的前瞻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循环经济理念下树立由单一的资源利用机制向综合利用机制转变新规划观;在复合、循环利用城市土地,确保城市功能结构合理和良性运行的条件下,保持土地利用结构的平衡;有机组合城市土地空间,把城市经济、产业集群等内部有机关联的城市功能集中布局,形成高效的用地结构等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方略.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如何优化乌鲁木齐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市在“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乌鲁木齐市1980—2020年(每10年一期,共5期)土地覆盖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和InVEST模型估算生境质量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生态空间被持续压缩,生活空间持续增加,而生产空间则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变化趋势。(2)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表现为草地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3)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持续下降,草地转变为其他生态空间是使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4)乌鲁木齐市的生境质量水平持续下降,草地、水域生态空间转化为其他生态空间是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土地利用转型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乌鲁木齐市生态持续改善提供保障,同时还能为协调新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部分,是人类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场所。土地资源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最基础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不可代替和有限的生产资料。土地资源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所以土地资源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空间上具有地域性,时间上具有动态变化,利用上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人和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