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手术的最佳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对60例(63眼)外伤性白内障分别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其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0.5a,白内障术后矫正视力0.8以上者4眼,0.5~08者13眼,0.1~0 4者39眼,0.1以下者4眼.结论:外伤性白内障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效果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2.
梁素敏 《现代保健》2011,(6):173-173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的最佳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因外伤性白内障伴大部分虹膜缺损或虹膜全无,行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和术后的视力及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视力恢复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轻微并发症经处理后好转.结论 外伤性白内障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儿童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 (IOL)植入术的疗效。探讨手术的最佳时机、人工晶体屈光度的选择及并发症。方法 对 4 2例 (4 5眼 ) 4~ 14岁儿童先天性和外伤性白内障摘出 ,Ⅰ期或Ⅱ期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 0 5者 19眼 (4 2 % ) ,视力在 0 1~ 0 3者 15眼 (33% ) ,视力 <0 1者 5眼(11% ) ,欠合作者 6眼 (14 % )。术后前房有纤维素形成者 18眼 (4 0 % ) ,后囊混浊者 16眼 (36 % )。结论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和外伤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有效的方法 ,但应掌握手术时机、选择度数适当的人工晶体 ,积极治疗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对95例(95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在伤后不同时间做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按伤后时间不同分为3组并观察其手术效果。结果患者视力平均达0.30~0.42,除2例眼内炎外,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外伤性白内障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翟自燕 《现代保健》2009,(14):54-56
目的探讨儿童角膜穿通伤伴外伤性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通过对38例儿童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时机、方法、并发症及并发症的防治,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8眼中32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4眼提高大于8行,16眼视力提高大于5行;常见的远期并发症是后囊视轴区混浊(25眼)、虹膜后粘连(10眼)。结论对儿童角膜穿通伤伴外伤性白内障者应掌握其恰当的手术时机及方法,认识增生反应与并发症的关系并积极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治疗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的共诊断收治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200例,按伤后施行手术时间迟早分2组,各100例,手术在Zeiss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根据晶体囊破损与核软硬程度,运用超声乳化吸出或挽核技术。根据外伤性白内障及其他组织外伤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伤口修复、眼前段结构重建、前路晶状体玻璃体切除、眼内异物摘出联合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并发症及出院时视力。结果观察组术后矫正视力≥0.4~0.5者占56%,对照组占38%,明显低于观察组,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白内障虽病情复杂,并发症多,但正确的选择手术时机、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及积极预防和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能够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巩膜瓣下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通常也称三联手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效果。方法对67例68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联合手术治疗,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维持前房深度稳定。结果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术后随访4~36个月,视力达0.02~0.2者10眼,占14.71%;0.3~0.4者31眼,占45.59%;≥0.5者27眼,占39.7%。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1mmHg者59眼,占86.76%;9眼28mmHg左右,占13.24%。术后用0.5%噻吗心安滴眼液滴眼,视力增进,眼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手术并发症少。结论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恢复视力快、滤过泡失败率低、眼压控制稳定、角膜散光小、减少术后用药及并发症少等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志明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8):1494-1494
目的:评价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年龄50~96岁的老年性白内障4800例5100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周~12月,观察其效果。结果:术后视力:无眼底病的4720眼,视力在0.5以上者4610眼(97.67%),术后视力或矫正视力在1.0以上者3820眼(80.93%)。术后并发症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和手术时间的缩短而明显减少。结论: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早期反应轻及视力恢复快的优点。手术效果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而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闫有恒 《现代保健》2009,(30):25-25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选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患者82例82眼,平均年龄63.5岁。选择上方、颞侧,鼻侧切口进行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平均采用粘弹剂分离、机械性分离、切开瞳孔等方法,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植入人工晶体。结果82例中除6例因眼底病变视力无改善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0.1者14眼,0.1~0.2者40眼,0.2~0.3者16眼,〉0.3者12眼。结论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但要对切口位置、瞳孔粘连等做相关的选择及处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000例(1000只眼)白内障施行标准巩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结果术后1天、1周、2周、1月、3月以上矫正视力0.6以上者分别是801只眼(80.1%),845只眼(84.5%),867只眼(86.7%),954只眼95.4%,987只眼(98.7%),术后发生刀口漏水6只眼(0.60%),继发青光眼5只限,占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提高明显,具有切口小,不缝线,操作简便、术后反应轻、散光小、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方法,以及手术的必要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近3年来83例(83眼)高眼压下行小梁切除术及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情况,观察其手术效果。结果随访6~12个月,术后眼压控制≤21mmHg者67眼(80.72%),联合局部用药眼压控制≤21mmHg者16眼(19.28%);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者78眼(93.98%),保持不变者5眼(6.02%)。结论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做好术前准备,选择有效手术方式,术中熟练操作,术后正确用药并严密观察。  相似文献   

12.
王恩玲 《现代保健》2009,(27):12-13
目的总结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对68例(83只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患者进行精心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68例患者经有效护理后恢复良好。本组患者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大于1.0者39眼,占46.99%,大于0.5者59眼,占71.08%。结论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起到良好作用,围手术期护理在超声乳化术的护理中均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特点。方法通过对197例(201眼)患者的护理,术前进行心理状况评估和干预,解除思想顾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及自信心,做好各项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做好院外康复指导,严防并发症。结果术中患者配合良好,术后随访3个月,视力0.5—1.2者185例(占92.04%),0.06.0.4者16例(占7.96%),无任何护理并发症,患者满意。结论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和病情观察,对预防术后感染,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农村白内障患者手术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探讨农村白内障复明工作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本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完成白内障手术患者654例,其中I~Ⅳ级核采用超声乳化术489例,V级核实行囊外摘除术165例,对手术方式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HACO组术后3d视力≥O.05者93.0%,视力≥0.3者78.1%;ECCE组术后3d视力≥0.05者81.8%,视力30.3者53.3%。两组视力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在农村,I~Ⅳ级核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术,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V级核实行囊外摘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两者结合可以保质完成农村白内障手术复明工作。  相似文献   

15.
我院1995年2月至1996年10月对31例白内障患者施行旋转推进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1例均为单眼。其中老年核性白内障8眼,皮质性白内障15眼,外伤性白内障4眼,先天性白内障3眼,糖尿病性白内障1眼。男23眼,女8眼,年龄为16-83岁,平均年龄55.9岁。入院视力为光感—指数。全身检查无手术禁忌症。1.2人工晶体为国产康明和美国StorZ两种。1.3手术要声(1)麻醉:球周麻醉(1),术前肌注杜冷丁50mg,氟哌啶2.5mg镇静。(2)按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法摘除晶体(2)。(3)旋转推进式后房型…  相似文献   

16.
刘敏  郭建莲  巩磊  杨涛  王峰  刘朝阳  董嫱 《现代保健》2012,(25):100-101
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加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同时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切口采用角巩膜缘隧道切口,对45例78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进行手术使晶体后囊中央形成约5mm的囊膜缺损区,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AV),以避免后发障的发生。结果:Ⅰ期植入人工晶体40眼,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16眼,0.5以下34眼,无1眼发生后发障。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5者18眼,0.5以下45眼,术后3个月到半年矫正视力≥0.5者20眼,0.5以下46眼,其余因年龄小无法检查视力表。术后一周第1次复查,无1眼发生后发障,但每只眼周边前后囊膜均出现轻度混浊,撕囊区清亮,继发性青光眼8例。3-6个月18眼发生纤维机化膜,10眼少量玻璃体脱出于前房,玻璃体轻度浑浊,虹膜后粘连7眼,瞳孔不圆12眼,IOL偏中心8眼,无1眼发生视网膜脱离及出血。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防治弱视,改善视力,术后并发症对手术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而PCCC+AV是一种经济、安全、高效的防止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手术方式,适用于不能配合激光治疗的儿童,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郜青叶 《职业与健康》2007,23(7):572-57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与分期进行小梁切除、超声乳化治疗青光眼白内障手术的时机。方法将43例52眼青光眼白内障患者分为对照组(25眼)和治疗组(27眼),对照组采用巩膜小梁切除+择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组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结膜滤泡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视力两组有显著差异,对照组的视力高于治疗组,术后3个月视力两组无差异。术后1周低眼压发生率:对照组39%,治疗组61%。2周后两组眼压恢复至正常范围,平均眼压13.4mmHg(1mmHg=0.133kPa)。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对照组2眼,治疗组6眼;纤维素样渗出,对照组1眼,治疗组3眼。术后结膜滤过泡:对照组Ⅰ级17眼,Ⅱ级8眼,Ⅲ级1眼,治疗组Ⅰ级15眼,Ⅱ级12眼。结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式的选择应根据眼压、角膜、前房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8.
姜锐光  姜杨  刘小环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1):1675-1676
目的比较硬核白内障采取超声乳化手术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效果。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11年01月我科行Ⅳ、Ⅴ级核白内障手术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120例143眼,根据所行术式将其分为两组,A组(超乳组):68例,76眼;B组(小切口组):52例,67眼,比较两组术后视力、角膜散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A、B两组术后1周及1个月视力、角膜散光程度无差别;超乳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多于小切口组。结论对于硬核白内障,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摘出术(SICS)、白内障囊外摘出术(ECCE)、晶状体超声乳化术(Phaco)三种手术方法的效果。方法2120例2225眼老年性白内障随机分成三组,分别采用SICS、ECCE、Phaco手术,均一期植入人工晶体。对比观察术后1周视力、散光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裸眼视力≥0.6者,SICS组多于EC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CS组与Phac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检查手术源性散光:SICS组低于ECCE组,P〈0.05;SICS组与Phaco组比较,P〉0.05。术中后囊膜破裂合并玻璃体脱出:SICS组42眼,ECCE组29眼,Phaco组38眼。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SICS组64眼,ECCE组39眼,Phaco组74眼。结论SICS疗效优于ECCE,SICS疗效与Phaco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CS效果好、成本低,适合基层医院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20.
鲁铭  罗艳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6):788-789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7年4月~2007年8月间本院收治40例(4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全身及局部使用最大剂量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依然高于40mmHg,行前房穿刺术降低眼压后,第2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结果术前眼压40mmHg以上,术后早期(3个月内)眼压10~20mmHg者35眼,~30mmHg的5眼,用2%卡替洛尔眼水点眼控制眼压,其中两眼在使用局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依旧不能控制在20mmHg以下,在术后两个月行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随访3个月眼压控制在20mmHg以下。全部病例在随访期间眼压全部控制在20mmHg以下。视力术前:光感者11眼(57.7%),光感-手动者8眼(36.1%),手动-0.05者21眼(6.2%);术后视力:〈0.1者4眼(10%),0.3者9眼(22.5%),-0.5者11眼(27.5%),〉0.5者16眼(40%)。结论前房穿刺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能在及时控制眼压的同时挽救病人的视功能且有比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