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油层严重非均质油藏,特高含水期提高注水开发水平和采收集的途径。方法: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深化油藏认识,利用多种方法综合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的规律,运用配套的注采工艺技术进行整体调整挖潜。结果:建立了胡7南沙三下三维地质模型搞清了各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一套适合严重非均质油藏开发剩余油的方法。结论:针对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的特点,精心确定研究思路,实施效果显著对同类型高含水油藏的调整、挖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于非均质小断块油田,开发中后期的调整挖潜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途径,针对马厂、徐集油田平面、纵向剩余油的分布特点,通过设计定向井挖掘局部剩余油潜力,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为同类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的剩余油研究及开发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A油田是一个受断层、构造、岩性多种因素控制的复合型低渗透油藏,油层非均质性严重,裂缝较发育,渗吸作用明显。从1997年开始周期注水试验后,周期注水技术在A油田不断完善,应用规模逐年扩大,已经成为中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的主要调整手段。通过实施周期注水,有效地控制了井区的含水上升速度,产量递减减缓。  相似文献   

4.
濮城油田西沙二上^2 3油藏属典型的厚层非均质性油藏。该油藏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储层孔隙结构发生了变化,储层层内、层间的非均质性增强。导致一类层采出程度高,二三类层采出程度低,油藏递减加大,开发效果变差。通过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合理运用成熟的工艺技术,提高了油藏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通过对11口取芯井的详细解剖,确立了研究层段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方案,进而对研究区800多口井进行了精细划分对比,进行了不同类型河道所处环境的微相识别与划分,并建立了研究区的相模式。结合沉积环境从宏观上分析了不同类型河道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对不同类型储层建筑结构进行了分析。随着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产量递减加快,采油速度逐渐降低。研究区萨三油层组平面上和纵向上由于受沉积特征的影响,非均质性比较严重。分层测试资料表明:原有的井网对薄油层及表外储层适应性差,水驱控制程度低,因此导致部分油层未动用或动用差。为该区块调整挖潜,本文根据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充分利用取心井资料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庆萨尔图油田SⅢ油层组的储层非均质特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描述研究,从油藏精细地质研究入手,采用动、静态结合,多学科综合,从多个方面对研究区沉积微相及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特征的研究,为加密挖潜、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流动单元(又称储层流动单元)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形成的一种储层描述技术它为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对于油藏二次采油后期的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梁11断块丰富的静、动态资料,以密井网条件下的精细储层描述和构造研究为基础综合考虑岩性、物性、电性及非均质性和水淹特征,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储层物性与表征储层渗透特征的参数FZI之间的关系式,由此将该区储层划分为Ⅰ、Ⅱ、Ⅲ、Ⅳ类流动单元.并在此基础上,把流动单元研究与剩余油研究结合起来,认为Ⅲ、Ⅳ类流动单元在高含水后期的油藏开发中,水淹程度较轻,容易形成利余油富集区,由此可为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萨南开发区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通过注水方案优化,确定剩余油挖潜上产方案。应用储层整体改造技术和化学调剖为主要手段并及时进行油藏监测,动态跟踪评价及注水方案调整来保证注采关系协调,发挥油井产能,同时提高油层的储量动用程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采收率直接影响并反映着油气藏的开发效果,其中储层非均质性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层间干扰、单层突进、剩余油的分布情况等现象都不同程度的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分析储层宏观,层内和微观非均质的特征,可了解油藏的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胡状集油田高含水开发阶段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对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以胡状集油田沙三下4油藏为研究对象,积极开展反映该油藏高含水期周期注水室内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并在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借助VIP数值模拟软件预测试验区周期注水开采效果,形成了适应胡状集油田剩余油挖潜、解决层内非均质矛盾的开发技术。该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整个中原油田多层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的挖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的研究了鄂尔多斯低渗透油层的注水开发问题,对于注水开发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使得油层开采技术不断提升。架构于开发思路的引导、对注采有效性的判断指标、及开采技术的实践,是实现注水开发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按照“高中找高、高中找低、分类治理”的思路,我们深入开展了剩余油研究和调整挖潜工作,通过剩余油研究,在“双高”油田中寻找低含水、低采出程度单元,在“双高”油藏中寻找局部构造高点、高含油饱和度韵律层段、低采出程度砂体和低效条带,采取配套对策分类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次研究主要应用了开发地质综合分析法与油田开发动态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油区内长2油藏剩余油分布。此次研究从郝家坪区地质条件和注采条件入手,根据剩余油富集规律将郝家坪油区长2油藏剩余油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①井网、井距不规范造成的剩余油区;②注采井网不完善、注水系统缺陷造成的剩余油区;③平面水窜造成的剩余油区。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充分利用储层韵律特征及隔夹层的发育情况,对研究区进行综合调整后,研究区含水率下降至6.87%,水驱控制程度提高32.2%,自然递减率下降23%。  相似文献   

13.
静北潜山区块储层非均质性强,1988年投入注水开发,多年的注水开发导致水淹状况加剧,形成优势注水通道,影响了注水开发效果,自2000年开始,静北潜山在没有新井投入,措施工作量少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特点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潜山周期注水手段,实现了连续十三年的持续稳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安观6井于2012年根据动态调整后,日产油由7.4吨上升到21.3吨,目前日产油19.5吨,仍在见效中,安观6井的成功为同类型油井增产提供了依据,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72-134块油藏精细描述,应用新技术对油藏储层进行预测,从而实现滚动扩边增储;同时在滚动增储的基础上,整体部署注采井网并实施完善,实现了储量整体动用,并成功注水开发,提高了油藏的水驱控制和动用程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联合注水系统的整体效率不高,严重威胁到油田产生整体能耗。要想保证联合注水系统具有较高效率,就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深入分析设备、管理、工艺等各环节,及时获悉核心影响因素,通过一系列有效的优化调整措施予以处理,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效果。  相似文献   

16.
A井区侏罗系齐古组油藏不同砂层组储层类型和分布特征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油藏类型为岩性-构造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差异大、强水敏,进行了前期试注工作,取得注水参数后,全面投注,实现了当年开发、当年投注。注水开发一年多以来,区块日产油量上升41吨,油井全面见效,各项开采指标得到改善,个别井由于储层物性差或受封闭断层遮挡等地质条件的影响,注水受效不明显。本文对注水见效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储层的沉积相、物性等特征开展研究,找出影响注水的因素。提出了下步注水调控的原则,确定后续配注和改造措施,为油藏的稳产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7.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具有“三难”的特点。断块破碎,构造幅度小,刻画难度大,储层薄,变化快,预测难,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大。本文以A断块为例,针对目标区低采出、低采油速度的开发现状,通过开展该断块的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研究、开发技术政策论证及开发调整部署等多项技术研究,探索一套适合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调整技术,通过该技术在A断块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某油田密井网区为例,对储层进行沉积时间单元划分与对比,建立测井相模式,进行平面微相组合,绘制沉积时间单元平面图,通过储层不同参数的平面展布和分布规律,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细致刻画剩余油分布特征奠定地质基础,这对油田进一步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欢16-304块通过早期注水开发及后续调整保持了较高的开发速度,但是1990年以后产量递减加速,1993年以后高含水关井,2005年之后在精细油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注水效果分析以及剩余油潜力分析,通过完善井网和调整注采关系进一步提高水驱动用储量和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通过油藏开发研究,分析了储层宏观,层内和微观非均质的特征,总结了油藏的非均质性研究的方法及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