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血小板变化对重症中暑患者 28 d 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0 年 9 月— 2018年 9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中暑患者,根据 28 d预后将重症中暑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患 者基本资料,入院时、入院 72 h 血小板计数(PLT0、PLT72),以 PLT0、PLT72、血小板变化值(ΔPLT)、血小板变化率 (ΔPLT%)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 28 d预后的预测价 值。分别以重症中暑患者 PLT0、PLT72和 ΔPLT%的临界值将患者分组,采用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 28 d累 积存活率。结果 (1)共纳入 116例重症中暑患者,存活组 90例,死亡组 26例,病死率 22.4%。死亡组使用血管活性 药物比例、有创机械通气比例及 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2)2组血小板计数均呈现下降趋势,死 亡组 PLT0、PLT72均明显低于存活组(均 P<0.05),同时死亡组 ΔPLT 和 ΔPLT%下降幅度大于存活组(P<0.05)。(3) ROC曲线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PLT0、PLT72及 ΔPLT%对重症中暑患者 28 d死亡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相应预测 临界值分别为 PLT0>115.0×109/L,PLT72>83.5×109/L,ΔPLT%>-41.6%,其中以 PLT72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最 大,为 0.841(P<0.05)。(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以 PLT0、PLT72及 ΔPLT%相应的临界值分组,高于相应临界值患者 28 d存活率明显高于低于相应临界值者(P<0.05)。结论 入院 72 h PLT对重症中暑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 预测价值,入院早期 PLT显著下降提示重症中暑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症感染患者病情危重程度与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的相关性,以期降低感染率和感染程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重症感染患者56例,作为研究组,其中13例住院期间死亡(死亡组),余均好转(好转组).以同时期上呼吸道感染52例作为对照组,抽取静脉血,观察在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并以APACHEⅡ评分作为感染程度与以上3个指标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在降钙素素原、C-反应蛋白上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血小板上则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天死亡组和好转组在C-反应蛋白、血小板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降钙素原则好转组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入院后第3天、入院后第7天在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上死亡组显著高于好转组,在血小板上则显著低于好转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感染危重程度和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正相关,和血小板负相关,即重症感染越危重,则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越高,而血小板则越低(P<0.05).结论 重症感染病情危重程度和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有相关性,结合APACHEⅡ评分可作为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胡小明  唐义龙 《安徽医药》2012,16(5):645-646
目的评价APACHEⅡ评分和血小板计数对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收治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56例,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进行APACHEⅡ评分和血小板监测。结果 56例患者中,存活34例(60.7%),死亡22例(39.3%)。两组APACHEⅡ评分值为(16.3±5.8)分和(24.8±6.2)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计数减少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联合应用APACHEⅡ评分和血小板计数可作为判断预后较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APACHE评分在危重疾病患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珊 《河北医药》2005,27(5):355-356
目的 探讨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APACHEⅡ和APACHEⅢ评定168例内外科、重症监护(ICU)患者,用以评估其疾病的严重程度并预测其生存或死亡。结果 APACHEⅡ和APACEHⅢ评分均能准确的预测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准确预测其死亡危险性。APACHEⅢ与APACHEⅡ评分有显著正相关性。结论采用APACHEⅡ和APACHEⅢ评分系统来评估内外科危重患者的预后是非常有价值的,对客观、准确评估患者预后、指导治疗作用巨大,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在不同原发病所致血小板减低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某院2013年至2016年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血小板减低原因将患者分为血液病组、重症感染组、肝移植组。记录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血制品输注量等各项指标。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方法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评价各组间的疗效。结果: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各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用药前(P<0.05),各组间血小板增值比较显示重症感染组与肝移植组血小板增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液病组血小板计数升高明显低于重症感染组和肝移植组(P<0.05);用药后血液病组PLT计数<50×109/L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重症感染组和肝移植组;各组疗效比较血液病组优效比例明显低于重症感染组和肝移植组(P<0.05)。3组血小板输注量比较,重症感染组和肝移植组显著低于血液病组(P<0.05)。结论:皮下注射常规剂量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使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恢复加快,血小板输注量明显减少,对重症感染和肝移植患者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重症腹膜炎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ICU急性腹膜炎患者,根据预后的不同分存活组(n=16例)和死亡组(n=12例),比较两组入院时的APACHEⅡ评分、血浆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甲状腺原氨酸(T3)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分析T3的变化及其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APACHEⅡ评分与FT3水平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FT3、T3水平均低于正常值下限。APACHEⅡ评分与乳酸、T3之间,以及T3与FT3之间均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结论重症腹膜炎患者发生低T3综合征属于一种保护性反应,T3下降的程度似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但用于准确判断预后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预后情况,将重症监护病房的MODS患者分为生存组23例,死亡组37例,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PC)活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及主要凝血指标与病情严重度(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MODS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PLT减少(P<0.05)、PT延长(P<0.05)、APTT延长(P<0.01)、Fib升高(P<0.05)、PC活性降低(P<0.01);PLT(r=-0.42)、PC活性(r=-0.31)、APTT(r=0.37)、PT(r=0.32)与APACHEⅡ评分有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MODS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PC活性动态监测及凝血指标对判断患者的预后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叶建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4,(22):156-157,160
目的:观察并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对产妇分娩方式以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4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小板计数将其分为实验A组、实验B组以及实验C组,各30例,并选取同期血小板计数正常的90例孕妇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导致妊娠合并血小板计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其次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巨幼细胞贫血、妊高征、地中海贫血以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等;实验组A、B、C三组的自然顺产率、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导致妊娠血小板减少合并症的两个主要原因;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产科指征以及血小板计数水平与分娩方式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与急性胰腺炎(SAP)病情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平均体积,并分析MPV与SAP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及应用醋酸奥曲肽(SS)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GH)治疗后对其的影响.结果 入院时轻型患者外周血MPV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患者MPV显著高于轻型患者(P<0.05);GH组治疗后APACHEⅡ积分和MPV均明显低于SS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 血小板平均体积变化能反映AP病情的变化,可帮助判断预后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刘溯  王小冬  连靖娉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3):1632-1633
目的:研究血小板计数及其动态变化对老年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急诊193例患者,入院时进行APACHEⅡ评分及入院第1、3、7、10天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根据APACHEⅡ评分值将患者分为3组,Ⅰ组(<15分)、Ⅱ组(15~20分)、Ⅲ组(>20分);分析3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其动态变化和预后;并回顾性将Ⅱ组、Ⅲ组患者分为死亡组62例和存活组63例,比较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和血小板水平。结果:Ⅰ组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Ⅱ组、Ⅲ组(P<0.01),Ⅲ组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Ⅱ组(P<0.05);Ⅰ组死亡率明显低于Ⅱ组、Ⅲ组(P<0.01),Ⅲ组死亡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均较高,治疗7天和10天后,APACHEⅡ评分,存活组下降至10分以下,而死亡组上升至20分以上,死亡组明显增高(P<0.01);入院时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正常生理范围,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在治疗后7天和10天,死亡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再度进行性下降,与存活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均<0.01)。结论:血小板减少及其动态改变能较正确、敏感地反映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其检查快速、简单、易行,在临床上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坤  吴晓玲  沈强  李磊 《安徽医药》2018,22(7):1342-1345
目的 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法 选择36例在安徽省立医院住院治疗的SFT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性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普通型及危重型,进一步了解年龄、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心肌酶谱、有无基础疾病等因素是否与疾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结果 36例均为急性起病,病程中均有发热,分别伴有畏寒寒战、纳差乏力、腹泻、咳嗽咳痰、腔道出血及出血倾向,1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实验室检查提示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白蛋白有不同程度下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和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血小板计数(PLT)≤30 ×109·L-1、年龄≥60岁和神经系统损害为危重症SFTS的高危因素.27例患者病情好转后正常出院;8例患者治疗效果尚可但因经济困难自动出院;1例患者因预后差、家属放弃抢救自动出院.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血小板计数、年龄和神经系统损害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小板、D-二聚体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成人综合ICU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均予以早期集束化治疗.于集束化治疗前、治疗后6h,入ICU 1、2、3、4、5d,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浓度,并分别记录各时间点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根据患者28 d转归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相关指标,并对本组内各时间点相关指标与集束化治疗前进行比较.分别将两组内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浓度与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存活组APACHE Ⅱ评分、D-二聚体随着病情好转下降,死亡组则呈升高趋势;存活组血小板计数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升高,而死亡组则逐渐下降.经Pearson相关分析,APACHEⅡ评分与血小板计数呈负性相关(r=-0.862,P<0.01),与D-二聚体浓度呈正相关(r=0.445,P<0.01).结论 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浓度可作为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价指标,与APACHEⅡ评分结合,能更准确地评估感染性休克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获得性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性疾病,其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100×10^9/L,但没有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明显诱因或基础疾病。近年来,随着对此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在其治疗方面也有了很多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患者外周血细胞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观察54例SARS患者发病初及整个发病过程中外周血细胞及血清谷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变化情况。结果54例患者中重症型31例,普通型23例。入院时19例(35.19%)白细胞降低,29例(53.70%)淋巴细胞减少,8例血小板减少;全病程中49例(90.74%)白细胞升高,43例(79.63%)淋巴细胞减少,17例(31.48%)血小板减少,9例(16.67%)血小板升高。重症型和普通型患者淋巴细胞减少发生率差别有显著性(P<0.05)。有29例(59.8%)血清谷氨酸转氨酶升高,39例(72.22%)乳酸脱氢酶升高,43例(79.63%)肌酸激酶升高,其中重症型和普通型乳酸脱氢酶异常发生率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SARS病毒可能通过各种机理影响外周血细胞及生化学指标,观察上述指标变化有助于了解病情。尤其动态观察淋巴细胞及LDH变化对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分析及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共136例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患者。均实施手工稀释计数血小板、血涂片染色镜检以及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结果 1组、2组的全自动分析仪与手工稀释计数的血小板计数不存在较大差距(P> 0.05);3组、4组与5组血小板计数存在一定差距(P <0.05)。2组的全自动分析仪和手工稀释计数与涂片染色镜相符率不存在较大差距(P> 0.05);3组、4组、5组全自动分析仪和手工稀释计数与涂片染色镜结果相符率较低(P<0.05)。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的标本中,有128例血小板真性减少,有8例为假性减少,其中2例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降低,3例为采血不当,2例为冷凝集,1例为大血小板标本。结论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出现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的情况,对异常样本应实施手工稀释计数、血涂片染色镜检,从而提升血小板的检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妇血小板变化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以来在我院待产且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孕妇81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入院的79例血小板正常的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孕妇血小板表面特异、非特异性抗体,分析抗体量与新生儿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结果患血小板减少症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率为32.09%,明显高于血小板正常孕妇所生新生儿的血小板减少率(6.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相关疾病会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具有相关性,临床医师和护士需要根据妊娠不同时期孕妇血小板抗体的变化,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与护理措施,避免造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7.
苏晓雯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6):2512-2513
目的:探讨中暑的预防和现场急救.方法:根据工厂特点和本组患者的发病原因实施各项预防措施,及时有效地处理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患者.结果:29例中暑患者,26例现场康复,3例经急救并护送至医院进一步治疗后康复.结论:加强中暑的预防,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中暑的早期症状,能够避免和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雷有萍 《上海医药》2014,(17):31-33
目的:探讨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与感染性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75例感染性ICU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6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PAF水平的差异,计算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分析血浆PAF水平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的关系,并按住院期间患者的预后状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浆PA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浆PAF水平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呈正相关。存活组患者血浆PAF水平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血浆PAF与感染性ICU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血浆PAF可作为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状况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临床特点、治疗以及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院收治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围生期的处理,新生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8例PAT患者产后比产前血小板计数明显提高;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升高;产妇产后血小板均恢复正常。结论 PAT一般无需特殊治疗;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可考虑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IDS伴有严重血小板低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间收治的50例HIV/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其中使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30例患者建立观察组,以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行艾滋病高效抗病毒治疗的20例患者建立对照组,观察患者的血小板计数、HIV-RNA载量以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20例对照组持续观察血小板、CD4~+T淋巴细胞计数未见显著差异。30例患者经治疗后,血小板、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逐渐升高,而HIV-RNA载量水平则逐渐降低。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6个月患者血小板、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0例患者治疗前HIV-RNA载量(2064027.32±602529.44)copies/mL,治疗6个月后21例(70.0%)HIV-RNA载量40.00copies/mL,其余9例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1年后27例(90.0%)HIV-RNA载量40.00copies/mL。结论:AIDS相关血小板计数减少与CD4细胞水平有密切关系,临床可通过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以判断其CD4细胞水平,从而预测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病情的发展情况。通过对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予以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