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大学的学术独立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至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革已由被动地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转向主动面向世界、寻求自身变革之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现代大学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高等教育大家——蔡元培和梅贻琦,他们分别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为依托,开始探索中国大学学术独立之路,历经学术理念创新、学术组织创新、学术体制创新,中国现代大学的学术,一种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于其他活动的学术活动,实现了从观念到形成制度、从制度到实践使制度思想化的过程转变.从而使我国现代大学步入学术独立的殿堂。最后,从中国学术传统和西方大学传统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大学学术独立探索的个性特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纽曼《大学的理念》作为大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其在民国的引进与接受史长期未能引起学界的关注。从纽曼《大学的理念》的文本入手,发现民国学者对纽曼教育思想之引进存在文学与教育两条路径,通过深入挖掘其被学界所接受与排斥之思想成分,可见引进到中国的纽曼大学理论与其原来面目相比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藉此可透视当一理论从一文化场域转移至另一文化场域时必然遭遇的文化过滤问题。民国学者对西方大学理论的过滤,对反思当今中国教育研究,尤其是对外来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纽曼《大学的理念》作为大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其在民国的引进与接受史长期未能引起学界的关注。从纽曼《大学的理念》的文本入手,发现民国学者对纽曼教育思想之引进存在文学与教育两条路径,通过深入挖掘其被学界所接受与排斥之思想成分,可见引进到中国的纽曼大学理论与其原来面目相比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藉此可透视当一理论从一文化场域转移至另一文化场域时必然遭遇的文化过滤问题。民国学者对西方大学理论的过滤,对反思当今中国教育研究,尤其是对外来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胡适是中国近代教育界的一位领袖人物。20世纪20年代,仿照欧美高等教育体制建立的中国大学显现诸种弊端。有鉴于此,胡适重提古代书院,据其所推崇的大学理念对传统书院进行现代阐释,并尝试联结书院制度与大学制度,借此补救当时教育的弊病。但从胡适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事例可以看出,传统书院与现代大学亦存有紧张关系,由思想阐释落实到制度建设洵非易事。胡适对书院现代价值的阐释,引书院入大学的实践活动,既有教育史上的意义,又为当下中国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论家和教育家,蒋廷黻在执掌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历史系期间,始终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为己任,其大学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在学科发展上坚持文理并重,在课程设置上主张中西兼通,在人才培养上提倡学用相济,在师资建设上注重聘养结合.蒋廷黻的大学教育思想具有实用性、现代性和爱国性特点,推动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式大学到大学的中国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根溯源,今日之大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参照西方近代以来大学的组织原型,"中国式大学"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中国历史上不同于西方近代大学的传统高等教育机构或组织形式;其二中国式大学可以用来指称近代以来中国大学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诸多不同于西方大学的办学方式,即所谓"中国特色"的大学.与"中国式大学"相比,"大学的中国模式"着重强调西方近代大学制度在中国的本土化与再创造,强调今天大学这种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适性的制度形式在中国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二者有区别亦有联系.中国式大学某种意义上包含了大学的中国模式这一层含义.但大学的中国模式具有更明显的积极含义,直接意味着大学制度与组织形式的个性化发展与创新.而中国式大学一词则显得相对较为中性,这种"大学"可能是西方大学制度与组织形式的创新,也可能是异化.目前可以说,我们已经有了"消极"意义上的中国式大学而尚不见大学的中国模式.未来时期,中国大学的发展目标应是从中国式大学走向大学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7.
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由来已久。当代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实际是包含了世界许多国家经验的泛西方化高等教育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它与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及中国本土化教育实践之间既有矛盾也存在一致性,两者结合可以充分利用人类一切优秀成果,创造性地实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和谐、持续发展,尤其是使每个国民的发展潜力不断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8.
孙华  郝瑜 《现代大学教育》2012,(6):49-57,112,113
西方大学自创立起就伴随着专业教育与自由教育两种理念的分野。专业教育的特征是大学推崇专业化的学术性教育,以职业为目的,府学关系上表现为国家控制大学,以法国与德国的大学为主要代表;自由教育的内涵是大学实施博雅教育,以心智训练和德性培养为主要任务,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是弱控制的松散关系,以英美国家大学为代表。西方大学理念虽种类纷繁,但是这两种理念却一直贯穿整个西方大学的发展历程,1000年此消彼长、互相竞争,成就了西方高等教育的繁荣并最终在20世纪中叶达成和解,走向通识教育的共同认识。然而历史与文化的惯性却使得西方高等教育界在认识与实践层面再一次呈现分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邓萃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他曾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厦门大学和河南中山大学校长。在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了极富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邓萃英不仅倡导并注重高师学生有关学科知识和学科兴味的培养,加强道德教育和卫生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倡行北京高师改办"师范大学",力促北京高师男女同校,主张无论是高师还是普通大学,均应大兴学术研究,加强图书馆设施建设,实施人格教育,力促道德陶冶。  相似文献   

10.
金属热处理原理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中成长,21世纪初成熟。经历约160年的研究,在科研、生产实践中日臻完善。近代,我国热处理理论落后于西方;解放后,金属热处理原理的研究和应用得到大发展。本文分三个时间段进行了分析阐述,50~60年代学习苏联;80年代学习欧美日;21世纪以来纠正了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等相变理论中的错误。建立了新的理论体系,走在了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大学普遍经历了一个从"舶来品"向本土化转型的过程。这一现象的实质是社会产生高级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大学通过调整自身定位,与地方谋求协同发展的过程。以南开大学为例,该校在创办之初仍因袭对西方大学完全移植的办学思路,但很快便在天津城市产业升级的新形势下显出不适;随后籍由调整学科及学制、改革教学方式和内容、减少教师授课时间、产学研合作等本土化措施,成功融入天津的城市发展轨道,实现了从引进西方学术的传习所到现代大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三种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大学教师发展运动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开始提出关于大学教师发展的理论模型,对大学教师发展的概念、维度、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其中重要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个。这些模型立足于实践的基础和诸多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理论层次的提升。它们对于廓清大学教师发展的含义,设计大学教师发展的行动模型,指导大学教师发展项目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学>之"大学之道",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高等教育宗旨,阐发了儒学的学习门径,近代以来屡屡成为教育救国者挞伐的对象,但其理念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效组成已广植于国民与社会的心理深处.并未随科举制度的废除而退出历史舞台.在现代高等教育的百年进程中,"大学之道"应时而变,历经了瓦解、浮沉、变异直至衰微的发展变迁.当前,"大学之道"随传统文化升温重新为人津津乐道,这种情况下尤其应警惕其负面价值观对中国现代大学精神构建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材建设一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近代高等教育肇兴之时,受当时大学发展水平所限,讲义充当了大学授课的主要工具。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中外教育交流的深化促进了大学教材的正规化建设,外文原版教材的引进及使用成为这一时期大学教材建设的显著特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随着大学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教育学术的独立发展,大学教材开始进入本土化建设的新阶段。探求中国近代大学教材的发展轨迹及其变革规律,对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以80年代中期为界,可以把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标志是1984年他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的正式出版。如果说在后期,潘懋元先生的研究重点是运用教育的内外部关系的规律深入研究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当代中国高...  相似文献   

16.
1949年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6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建国初期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仿苏时期、文革十年以毛泽东的教育理论发起的"教育革命"、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历史变迁。这些历史变迁给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国人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展望未来,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摆脱功利性价值取向,确立大学的学术性,在此前提下,建构以学术为核心的大学内外部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7.
从发展学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肇始于20世纪中叶,发轫于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教育研究;至21世纪初,随着教育发展问题日益重要,我国有学者进而提出从教育学原理的角度构建发展教育学,以逐渐提升教育发展研究的理论水平。在发展教育学逐渐受到重视的同时,有关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也快速兴起。综观中国学术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专题研究、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等都得到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探讨也颇受关注,但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理论深度有待加强,建立“高等教育发展学”的学科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卢晓中教授一直高度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并决意从现代教育发展理论和国际教育发展问题研究的角度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突破。2001年卢晓中出版题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的学术专著,影响较大;为了从理论上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学的建设,2005年又主编并出版新著《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论纲》(以下简称《论纲》)。读完这部长达32万字的理论著作之后,深感它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气势宏大但又语言朴实。作为一部研究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理论著作,《论纲》至少具有以下三大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用现代大学理念引导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教育观念或哲学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 ,大学理念决定着大学的发展方向、目标确立、专业设置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大学理念引导着大学的发展 ,大学理念只有转化为现代大学制度 ,体现在制度中 ,它的引导作用才能发挥出来。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世界各地提出了许多新的大学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酝酿、整合 ,于1 995年提出了一份《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归纳为现代大学的三大理念 :高等教育的针对性、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这三个理念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转型已历经近20年,但高等教育仍然适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遗产。高等教育改革呼声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部分大学在教师聘用、晋升和淘汰制度、后勤和行政管理制度上进行了改革探索,由此也引发了教育改革大讨论。改革的关键在于还大学以自由,以学术本位替代行政本位。有关大学改革合法性;行政本位还是学术本位;大学人文理念;终身教职制度;学术评价机制;学术近亲繁殖;学科末位淘汰与团体激励等问题讨论的深入有利于我国下一步深化大学治理改革。  相似文献   

20.
兰芳  沈军舰  曹超  汪祥  李小涛 《锻造与冲压》2023,(9):20+22+24+26+28-29
<正>国内锻造线发展历程锻造是一种古老的工艺,中国的锻造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考古研究表明商代中期就存在热锻工艺,直至近代,锻造主要是以人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延续下来。洋务运动时期,通过引进西方国家的蒸汽锤,锻造发展为工业生产。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从苏联、东德、捷克等国家进口水压机、热模锻压力机及模锻锤等锻造设备,锻造工业进一步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可以自主生产国产锻压设备,锻造行业得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