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漓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月、10月和2011年3月采用D型网调查漓江水系78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并分别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BI指数评价3次采样时段内漓江水体的生物学质量.研究结果表明,3次采样分别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单元169、120和215个;昆虫纲无论种类数还是个体数都最高.Shannon指数和总磷(r=-0.510,p=0.000)、总氮(r=-0.390,p=0.003)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BI指数与总磷(r=0.384,p=0.003)和总氮(r=0.333,p=0.012)均呈显著相关.Shannon指数和BI指数的评价结果表明,漓江水系的生态质量总体上为优良,清洁河段的比例在60%以上,重污染河段的比例不到10%,且仅在2011年出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I指数是适合评价漓江水体生物质量的、可单独使用的生物指数.  相似文献   

2.
2017年4月—2017年9月对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乐保护点、红星保护点和高井庙放归区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生态进行调查研究,共检测出底栖动物3门11种,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共检出17科34种。分析结果表明扬子鳄活动期春夏季节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的变化趋势不同,但从整体来看,扬子鳄活动期底栖动物组成以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为主,浮游动物以轮虫为主。浮游生物量在活动期不同季节波动较大,表现为夏季春季,而同一季节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变化不大。扬子鳄保护区春夏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大,而丰富度指数d在不同季节变化不大,大多数在0. 8~2. 3之间,均匀度指数J在0. 7~0. 9之间。综合判定,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相对稳定,通过生物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该生态群落与扬子鳄在保护点塘口分布的数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大型底栖动物指数评价河流水质, 不同指数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大。为了针对特定河流找到合适的评价指数, 基于黄河干流1980 年代和2008 年生态调查数据, 应用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Margalef 多样性指数、Simpson 多样性指数、Pielou 均匀度指数、BMWP 指数、ASPT 指数、Goodnight-Whitley 修正指数(GBI)、FBI (Family Biotic Index)指数和BPI (Pollution Biotic Index)指数对黄河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与1980 年代相比, 2008 年黄河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大幅减少, 水质理化参数恶化; 这9 种底栖动物评价指数评价黄河水质状况差异明显, 部分指数之间存在较高相关性。Simpson 指数、Pielou 指数、ASPT、GBI 和BPI 因与部分自然环境因子存在较高相关性, 不适合作为评价黄河水质的指标; Shannon-Wiener 指数、 Margalef 指数、BMWP 和FBI 可作为黄河水质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利用大型底栖动物评价北江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81年和1982年两次调查资料,对北江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水质状况的关系作了指示类群、Shannon多样性指数、Trent生物指数和Chandler记分制的分析,并据此对水质污染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  相似文献   

5.
引滦工程上游底栖动物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滦输水工程上游水域进行了底栖动物种类区系组成、现存量(密度、生物量)及分布的调查研究. 结合历史资料和国内相似水体研究结果,并辅以生物指数的分析,对调查水域进行了水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调 查水域可初步划定为中营养型类型.  相似文献   

6.
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1987年5月至10月在黄岛养虾池对虾生长周期内对小型底栖动物数量逐月调查。指出:小型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1092.4inds.10cm^-2,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是主要类群,其总平均密度分别为466.9和457.9inds.10cm^-2。89.7%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表层2cm内。结果指明小型底栖动物被对虾捕食,并提出了捕食模式。  相似文献   

7.
黄浦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对黄浦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采用香农威纳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对黄浦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13种.密度优势种为环节动物门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软体动物门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以及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生物量优势种为软体动物门的铜锈环棱螺以及河蚬.淀峰断面的香农威纳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都高于松浦大桥.季节变化方面,三种指数的最高值都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则分别出现在夏季、冬季和春季.生物多样性除了受种的数量及其个体密度影响外,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水温、水质、底栖环境和人为干扰等.  相似文献   

8.
针对天津市武清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域进行底栖动物种类区系组成、现存量(密度、生物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两次调查共采集到35种底栖动物,其中水生昆虫19种,水生寡毛类7种,软体动物6种,水生线虫、线形虫和介形虫各1种.结合相似水体研究结果比较并辅以生物指数分析,对调查水域进行了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目前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质可初步划定为中-富营养型.同时提出了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和改善水质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引滦入津流域底栖动物研究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引滦入津输水工程沿线水域进行了底栖动物种类区系组成、现存量(密度、生物量)及分布的调查研究。结合历史资料和国内相似水体研究结果并辅以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分析,对调查水域进行了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调查水域可初步划定为中-富营养型过渡类型,并已呈现明显富营养化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武汉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态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武汉11个浅水湖泊底栖动物进行采样,共采到底栖动物22种,其中软体动物18种、水生昆虫1种、水生寡毛类2种,其他种类1种.优势种群是寡毛类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水生昆虫类的摇蚊幼虫(Tendipes).底栖动物平均数量变幅在146.63~4045.56个/m^2之间,生物量变幅在14.26~1303.8g/m^2之间.采用理化分析、卡尔森TSI综合营养指数、Shannon-Weaver生物多样性指数等4种指数对湖泊进行了生态学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汤逊湖、东湖、北湖、竹叶海是中富营养型湖泊,南湖、莲花湖、月湖、墨水湖、南太子湖、三角湖和龙阳湖是富营养型甚至重富营养型湖泊.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上游班多一级水库水流水质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道型水库地区有关参量的垂向变化比横向变化大的特点,建立垂向二维水流数学模型,采用算子分裂法、交错网格法、有限差分法求解。以50%频率年为例,在拟定发电洞引水流量和泄洪洞泄流量的基础上,模拟了黄河上游班多一级水电站的非恒定流动,结果是合理的。建立了一维动态水质模型,采用preissmann四点偏心隐格式求解,模拟了班多一级库区的BOD和氨氮浓度的时空分布。预测结果对于环境保护和工程的建设度运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滦河位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核心区域,精准分析其水质演变特征及污染来源,对于流域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滦河上游流域19个监测断面、8个水质指标进行监测,采用对数型幂函数普适指数公式进行富营养化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源解析模型确定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滦河上游流域属于弱碱性水体,大部分水体处于过饱和状态,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数值丰水期变幅相对较大,年际超标率为7%,总氮(TN)浓度整体远大于氨氮(NH4+-N)浓度,且TN年际超标率高达94%,枯水期全样本超标,说明水体氮素污染较为严重。总磷(TP)全年均值为0.09mg/L,年际超标11%,整体浓度相对较低。滦河上流流域全监测区域处于富营养、中营养以及重富营养等不同程度富营养化,且处于富营养状态区域占比高达78.94%。其中丰水期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重富营养化均出现于丰水期。根据污染源贡献率解析可知,对水体TN、NH4+-N贡献最大的是农业非点源污染,支流还受到畜禽养殖及生活污水影响,干流TN有一部分潜在污染来源,TP和CODmn主要来自城市面源污染,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支流主要来自于畜禽养殖、生活污水,干流区域来源相对较为复杂只受潜在污染源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对岷江上游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都江堰之上河段为上游,是成都平原及其下游最重要的水源河.流域区属高山峡谷区,高山耸峙,河流深切,北段为山原地貌,南段为高山峡谷地貌.岷江上游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河流自北西向南东分别流经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龙门山断裂带和四川盆地.汶川大地震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也对岷江上游的季节性水量,岷江水质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汶川地震诱发和潜在的地质灾害,对上游的水电工程形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其影响应在灾后重建规划时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水土流失对洪水、河道影响与洪灾形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与实地考察,阐述了四川省域水土保持在长江上游生态建设中的地位。指出了长江上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并就治理对策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2年8月~2003年7月对四川西部理县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理县干旱河谷区,不饲海拔高度0~5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总的变化趋势是阴坡比阳坡高。而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阳坡比阴坡大。同一坡向不同海拔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为2050m处的最高,1850m处的次之,1450m处再次之,1650m处最少,表明了在干旱区河谷的两岸坡面上部土壤水分状况最好,在坡面下部靠近河流处次之,中下坡水分条件最差。相同海拔高度,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都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的趋势,且30~5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The sediment load and river sedimentation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has been undergoing constant changes as complex landformlarge mountain area and plentiful precipitation make the drainage area of Yangtze River very vulnerable to water erosion and gravity eros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hydrological and sediment load statistics recorded by major hydrological stations along Yangtze River since 1950s, and editing the accumulation graph of annual runoff volume and annual sediment load, we find out that the suspended-sediment of Yangtze river has been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Wulong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Wujiang River, Beibei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Jialingjiang River, Lijiawan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Tuojiang River and Gaochang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Minjiang River, Yichang Hydrological Station, Cuntan Hydrological Station along Yangtze River mainstream share the same experience too. But the statistics obtained at Pingshan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Jinshajiang River shows the sediment load there has increased. Tak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cauls for the sediment load decrease of Jialingjiang River, Tuojiang River, Minjiang River and Wujiang River and provides us both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river sediment changes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measures to control river sedimentation.  相似文献   

17.
延河水质的模糊数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延河河水连续5 a的水质污染因子测定数据,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延河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枯水期和平水期相比,丰水期的水质较差,导致河水水质下降的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物质.  相似文献   

18.
乌江上游四川裂腹鱼幼鱼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室内16-28℃条件下,孵出后约12小时,胸鲁原基出现,鳃弧也出现;卿出后第2天,眼黄色素出现,卿出后第4天,眼出现黑色素;孵出后第9天,鳔出现,鱼苗营沸合营养2;孵出第11天,背鳍褶显著隆起;第18天,卵黄物质被吸收贻尽:进入稚鱼阶段;孵出后第30天,腹鲁芽出现;孵出后第34天,背鳍形成;孵出后第49天,腹鳍形成;孵出后第62天,鳍化结束并出现凳须。  相似文献   

19.
东江是南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 (惠州、东莞、深圳和香港 )的饮用水源 ,文章详细分析了东江中游 2 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的水污染状况 ,在此基础上研究和探讨了东江中游水质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水质变化趋势。东江中游目前及未来主要受可降解的有机物影响 ,主要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亚硝酸盐氮和石油类。在季节变化上 ,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为 :丰水期 >平水期 >枯水期。水质恶化有逐年减轻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指导思路──宜林则林、 宜草则草、宜荒则荒 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建设基本上是以造林绿化、水土保持为中心的。因此, 处理好林、草、荒(地)的关系十分重要。当前应该克服几个认识误区。 1.以为造林的水土保持效果一定比种草好。因此, 在不该造林的地方造林, 在林下又忽视了植(育)草。实际上, 抗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效果, 草被覆盖层比缺乏树下草层覆盖的林地还要强。在亚热带地区, 特别是山区, 真正抗土壤侵蚀强的往往是形成乔、灌、藤、草多层次的荫蔽的生态群落。只有林, 没有草, 效果并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