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能强弱岗位不一样"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这项制度把技能指标作为劳动者使用的根本依据,意义在于:使现有人力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成其终身学习和提高创新能力.让人倍加重视自身技能,让人不断地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2.
关于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流行的观点通常只满足于这样一种解释:它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我认为,这种理解带有片面性.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应当把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包括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富有活力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人不仅要支出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且还要有起动和发挥这种体力和智力、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生产积极性.只有将生产资料同具有生产积极性的劳动力相结合,才能点燃沉睡于生产资料中的活力,形成现实的生产过程.实践证明,任何形式的生产,都无不渗透着或体现着劳动者的生产积  相似文献   

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只有劳动成为对象化活动,劳动者才能在创造出美的事物的同时,发展和丰富确证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受能力,最终使得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审美的人。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大力发展生产力,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质财富;劳动者不仅应将劳动当作理性的、功利的活动,而且应将其当作感性的、超功利的活动;劳动者让劳动成为对象化活动,从而使得自己成为全面的人、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以"人本"思想为基础,他认为,"人本"是以劳动者为本;劳动的意义在于它使人的本质得以显现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是劳动者创造了社会财富.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就在于它是"以物为本",这就注定了它的发展结果,必然是对物崇拜的灭亡,对人本的复兴.  相似文献   

5.
以社会法原理为视角,以劳动法上的"人"为主线,描述劳动者的变迁从抽象人格走向具体人格;从原子化的个人走向团体的人;从雇员到股东;从劳动力所有者到资本所有者;从市民到公民;从"单面人"到健全的"社会人".以此来诠释劳动法律制度的变迁.旨在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劳动者权益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异化"运用到了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将异化劳动作为手稿的中心概念,并采用了历史审视的新视野,集中提出了他的异化劳动观: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其生产活动本身相异化;劳动者与"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是超越前人的,他认为,共产主义是扬弃异化之后人性复归的社会,是人跟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又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但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扬弃劳动的异化.只有如此,人才能将自己从利己主义的片面的占有欲中解放出来,获得自己本质的一切内在的丰富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吴贵山 《北方论丛》2000,(4):108-110
隐性失业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都大量存在。解决这一问题,要在强化宏观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同时,切实让企业根据这一市场的状况,独立自主地择优录用劳动者。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发挥劳动者的技术、技能。  相似文献   

8.
《家庭科技》2007,(8):49-49
不少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工资却被拖欠,变相克扣,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与工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总认为工资多少用人单位说了算,让用人单位钻了空子.其实,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各个时期的工资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乐焕 《兰州学刊》2007,1(1):84-87
本质不是实体性概念,而是属于关系性范畴.人的本质,就是对人存在与社会活动各要素的内在联系的规定.劳动、需要、交往、意识是构成人本质的四要素,其中劳动处于核心地位.从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出发,经济就是人以劳动在交往中有意识地满足需要的社会活动;发展经济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或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发展人,促进人本质发展和人性升华.以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为指导,创立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进一步明确并坚持以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研究主体、以科学抽象法为研究方法、以探讨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体地位的实现和素质技能的提高与发挥为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0.
刘云波 《东岳论丛》2019,40(3):60-68
目前,技术的快速变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的技能与工作的匹配程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利用2015年的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CGSS),对国内劳动者的教育错配和技能错配的发生率进行测量,并估算其收入效应。实证结果发现,有30%的劳动者至少发生了一种情形的错配,工作5年内的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工作错配发生率最高;过度教育和过度技能都对劳动者的工资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造成收入损失;相比其他错配群体,同时发生过度教育和过度技能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显著较低,甚至比同时发生教育不足和技能匹配群体低了38%。此外,过度教育和过度技能者对工资待遇合理性的主观评分都是最低的。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是国计、民生、教育,是"人才摇篮".从过去的"两弹一星",到今天的飞机、火箭,没有哪个国之重器的铸造没经过职业院校学生之手;从托幼到养老,从生产、销售到物流,没有哪项生产生活离得开职业人才提供的产品服务.目前很多新的热词,如"中国制造""5G""数字经济""互联网+""工业4.0"都与职业教育有着极大关联.每一项新技术都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来实现.职业教育不仅承载着个人梦想,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也承载着强国梦,决定产业素质、代表民族品牌.在"十四五"时期新发展大局中,国家提出了要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的规划,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2.
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僵化的经营机制有了一定的松动和改变.但从微观领域看,企业改革在许多方面也屡屡受挫.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似乎已成定论的企业改革理论和实践进行重新思考.1.国有企业两权分离与自负盈亏能够统一吗?首先,我们看在目前两权分离条件下,"谁"来担负企业盈亏责任.企业运行主体有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劳动者是以付出劳动为手段,获取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工资收入的人.这部分人既没有经济能力,也没有义务承担企业盈亏责任.当然,企业经营得好,劳动者收入也会提高,经营不善,劳动者也有丧失劳动机会的危险.但是,无论企业收益有多高,劳动者也不可能享受全部盈利;反之,假使企业破产,职工失去的仅仅是工作,而不会弥补企业损失.所以,劳动者无法也不应成为企业盈亏的承担者.再  相似文献   

13.
对社会发展的探讨是研究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过于片面,即: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增长.而后者往往又等同于某些经济指标的增长.在这些言论中,忽视了社会的主体,也是其根本--劳动者.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劳动者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而劳动者的发展又包括两个方面:素质技能的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引发四个问题在生产力中如何划分、比较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根据和历史阶段是多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与"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观点是矛盾还是一致;劳动者决定因素与科学技术决定因素是何关系.结论是把生产力划分成科学技术和单纯的人力、物力各种情况的全部具体要素,再进行比较,在生产力中划分、比较出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根据和历史阶段是人类社会自有科学技术起至以后永远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与"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的观点,不是矛盾的,而是一致的.劳动者决定因素与科学技术决定因素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劳动者决定科学技术,不被科学技术决定,科学技术不能决定劳动者,被劳动者决定.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代经济社会深入发展,马克思所揭示的异化劳动出现了新的状况和挑战,劳动者对异化劳动的认知对其劳动状态产生很大影响.综观各种特征历史阶段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展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自身生产要素的结合状况是影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关键,这同时也是当代劳动者"资产阶级权利"的合理表现.如何把握好三者的统一结合,并注意预防"资产阶级权利"的演变,是我国广大劳动者消除异化劳动痛感,确保其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积极性的必要认知.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没有直接使用过"经济人"概念.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不可避免地具有私有者、理性人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所谓"经济人"特征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在社会主义的"环境"下,劳动者必然地只能是"理想经济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深刻研究和准确运用马克思的劳动者作为"理想经济人"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体制转轨、结构转型期,由于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结构性失业非常突出.解决结构性失业有赖于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劳动者新的劳动技能的形成,而劳动力无论是从传统产业转入新兴产业还是新就业于传统或新兴产业,都存在适应能力的问题,只有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才能缓解结构性失业现象.  相似文献   

18.
职业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说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标准,通过系统的开发、训练来发掘人的劳动能力和潜质,使其成为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劳动者的教育活动,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让受教育者毕业后能够"有业"和"乐业"。其最根本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最终达到使受教育者具有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在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劳动者经济权益的保护和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劳动者权益的现状要求政府力量成为劳动关系调节的"和谐之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经济权益。  相似文献   

20.
"‘非劳动人口’论"批判--六问白暴力教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参与劳动的、参与投资的和参与分配的都是劳动者,他们的收入都属于劳动收入.把某些人称为"非劳动人口",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非劳动人口"的说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普遍现实相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