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十四条曰:“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上言支饮病症“喘而不能卧,加短气”,下却又言“其脉平”,然而,“脉平”究指何脉?若为正常平和之脉,脉症不符,难以理解;若为病脉,当谓何脉呢?对此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2.
对《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第1条所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设有医治逆者……则绝之”之“绝之”,历代医家解释纷纭不一,虽见智见仁,然失之于偏。故笔者述管见如下。一、注家对“绝之”的  相似文献   

3.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语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原文云“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第二条)。对于原文中“必大汗出”一语,历代医家争执不休,众说不一。 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注云:“汗出则邪去阳弱,而后与阴阳相和,所谓损阳而就阴是也。”高等中医院校教材认为,通过大汗出以衰减其偏盛之阳。本条从全文观之,乃为产后阴血不足、阳盛偏亢之证。阳之所以偏亢,是由于阴血之不足,故其阴血虚为病机的关键,治当补阴和阳,所谓“阳病治阴”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提出治则三纲没有意义,因为它会造成混乱,同时也没有抓住《金匮要略》的实质。最后提出了研讨中医典籍务在求实。  相似文献   

5.
“寒气不足”一语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篇》第30条,古今不少医家疑“寒”为“阳”字之误。统编五版《金匮要略讲义》(以下称《讲义》)词解为:“指有寒而又气血不足”。笔者认为,“足”“止”字更贴切,且符合仲景原意。“训足为止”应为“古已有之,《康熙字典》、《广韵》、《尔雅》均有“训足为止”者。“训足为止”,笔者认为有以下好处或佐证。 首先,能于理畅通地解通“寒气不足,则手足逆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肌肤甲错”是“内有瘀血的一种外候”(《简明中医辞典》),为形容皮肤粗糙、干燥、角化,外观皮肤呈褐色,如鳞甲状。喻昌曰“甲错者,如鳞甲错出也”,临床上常兼有身体赢瘦、腹满不能饮食、两目黯黑等。证诸临床,“肌肤甲错”一症非尽属瘀血内结。  相似文献   

7.
孙万森 《中医研究》1995,8(1):14-16
《金匮要略》“相搏”病机探陕西710004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孙万森主题词《金匮要略方论》,%相搏“相搏”病机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的一种杂病病机。现对其作初步探讨,以进一步理解张仲景的病机思想。“相傅”释义“搏”,《辞海》释义为“搏斗;拍击...  相似文献   

8.
“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历代注家对此众说纷纭,然多数认为,癫狂二证先由正气不足,邪从阴入而癫,邪从阳入而为狂。故高校教材亦从其  相似文献   

9.
1 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 《金匮要略》的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体脏腑是一个辩证的有机整体。 1.1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第二条指出:“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尤在泾对此解释曰:“人禀阴阳五行之常,而其生其长,而实由风与气,盖非八风,则无以动荡而协和,非六气,则无以变易而长养,然有正气,即有客气,有和风,即有邪风,其生物害物,并出一机,如浮舟覆舟,总为一水。故得其和则为正气,失其和则为客气。得其正则为和风,失其正则为邪风。其生物有力,其害物亦有力。”也就是说,正常的气候,是世上万物生存、生长的外在的  相似文献   

10.
4 “少而精”、“灵活”的组方原则 所谓“少而精”,“少”就是组成方剂的药味少;“精”就是主攻方向明确,对疾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是《金匮》组方的特点。所谓“灵活”,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组成方剂的药味(物)不变,只是调整主、辅药物,改变其药量,就成为与前者主治证不同的新的方剂;二是药味(物)不变,只是药量增加,方剂名称与主治证亦有改变;三是方剂只增加或减少一味药物,即成为与原主治证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的方剂。  相似文献   

11.
“学,然后知不足”,“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活到老,学到老”,“开卷有益”,这些名言至今看来仍很亲切。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尤其这样,应该效法前人的学习态度,孜孜不倦,学习不怠。我对《金匮要略》这部著作,从理论到临证总有一种“开卷有益”的感觉。现谈谈自己学习《金匮要略》的点滴体会,与诸同道探讨共  相似文献   

12.
一、通读原文,初得概貌《金匮》论治杂病,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指出疾病证候的产生,乃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原著共计二十五篇。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可谓全书的总论,条文虽不多,却应用举例的方法对杂病的预防、治疗,从原则到具体作了必要的阐述,体现了天人相应、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第二篇至第二十二篇,重点论述内、妇科各种杂病,兼论外科、皮肤科的某些病证,对其中病机相同,证候相似,病位相近的分别归类,以便比较,对范围较广或不便合篇的疾病则单独成篇。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提到“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但对其病机后文则无明确论述,以致于后世部分医家认为没有石水病机。实际上,关于石水病机是有的,只是不如风水等那么明显。水气病是水液代谢失常、停于体内诸多疾病的总称,包含有后世所称的水肿病,但不等于就是水肿。石水是以形而名,即此种水气病难化如石,无法治愈,甚至有积块坚硬如石。石水脉沉,腹满不喘,即水液停于腹中,腹胀满,但不影响呼吸。腹水而难消利者,就今之临床而言,就是包括肝硬变腹水.结核性腹水、肝癌腹水、血吸虫病等以水停腹中为突出症状的一类病变。迄今为止,除血吸虫病外,此类疾病仍是非常难以治疗的。肝硬变腹水一类疾病中医称为臌胀,考仲景书中没有臌胀一篇,不是仲景没有认识,而是因  相似文献   

14.
“谷气之虚,疫气之盛”是仲景时代的客观存在,是《金匮》妇人杂病病因病机总纲认识观的基础。本文试从历史角度客观地评价《金匮》对于妇科病因认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用“虚”字之处颇多,其含义每因条文内容不同而有别,如不加以细辨,常生谬端,以辞害义,似属难免,故笔者揣度在心,粗浅论之,以敬读者。一、虚指无邪言如《伤寒论》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即是其例。文中“过经”二字,可宗成氏“须过太阳经无表证”(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释。在此仲景以“表虚里实”来阐发“过经乃可下之”之由,强调表里同病,当先解表,必待太阳”过经”,表邪已无,即所谓“表虚”,里实独具,方可议下,否则,“下之若早,语言必乱”而铸成灾变。其  相似文献   

16.
下法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本文探讨了《金匮要略》运用下法的规律,指出下法使用药物大多药力峻猛,易伤正气。运用时,强调谨守病机,服药剂量因人而宜,中病即止,注意药后调护。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治疗呕吐,其法灵活,用药独特,擅用半夏、姜。主要有温胃暖肝,降逆止呕;开结除痞,和胃降逆;燥湿降逆,化饮止呕;清解少阳,和胃降逆;补虚润燥,和胃降逆;通腑泻热,降逆止呕;健脾化饮,和胃降逆;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化饮降逆,舒展气机;温补脾胃,降逆止呕;安中益气,清热降逆;温阳化气,利水止呕等法。  相似文献   

18.
“伤寒”与“金匮”是仲景学说的两个组成部分,后世医家整理编次,分别命名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互为表里,一经一纬,交织而成,可称之为“姊妹丛书”。现就其关系浅议如下。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有形之实质,即精髓,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临床辨证以“外因是变化之条件,内因是变化之根据”这一思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虽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而伤寒六经之表里寒热辨证施治概念又无时不贯穿于金匮之中,金匮之脏腑虚实补泻辨证施治原则又无时不充满于伤寒之理。二者既可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9.
《金匮》一书,言简意赅,有些医理,于文未尽。学习时,不仅要知仲景所言,还应知其未言;不仅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现浅析《金匮》两则,望能对《金匮》的学习有所帮助。一、肝病“补用酸”与“辛补之,酸泻之”仲景在《金匮》首篇提出:“肝之病,补用酸”,这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酸生肝”理论相应,然《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何以肝病既有“补用酸”之说,又有“辛补之,酸泻之”之论?现简述其理。  相似文献   

20.
支饮是人体津液输布、代谢失常而停为饮邪,影响肺气宣降之病。现将《金匮要略》痰饮篇对支饮的辨证论治内容,分析如下。1 寒饮郁肺,用小青龙汤散寒化饮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是支饮主症之一,本条仅述主症,学习时,应采用以方测证之法。小青龙汤证是寒饮郁肺之证,临床并可见本篇第11条所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等症。本方温肺化饮,并能散寒解表,是临床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证属寒饮郁肺者的常用之方。使用时须注意,若表证已解或素体阳虚应慎用麻黄,特别是久病支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